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口山矿产资源管理现状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尹赛璊[1](2021)在《湖南常宁水口山矿冶遗址工业遗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伟宁[2](2021)在《铜铅锌冶炼固废多情景协同利用环境影响评估》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铜铅锌冶炼工业产生固废种类多、存量大,包含大量铜铅锌银镍等有价资源和镉铬汞砷等环境毒害组分,其高效资源化利用和协同污染防控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铜铅锌冶炼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以水口山地区铜铅锌综合冶炼基地的锌冶炼子系统为例,在查阅文献、咨询专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艺生产情况,构建了“直接堆存售卖”、“系统内部循环”、“铜铅锌协同资源化”三种固废协同利用模式。首先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划分固废协同利用的系统边界,收集生命周期评价阶段所需的资源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数据,借助Simapro分析软件及Ecoinvent3、ELCD、RCEES2017数据库平台建立了清单分析模型,釆用Re Ci Pe 2016 Midpoint(E)方法定量评估了固废协同利用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具体类别包括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颗粒物形成、酸化、水体富营养化、人体致癌毒性、人体非致癌毒性、矿产资源消耗和化石资源消耗九种。在生命周期评价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核算锌冶炼子系统的资源消耗、环境风险、物质循环以及经济效益水平,对不同固废协同利用模式的生态效率进行综合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情景三铜铅锌协同冶炼固废资源化处理模式环境影响负荷最低,仅为14.25,与情景二相比,情景三环境影响负荷下降19.61%。同时,情景三生态效率最高,其生态效率综合评价指数比情景一,即固废直接处理模式高出3倍。其中,情景一到情景三,生态系统环境影响负荷呈递减趋势,情景一到情景二下降6.94%,情景三进一步下降14.99%,达到最低值。(2)从标准化环境影响类型结果来看,三种情景固废协同处理生产工艺造成的主要环境影响类型为人体致癌毒性与人体非致癌毒性,两种类型总占比在95%以上;其次是酸化、颗粒物形成、全球变暖与化石资源消耗,占比均在0.1%至0.3%之间,臭氧层破坏与矿产资源消耗的影响值最小。(3)从物质循环及经济效益角度来看,情景三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7.62%,Cu、Pb、Zn三种金属回收率分别达到97.19%、97.52%、99.55%,增加利润总额11154.8万元;但从环境风险角度来看,铜铅锌协同冶炼固废模式废气中重金属环境污染排放增加近1591.8 t,固废中重金属环境污染排放减少1470.4 t。(4)从提高总体综合生态环境效益角度来看,通过构建铜铅锌固废协同冶炼产业模式,加强锌-铜、锌-铅系统间的固废协同综合利用,可以大幅度提高企业的资源产出效率,但在此过程中需重点加强对固废中毒害污染物的大气污染排放控制。
万蕊[3](2020)在《《我国矿冶类遗址阐释与展示设计研究 ——以望城岗冶铁遗址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矿冶类遗址主要指因采矿、冶炼和铸造而遗留下来的工业设施、建筑厂房、手工业作坊、冶炼原料等相关遗迹和文物,不但深刻反映了我国丰厚的矿冶历史文化资源,还见证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历程。矿冶类遗址作为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手工业及工业生产的文化遗产一样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矿冶类遗址因其遗址本体脆弱、专业性较强、价值认知不足等诸多问题,导致阐释与展示工作进展不顺利。随着我国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工作的重视,开始出台众多与工业遗产相关的法律政策,其中有部分条例与矿冶类遗址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应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基础上,合理全面地阐释与展示矿冶类遗址的价值内涵。我国目前已公布了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两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分别包括34处和37处矿冶类遗址。本文以矿冶类遗址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研究分析这34处和37处矿冶类遗址的阐释与展示方式、内容等现状情况,梳理了目前矿冶类遗址的阐释与展示存在的困境,通过确定矿冶类遗址的阐释主题与视角,以矿冶类遗址价值内涵为核心,结合矿冶类遗址的自身特点,依据矿冶类遗址的构成要素,归纳总结出矿冶类遗址阐释与展示的内容;通过分析矿冶类遗址本体情况及所处环境,较为全面的梳理出矿冶类遗址的阐释与展示模式;为大力宣扬矿冶类遗址包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多种不同类型的阐释与展示方式,构建适合矿冶类遗址的阐释与展示体系。最后,结合望城岗冶铁遗址公园的实践设计项目,以望城岗冶铁遗址的价值特征为出发点,根据矿冶类遗址阐释与展示体系的研究成果,提出“一带、四区、多点”的展示结构,形成以展示汉代冶铁和农耕文化的冶铁遗址公园,为矿冶类遗址公园的阐释与展示模式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最终促进矿冶类遗址阐释与展示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多样性。
李凡[4](2020)在《资源型城市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实施现状及策略 ——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例》文中提出地理是研究自然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学科,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是推进我国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目前,国内关于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而对具体城市的地理环境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资源型城市环境问题较多、环境教育内容较为丰富,具有地理环境教育的优势。