确定体育与健康的本质关系_体育锻炼论文

确定体育与健康的本质关系_体育锻炼论文

辨识体育与健康的本质联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体育论文,健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00(2002)01-0068-03

目前,体育与健康已成为热点问题。无论是以“体育与健康”作为教材名字,或称“体育与健康课程”,都显示了体育与健康的关联性。但体育与健康是在怎样意义上建立的关系,体育与健康的本质联系应怎样理解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从其内涵来讲,“体育”在我国属于广义词,不同的使用范围,有着不同的含义。健康是个体概念,也有个体的健康、群体的健康之分。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体育”和“健康”均有不同的理解和使用。本文拟对体育与健康的本质联系略作探讨。

1 概念内涵的理解分析

1.1 体育多重含义的理解分析

(1)由于多种复杂的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体育”这个词,至少会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在我国还有着多重含义,不同的社会群体和个体对“体育”均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虽然都说的是“体育”,而内涵却不相同。例如:朱镕基总理在200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处提到的“体育”,就有其不同的内涵。部分学者将体育归纳理解为五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指“体育”作为概括性的总概念;第二是指教育领域同德育、智育、美育等并构的“体育”;第三是指竞技体育;第四是指社会大众以增强体质为目的的身体运动和调节活动;第五是指人们的各种自娱性身体活动[1]。无论是学者的研究理解,还是政府报告的行文,都说明了体育的多重含义。

(2)体育的多重含义产生的原因很多。其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们引进体育这个词语时,就没有准确、统一的概念界定,一直是多种含义流行。其二,许多社会团体都愿意把自己的活动叫作“体育”,似乎这才是“正统”。其三,从学术发展看,“由于我们没有体育术语学,也没有进行过体育术语规范化的工作,当前体育术语的使用是十分混乱的。由于大家的逻辑出发点不一,所以很多逻辑推理的理论探讨也很难取得成果[2]。”

1.2 健康概念内涵的理解分析

(1)目前多数学者同意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身心健康,或者说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处于健全、良好的状态,才是完全健康的人。对此,我们可以有如下理解:躯体健康一般指人体生理的健康。心理健康一般有三个方面的标志:第一,具备心理健康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有自尊心、自爱和自信心,而且有自知之明;第二,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和信任;第三,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切合实际的进取心以及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社会适应良好指一个人心理活动和行为,能适应当时复杂的环境变化,为他人所理解,为大家所接受。道德健康最主要的是不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要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美丑等是非观念,能按社会认为规范的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行为,能为人们的幸福作贡献[3]。

(2)健康概念首先应强调健康的时间概念。无论在个人还是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对健康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不能把健康看作是静止不变的东西,应理解为不断变化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对个人或社会来说,过去或将来是否有身体、精神、社会都处于完好的状态是值得怀疑的。其次,应强调健康的空间概念。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有着各不相同的健康概念和健康标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一个可供遵循的健康概念。应分地区、国家的不同,尽可能达到各自的良好状态,这样方能逐步实现共同的健康目标。再次,在考虑健康概念时,必须区分是个体健康还是群体健康;群体健康是采用统计学上的平均值,偏离了就不正常。但是,偏离了正常值对于个人来说不一定就是不健康。作为个人,健康的标准是一个人特有的,个人健康是现实的,群体健康是理想的。

(3)众所周知,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遗传、自然环境、营养、生活习惯、药物以及体育运动等因素。另外,人格特征、社会环境等也是影响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谁也不会期望单靠体育乃至学校教育控制诸如营养、生活习惯以及遗传或自然环境等对学生健康状况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体育对健康的作用,只有在上述因素的密切关联中才能发挥有限的作用。

因此,体育与健康的本质联系是指抽象概念上和整体意义上的关系。应该以人为本,以人体发展为中心,考虑生物、心理、社会等诸要素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对此问题作进一步探讨分析。

2 抽象概念意义上理解分析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定义,健康首先应该表现为无病。如果健康作为健全状态的一方来理解的话,与其对应的另一方就是患病。从实践来看,无论怎样科学和全面的体育运动方式和方法,都不能像医学那样救助人的生命。尽管生命体的存在本来就表现为运动状态,运动是生命的存在方式;但基于健康所需要的运动也决不是奥林匹克选手所参加的那类运动。人类为了健康而进行的体育运动,实际上是对生命体存在状态的回归而已。也就是说,运动不足导致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处于非自然状态所致。所谓“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增进健康和减少疾病的发生”,不过是从运动不足这一非自然状态恢复到自然状态的过程。因此,体育与健康在不同的社会层面,有其不同的本质联系。

