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五中全会对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进一步完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对论文,三步论文,五中论文,战略目标论文,十四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意义十分深远。《建议》在全面贯彻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进一步具体化和准确化,并把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近期目标明确化了。学习《建议》,我们对三步发展战略目标会获得新的认识。
一、关于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与人均翻两番的关系
人们通常把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目标理解为:以1980年为基础数,第一步,到80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基本解决温饱;第二步,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进入小康社会;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从这10多年的实际情况来看,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第一步,到1987年就已经提前基本实现。所以,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如何重点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任务。1990年底,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着重提出了从温饱走向小康的具体蓝图。随后,一些省市和部门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先后提出了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这些文件,在正式表述小康目标所需要的翻番任务时,提法都是“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即在1987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基础上,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或者说,使国民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到本世纪末比1980年翻两番,使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
《建议》关于第二步战略目标的提法,一个最引人瞩目的变化是,强调在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人均翻两番”。它指出:“中央建议,‘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确定为: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00年,在我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就既更全面准确地体现了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目标,又更科学客观地反映了小康水平的实际要求。
1979年底,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小康目标时,是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1000美元。因为当时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250美元左右,到本世纪末翻两番,就是1000美元。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正式确定了按国民生产总值(当时采用的是工农业总产值)计算20年翻两番的任务。然而,按总值计算的翻两番,只有在人口增长率为零的前提下,即到2000年人口仍然保持在1980年的10亿左右,才能达到人均1000美元。如果按照当时人口年均增长12.5‰计算,20年后大陆人口将达到12亿多。这样一来,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就不可能同时带来人均翻两番。如果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而人口增长到12亿多,那么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不是1000美元,而是800美元。根据这个情况,邓小平在一些讲话、谈话中将“人均1000美元”改为“人均800美元”。不过,考虑到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到本世纪末完全有可能超过1万亿美元,邓小平后来采用了“人均800到1000美元”的说法。
不仅如此,而且愈往后邓小平愈明确地强调: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要考虑到人口增加的因素,总值翻两番必须和人均翻两番统一起来;在总值翻两番和人均翻两番由于人口的增长而不能同步的情况下,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算的小康标准不能降低。
比如,1985年4月15日,邓小平在谈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时说:“我们提出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按人均计算,包括人口增加的因素,从250美元增加到800至1000美元”。
1987年3月8日,邓小平根据1981至199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可以提前完成,从发展趋势看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也可靠的情况,及时地指出:“到本世纪末,尽管我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到1000美元不算多,但是年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1万亿美元”。4月16日,他进一步指出:“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800至1000美元,看来1000美元是有希望的。”“那时人口是12亿至12亿5千万,国民生产总值就是1万至1万2千亿美元了”。4月30日,他又明确指出,“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美元”。
1990年3月3日,邓小平在谈到什么叫适度发展时再一次强调:“适度的要求就是确实保证这十年能够再翻一番。要按1980年的固定价格,没有水分的,还要把人口增长的因素计算在内”。
在小康目标问题上,邓小平把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和人均翻两番、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联系起来考虑,这样做既是科学客观的,又是实事求是的。因为,如果按总值翻两番计算,那么由于人口的增长,按人均计算的小康标准就要降低;反之,如果按人均翻两番计算,那么由于人口的增加,按总值计算的小康指标就要突破。所以,在总值翻番和人均翻番由于人口的因素而无法同步的条件下,必须坚持总值翻番和人均翻番的统一。即在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问题上,既要计算经济总量,又要计算人均量;并且只能是经济总量的增加,不能是人均量的减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小康水平的要求。
从现实的发展来看,一方面,由于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原定的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提前5年实现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尽管实行了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国策,但原来的到2000年人口增长到12亿的设想也提前5年达到了。经济增长的动力和人口控制的压力结合在一起,迫使人们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议》也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条件下,坚持邓小平关于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要和人均翻两番相统一的小康标准,既充满自信地,又积极稳妥地提出了第二步战略目标:2000年,在我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
二、关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问题
第三步战略目标的确定也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完善的过程。
1986年底以前,邓小平在谈到下个世纪中国的发展战略目标时,说的是在小康水平的基础上,到21世纪中叶“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是,1987年2月以后,他把整个发展战略最终要达到的目标确定为: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那么,这种提法上的重大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呢?