因而,对资源型城市高中地理环境教育进行研究有助于丰富地理环境教育理论,宣传本地环境保护,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以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等为指导方法,分析资源型城市高中地理进行环境教育的可行性;基于对衡阳市师生的调查,了解资源型城市学生的环境素养及学校、地理教师进行环境教育的状况,分析资源型城市高中地理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高中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在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上联系紧密,且资源型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及环境教育教学资源丰富,使得在资源型城市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2)资源型城市高中地理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学校及地理教师对环境教育的落实不足、实施环境教育的方法较为单一、没有充分利用本地的环境教育教学资源;学生的综合环境素养不高、对家乡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认识有待加强。其原因在于学校忙于应对高考而对环境教育重视不够、教师多关注地理知识性教学、学生偏向于学习考试重点知识、家庭和社会对环境教育支持的程度不高。(3)促进资源型城市高中地理环境教育实施的策略涵盖学校、教师、家庭、社会四个层面。学校要提高环境教育意识并创造环境教育的条件;地理教师要重视学科环境教育功能、遵循环境教育原则、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家庭要支持学校及地理教师的工作、鼓励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社会要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开放相关环境教育场所的参观通道。
贾卓[5](2020)在《深部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响应与多参数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对矿产需求量的逐年增高,浅部和易识别的矿床难以满足我国发展的需要,现如今深部矿床的研究与勘探越来越引起地质勘察行业人员的重视。然而,我国对深部矿产资源的研究仍然步伐缓慢,许多矿床也正在进行二次开发的状态。随着工业科技的发展,我们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随之增加。然而,深部金川矿床的资源还未进行更多的研究,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深部找矿主要考虑3000米以浅的矿床。因此,本文借助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深部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响应与综合指标体系”的资助对深部的矿产资源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中、小尺度上建立深部矿产资源的地球物理响应指标体系,用来评价地球物理方法探测深部矿床的能力,二是使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对大尺度范围内的地球物理数据进行异常指标的提取。针对第一部分,本文以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为例,主要应用了重力、磁法、大地电磁(MT)、地震等地球物理方法对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进行了正演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再将采集的金川矿床的重力、磁法、可控音频大地电磁(CSAMT)数据进行反演,将反演结果结合矿床地质背景进行分析与评价。然后,将层次分析法(AHP)对深部矿产资源的情况进行了指标体系建立,采用6种不同成因类型的25种典型矿床进行了重、磁、电、震的数值模拟,并分析了模拟的地球物理响应信号与矿床的对应关系,对地球物理响应的特征信号进行评分,然后对重、磁、电、震四种地球物理方法的响应指标进行分析并得到权重系数,最后使用四种方法的权重系数以及评分分数构建了深部矿产资源的地球物理响应评价指标体系。针对第二部分,本文使用了机器学习中的方法对大范围内的地球物理异常的指标进行提取,利用机器学习方法中的高斯混合模型(GMM)的方法对加拿大苏必利尔湖地区的重力与航磁数据进行了试验,并将地球物理异常指标提取出来绘制了该地区的矿产远景图。本文首先搜集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地质背景资料、地质成因等信息,了解该信息可以有效地对深部矿床进行一个有效的判定,根据地质信息有效地分析地球物理的响应结果,也能保证后续指标体系建立的准确性。接下来,对金川硫化物铜镍矿床进行地质与地球物理建模,为了更加准确的描绘矿体的形态特征,本文在矩形网格的基础上,加入了基于自适应的Delaunay网格建模的方法,并分析了该方法生成的网格质量。基于自适应的Delaunay网格建模的金川硫化物铜镍矿床模型,在边界以及复杂区域具有网格细化的特点,在物性差异较小的地区可以实现网格稀疏处理,从而节省了计算机内存的使用。该网格剖分算法自动生成,控制网格的质量并保证数值模拟的精度。接着以地质成矿理论为基础,综合搜集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相关的资料。构建了金川硫化物铜镍矿床的空间和平面的地球物理模型。以地球物理模型为基础,将积分方程法、重心体积方法、有限差分算法、有限单元法等数值模拟方法应用在地球物理方法的数值计算中,根据模拟的结果以及地质背景与成因,讨论矿床的赋存情况以及深部矿床的信号响应。根据四种地球物理方法获得的响应信息,对四种方法进行了判定并给与权重系数。通过给定的系数,将其使用在地球物理探测深部矿产的指标体系中。对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采集的地球物理数据进行反演与分析,针对金川硫化物铜镍矿床的地质背景,定性分析了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典型结构与物性的分布结构。针对地球物理响应的信号与反演结果,对重、磁、电、震四种地球物理方法进行响应的评价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作为指标体系中选择的权重系数重要依据。然后,为构建深部矿产资源地球物理指标体系,本文使用了层次分析法选择了6种不同成因的矿床类型作为深部矿产资源的二级指标,使用了25个典型矿床分别作为二级指标的解释指标,即三级指标。将模拟25个典型的矿床的地球物理响应作为三级指标的解释指标。将矿床的地球物理响应信号特征进行分析和评分,同时对四种地球物理方法的效果进行权重确定,然后对获取的权重进行了可行性验证,验证结果通过后根据地球物理四种方法的权重系数进行加权。最后将权重系数与地球物理响应评分进行综合计算并获得每个矿床的地球物理指标评分,再将25个矿床的评分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了深部矿产的综合指标体系的综合评分。针对这些模拟和处理结果,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不同指标之间的联系,同时建立了深部矿产资源的地球物理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不仅对本文选择的矿床有一个评判系统,得到了综合25个矿床的地球物理响应的综合评价,并且也能对地球物理方法探测深部矿产进行有效地指导。最后,本文进行了地球物理异常指标的提取工作,使用了机器学习中的高斯混合模型的方法对苏必利尔湖地区的地球物理数据进行了试验。当高斯混合函数具有足够多的高斯函数时,可以模拟任何连续的复杂概率分布。重力与磁法的等值线图可以看作是连续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因此,可以利用GMM方法对其进行建模,并使用最大似然估计的方法将高斯混合函数有效地在区域内进行圈定。该地区所有不符合高斯混合模型分布的地球物理数据,被认为是异常区域。将平面中所有不同的异常点提取出来可以构成该地区的地球物理异常指标平面图,也可以叫做矿产远景图。根据调整高斯函数的数量,最终确定了5个高斯函数实现苏必利尔湖地区的地球物理数据建模,并获得了该地区的指标分布图,经对比,有83%的矿床位于异常指标范围内,同时使用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ROC)与异常面积百分比(PAA)对模拟结果进行评价,证明了该工作的有效性。
