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复习课程程序设计的基本模式_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复习课程序设计的基本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数学论文,课程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对所学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和小结,并帮助学生弥补知识上的缺陷。

复习课既不能“炒冷饭”,也不能偏离教材,脱离学生实际,一味追求知识的综合应用。更不能一节课从头到尾让学生作习题,淹没在“题海”之中。那么,到底采用什么样的课堂结构才是最优化的复习课型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按下面三阶段设计,是复习课比较科学和切合实际的形式之一(见下图)。

附:复习课程序设计基本模式

第一阶段:整理阶段

一、分层复习

1.宣布复习内容

复习开始教师要运用生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情景,适时地宣布复习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复习活动。如,复习“几何知识”时,教师可先提出一些估计学生不可能回答得十分完整的问题。“你们学过哪些线、角、面、体?用来表示它们的图形各具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回答后指出回答中的不足和错误,讲明在小学阶段学过的几何初步认识,必须通过复习,才能掌握它。(板书复习课题)

2.分层复习

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同等条件下接受复习,其效果是不一样的。但如果采用分层组织复习,就能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共同发展与提高的目标。如复习“比和比例”时,教师可按学习的状况把学生分为A、B、C三组,让A组独立复习和整理,B组按老师拟定的提纲作独立复习,提纲如下:①比和比例这单元共有几个知识点?②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同学可以讨论)C组由老师直接提出问题,先让这部分学生翻书找好答案,同时教师巡回指导B组,检查A组,然后请C组同学分别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对答案欠妥和有错误的学生,教师要热情、及时的指导点拨,帮助他们把握住所要复习的关键点。

二、整理知识

分层复习,一般只能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所复习单元的各知识点,但不能达到梳理知识,全面沟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单元(一章、一节或一个阶段)、知识体系(网络)的目的。因此必须组织全班学生共同梳理知识,帮助他们将所学的有关知识“串”起来,以“知识点”组成“知识链”,进而形成“知识面”,形成系统。这样既可以发挥好各部分知识的功能,又能使各部分知识相互联系形成结构,产生新的效益。如复习“数的整除”这一部分知识时,整理出如下网络图:

这样,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每个概念与知识的整体联系,就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将更加深刻,记忆将更加牢固。

第二阶段:巩固阶段

一、基本练习

这组练习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要求,针对复习重点,以基本练习题型为主。(学生难以理解的或错误较多的内容。)帮助学生领会理解知识,初步形成技能。这里包括再现性练习和针对性练习等。

1.再现知识的练习

理解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条件,再现知识的练习应以明理为主。

2.针对性练习

在授课过程中,对于容易混淆的地方,容易出错的地方,难以理解的地方和由于学生接受能力各异所表现出的不同弱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练习。

二、变式练习

为了避免学生表面化、形式化的理解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形成技能技巧,使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思维得以扩展,必须进行多维性练习,辨析性练习和应用练习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避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1.多维练习

思维呆板是长期定向思维产生的结果,因此,练习的方向不能始终朝着一个方向,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必须进行多维练习。以不同方向,不同侧面来设计练习题,多角度影响学生,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适应性、灵活性。如:

(1)互逆关系要同时练习:

①(100+2)×43=100×43+2×43

②9×37+9×63=9×(37+63)

(2)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逆向思维练习,如应用题教学中,对数量关系进行逆向思考的练习。“一辆汽车4小时行驶240千米”,若顺向思考求得“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若逆向思考可求得“行1千米要用几小时”。

(3)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变式练习。如在复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可设计这样的变式练习。

2.辨析练习

辨析练习就是让学生明辨是非的练习。学生的思维往往受负迁移的影响而产生错误的想法,从而使学生掌握概念的清晰度受到影响。因此要使学生形成准确无误的概念,必须让学生对一些似是而非的易混概念进行辨析,从中去伪存真,消除思维偏差,正确地获得知识,一般采用判断正误,选择、对比等。举例(略)

第三阶段:提高阶段

一、综合练习

综合练习即综合运用知识的练习。它既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技能和技巧,又能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培养多种能力,促进智力的不断开发。

1.沟通知识,“串线结网”

要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必须进行沟通练习。只有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纵横有序的网络,学生才能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才能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进而发展智能与创造力。例如:

(1)填充括号。2(1/4)=()/8=()/20=():10=9÷()=()%通过练习,使学生把分数、小数、百分数、比的知识互相沟通,联为一体,形成知识链,就能牢固掌握。

(2)某小学有学生126人,男女生人数之比是5:4,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是一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根据比和归一问题,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倍数问题,列方程解应用题之间的关系。可以把“比”转化为其他数量关系,得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解法一(按比例分配) 男生:126×5/9=70(人)

女生:126×4/9=56(人)

解法二(归一问题) 把男女生人数之比5:4转化为全校人数共分为5+4=9(份),先求一份是多少,然后再求男、女生各多少人?

男生:126÷(5+4)×5=70(人)

女生:126÷(5+4)×4=56(人)

解法三(和倍问题) 把男、女生人数之比5:4转化为男生是女生人数的1(1/4)倍。

女生:126÷〔1(1/4)+1〕=56(人)

男生:56×1(1/4)=70(人)

解法四(分数问题) 把男、女生人数的比是5:4转化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5。

即男生:126÷(1+4/5)=70(人)

女生:70×4/5=56(人)

解法五(比例问题) 已知题中男女生人数的比是5:4,设男生人数为x,则女生人数是126-x,得出比例式:

男生:x:(126-x)=5:4

9x=630 x=70女生(略)

解法六(列方程) 设男生人数为x,转化为分数关系,那么女生是(4/5)x,得方程

男生:x+(4/5)x=126 x=70

女生:70×4/5=56

通过一个例题展开,沟通多方面知识的联系,可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针对知识的系统性,设计综合性练习。

学生的练习内容不能始终处于同一范围的练习难度,也不能经常保持同一标准,要使学生把所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教学比和比例的内容之后,在进行综合复习时,可以把“数”和“形”的知识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做下面的题:

“如图,半圆内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的和是24厘米,三条边长的比是4:3:5,求阴影部分的面积”。解这道题需要运用圆的知识,三角形的知识及按比例分配等知识。

总之,设计综合练习时,习题设计要依一定的层次进行,从纵向引线串珠,使知识横向沟通。有助于学生总结解题规律,达到以少胜多,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造性练习

创造性练习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某些学生的聪明才智而精心设计的练习。这类练习的设计要注意考察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变通性。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思维方向,利用所掌握的知识,通过动脑思考解决一些问题。如学完了圆面积计算后,复习时可设计这样的习题:“在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内画一个尽可能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按照一般的定向思维无法求解,但借助于r[2,]可以求出答案,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创造力。所以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留给学生创造力得以发挥的天地,并在教学中注意发现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经常这样训练定会产生更多的创造性人材。

在课堂复习过程中,再穿插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观察、操作、比较、分析、讨论、自结、互结等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标签:;  ;  ;  

小学数学复习课程程序设计的基本模式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