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政治稳定_政治论文

论社会政治稳定_政治论文

浅谈社会政治稳定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稳定论文,政治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社会政治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1.正确理解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性;2.积极地发展社会政治稳定;3.要为实现社会政治稳定创造条件。

关键词 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社会政治稳定

要搞好现代化建设,必须抓好社会政治稳定。党的十四大报告在总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时指出:“基本路线不变,社会政治稳定,有了这两条,我们就能够不断地胜利前进。”可见,社会政治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一、正确理解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性

邓小平同志历来十分重视社会政治稳定问题,认为:“中国要摆脱贫困,实现四个现代化,最关键的问题是需要稳定。”〔1〕他在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时,把稳定问题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2〕从邓小平同志的论述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政治稳定的重要性。政治稳定的含义是指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准则的稳定,以及国家政治生活的规范化和秩序化。具体说来,第一,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国家基本政治格局的稳定。这就意味着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本质特点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稳定,意味着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不被动摇,意味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实质上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二,维系国家根本政治制度,规范国家政治运行方向和秩序的最高政治准则的稳定,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政治格局的稳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规范我国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就是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同志1992年在南方谈话,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就包括党和国家基本政策和政治格局的稳定。第三,国家政治生活的正规化、秩序化。这首先表现为具有稳定而可供遵循的法制体系,认真建立民主与法制,强化法制的尊严性,反对以权代法,以言代法,使社会主义的法制不能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以保证国家政治格局的稳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秩序化。其次,要做到政治体制在组织机构和权力配置方面的合理化,有序化,使其具有较高效能和活力。要大力精简机构,解决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问题;在权力配置方面,要改变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状况。

当然,政治稳定应是发展中的稳定,动态的平衡, 而不是一切绝对静止不变。不能一提到政治稳定,就这也不能改,那也不能动。稳定并不意味着静止、停滞。邓小平在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的同时,反复强调,“我们要讲究稳妥,但稳妥变成停滞不前就坏了。”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坚决主张改革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但改革“不是要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和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这正是邓小平有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基本思想的体现。他在强调安定团结的同时,还反复强调生动活泼、增强活力,提倡要有新脑筋,新语言,反对思想僵化。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所需要的社会政治稳定,是与生动活泼相联系的政治稳定,决不是死水一潭,毫无生气的、保持旧体制僵化不动的政治稳定,而是在社会变革发展中保持政治上的动态平衡。对社会政治稳定,必须从根本上去理解,不能把它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发展经济对立起来,一味企求平平稳稳,什么矛盾和问题都没有,这是不可能,也是办不到的,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的反映。

与政治稳定相对立的是动乱。政治动乱意味着国家政治系统不能有效地控制整个社会,社会的诸多活动超出了政治体系的法制轨道,原有的工作秩序被打乱,乃至造成政府组织的不同程度瘫痪。政治动乱的出现意味着:第一,政府和全社会转移局部乃至全局的目标,不可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二,政治无法有序地调控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个既要自由发展,又不能离开政府宏观调控绝对自由发展的经济,而政府的足够权威,是保证政府对市场经济能否有效调控的先决条件。第三,动乱本身就意味着对市场经济的破坏。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破坏法制的动乱,就是对市场经济的破坏。第四,动乱本身也意味着对民主的破坏。民主政治是法制政治,就是少数服从多数,多数不歧视少数的一种政治制度。如果人们脱离法制而为所欲为,那就否定了法制,也就否定了民主。第五,政府无法顺利地领导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3〕“改革有很大的风险。”〔4〕改革不比革命容易,它同革命一样需要秩序和纪律, 需要建立领导者的权威。

由此可见,政治动乱对国家的全局来说,危害是非常大的,我们必须坚决制止和避免政治动乱的发生,解决好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需要人民群众对改革中出现的曲折给予理解,共同努力保持社会的政治稳定,积极地发展社会政治稳定。