童洁[6](2020)在《近代水口山铅锌矿研究(1896-1944)》文中研究表明中国铅锌矿资源的分布是非常广泛的,但在近代真正开发的却并不多,湖南常宁的水口山铅锌矿是近代中国开采规模最大、产量最丰富的的铅锌矿山。在本文中,笔者试图通过企业史的研究方法,从近代水口山铅锌矿开发的背景入手,以矿山的生产、管理和运销情况为重点,以展现该矿在官方控制下发展的成就与局限性。甲午中日战争之后,随着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逐步加深,中国的矿山资源开始被列强所觊觎。湖南作为着名的“有色金属之乡”,省内的矿山资源成为列强掠夺的重点,面对外来入侵,湖南人民的爱国经世思潮日益高涨。一批湖南的有识之士,鉴于省内传统矿业发展的艰难,决定开办近代矿业,水口山铅锌矿就是湖南最早开办的近代矿业之一。水口山铅锌矿在成立之初,是由湖南矿务总局领导,成立水口山矿务分局作为专门的管理机构,1926年开始,湖南省建设厅接手本省矿业的领导权,水口山矿局的局长直隶于省建设厅。水口山矿局实行分科制的组织机构,随着矿局组织的不断完善,组织机构日益科学化和现代化。矿局对于本矿工人的管理非常严格,实行严密的监工制度和带有封建残余的包工制度,矿山工人在双重的压迫之下,生活艰难。后为了争取待遇的改善,水口山工人举行了大罢工,最终取得了胜利,工人的待遇有所提高。水口山铅锌矿在近代开采技术经历了暗窿法、明窿法到西法开矿的演变,西法采矿大大提到了水口山的开采效率,矿砂产量迅速提高,但近代水口山矿只有一个窿坑(老鸦巢)是使用机器开采,其余各坑仍是土法。为了便利矿山与外界的运输,水松铁路于1912年正式修筑,专门负责运输水口山的矿砂和燃料煤炭。1928年之后,湖南先后建成国内第一家西法炼铅厂和炼锌厂,实现了鼓风炉火法炼铅和横罐法蒸馏炼锌技术,开启国内铅锌冶炼的先河。因为国内铅锌冶炼事业起步较晚,所以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水口山矿所产的全部矿砂都是运销海外。外国洋商趁机以低价收购、抵押借款、私运盗采等方式掠夺水口山的铅锌资源。为了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湖南政府严格管理对水口山铅锌矿砂的销售,并于1928年之后,实现了铅锌矿砂省内自炼,减少了生砂的出口量,夺回了一部分国内市场。通过对水口山铅锌矿在近代发展历程的梳理,该矿技术的进步、有效的组织管理和与洋商的经济斗争,都是值得肯定的成就。但是几近枯竭的矿源、常年经费不足、生产设备损坏等问题影响了该矿的长远发展,造成这些不利因素的原因,除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下企业要遭受洋商的掠夺和竞争之外,主要是由于官方政府未能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得企业不能长久而有计划地经营。
廉晓红[7](2019)在《中国共产党党组制度的历史考察》文中提出中共党组是一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制度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基础上的一个重要制度创造,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非党的组织和机构中得到贯彻执行的重要途径。中共党组的存在以及发展壮大,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坚强有力的重要抓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组织和制度保障。本文对中共党组制度的研究置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各个大的时代背景之中,通过运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对中共党组发展情况进行了宏观的历史考察和认真的梳理总结,积极探究中共党组独具特色的发展规律,提出了中共党组发展可以分为提出确立、发展承续、全面建立、弱化撤销、曲折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发展等六个不同阶段的观点。在中共党组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本文力求厘清中共党组在这个时期发展的脉络,研究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在提出确立阶段,中共党组组织建设先于制度完善的特点非常突出,在中共四大正式提出中共党组的前身——中共党团的概念之前,中共党团就已经在革命斗争实践中成立了。在发展承续阶段,中共七大正式将中共党团更名为中共党组,开始了中共党组发展的新里程。在全面建立阶段,中共党组与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代背景同频共振,为适应革命战争和国家建设的需要,掀起了全面建立的热潮。在弱化撤销阶段,受毛泽东几次重要批示的影响,中共党组从全面建立开始走向逐步弱化,最终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政治环境下再无存在和发展的空间而被迫全部撤销。在恢复发展阶段,中共党组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是,在政治体制改革构想的影响下,中共党组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党的十三大后经历了再次被撤销的命运,只不过这次撤销范围较小,局限在政府机关的范围之内。1989年政治风波结束后,党中央吸取教训,加强对中共党组的建设,中共党组又逐步走向规范有序的发展道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发展阶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党中央加强了对中共党组制度的规范化建设,研究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这是第一部完整系统的中共党组制度规定,为中共党组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在9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共党组的发展有过坦途,更经历过挫折,有过全面建设的大好形势,更经历过被全面撤销的艰难境地。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艰难曲折的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共党组展现出了异乎顽强的生命力,朝气蓬勃地走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彰显了中共党组制度本身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在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指导下,中共党组必将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完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唐潮[8](2019)在《民国时期湖南社会调查之考察(1912-1945年)》文中指出近代中国社会调查最早可追溯至晚清,但真正将西方社会调查理论运用于社会调查,则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国外调查机构、国内政府机关、学者等纷纷前往各地,开展调查工作,社会调查热就此形成。