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船山区城北小学校 遂宁 629000)
【内容摘要】 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这种教育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的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给学生渗透情感体验是当代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和情感的牵引者。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情感教育;情感艺术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是一门艺术,有的老师上课诙谐幽默,就如同绘声绘色的相声,使学生敬佩;有的老师上课语言精练,教学思路清晰,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还有的老师善于用激情饱满的语言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收获意想不到的课堂效益。何为小学语文感教育的感染力如此之强,这是因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了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把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正确有效地施教到了教学之中,获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怎样才能使语文教学更富有艺术性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小学语文的最基本的要求,首先就是老师必须准确无误,清楚明白,言简意赅,把所表达的概念知识传递给学生,老师不准确的语言不但不能使学生获得一个准确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严重混乱,读错字音,或讲错意思,就会误导学生,不清楚的概念,拿不准的读音要查资料,找根据,逐一落实,养成认真求实的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其次是必须注意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就会充分利用和发挥课文本身洋溢的情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使他们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既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也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恰当生动比喻、拟人、夸张的语言,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渊博的知识教给学生丰富的语文素养,以便引起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其三是教师的语言要有很强的逻辑性,教学顺序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中心突出,符合文体知识的逻辑性,词不达意的语言要坚决摈弃。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来调节自己的语言节奏和朗读语调,抑扬顿挫,富有音乐感,语文课堂是传递情感的场所、老师以情动人、以诚感人、相互之间交汇成音乐的旋律,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懂得感恩。教学中,我反对“一言堂”,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果不以情感为教学的纽带,不重视情感的激励作用,是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即使学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也难以“增益其所不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教学语言充满情感,激发情感共鸣?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它在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把真、善、美的种子播到学生的心田。如教《记我喜爱的小制作》时,借助作品的直观,学生能说出其可爱的外形及制作的过程,但作品内在含义及作用难以揭示。为此我以一位学生喜爱的小制作―帆船为例,描摹大海的情境:“蔚蓝的大海,天连水,水连天,浩瀚无边,海面上翻滚的波涛犹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又像饿虎群狼,嘶鸣吼叫,海风呼啸,浊浪排空……”教师生动的语言将孩子带进了波涛汹涌的大海,激发他们描述小帆船在大海乘风破浪的情境。他们描述着:看,小帆船时而冲向浪尖,时而又淹没在浪谷中……进而赞美了帆船不怕艰难险阻,搏击惊涛骇浪的精神,表达了自己迎着困难前进的雄心。这样的课堂导入,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打开了学生情感的闸门,自然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可见,语文教学不能没有情感艺术,语文教师的语言引导更是情感的升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其启发。“教育的作用,事实上,以一个不重视情感教育的老师是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的”。所以,那种一味强调专心致志,崇尚苦学,只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和逻辑思维的训练,却轻视乐学,忽视张弛结合以及学生的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发胀的做法,并不科学。共鸣的境界是忘我的境界,学生到了共鸣的时候,就如同演员进入自身扮演的角色,学生就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与作品的感情直接交流,引起共鸣,使教学的境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简单的灌输,而是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请,通情达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英国教育学家罗素说过:“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催化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也就是说,教学语言不仅应做到促使师生情感上产生共鸣,而且应激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深度思考,给学生以力量、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这不仅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教学语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审美创新教育,从而把知识教育。“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使教学语言具有思想教育作用的同时,又不失文学色彩,做到文质兼美,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施教的基础是热爱,老师只要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可亲的态度。生动的语言,加之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去影响自己工作的对象,那么就一定能够在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智能,而且能够开阔学生的心灵视野,拓展学生心灵的空间,进而美化学生的心灵。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若讲究了语言的情感艺术,那么就会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整个课堂就会充满了情感。只有这样,教师在讲授课文的知识中提炼出形象的成分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会,才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文其声,如见其人,如发其情,从而融进作品的情境或人物的心灵中去,只有这样,也才能对内容有深透的理解,这就是艺术,课堂教学的艺术不是像艺术家那样把人的美`人的诚实及崇高的品质表现在色彩,文字,音乐形式之中,而是通过人物的心灵美去塑造美的心灵。
论文作者:廖小艳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2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1
标签:情感论文; 学生论文; 语言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论文; 共鸣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2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