1982年十二大以后,到1987年十三大即将召开之前,统计数字表明我国“七五”计划的主要指标能够提前完成,第一个翻一番的战略目标可以提前实现。在此基础上,邓小平从反复论述原定的现代化建设的两步目标开始,逐步形成了本世纪最后20年内翻两番、到下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的完整的三步发展战略构想。这个构想,在他1987年2月18日、3月8日、4月26日及30日的四次谈话和讲话中,作了集中、明确和完整的表述。将下世纪中叶的发展目标从“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改变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直接原因是由于当时把第三步战略目标具体规定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因为人均4000美元大体上是当时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等,80年代末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两万美元左右。所以,到下世纪中叶,我国要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方面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是相当困难的。
把第三步战略目标确定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表明邓小平依据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实力,参照世界各国的经济状况,对中国发展到下世纪中叶在经济上所能达到的水平更有了信心,同时也有了更清醒、更客观的认识。
然而,这里有一个情况是,邓小平后来坚持了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提法,但关于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人均达到4000美元的指标(它们集中在1987年4月16日、26日、30日的三次讲话和谈话中),在提出后不久就没再使用了。大约从1987年7月以后,他在讲第三步发展目标时,就只是说到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在确定和表述三步发展战略目标时,一是已没有具体的数字表示;二是尽管第一步和第二步还用翻番指标,但第三步则不用翻番指标。十三大报告指出:“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那么,在表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个目标时不用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和人均4000美元指标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第一,准确地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只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邓小平在最初设计第三步战略目标时,也是拿当时典型的中等发达国家作参照的。比如他在1987年4月30日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的谈话中就说过,“目标大体上是人均达到4000美元,大概同你们现在的水平接近”。当时欧洲的西班牙、葡萄牙,还有亚洲的韩国等国家,被看作是典型的中等发达国家。
第二,我们所说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到下世纪中叶才能达到,所以,我们所说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不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是下世纪中叶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因此,在确定第三步战略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到下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之多的因素,而且要考虑到整个世界经济也在同时继续发展的因素。因为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其他国家的经济也在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把人均4000美元作为既定指标,那就只能假设其他国家、特别是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方面作为我们追赶目标的当前处在中等发达水平的国家今后的经济增长率为零。但这是不现实的。所以,必须明确,我国经济只有通过加速发展的战略,不断地接近乃至达到同时也处在动态发展之中的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在下世纪中叶真正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早在1980年初,邓小平就说过:“现在科学技术发展了,国际交流发展了,我们的经济一定要在国际上有竞争力,要拿国际水平的尺度来衡量一下。”因为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不等于21世纪中期的标准,所以,不能简单地理解在小康水平的基础上,到下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就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当前国际竞争中各国特别是各大国经济实力的较量日趋激烈的形势来看,不仅按总值再翻两番不够,而且就是按人均再翻两番也不够。
第三,从计算上说,预见长达几十年的发展战略目标,只能是轮廓性的,不必要也不可能提前几十年就把各项主要指标准确估算出来并确定下来。因为在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会有许多不确定的、可变的因素。另外,用国民生产总值这一综合指标来衡量我国经济的总体水平和人均水平,是基本反映总貌的,也是目前世界各国通用的方法。但是,在进行国际经济实力的比较时,国民生产总值按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转换成美元来表示,由于汇率的变动,就会使一些统计数字不能客观地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人均水平。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和中央的一些正式文件都指出过国民生产总值要按不变价格计算。
三、关于速度与效益相结合的追赶战略
随着对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特别是对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含义和要求及其艰巨性和紧迫性的进一步认识,邓小平逐步提出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新战略,即抓住时机,加速发展,力争使经济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的追赶战略。
1987年10月13日,邓小平提出了一个著名观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第二年6月7日,他指出:“要在改革过程中,保持生产有较好的发展”。6月22日,他谈到,“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要丧失时机”。9月12日,他又谈到,“要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
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6月16日,邓小平指出:“经济不能滑坡。凡是能够积极争取的发展速度还是要积极争取”。9月16日他又强调:“中国一定要发展,改革开放一定要继续,生产力要以适当的速度持续增长,人民生活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一步步改善。”
进入90年代之后,面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动,邓小平一再提出要抓住机遇。1990年3月3日,他对中央负责同志说:“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我们要力争在治理整顿中早一点取得适度的发展。”“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4月7日,他说,“我们要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12月24日,他又谈到,“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1991年8月20日,在总结经济工作经验的谈话中,邓小平提出了极其重要的“台阶式”发展战略。他说:“可能我们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又说:“这方面也有国际经验嘛。好多国家都是这个样子,十年就跳出来了。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人们都在说‘亚洲太平洋世纪’,我们站的是什么位置?过去我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现在比下也有问题了。东南亚一些国家兴致很高,有可能走到我们前面。我们也在发展,但与他们比较起来,我们人口多,世界市场被别的国家占去了,我们面临着这么一个压力,算做友好的压力吧。我们不抓住机会使经济上一个台阶,别人会跳得比我们快得多,我们就落在后面了。要研究一下,我总觉得有这么一个问题。机会难得呀!”
1992年春,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总结我国的经验,分析别国经验,特别是分析周边的日本、韩国、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逼人的形势,将他这几年不断思索的加速发展的追赶战略,作了全面的、系统的、透辟的发挥。他要求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广东要上几个台阶,力争用20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江苏等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就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上海目前完全有条件搞得更快一点。在他看来,我们的发展,总是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他总结说:“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
1992年10月召开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的加速发展战略,提出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可以更快一些,并把年均增长率定为8%到9%。这样,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原定的比1980年翻两番的要求。
鉴于过去急于求成造成经济严重困难的教训,邓小平在提出抓住机遇、加速发展的同时,一再强调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绝不能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这些年来,在改革开放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党也一直努力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并及时总结经验。十四届五中全会对这个问题进一步作了新的概括和总结。江泽民在全会闭幕时的讲话和《建议》指出,要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速度低了不行,速度过高也不行。快是有条件的,要讲效益,讲质量;快是有区别的,各地发展速度可以有所不同;快必须是没有水分的实实在在的速度。为了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逐步实现这两个转变,就能够争得较快的速度和较高的效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建议》不仅提出了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任务,而且提出了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这是向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迈出的第一步。它第一次对第三步战略目标的第一小步走多远、怎么走作了具体的、明确的规定。这个明确的远景目标之所以能提出来,一是基于1979—1994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最近3年达到13.1%,“九五”时期根据《建议》按8%左右安排,整个90年代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十四大提出的8%至9%的要求;二是基于今后15年仍有充分条件继续实现经济的较快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总之,邓小平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思想,不仅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提出并接受检验的,而且是在该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让我们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为实现《建议》提出的跨世纪宏伟蓝图——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出重大步伐而努力奋斗!
标签: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翻一番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经济学论文; 翻两番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