民国时期湖南社会调查的兴起大体与全国同步,可视为当时社会调查缩影之一。本文采用历史学、社会学、统计学相关理论,对民国时期湖南社会调查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合理评价。民国时期的湖南社会调查按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12-1927年,调查主题是“发展省内工矿业”。这一时期的社会调查有利于加快金属矿、煤矿等资源的开发,进而更好满足相关企业的需求,推动工矿业的发展。但局限性在于:调查内容不丰富,仅限于矿产;调查主体的数量少,调查成果不多。第二阶段为1928-1936年,调查主题是“自治调查”与“复兴湖南”。以综合性调查为主,专题调查为辅。综合调查以人口调查为核心,土地调查为重点,而专题调查则针对行业调查。在“复兴湖南”调查中,调查主题广泛,政府与民间积极参与。由于湖南为农业大省,调查内容仍然以农业为重点。主要调查机关还出台了相应规章,使社会调查逐步走向正轨。总体观之,这一阶段的湖南社会调查不论从调查主体、内容、成果,还是规章均优于前一阶段。第三阶段为1937-1945年,主题为“土地陈报”和“服务抗战”,这一阶段的社会调查内容上更为丰富,不像战前重点调查某一个行业或某一个方面,而是兼顾多方面。在开发湖南、服务抗战方面做出重大贡献。民国时期湖南社会调查是湖南省政府主导,民间配合的调查活动。它们既为当时湖南省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又加速了社会调查在湖南的本土化进程,同时还便于我们对民国时期湖南社会有深刻的认识。尽管当时湖南社会调查也存在着部分地方官员敷衍塞责,调查结果可靠性降低、政局动荡与民众质疑,隐瞒实情以及政府态度反复,社会调查缺少连贯性三个方面的局限性,但我们仍旧不能因此而对其完全否定。
戴高乐[9](2019)在《湖南省典型水稻种植区土壤镉生态风险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根据查阅相关文献以及项目组调查数据显示,湖南省洞庭湖平原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水稻种植区,近年来土壤污染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重金属镉元素超标严重。区域内土壤镉元素高值区呈现出沿湘江分布的特点,以郴州、长株潭地区尤为严重。本论文选取了湖南省典型水稻种植区,系统采集和分析了根系土-水稻籽实样品,总结了Cd在土壤-水稻籽实中的迁移转化规律,采用富集系数(K)表征Cd的生物有效性并分析了它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研究区的不同特点分别建立了水稻籽实Cd含量的预测模型,利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采用了不同的土地资源安全利用方案,对研究区进行土地规划。研究结果表明,土壤pH是影响土壤Cd生物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之一,酸性条件下Cd生物有效性较高,富集系数随pH的上升呈下降趋势,并在弱碱性条件下保持低值。土壤S能与Cd产生CdS沉淀降低土壤Cd的生物有效性。土壤Ca、Fe会对土壤Cd的吸附产生影响,二者与富集系数均呈负相关关系。土壤P含量与磷肥施用有关,在施肥过程中会导致部分Cd进入土壤中。研究区土壤Cd含量、水稻籽实Cd含量高值区均存在一定沿江分布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区分为湘江流域分布区和其他区两类,分别建立了水稻籽实Cd含量的预测模型:(1)湘江流域分布区预测方程为:log(KCd)=0.387-0.636log(CaO)-1.625log(S)+1.150log(P);(2)其他区预测方程为:log(KCd)=2.662-0.393pH-1.485log(S)+1.557log(P)-1.901log(TFe2O3)。利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对研究区水稻籽实Cd含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湘江流域分布区水稻籽实超标严重,尤其是在郴州、长株潭等区域,与土壤高值分布区非常吻合。采用不同的土地资源安全区划方案,对研究区进行了土地规划。结果表明:若不考虑水稻籽实Cd含量超标,会导致大量区域被划为优先保护区,这些地区仍存在水稻籽实Cd含量超标;在考虑水稻籽实Cd含量超标的基础上,提出了结构调整区和生态修复区,为研究区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提供更为可靠的科学依据。
章长青[10](2018)在《生态经济背景下衡阳常宁市水口山镇经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口山是湖南常宁市的镇域行政规划,由于其在铅锌等有色资源方面的丰富储量,而吸引重大国有大型冶炼企业落户。资源型工业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水口山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引起了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针对水口山镇当前的发展模式,如何进行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革,对其后续的长远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从水口山镇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发展生态经济对其发展模式有着较强的适用性。发展生态经济是注重环境效益的前提下发展经济的模式,相比考虑单纯的经济效益而言,生态经济更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以及对未来长远利益的实现。推动水口山镇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能够在继续发挥资源工业优势的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同时更为注重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促进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同实现。针对这一背景,本文对水口山镇如何促进生态经济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转型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水口山镇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模式、产业结构等进行简要分析,对水口山镇金属工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梳理。以此为基础,本文分析了水口山镇当前发展生态经济存在的问题及阻碍,了解到当前水口山镇主要存在产业结构不均衡、生态经济发展配套支持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均衡发展、构建生态经济支持体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措施。本文通过对水口山镇经济发展现状的研究,提出水口山镇发展生态经济构建多元产业格局的应对思路,以期通过相关研究能够为水口山镇的生态环境恢复及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水口山矿产资源管理现状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口山矿产资源管理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2)铜铅锌冶炼固废多情景协同利用环境影响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1 铜铅锌冶炼固废资源化技术进展 |
