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链”概念的系统解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概念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不同概念的由来及发展
1.价值链
价值链的概念是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相互分离的活动的集合。企业价值链存在于由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和买方价值链共同构成的价值链系统中,它反映了企业的历史、战略以及实施战略的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Jeffery F.Rayport和John J.Sviokla于1995年提出了虚拟价值链的概念,认为“企业都存在由物质世界构成的实物价值链和信息构成的虚拟价值链”,之后,Adrian Slywotzky在《利润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价值网的概念,即企业之间依靠电子信息技术相互连接成网络,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在总体价值网中,每一个虚拟企业本身就是一个由所有的成员企业和合作伙伴所组成的子价值网,这个子价值网包含了我们习惯称作价值链的所有元素。
2.供应链
供应链概念的运用,最初是以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的形式出现在1983年和 1984年《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两篇论文中。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将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通过生产转换和销售等活动,再传递到零售商和用户的一个内部过程。后来美国学者伊文斯 (Evens)注意了供应链的完整性和所有成员操作的一致性。最近,供应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哈理森(Harrise)强调了供应链的战略伙伴关系问题,认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
国内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陈国权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其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数量、正确的质量和正确的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并使总成本最小。马士华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需方向供方流动,如订货合同、加工单、采购单等)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供方向需方的物料流及伴随的供给信息流,如提货单、入库单、完工报告等),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模式。
3.产业链
“产业链”一词在我国最早是由傅国华于1990年~1993年受到海南热带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启迪而提出来的,是一个中国化的名词。它是一个广泛涉及到企业、产业和区域发展的范畴。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产业链的概念尚未达成统一认识,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李仕明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论证了产业链,认为“企业经营要有好的‘上家’和好的‘下家’,这种经营环境中的上游—中游—下游,对企业而言,通常称为供应链,对于政府,则称为产业链”。杜公朴、夏大慰主编的《现代产业经济学》从价值链的角度论证了产业链,指出“产业链是构成同一产业内所有具有连续追加价值关系的活动所构成的价值链关系”。郑学益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论证了产业链,认为“产业链就是以市场前景比较好、科技含量比较高、产品关联度比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通过这些链核,以产品技术为联系,以资本为纽带,上下连接,向下延伸,前后联系形成链条,这样,一个企业的单体优势就转化为一个区域和产业的整体优势,从而形成这个区域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蒋国俊、蒋明新是从战略联盟的角度论证了产业链,提出“产业链是指在一定的产业群聚区内,由在某个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或国际竞争潜力)的企业,与其相关产业中的企业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链”。
二、不同概念的联系
1.三个概念研究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竞争力
价值链理论认为,在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环节都创造价值,只有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活动,才可称为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来源于企业在某些特定战略环节的优势。价值链理论的应用有助于人们了解企业的价值生成机制,其既是一个分析竞争优势的工具,同时也是企业建立和增强竞争优势的系统方法。
供应链理论强调企业通过对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整个过程中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管理,特别是物流的管理,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和流通周期,实现企业物流其畅。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是提高反应速度,其本质是为了提高企业快速响应市场和赢得市场的核心能力。
在当前竞争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单个企业的竞争能力和资源都是有限的,以长期战略联盟关系为纽带的产业链模式因其能够使企业创造出超出各自独立时所能够获得的利益,成为企业参与竞争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有的地区政府为了使本地区的经济得到发展,由政府牵头把本地几个业务相关的企业组建称产业链,形成区域优势。政府组建产业链不只考虑企业的利益,更主要的是运用产业链提高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整体竞争优势。因此,产业链构建的目的是提高企业、地区和国家的竞争力。
2.供应链的形成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
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拥有价值链上所有环节的优势,也不可能在所有价值链环节上处于劣势。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必须权衡价值链的每一环节,保留和控制自己处于优势的环节,对劣势环节,则可通过业务外包、战略联盟等形式,出让给最好的专业公司去做。这将更有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保持和经营目标的实现。此时以物流为关键因素将价值链各成员联系起来,就形成了供应链。因此,企业辨清自身的价值链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前提,供应链的形成正是以成员企业在各自的环节上具有核心竞争力为基础。
3.产业链的生成以供应链的连接为前提
产业链虽然是宏观经济管理的理论,但在运作上企业却是其构筑的载体,就是说,产业链条的构筑依赖于企业之间在经营上的有序连接。因此供应链的连接往往是产业链生成的基础,而产业链条正是多重供应链条的复合体。产业链与供应链均为相似的网链状结构,前者包含后者,后者是前者的核心部分。产业链与供应链管理均强调一体化(或一条龙)和企业化管理,在系统目标上是一致的。
4.价值链是供应链和产业链的本质
供应链是以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关键因素而紧密联系的价值链,产业链是某几个企业进行价值活动的价值链的总和。因此,价值创造活动是企业经济活动和产业经济活动的内核,不管是供应链还是产业链,它们都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组织模式,其目的都是创造价值,可以说价值链是供应链和产业链的本质,供应链和产业链是价值链的不同表现形式。
三、不同概念的区别
1.关注的对象不同
价值链主要是相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的,是针对企业经营状况开展的价值分析,其目的是从企业内部的价值互动环节,弄清楚企业的价值生成机制,剖析企业的价值链条的构成并尽可能加以优化,从而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供应链着重强调的是企业外部的价值活动,是基于多个企业间合作的原料与部件供应、服务提供等,因此,供应链是企业之间的链条连接,强调的是企业间的纵向联系。产业链是相对于不同企业的概念,甚至是相对于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概念。产业链理论重点从产业的角度出发,不仅研究内部企业之间的价值流、物流、信息流,还研究他们的价值创造、相互作用、结构和关系,而且关注组织的灵活性和柔性,注重从整体链条来思考产业链的价值创造过程。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产业链作为一种组织模式,是企业社会分工的有序结合,产业链的含义范围大于供应链和价值链。
2.关注的层面不同
从关注的层面来看,价值链和供应链都是微观层面的理论,而产业链则侧重于从中观和宏观来研究企业之间的链式连接。价值链关注的重心是企业本身的价值问题,产业链也关注企业内部的价值问题,但产业链同时还关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价值问题以及产业价值链中各组成构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和结构。一般而言,价值链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的价值创造过程,产业链则需要从整体链条来思考产业链整体的价值创造过程。
供应链主要是站在微观的角度,从经济、均衡、连续的视野,研究如何实现企业物流,是“横向一体化”管理思想的典型代表。产业链作为一种宏观战略模式,侧重于产业链各企业的价值创造、相互作用、结构和关系,是一种纵向有序的排列,因此是加强经济板块联系及产业复合形成的重要理论,在宏观经济管理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研究的重点不同
价值链研究中把各价值活动的成本优势作为重要方面,研究的重点是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率。而价值链思想是面向效益,致力于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并不强调通过降低成本来实现。产业链不仅研究内部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价值创造、结构和关系,而且关注组织和灵活性和柔性,更注重从整体链条来思考内部企业的价值增值和地区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
四、小结
综上所述,作为研究各种价值活动依次发生的链状组织结构及其关系的三个概念,价值链、供应链与产业链概念有许多交叉的地方,三条链互为基础,链上都有资金、物质、信息、价值的流动,其目的都是使链上的价值增值,提高组织及其成员的竞争力。毋庸质疑、随着价值、供应链和产业链的不断发展,三者将在更多的方面交叉重合,彼此互为补充和借鉴,相辅相成,为企业和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