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竞技体育的利益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利益论文,竞技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7X(2000)05-0015-04
1 竞技体育的利益组成
竞技体育利益是指满足和促进竞技体育主体生存与发展的各种需要。竞技体育的利益由3个基本要素构成:利益主体、利益主体的活动和利益的客体。
竞技体育的利益主体指的是参与竞技活动的竞争、欣赏和管理的个人、集体和社会组织。竞技体育利益主体的活动,是指主体为追求和获取利益的行为过程。主体的活动主要是运动竞赛、表演、运动训练、竞赛管理和经营。其中,运动训练、竞赛的管理与经营活动是为竞赛、表演服务的,运动竞赛和表演是主体活动的集中表现。竞技体育利益客体指的是利益的载体和具体的内容,亦即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是指社会所拥有的、可以用来满足人们社会需要的稀缺存在物”。[1]社会资源按其功效性质可分为物质的或精神的,精神的社会资源可分为关系的和文化的。有形的物质包括物品、商品、货币等每天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的存在;关系的是指通过制度、体制、运行机制等体现出来的权利和义务、权力和地位等等,这类政治领域里的关系、规范形态的东西,亦即通过互动而创造出来的非物质的东西;文化的则是指由符号表示的非物质的人的创造物,如通过观念、情感、意志等因素表现出来的尊严、人格、荣誉等等。
竞技体育的主体结构由纵向利益体系和单位集合的横向利益体系构成。主体的纵向利益体系由个人、集体和国家构成;主体的横向利益体系由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等组成,是一种平行关系。竞技体育主体追求和获取的利益是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精神利益;在时间纬度上有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在空间纬度上有局部利益,全局利益、个体利益和共同利益等。
2中国竞技体育的利益格局
竞技体育的利益格局,从广义上讲,指的是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等资源在从事竞技体育的成员之间进行分配和配置的方式与状态。资源配置的方式与状态的变化,形成了从事竞技体育成员之间的利益分化,并最终导致不同的竞技体育利益群体出现。在影响这种利益结构形成和变迁的各种经济、文化、政治资源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无疑是经济资源的配置模式。因此,狭义上的竞技体育利益格局的涵义是指经济利益格局,经济体制决定着竞技体育利益格局的构成。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竞技体育利益格局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竞技体育利益格局是不同的。
2.1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竞技体育利益格局
社会主义的中国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国家。中国的社会主义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竞技体育姓“公”不姓“私”。因而中国的竞技体育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在其利益格局中更多的是强调政治资源在利益主体中的分配与配置。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所决定的:
其一,竞技体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项社会主义的公益事业。
政府把竞技体育作为社会主义的一项公益事业来发展,把它纳入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轨道,有计划、有重点地予以发展,以适应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传统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几乎包揽了体育事业,设置的各类体育管理机构均被列为国家事业单位,并重点突出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发展所需的各种经费全部由国家财政包干供给。竞技体育的发展采用的是举国体制,即国家管理型体制,由国家一家来办竞技体育,社会基本上没有参与。从“一五”到“五五”的28年间,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体育事业投入了25.8274亿,而社会投入的资助为零。竞技体育成为福利事业。国家拿钱,国民消费。为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国家是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国家一统到底。这在中国经济落后,社会基础条件差的条件下,极大地刺激和促进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并出现了竞技体育发展超前于群众体育发展的现象。但由于政府包办过多,统得过死,也极大地阻碍了社会办竞技体育的进程,抹杀了竞技体育的经济功能。底子薄、社会基础条件差、经济不发达的现实,使得政府办竞技体育在财政上不堪重负,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竞技体育的发展,无法有效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政府的包办造成竞技体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脱节。