1.2.2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1.2.3 生态效率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1.2.4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研究方法 |
2.1 评估体系框架 |
2.2 情景模式划分 |
2.3 生命周期评价 |
2.3.1 目标和范围的界定 |
2.3.2 清单分析 |
2.3.3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
2.3.4 结果解释 |
2.4 生态效率评价 |
2.4.1 投入产出分析法 |
2.4.2 层析分析法 |
2.4.3 熵值法 |
2.4.4 生态效率综合指数 |
2.5 本章小结 |
3 多情景生命周期评价 |
3.1 评价目标和范围确定 |
3.1.1 评价目标 |
3.1.2 范围确定 |
3.2 清单分析 |
3.3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
3.3.1 分类 |
3.3.2 特征化 |
3.3.3 加权标准化 |
3.3.4 环境影响负荷 |
3.4 结果解释 |
3.5 本章小结 |
4 多情景生态效率评价 |
4.1 系统范围 |
4.2 多情景评估指标设置 |
4.3 投入产出分析 |
4.3.1 投入产出清单 |
4.3.2 资源消耗 |
4.3.3 环境风险 |
4.3.4 物质循环 |
4.3.5 经济效益 |
4.4 不同情景生态效率综合评价 |
4.4.1 准则层评价指标分析 |
4.4.2 生态效率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我国矿冶类遗址阐释与展示设计研究 ——以望城岗冶铁遗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 |
1.1.1. 遗址保护政策 |
1.1.2. 矿冶文化遗产的价值 |
1.1.3. 矿冶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必要性 |
1.1.4. 实践项目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辨析 |
1.3.1. 研究对象 |
1.3.2. 概念辨析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4.1. 关于考古遗址公园阐释与展示方面的研究 |
1.4.2. 关于矿冶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 |
1.4.3. 关于望城岗冶铁遗址的研究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及研究框架 |
1.6.1. 创新点 |
1.6.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矿冶类遗址阐释与展示现状研究 |
2.1. 我国古代矿冶遗址概况 |
2.1.1. 我国古代冶炼技术发展情况 |
2.1.2. 矿冶文化与精神内涵 |
2.1.3. 矿冶类遗址的分类 |
2.2. 我国矿冶类遗址保存现状 |
2.2.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矿冶类遗址 |
2.2.2.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中的矿冶类遗址 |
2.2.3.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的矿冶类遗址 |
2.3. 矿冶类遗址阐释与展示困境 |
2.3.1. 矿冶类遗址自身特征阐释与展示难度大 |
2.3.2. 矿冶类遗址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
2.3.3. 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划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矿冶类遗址阐释与展示案例研究 |
3.1. 古代矿冶遗址 |
3.1.1. 原址改建主题博物馆—古荥汉代冶铁遗址 |
3.1.2. 原生态保护模式—日本石见银山炼银遗址 |
3.2. 近现代矿冶遗址 |
3.2.1. 主题博物馆群—乔治铁桥博物馆群 |
3.2.2. 后工业景观景观公园模式—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
3.2.3. 矿山公园模式—黄石矿山公园 |
3.3. 其他工业遗址 |
3.3.1. 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景德镇 |
3.3.2. 商业综合开发模式—德国奥伯豪森的森特罗购物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矿冶类遗址阐释与展示体系研究 |
4.1. 矿冶类遗址的价值特征 |
4.1.1. 文物价值 |
4.1.2. 价值载体构成 |
4.2. 矿冶类遗址阐释与展示内容 |
4.2.1. 阐释主题与视角 |
4.2.2. 主要阐释与展示对象 |
4.3. 矿冶类遗址阐释与展示的模式研究 |
4.3.1. 矿冶类遗址阐释与展示模式主要影响因素 |
4.3.2. 以遗址保护为主 |
4.3.3. 以考古研究为主 |
4.3.4. 以经济收益为主 |
4.4. 矿冶类遗址阐释与展示方式研究 |
4.4.1. 实物展示方式 |
4.4.2. 虚拟展示方式 |
4.4.3. 文化活动展示方式 |
4.5. 小结 |
第五章 望城岗冶铁遗址的阐释与展示实践研究 |
5.1. 遗址现状评估 |
5.1.1. 遗存概况及其分布区域 |
5.1.2. 遗址现状与价值 |
5.1.3. 遗址影响因素与土地利用 |
5.1.4. 遗址考古与保护工作情况 |
5.2. 遗址公园总体规划设计 |
5.2.1. 总体定位 |
5.2.2. 总体布局 |
5.2.3. 展示结构与功能分区 |
5.2.4. 阐释与展示方式 |
5.3. 遗址公园专项设计 |
5.3.1. 交通系统展示设计 |
5.3.2. 植物景观展示设计 |
5.3.3. 导视系统设计 |
5.4. 遗址公园节点设计 |
5.4.1. 历史环境展示区设计 |
5.4.2. 考古发掘文物展示区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结语 |
1. 结论与建议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B:望城岗冶铁遗址实地调研拍摄照片 |
附录C:望城岗冶铁遗址遗存简况表 |
(4)资源型城市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实施现状及策略 ——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新时代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需求 |
1.1.2 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 |
1.1.3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资源型城市高中地理进行环境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
2.1 高中地理与环境教育 |
2.1.1 高中地理教育目标与环境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 |
2.1.2 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与环境教育联系密切 |
2.1.3 高中地理环境教育方式灵活 |
2.2 资源型城市与环境教育 |
2.2.1 资源型城市具有进行环境教育的特殊需求 |
