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 株洲醴陵 412200
【摘 要】目的:探讨低出生体质量儿采用集束化干预,对其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PICC)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低出生体质量儿中随即抽取120例,所有患儿均实施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治疗。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将120例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集束化干预)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儿并发症及非计划性拔管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23.3%(14/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8.3%(35/60),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患儿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1.7%(1/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3%(8/60),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低出生体质量儿采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治疗的过程中,辅以集束化干预,能有效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且能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提升治疗安全性,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低出生体质量儿;集束化干预;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并发症;非计划性拔管
通常情况下,低出生体质量儿在出生时各种系统发育不完善,100%的患儿需要接受静脉输液治疗[1]。而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PICC)为低出生体质量儿的成功救治提供了持续、通常、理想的静脉通道[2]。但是,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血管薄,且较为细小,极易导致其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治疗中出现多种并发症,需辅以良好护理管理。本研究以120例低出生体质量儿为研究对象,探讨集束化干预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低出生体质量儿中随即抽取120例,所有患儿均实施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治疗。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将120例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60例患儿中,男40例,女20例;平均胎龄(29.8±3.2)周;平均出生体重(1320.5±220.0)g。对照组60例患儿中,男42例,女18例;平均胎龄(29.9±3.1)周;平均出生体重(1320.0±219.5)g。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P﹥0.05,可对比。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PICC常规护理,内容包括常规消毒、穿刺准备、规范洗手、体位护理、穿刺护理、密切观察置管后并发症等。实验组实施集束化干预,内容包括:
?加强培训:定时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促使其熟练掌握正确洗手法、局部消毒法等;每日对护理工作进行检查,每周考核。
?精细化物品准备:在常规PICC穿刺用物(穿刺包、手套、生理盐水、贴膜、肝素帽、20ml空针等)准备的基础上,增加一块一次性治疗巾、两块2.5cm直径的无菌洞布。
?精细化操作前:操作前对患儿生命体征、心率、体温、当天体质量等进行检测;保留一条静脉通道;在患儿身下放置一次性治疗巾;穿刺置管前给予患儿糖水吸吮或安定静脉推注。
④皮肤准备:对患儿血管进行综合评估,准备两个穿刺部位;对皮肤进行清洁后,将穿刺肢体毛发剔除,再次对皮肤进行清洁,并消毒,将无菌洞布覆盖在穿刺皮肤上,并适量修剪2个洞,取出穿刺肢体,穿刺前,再次进行消毒。
⑤维护导管:先对贴膜外表面及周边皮肤进行消毒,覆盖以无菌洞布,无菌操作下,对贴膜进行更换;穿刺点以碘伏棉球进行按压,确保导管外漏30s,实施全臂消毒;预防导管堵塞的关键是脉冲式正压冲管及封管。冲管时对导管外露部分进行转动,注入0.5U/ml的肝素,以预防导管阻塞;对患儿腿围及臂围进行定时检测,一旦双侧相差1cm以上,暂时停止输液,及时报于医生。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儿非计划性拔管发生情况及发生原因。
1.4 统计学分析
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 检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均用( )表示,以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实验组、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3%、58.3%,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对比[n(%)]
3 讨论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在低出生体质量儿中的应用,具有操作简单、可留置时间长的特点,能有效避免反复穿刺对患儿造成的痛苦[3]。但是,多数低出生体质量儿缺乏完善的胃肠功能,且各组织器官尚未发育成熟,血管薄且细小,极易导致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治疗中出现导管阻塞、导管移位等并发症,增加非计划性拔管率,需辅以良好护理干预。
集束化干预是临床上一种新兴干预模式,是在询证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每一个元素都经临床证实能提升患者结局[4]。集束化干预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尽可能优化的医疗服务,从而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提升治疗效果[5]。集束化干预在低出生体质量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治疗中的应用,能促使各项穿刺准备、操作等更为精细化,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对实验组患儿实施集束化干预,内容包括规范化培训、精细化穿刺准备、完善的置管流程、严格的导管维护及严密的病情检测及评估等。结果显示,实验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3%、58.3%(P﹤0.05),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分别为1.7%、13.3%(P﹤0.05)。结果表明,集束化干预在低出生体质量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治疗中的应用,能减少患儿并发症、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提升护理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低出生体质量儿采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治疗的过程中,辅以集束化干预,能有效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且能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提升治疗安全性,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成艳玲. 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应用的护理及临床对照研究[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35):5459-5460.
[2]姜红. 极低出生体重儿经PICC导管输液并发症护理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5,7(6):537-540.
[3]史甜,李玲,曹霞,等. 集束化管理对新生儿PICC并发症及非计划拔管率的影响[J]. 重庆医学,2014,43(24):3189-3191.
[4]周洁玉,陶莺,陈颖,等. 集束化干预对降低低出生体质量儿PICC并发症的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15,30(9):780-782.
[5]卓亚娟,冯乐玲,贺赛美,等. 集束化管理联合安全核查表干预降低PICC相关血流感染的效果研究[J]. 护理与康复,2015,14(6):571-574.
论文作者:贺小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3
标签:导管论文; 并发症论文; 患儿论文; 静脉论文; 体质论文; 实验组论文; 计划性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