2.1 学校体育与健康

学校体育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及“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提出,是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在原体育课程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课程。它超越了单一的学科范畴,建立了身体、心理、社会整体健康为目标的课程结构,跨越体育、生理、心理、保健、卫生、环境、社会、营养等诸多学科,涉及操作、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具有基础性、实用性、跨学科的综合性等特点。

“健康第一”教育思想是对整个教育提出的,而不仅仅是对学校体育而言。所以对“健康第一”的理解与其说通过体育对学生健康状态的改善,不如理解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健康观的培养和健康行为的养成,这不应理解为是对体育价值的正面表述。

2.2 体育与社会健康

社会健康指的是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培育满意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社会健康包括参与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与人和睦相处,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靠的关系。健康的概念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个人健康概念,而已扩展为单个人的健康与社会健康和环境的健康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3]。这一概念的变化导致了对健康促进事业的强调,健康促进就是要通过提高个人的健康知识和技能水平,改变他们的环境,培养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增进其健康水平的提高。体育促进社会健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与社会健康的关系显而易见。

2.3 体育与个体健康

目前人们还没有以健康在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都健全的状态为判断健康程度的尺度,而是用医学临床检查有无疾病及程度来推断健康的程度。另一方面,一般认为体力是当作人类身体活动基础的身体能力,是健康定义的另一种概念[4]。目前,明确表示两者关系是困难的,但在维持健康上需要一定的体力是人们的共识。构成体力的要素中,与健康相关较密切的是耐力、肌力、肌耐力等。个体健康的另一个标志是体质,体质既反映着人体的生命活动的水平,也反映着人的身体运动水平。生命活动是身体的运动基础,反映着人的自然属性,身体运动又是生命运动得以充分发展的必然条件,相当程度地反映着人的社会属性,二者是统一的。

国际标准体质测定指标包括医学检查、生理功能测定、人体形态学、身体成分和运动能力的测定四个部分。体质、体力指标的测定及其水平能力的体现,基本是通过体育活动展现出来的,因此,体质、体力与体育有本质联系。

健康者必以一定的体力为基础,而健康人的体质又各不相同。健康的前提是体质良好,并有一定的体力基础,同时体现社会心理稳定,精神状态良好。可见,体育对增进个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2.4 体育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体育锻炼有助于身体健康,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有些人在体弱、身体状况不佳时,除了服药打针外,也会考虑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能,恢复健康。当人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遭受挫折而情绪低落,或出现明显心理障碍时,却很少会想到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善情绪,消除心理障碍。实际上,体育锻炼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因此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人的满足感和生活质量。体育促进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改善情绪、提高智力、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消除疲劳等方面。因此,喜好体育锻炼并从中获得乐趣,是体育锻炼产生良好心理效应的最重要的因素。

为了维护身心健康,人们既需要营养、体育锻炼、休息和其他生理方面的满足,也需要安全、友谊、爱情、亲情、支持、理解、归属和尊重等通过人际关系获得心理方面的满足。从一定意义上讲,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命所需要的非常宝贵的滋补剂,体育锻炼能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的机会。通过与人交往,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痛苦,消除孤独感,并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感。由此可见。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社会交往活动,而且体育锻炼的社会交往特性又会吸引人参与和坚持体育锻炼,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心理稳定,进而提高锻炼者的社会适应能力。

3 整体意义上的理解分析

尽管体育与健康在抽象概念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关于体育锻炼能否增进健康、延长人的寿命问题,仍存在着不同观点。一种观点是“运动必需论”,认为只要进行体育锻炼,坚持者都能获得健康。另一种观点是“运动怀疑论”,认为体育锻炼不一定能健康长寿,不运动而长寿的人也不少。种种观点表明,人们对体育与健康的关系还是十分关注的,但往往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抽象概念层面阐述体育与健康本质联系的基础上,还应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观来分析健康与体育的关系。