2.2.2 资源型城市具有进行环境教育的优势 |
3 资源型城市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实施的现状——基于衡阳市的调查 |
3.1 现状调查 |
3.1.1 调查设计 |
3.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 存在的问题 |
3.2.1 环境教育落实不足 |
3.2.2 环境教育方法单一 |
3.2.3 本地环境教育教学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
3.2.4 学生的综合环境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
3.2.5 学生对家乡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认识不够 |
3.3 原因分析 |
3.3.1 学校受应试教育影响,不够重视环境教育 |
3.3.2 教师受考试内容限制,注重传授地理知识 |
3.3.3 学生偏向于考试知识,忽略环境知识学习 |
3.3.4 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影响地理坏境教育 |
4 促进资源型城市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实施的策略 |
4.1 学校层面 |
4.1.1 提高环境教育意识,创造环境教育条件 |
4.1.2 利用本地资源,开发环境教育校本课程 |
4.2 教师层面 |
4.2.1 更新教育理念,重视学科环境教育功能 |
4.2.2 结合课堂教学,遵循地理环境教育原则 |
4.2.3 挖掘本地资源,适时引入不同教学环节 |
4.2.4 优化教学方法,延伸环境教育教学平台 |
4.3 家庭层面 |
4.3.1 支持学校各类环境教育工作 |
4.3.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
4.4 社会层面 |
4.4.1 增强本地环境保护宣传力度 |
4.4.2 开放环境教育场所参观通道 |
5 结语 |
5.1 结论 |
5.2 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深部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响应与多参数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动态及发展现状 |
1.2.1 地质成矿模式与地球物理模型 |
1.2.2 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勘探概述 |
1.2.3 多参数指标体系评价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网格剖分建模方法 |
2.1 矩形网格建模 |
2.2 三角网格建模 |
2.2.1 三角剖分 |
2.2.2 三角化 |
2.3 网格前沿法 |
2.4 四叉树法 |
2.5 Delaunay网格 |
2.5.1 Delaunay三角化 |
2.5.2 最小角最大(max-min angel) |
2.6 优化的Delaunay网格 |
2.7 小结 |
第3章 金川Cu-Ni硫化物矿床建模结果与分析 |
3.1 金川矿床区域地质背景 |
3.1.1 大地构造 |
3.1.2 区域地层 |
3.1.3 区域构造 |
3.1.4 区域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 |
3.1.5 区域矿产条件 |
3.1.6 演化模式 |
3.1.7 矿体地质特征 |
3.2 金川矿床地质模型 |
3.3 金川矿床地球物理模型 |
3.3.1 岩、矿石物性特征 |
3.4 金川矿床正演模拟 |
3.4.1 重磁数值模拟方法 |
3.4.2 大地电磁正演模拟 |
3.4.3 地震正演 |
3.4.4 合成数据试验 |
3.5 金川矿床模拟结果 |
3.6 小结 |
第4章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物性结构成像 |
4.1 重力异常反演 |
4.2 磁异常反演 |
4.3 卡尼亚视电阻率 |
4.4 金川矿床重力、磁法、CASMT反演与解释 |
4.4.1 502测线反演与物性结构 |
4.4.2 501测线反演与物性结构 |
4.4.3 300测线反演与物性结构 |
4.4.4 308测线反演与物性结构 |
4.4.5 104测线反演与物性结构 |
4.4.6 208与212 测线反演与物性结构 |
4.4.7 214与227 测线反演与物性结构 |
4.4.8 401测线反演与物性结构 |
4.5 小结 |
第5章 深部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响应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 深部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响应评价体系的指标选择 |
5.1.1 地球物理模拟参数 |
5.2 岩浆矿床 |
5.2.1 水口山矿床 |
5.3 伟晶岩矿床 |
5.3.1 武夷山矿床 |
5.4 热液矿床 |
5.4.1 个旧矿床 |
5.5 风化矿床 |
5.5.1 凡口矿床 |
5.6 沉积矿床 |
5.6.1 狼山矿床 |
5.7 变质矿床 |
5.7.1 沃溪矿床 |
5.8 评价体系建模 |
5.8.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5.8.2 构造判断矩阵 |
5.8.3 层次单排序 |
5.8.4 一致性检验 |
5.9 深部矿产资源综合评价体系 |
5.10 深部矿产资源综合评价体系应用 |
5.11 小结 |
第6章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地球物理异常指标提取 |
6.1 高斯混合模型 |
6.2 高斯混合模型方法与原理 |
6.3 苏必利尔湖地区地球物理数据场 |
6.4 Youden指数 |
6.5 苏必利尔湖地区GMM模拟 |
6.6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认识和结论 |
7.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岩浆矿床模拟结果 |
附录B:伟晶岩矿床模拟结果 |
附录C:热液矿床模拟结果 |
附录D:风化矿床模拟结果 |
附录E:沉积矿床模拟结果 |
附录F:变质矿床模拟结果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近代水口山铅锌矿研究(1896-194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一) 近代水口山铅锌矿研究 |
(二) 近代湖南矿业研究 |
三、研究方案 |
(一) 研究思路 |
(二) 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近代水口山铅锌矿的基本状况 |
第一节 湖南省铅锌矿的开发 |
第二节 水口山铅锌矿的自然地理概况 |
第三节 近代水口山铅锌矿开发的背景 |
一、列强侵略的逐步加深 |
二、湖南的爱国经世思潮 |
三、湖南的自然经济条件 |
四、湖南开明的领导机构 |
第四节 近代水口山铅锌矿的发展沿革 |
小结 |
第二章 近代水口山铅锌矿的组织与管理 |
第一节 湖南的矿务管理体制 |
第二节 水口山矿局的组织系统 |
第三节 水口山矿局的工人管理 |
一、工人管理 |
二、工人待遇 |
小结 |
第三章 近代水口山铅锌矿的生产与运销 |
第一节 采选技术的逐步革新 |
一、西法开采的尝试 |
二、人力选矿与机械选矿相结合 |
第二节 新式冶炼技术的突破 |
一、鼓风炉火法炼铅 |
二、横罐法蒸馏炼锌 |
第三节 水陆交通的运输情形 |
第四节 近代水口山铅锌矿的产销状况 |
一、洋商对铅锌矿的控制与争夺 |
二、政府严格管理矿砂销售 |
三、水口山铅锌矿的销售情况 |
小结 |
第四章 近代水口山铅锌矿的贡献 |
第一节 官办矿业助力近代湖南发展 |
一、助力湖南近代财政 |
二、助力湖南近代工业 |
