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的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英语论文,生活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英语生活化教学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一)英语生活化教学的基本内涵
随着英语教学和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近年来,英语生活化教学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话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开始对此问题作出一些详细深入的阐述,虽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但在本质上都体现出了某种一致性,目前,大家普遍认可的一种观点,英语生活化教学是以生活为根基的英语教学,它突破了要求教材统一、过程统一、结论统一,注重技术训练的传统的英语教学观,将英语学习领域从单纯的课堂拓展到校园、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入到人的精神生活、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它在课程设置上贴近生活,注重生活素材的选择和运用;在教学中强调师生双方共同感受生活、再现生活、经历生活、表达生活。它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因此,英语生活化教学就是要还英语教学以生活的本来面目,使学习英语的过程成为经历生活的过程。
总体而言,笔者认为英语生活化教学主要包含了如下理念:其一,生活化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它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注意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其二,生活化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它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三,生活化教学是关注教学情境的教学,它认为情境对知识的生成与意义建构具有重要作用。其四,生活化教学是关注交往、体验以及反思的教学,它认为交往、体验与反思是学生生活中重要的活动形式,也是学生建构理想生活的必备素质。
(二)英语生活化教学的特点
1.教育内容的生活性
英语生活化教学突破了我们多年来对学习英语的狭隘认识,打破了只是从英语教科书、英语课堂或现成的语言材料中学习英语的惯例。英语生活化教学是建立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丰富的文化现象和学生自身的语言实践基础上的,而不再是仅仅将语言的句法、结构、词汇的记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从而使得教学内容包含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入了更多的语言实践,并强调教学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使英语教学除了以课堂生活为中心,还能够延及学生的社会生活、情感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等各个生活层面。它将英语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在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同时又能兼顾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语言环境来学习英语。英语生活化教学将英语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要求我们的英语教学突破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突破课本和课堂的限制,到现实生活中去发掘更多更丰富的材料。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它提倡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还可以适当地选用国外的教学资料,以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另外,生活化的英语教学还积极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促进学生交流学习资源。
2.教学过程的情境性
英语生活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境的设置,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进行情境化学习的教学方式。它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教学中知识建构的根基,改变了传统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以及在教材的编写和实施过程中知识的呈现总是以“纲”为本的偏执,开始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的建构作用。教学的过程就是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情境化再现的过程。这样,新学习的内容很容易与学生的体验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使新学的内容能够较快地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形成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生活的情境再现,使得学生在需要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很容易联想到有关的学习情境并且能够举一反三,将知识真正学以致用。生活化教学意味着教学的生成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意味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的正确对待;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活动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的真正目标是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
3.教学关系的主体性
英语生活化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那种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关系,而是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它依赖植根于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将教师和学生生活的经历、体验、感悟作为教学出发点,改变了以往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体验的忽视,使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其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保证了教学更为有效地实施。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课程开发者,成为反思和探究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允许教师对文本有独到的见解,允许教师不必再依照课本照本宣科,鼓励教师到课程以外的生活中寻找充满智慧和理想的文本及经验,并且允许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利用和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而学生则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自主养成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把学生的个人经验和经历看作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理解、自我建构,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使课堂气氛充满生气和乐趣。
二、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的反思
(一)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理论基础的反思
1.教育学基础——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著名理论,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1]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要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即生活”强调生活对教育的意义,杜威认为传统学校教育的主要弊病就是学校教育同儿童现在的生活经验相割裂,没有充分给儿童的生活或生长提供必要的、适当的条件。杜威强调说:传统学校教育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它在校外所获得的经验;同时,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2]“教育即生活”并不是说教育与生活意义等同,而是强调教育对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作用,注重教育对生活的影响。“教育即生活”把生活作为教育的目的,作为教育的归宿,并没有割裂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的联系,并不完全否定未来生活,它既正视儿童的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又要追求一种可能的生活,把生活当成一种动态的过程来引导儿童从当前的现实生活逐渐走向未来的生活,创造未来生活。