二、积极地发展社会政治稳定

当今世界虽有些地区动荡不安,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主流。我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持续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非常有利。国内社会人心稳定,民族团结,整个国家出现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但是,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矛盾运动中进行的,总是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再到新的不平衡这样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稳定是相对的,因为在事物总体稳定中还包含有不稳定的因素;通过矛盾对立面的斗争,消除了不稳定因素,才使事物发展获得了更高阶段的稳定。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形成的过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僵化的经济体制,以及同这种经济体制相联系的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还没有根本转变,还在影响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仍然存在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当前群众不满意经济领域某些无序和失衡现象,社会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党政机关的腐败现象,以及各行各业不正之风等等,正是这种潜在的不稳定因素的体现。这些不稳定因素,正在通过改革,逐渐地加以消除,实现旧体制的根本转换,并使社会政治稳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在新的基础上得到巩固和发展。也就是说,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改革,能够利用现有的稳定条件去打破现有稳定,从而获得比现有稳定更高层次的稳定,从而发展了现有稳定,这是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曲折中前进和上升的过程。改革也是一样,是有风险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改革开放也是一场革命,而且是一场更深刻的革命,是一场“伟大试验”,“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干过的事情。”〔5〕它发生在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传统、负载着沉重包袱的古老国度;它发生在一个曾经走过弯路、尚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它发生在全球性现代化进程已持续几百年之久,而且至今又在纵深跳跃的时代。这决定了中国的改革并不是容易的,而是异常艰巨、复杂的。在改革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第一,改革会引起人们行为规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的一系列重大转变,涉及到每个人的利益,必然会引起一些磨擦和碰撞,引起人们的某些不理解;第二,在改革中难免会出现某些具体措施和方法上一时的失误,可能会引起波动和曲折。第三,国内外一些敌对势力,会趁人们对改革的某些不理解,进行煽动和破坏。这些都是改革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而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地消除这些因素,紧密地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一起克服改革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从而更好地维护和发展现有社会稳定。也就是说,要发展社会政治稳定,必须深化改革。

三、要为实现社会政治稳定创造条件

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和发展社会安定,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但是,空喊口号不行,必须为实现社会政治稳定创造条件,开辟途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实践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具体表现在:第一,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邓小平同志认为,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最突出的问题是经济贫穷落后,然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6〕只有摆脱了贫困, 才能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社会主义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才能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从而消除自由化和政治动乱的根源。只要经济发展了,物质丰富了,就可以缩小消费欲望与满足消费欲望之间的差距,就可以促进后进地区赶先进地区,逐渐使经济的发展趋于平衡;就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可以因此化不稳定因素为稳定因素。第二,要警惕右,但主要是反“左”。冲击、干扰党的基本路线,造成政治不稳定的危险,既来自右的方面,表现为怀疑和否定改革开放,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政治动乱;也来自“左”的方面,表现为怀疑和否定改革开放,干扰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因此,要有“左”反“左”,有右反右。但从历史上看,我们吃亏主要是在“左”,根深蒂固的是“左”,因此要重点反“左”。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再次强调了这一点。只有反“左”,反右,特别是反“左”,才能消除引发政治不稳定的又一因素。第三,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社会政治民主,增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同时,又要努力实现民主法制化,大力加速立法、执法和监督等环节的建设,加强民主法制教育的力度,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使社会成员的政治活动自觉地纳入宪法和法律范围合法地进行,防止有碍于社会正常秩序的行为发生。要切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强对公民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公德的教育,严厉打击一切破坏社会安定的犯罪行为,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扶正去邪,是非分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第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党的建设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在当前形势下,我们的党要进一步贯彻好党要管党的原则,切实端正党风,坚决消除党内腐败现象,纯洁党的队伍,并且积极改善党的领导,充分体现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更好地取信于民,每个共产党员都应以身作则,做到个人服从党的利益,无条件地支持和参加改革,密切联系群众,发挥党的领导力、号召力和权威性,有计划、有步骤地领导改革开放,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改革、发展与稳定是辩证统一的有机结合体。三者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社会政治稳定是改革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我们要善于运用现有的稳定所提供的社会环境,积极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从而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提供条件,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常运行和发展。

注释:

〔1〕〔2〕〔3〕〔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8、284、113、268页。

〔5〕〔6〕《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4、53页。

标签:;  ;  ;  ;  ;  

论社会政治稳定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