三、助力湖南近代教育 |
第二节 “世界铅都”开启近代工业先河 |
第五章 近代水口山铅锌矿发展中的不利因素 |
第一节 几近枯竭的矿源 |
第二节 矿局经费不足 |
第三节 生产设备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国共产党党组制度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中共党组的前身——中共党团的提出与确立(1921—1927) |
第一节 党团制度的缘起与无产阶级政党组建党团 |
一、党团制度的起源 |
二、无产阶级政党组建党团 |
三、国民党党团 |
第二节 中共党团组织的出现与党团制度的正式确立 |
一、中共党团组织的出现与基本情况 |
二、中共党团制度的正式建立与法理确认 |
第三节 中共党团组织出现原因探究 |
一、苏联向中国进行革命输出的必然结果 |
二、适应中国近代革命斗争实践的必然选择 |
三、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奋斗目标不断谋求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 |
第四节 早期中共党团组织的功能作用 |
一、大力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 |
二、为党在农村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
三、积极推动国民党改组和国共合作 |
第二章 中共党团的进一步发展与承续(1927—1945) |
第一节 八七会议前后中共党团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
一、中共党团干事会的成立 |
二、八七会议的召开与白色恐怖下的中共党团建设的推进 |
三、中央第17号通告对于党团和其他党群组织关系处理的规定 |
第二节 在土地革命风暴中的中共党团的发展 |
一、中共六大对党团制度的规范与强化 |
二、在处理苏维埃与党的关系中的中共党团 |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与第一个中共党团制度条例的出台 |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党团的调整与加强 |
一、全面抗战初期中共党团组织建设政策的调整 |
二、皖南事变与中共设置党团政策的改变 |
三、抗日根据地内中共党团组织建设 |
四、中共七大党章将中共党团更名为中共党组 |
第三章 中共党组的全面建立(1945—1954) |
第一节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党组的发展 |
一、中共党组在解放区政府和群团组织中的逐步设立 |
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党组相关制度规定 |
三、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党组发展的特点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党组的全面设立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央政权系统中普遍设立中共党组 |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地方政权系统中设立中共党组 |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群众团体系统中设立中共党组 |
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共党组建设特点 |
第四章 中共党组的逐步弱化与撤销(1954—1977) |
第一节 毛泽东的批示与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
一、毛泽东的批示对政务院党组运转机制的影响 |
二、政务院党组干事会的更名与撤销 |
三、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与中共党组设置的变化 |
第二节 中共八大召开后中共党组的弱化 |
一、中共八大党章关于中共党组的规定 |
二、中央财经、政法等5个小组的成立 |
三、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党组改建为党委 |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共党组的撤销 |
一、中央国家机关和群团组织中共党组的撤销 |
二、在中共九大党章中取消关于中共党组的规定 |
第五章 中共党组在曲折中继续发展(1977—2012) |
第一节 中共党组的重新恢复 |
一、十一大党章恢复对中共党组设置的规定 |
二、在政权系统和群团组织中中共党组的恢复设置 |
三、十二大党章对中共党组设置的系统规范 |
第二节 中共党组的再次撤销 |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政治体制改革 |
二、党的十三大的召开与中共党组的再次撤销 |
第三节 中共党组的重新建设与发展 |
一、1989 年政治风波与中共党组的重新建设 |
二、十四大党章对中共党组规定的修改 |
三、党组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首次提出 |
第六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党组的新发展(2012 年至今) |
第一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党组的守正创新 |
一、十八大党章中有关中共党组的规定 |
二、《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的出台 |
三、两个与中共党组相关规则办法的制定 |
四、中共党组、部门党委、机关党委等的区别 |
第二节 党的十九大后中共党组的创新发展 |
一、十九大党章中有关中共党组的规定 |
二、《党组讨论和决定党员处分事项工作程序规定(试行)》的出台 |
三、《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的正式颁布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共党组发展的原因探究 |
一、为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提供重要组织制度保障 |
二、新时代推进和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
三、适应了新时代中共党组制度自身规范建设的现实需要 |
第四节 新时代中共党组的作用发挥 |
一、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中的作用发挥 |
二、在重要经济组织中的作用发挥 |
三、党组性质党委的作用发挥 |
四、在人民团体和文化组织中的作用发挥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民国时期湖南社会调查之考察(1912-194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
1.2 学术史回顾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相关界定和说明 |
1.5 文献资料 |
第2章 以发展省内工矿业为主题的社会调查(1912-1927 年) |
2.1 工矿业发展与矿产调查的兴起 |
2.2 湖南地质调查所之成立及其工作 |
2.3 矿业调查成果 |
第3章 以“筹备自治”与“复兴湖南”为主题的社会调查(1928-1936 年) |
3.1 以“筹备自治”为目的的社会调查 |
3.1.1 省、县级调查机构的成立 |
3.1.2 自治调查人员的训练与章程之颁行 |
3.2 以“复兴湖南”为宗旨的社会调查 |
3.2.1 秘书处第五科与调查人员的训练 |
3.2.2 复兴调查之概况 |
3.2.3 复兴调查之成果概况 |
第4章 为服务抗战而进行的社会调查(1937-1945 年) |