3.1 体育是促进人体机能全面发展的最佳手段

人体运动的生物学规律表明,人体运动时总是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进行活动。通过运动中枢发放冲动到所支配的肌肉,肌肉收缩牵动骨骼绕关节转动产生运动。任何体育活动,不仅是运动器官在活动,心血管、呼吸、泌尿、内分泌、感觉系统以至全身各组织、器官都会发生相应的机能变化,在神经系统的指挥下,相互配合进行运动。由于体育运动能促进全身从整体——系统器官——细胞分子统一协调的锻炼,使人体各级机能得到全面提高。所以,就人的生物体而言,体育促进着低级功能对高级的纵向服从和横向协调。它作用于人体,使之产生良好的健康效应,其价值不在于以往人们所描述的某一局部特征,而在于通过主动运动,使人体各个层次之间功能关系得到全面锻炼。因此说,体育是促进人体整体健康水平全面发展的最佳手段。

3.2 体育加强了人的社会性与生物性之间在健康问题上的高度协调

人作为客体的存在,是生物的人,作为主体的存在又是社会的人。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是以客体存在为基础,通过主体及其主体意识去推动社会及自身的发展。就人的存在而言,人的生物功能要服从社会功能,即生物功能要不断地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功能的需要,两者之间这种主从关系如果不能协调发展,就会产生疾病。虽然人本身具有适应性,但良好的适应能力还需后天的锻炼和提高,必须建立在系统的体育锻炼基础上。一方面,体育锻炼改善人的生物状况和机能,奠定适应社会的生物学基础;另一方面,体育活动能弥补和纠正由于生物功能对社会功能适应而形成或产生的负面影响。所以,就人的两重性而言,体育加强人的社会性与生物性之间在健康上的高度协调。

3.3 身体锻炼能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形成社会心理稳定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身体活动是保持或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心理健康乃是构成人的健康的重要部分,而任何条件下进行的体育活动,必然使人产生显著的心理活动。情绪状态是研究者用来检查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指标,情绪效应包括短期情绪效应和长期情绪效应。身体锻炼的情绪效益主要表现在:第一,它与心理自我良好感有正相关;第二,长期身体锻炼对焦虑、抑郁的治疗作用[5]。并非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都能产生相同的情绪效益,只有科学的身体活动和(或)身体锻炼才与适当的心理效益相联系。通过群体的体育活动,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使社会交往增加,有助于消除孤独症,并从中获得社会需要感的满足,促进心理健康,从而形成社会心理稳定。

3.4 体育在现代生活中是增进健康的特殊生活方式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变迁的共同趋向,这种社会变革,是需要现代化的人来设计、操纵和变革的。所以,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承担者。然而,人的现代化不是从天而降,它需要人的生物性、社会性以及附属于两者之间的意识性(心理)与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的立体转化。在众多促使人转化的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教育。而体育是全面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它在促进人的现代化过程中的重任。一方面,健康强壮的身体是适应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现代化的人要追求现代化的社会生活,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社会生活科学化为体育发展创造了优越的物质和精神条件,而且认识到体育的积极意义。科学技术直接渗透到体育中,成为现代体育的新要素,使之发展日益多样化,适合各类人群的需要,因而体育不仅成为人们现代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还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它调节并改善人们由于饮食、营养、文化娱乐、闲暇生活、作息习惯等方面长期不合理积累形成的生活方面的健康效应,调适人们生活中家庭、社会交往等的心理、行为。把体育锻炼作为重要的生活方式,并看成是由“期望换回最大效益的投资”。因此就现代人的生活及其追求方式而言,体育是增进健康的特殊生活方式。

4 结语

在理解体育的多重含义与区分健康的个体概念和群体概念的前提下,探讨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才是本质的问题所在。体育与健康的本质联系,是抽象概念上的和整体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以人体发展为中心,涉及人体诸要素——体质、体力、心理、精神等,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来体现体育与健康的价值。体育与健康的本质联系,并非仅局限于较低层次的生物学范畴,还应体现在生物、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观上。用生物、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观和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和理解体育与健康的本质联系,才具有时代特征。

收稿日期:2001-04-24;修回日期:2001-12-20;录用日期:2001-12-30

标签:;  ;  ;  

确定体育与健康的本质关系_体育锻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