其二,竞技体育的政治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竞技体育是一项社会主义的公益事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即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政治功能只是竞技体育功能的一种,过多地强调其政治功能,必然会限制竞技体育的经济功能与娱乐功能的发挥与拓展,使得社会资源中政治资源与经济资源在竞技体育利益主体的分配与配置的比重出现了倒置,形成虚象构状。图1是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竞技体育利益格局(虚线箭头表示被忽视的利益或关系)。从利益主体的纵向层次看,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是一个“国家——集体——个人”的“直线式”与“服从式”的纵向利益关系。只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忽视了三者利益关系矩阵交叉式的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部门、行业和地区之间几乎没有什么横向利益关系,只有内部的利益关系的存在,这些利益主体在对待竞技体育的发展方面,呈现出一种十分被动的状态,只覆行一种执行指令性命令,或计划的职责,亦即竞技体育的运行是在计划的轨道上进行的。
突出竞技体育的政治功能的直接结果是:阻碍了竞技体育的经济功能的发展,损害了利益主体的经济利益。人的需要表现为利益动机,人正是在利益动机的驱动下进行各种活动的,其中经济利益是产生和诱发动机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利益。马克思认为物质利益和经济利益动机和实践始终是推动人民群众和个人创造历史的原动力,不包含利益动机的历史活动是没有的。因此,人们在谋求各种利益时,首先是经济利益,其次才是政治利益和精神利益。谋求政治利益只是手段,谋求经济利益才是目的。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竞技体育利益格局是一种虚象构状,它是建立在政府制度“有形手”的控制下,体现政府意志的一种利益格局。
竞技体育利益格局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利益格局的一个缩影。“共同富裕”、“平均主义”体现的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利益关系。由于体制的因素,同一阶层同一团体的社会成员在社会资源的占有和支配形式具有“规定”的一致性。因此,竞技体育利益格局如同社会利益格局一样具有如下特征:①利益主体单一,国家成了竞技体育利益的总代表。②利益层次呈明显的纵向利益关系。③利益刚性化。
竞技体育是政府包办的一项社会主义公益事业。管理竞技体育的各级体委不创造经济价值,只产生社会效益,它本身没有独立的管理权,各级体委的利益只是国家利益或整体利益的一个附属,没有独立的利益。政府对竞技体育追求的是政治利益的最大化,各级体委是国家谋求其政治利益的“生产车间”,故通过竞技体育获取的政治利益,实质上就是国家的政治利益,形成了利益主体的单一和利益层次的明显纵向化。这一种高度集权管理体制下利益分配格局,强化了国家利益,但从长远的观点看,不利于国家经济利益的增加。
利益刚性化,就是得到的利益不能失去,只能多不能少,即使获得利益的原有条件早已不存在,也必须获得利益。在体育部门,国家供给的事业经费,职工的工资和福利一分都不会少,干好与干坏没有相应的制约机制,干坏了可以不负责,形成了利益分配的刚性化,缺乏弹性,起不到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作用,培养了人的依赖性。结果大家都把眼睛盯住国家这个利益大锅,不利于社会财富的创造,不利于竞技体育的发展。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竞技体育利益格局,实质是同时期社会利益格局的反映,有其优越性的一面,但也存在缺损。以利益主体的政治利益为主形成的利益格局,只能是缺乏基础的、不稳定的、阶段性的利益格局,必须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变化的要求。
2.2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利益的重组
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以市场调节为重要手段的经济,市场调节则是以市场的供需量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完全鄙弃了计划经济那种不遵循价值规律,不响应各种市场信号,按照制订计划官员们的偏爱来生产或分配社会资源的“规定”模式。在计划经济的体制转轨时期,竞技体育也不可例外的逐渐从计划的模式脱胎出来进入市场,竞技体育的利益结构与社会利益结构一样发生了变化,也产生了调整和重组,但有其特殊性。图2是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利益结构的简单描述,这一结构具有以下特征:
2.2.1 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利益是纵横交错的,客观上需要形形色色的利益主体,也造就了千差万别的利益主体。从竞技体育的体制改革的进程看,目前存在三大利益主体:一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利益主体,如体育部门的事业、企业单位的利益主体等;二是在新体制条件下正在产生的利益主体,这里指的是体育部门以外的企业和事业部门的利益主体;三是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形成的利益主体,如体制改革后形成的单项运动管理中心、各运动项目职业俱乐部、行业体协、体育产业的资产和技术部门,以及社会团体等利益主体。三类利益主体可分别以个体、集体、集团的形式出现。它们相互区别又相互交织在一起。它们都有各自独立的利益和较为明晰的利益边界,即使是同属一类的利益主体也是如此,从而使得竞技体育的利益结构呈现出多元发展和更加复杂化的格局。
2.2.2 利益层次逐渐向横向利益关系的方向发展,但纵向利益关系仍然明显
从利益主体的层次看,由原来的“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直线式”变成了矩阵交叉式的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行业、部门和地区之间逐渐形成了网络式的横向利益关系,并开始突出行业利益和部门利益,展现出社会办竞技体育的一种趋势。表1是1981~1996年我国体育事业经费的情况。从表1中可以看出,由政府一家办竞技体育的格局正在被打破,社会开始介入办竞技体育的行列,亦即竞技体育利益层次开始向横向利益关系的方向发展。从统计数据看,从1993年起(实际从80年代中期开始,体育年鉴没有统计),社会各阶层开始介入办竞技体育的行列,竞技体育的经济功能开始逐渐发挥其功效,其福利事业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但竞技体育得以正常运行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国家(中央、地方)。到1996年止,政府给竞技体育的财政拨款基本上每年呈递增趋势。就是说竞技体育的主要主体仍然是国家,是政府。这是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的。因为体育仍然是一项社会主义事业。
表1 1981~1996年我国体育事业经费情况(单位:万元)
年份
国家财政社会投资*
中央 地方 合计 社会赞助 经营收入
合计
1981~198530532226112256644
00 0
1986~199056625543166599791
00 0
1991 13184153392166576
00 0
1992 14100172400186500
00 0
1993 18600190800209400 2192.276260.578452.7
1994 15309187045.6 202354.64185.567394.671580.1
1995 22567.6 216235.6 238803.43664.977820.581485.4
1996 20945263229.2 284174.24737.399789.3104526.6
*为体委系统所属企事业经费收入数。
资料来源:依据国家体委计划经济司编《体育统计年鉴》(1994、1995~1997、1998)调整汇编。
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对资源的关系或者说财产关系的权利界定是按财产的性质来实现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强调的是利益主体的自主权、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地位的平等,以及利益交换的自由,这就决定了市场经济的利益结构是以横向型的利益主体组合而成的。然而,现阶段在竞技体育利益结构中,利益主体的自主权、经济、法律地位的平等关系还没很好地形成,以国家为首要利益主体的纵向利益关系依然存在,尽管其主导地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在逐渐淡化,但仍然在影响着横向利益关系的形成。因此,现阶段中国竞技体育利益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国家行政权利从外部进行控制来实现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和产业化的进程。
2.2.3 追求物质利益是利益主体的主要目的,整体利益开始向个体利益过渡。
市场经济体制下,竞技体育利益主体追求政治利益的趋向开始弱化,并逐步回归到以追求物质利益为主要目的的现实之中。表1的数据表明,从1993年起,竞技体育完全依靠政府“输血”的局面正逐渐被打破,开始依靠自身的力量“造血”。表明了利益主体以追求物质利益为主要目的的本质特征。
市场经济体制利益结构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最大区别是,理想的“利他”向“利己”的转变。物质利益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每个人都必须有最基本的物质资料,才能维持起码的衣食住行。只有在这物质利益的基础上,同时形成一定的政治利益、精神利益,从每个人到全人类,才能谋生存、求发展,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前提和事实,只能承认和尊重、利用和顺应,甚至可能被扭曲、却绝对不能被阻止和取消。即便是在“谈利变色”的年代,利益追求尽管被压制,但实际上仍然在顽强地存在和起作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己”利益结构的形成过程就是整体利益向个体利益的过渡过程。当然,个体利益是受整体利益制约的,个体利益是基础,整体利益是个体利益的保证。
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国家这个利益主体虽然开始追求竞技体育的物质利益,但追求竞技体育的政治利益,仍然放在重要的位置。从社会的发展看,这一利益结构具有过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