而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受杜威的影响,提出了“生活即教育”[3]的理论,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核心,教育应当为社会生活服务,凡社会生活的问题也就是教育的问题。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包含着教育的意义,教育必须以生活为中心,学校必须以生活为中心,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一方面教育是人的生活,生活过程即受教育的过程,另一方面教育是生活的必需。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建构高尚的生活,即实现人生的价值。这里陶行知把教育看成是生活原本应有的东西,不是外加在生活之外的东西,由此强调教育与生活之间存在着的某种不可分割的特性,包含了广泛的生活化教育的理念。
2.语言学基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语言生成规律
纵观外语教学的发展进程,理论各异,各有所长。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者通过研究第一语言习得规律并用以指导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教学,对现代外语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中十分受关注的有Chomsky的“语言习得机制”和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假设。
Chomsky认为,人具有天生习得语言的本能,是因为人脑中存在一个遗传的“语言习得机制”。换言之,人类语言的部分语法在人类大脑中是与生俱来的。这语法不属于某一种具体的语言,而是人类语言的通则,因此在语言习得关键时期内,孩子“浸泡”于一种,习得一种;“浸泡”于多种,习得多种,而且熟练程度难分上下,只要“浸泡”的机会均等。可见生活的环境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他的这一理论为许多语言学家所接受,并据此提出了一些二语习得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假设。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培养英语能力有两种不同的途径:一种是学得,一种是习得。“学得”是一种在教师有计划的教授下通过教材有意识学习的过程,着重在目的语的形态特征上,如发音、词性、句子成份等,获得的语言知识仅停留在学生的意识层,缺乏言语实用的社会性。而“习得”是一种在自然环境下学生无意识的认知过程,重点在目的语交际的实效性上、意义的认知和有效传达上。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模拟和创设有利于学生习得的环境,让学生接触大量易懂的实际生活语言(输入语),通过上下文以及更加贴近生活的情景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
(二)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反思
1.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教学内容是教学之本,孩子学习英语年龄越小,我们越要注重教育的生活化。从生活经验中选取教学内容,使孩子们感到亲切、自然,充满人情味,能使孩子适应生活、获得经验、得到发展,孩子们才容易接受。比如:数字、颜色、时间、食品、服装、玩具、动植物、身体、个人情况、家庭、学校、朋友、文体活动、节日等。这些都来自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选择了这样的教学内容,就很容易和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生活化主要包括:一是学生的自身生活内容;二是学生的家庭生活内容;三是学生的学校生活内容。我们应该加强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的沟通,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创设一个个真实的情境,使学生的生活经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觉得并非在完成教材某个内容的学习,而是在生活中完成某一件事情,英语只不过是在完成这件事情所必须使用的语言,使用这些语言是自然而然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才能真正实现英语教育素质化。
2.教学方法的生活化
教学应该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体验、参与、实践以及主动尝试与创造,获得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应在新课标指引下,努力创设生动和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逐渐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在动态真实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再现英语。[4]具体方法有:一是凭借学生实际生活创设生动的语言环境;二是借助学生生活经验组织适当的活动和游戏;三是运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教具等巧设生活化情景;四是通过学生的模拟角色扮演使其感知生活;五是利用媒体技术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景,就要把教学过程生活化,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他们能说感兴趣的话题,描述喜欢的事物,运用所学知识交流传递真实的信息,讲述生活中真实的经历等,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运用上,达到交际的目的。
三、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的误区
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虽然发挥了一些作用,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深入理解英语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避免陷入一些误区:
第一,英语生活化教学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有人认为,英语生活化教学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其实不然,教学方法与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新课标规定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其评价要求则提出“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英语生活化教学与新课标中关于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总目标是相适应的,其评价形式和考试方式必然也与生活化的教学手段相适应,生活化教学并不会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
第二,生活化教学等同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近几年来在生活世界观主导下的教学论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有学者撰文指出,生活化的教学观,其基本理念在于使当前学校课堂教学向学生生活回归,在一定程度上把生活化教学和“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等同了起来。受“教学回归生活世界”这一思潮的影响,有人指出,教材内容相对于现实生活而言具有很强的滞后性,因此“教学除了要完成教材包含的生活内容之外,还需要关注动态更新的生活世界”,[5]言下之意,未在教材出现但和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都在教学的范围之内。教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其本意在于改变教学过程中压抑学生个性,扼杀学生创造力的状况,但是,如果要求学生除了要掌握教材内容以外,还要掌握大干世界日益更新的诸多信息时,这不但不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加重了他们的负担。用这种教学观指导英语教学,难保不会导致教学内容的无限膨胀。
第三,英语教学要不要生活化只不过是一个教学方法上的问题。英语生活化教学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但它绝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方法上的问题。我国的英语教学曾长期以分数作为评定一个学生学习、一位教师教学水平、一所学校办学质量和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的唯一指标,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关于单词、句型和语法的各种知识,机械地进行应试技能的反复训练,这种教学方式“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6]因此,学生们对英语的兴趣不高,英语实际运用水平弱,尤其是英语口语水平差等成了一种“通病”。英语生活化教学要求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要求关注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而不只是看重考试成绩;要求把学生看作生活中的人而不是专门接受单词、语法和应试技能的容器,这意味着对学生作为一个主体“人”的尊重。因此,英语生活化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问题,同时也是教师所持的学生观的问题,是一种教学理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