4.1 为土地陈报举行的社会调查 |
4.1.1 《筹备土地陈报各县调查纲目》之颁布 |
4.1.2 土地陈报调查成果 |
4.2 为开发特色资源与发展战时经济进行的社会调查 |
4.2.1 主要调查机关概述 |
4.2.2 调查规章之完善 |
第5章 民国时期湖南社会调查之评价 |
5.1 民国时期湖南社会调查之影响 |
5.1.1 为湖南省政府行政提供了参考 |
5.1.2 推动了社会调查湖南“本土化”进程 |
5.1.3 为了解民国时期湖南社会概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
5.2 民国时期湖南社会调查的局限性 |
5.2.1 部分官员敷衍塞责,调查结果可靠性降低 |
5.2.2 政局动荡与民众质疑,隐瞒实情 |
5.2.3 政府态度反复,社会调查缺少连贯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9)湖南省典型水稻种植区土壤镉生态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 论文工作量 |
2 研究现状及研究区概况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土壤镉污染现状 |
2.1.2 土壤镉来源及污染危害 |
2.1.3 土壤镉的迁移转化及影响因素 |
2.2 研究区概况 |
2.2.1 地理位置和交通情况 |
2.2.2 矿产资源情况 |
2.3 研究区土壤类型 |
2.4 研究区土壤镉污染现状 |
3 工作方法与数据质量 |
3.1 野外工作方法 |
3.1.1 采样点布设 |
3.1.2 样品采集 |
3.1.3 样品处理 |
3.2 数据质量监控 |
3.2.1 测试指标 |
3.2.2 分析测试方法 |
3.2.3 数据质量监控 |
4 镉的生物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 |
4.1 水稻籽实镉含量特征 |
4.2 镉的富集系数 |
4.3 镉富集系数的影响因素 |
4.3.1 根系土中活动态Cd |
4.3.2 根系土的pH |
4.3.3 根系土的其他化学成分 |
4.4 小结 |
5 镉生物有效性的预测模型 |
5.1 模型的建立 |
5.1.1 建模原则 |
5.1.2 建模思路 |
5.2 预测模型建立与验证 |
5.2.1 研究区的划分 |
5.2.2 湘江流域分布区的预测模型 |
5.2.3 其他地区的预测模型 |
5.3 小结 |
6 研究区土地资源安全利用区划及建议 |
6.1 生态风险预测与评价 |
6.2 土地利用规划 |
6.2.1 基于现有土壤环境评价方案的土地利用规划 |
6.2.2 土地资源安全利用区划方法及建议 |
6.2.3 存在的问题 |
6.3 研究区土壤重金属风险筛选值的有关建议 |
6.3.1 土壤pH≤5.5 |
7.5'>6.3.4 土壤pH>7.5 |
6.4 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生态经济背景下衡阳常宁市水口山镇经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2.3 相关研究现状的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生态经济 |
2.1.2 镇域经济 |
2.1.3 新型城镇化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3 水口山镇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3.1 水口山镇经济发展及居民生活现状 |
3.1.1 水口山镇基本概况介绍 |
3.1.2 水口山镇三大产业结构布局 |
3.1.3 水口山镇居民生活现状 |
3.2 水口山镇工业生产发展现状及演变历程 |
3.2.1 水口山镇资源工业发展概况 |
3.2.2 水口山镇资源工业发展演变历程 |
3.2.3 水口山镇资源工业与镇域经济发展的关联 |
3.3 水口山镇生态环境及治理现状 |
3.3.1 水口山镇生态环境现状 |
3.3.2 水口山镇环境污染治理现状 |
4 水口山镇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产业发展不均衡 |
4.1.1 农业经济发展滞后 |
4.1.2 资源经济占比重过大 |
4.1.3 服务业水平有待提升 |
4.2 生态经济发展支撑体系不完善 |
4.2.1 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滞后 |
4.2.2 生态经济发展缺乏制度保障 |
4.2.3 科技创新及人才支持不足 |
4.3 生态环境治理有待加强 |
4.3.1 工业排污管控不严格 |
4.3.2 环境治理措施效力有限 |
5 生态经济背景下水口山镇经济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
5.1 促进产业结构均衡发展 |
5.1.1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
5.1.2 加快资源工业产业转型 |
5.1.3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加速 |
5.2 构建生态经济发展支持体系 |
5.2.1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
5.2.2 加强各项政策制度支持 |
5.2.3 促进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 |
5.3 促进生态环境治理有效推进 |
5.3.1 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建立 |
5.3.2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工作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水口山矿产资源管理现状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常宁水口山矿冶遗址工业遗产研究[D]. 尹赛璊.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铜铅锌冶炼固废多情景协同利用环境影响评估[D]. 刘伟宁.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我国矿冶类遗址阐释与展示设计研究 ——以望城岗冶铁遗址为例》[D]. 万蕊.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4]资源型城市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实施现状及策略 ——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例[D]. 李凡.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深部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响应与多参数指标体系研究[D]. 贾卓. 吉林大学, 2020(08)
- [6]近代水口山铅锌矿研究(1896-1944)[D]. 童洁.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中国共产党党组制度的历史考察[D]. 廉晓红.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8]民国时期湖南社会调查之考察(1912-1945年)[D]. 唐潮.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6)
- [9]湖南省典型水稻种植区土壤镉生态风险评价[D]. 戴高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10]生态经济背景下衡阳常宁市水口山镇经济发展对策研究[D]. 章长青.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