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并不能全面开放市场_关税论文

中国加入wto并不能全面开放市场_关税论文

中国“入世”并非全面开放市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零关税大势所趋

我们不是因为要“入世”才降低关税,是完全从自身利益和发展的需要出发的。

首先,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1994年之前,我国的关税总水平是42%,1994年降到36%,随后进一步降到23%,目前降到17%,这是关税总水平。实际上,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关税作了很多特殊的安排,外商来华投资进口设备,加上贸易原材料实行零关税,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很多地方也实行了特殊的关税。实行这些政策,引进了外资,发展加工贸易,发展特区。这样使我国名义关税很高,而实际关税很低。1994年,名义关税约为42%,世界银行专家就曾说,中国的实际关税水平仅有5%。目前,我国的名义关税已经降到17%,去年实际关税7.9%。一个国家的名义关税和实际税赋是不应该脱离的。

其次,从世界平均关税水平来看,这次“入世”进行的关税减让谈判,实际上是一次补课,因为原来的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已经进行了8轮多边贸易谈判,把世界关税总水平从40%降低到6%左右,我们既然要“入世”,当然要顺应这个大潮流。世贸组织成员的总体水平平均关税水平为6%左右,发展中国家为10%左右,发达国家为3%。我国是17%,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还要高。

在国际贸易中,关税对整个民族产业的保护作用、职能在不断削弱,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所决定的。过去生产汽车、计算机、飞机基本上是在一个国家(地区),甚至在一个工厂进行的。“一汽”生产的汽车,从第一个零部件到最后一个零部件,再到组装都是在长春生产的。这些年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关税降低使生产成为全球化生产。技术,特别是电信与计算机技术产业,基本上是全球化的生产。如果一国想关起门来,从头到尾生产一个产品,这样的产品是绝对没有国际竞争力的。目前,我国处在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层次上,一定要参与世界大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生产,成为其中的一个链条,一个生产环节。我们如果不大力发展高水平的加工贸易,不坚持对加工贸易实行零关税,我们就会被排除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日新月异的大潮流之外。所以,这不是一个降税的问题,是一个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问题。降低关税,实际上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要前提和措施。那么国内的产业还要不要保护?当然要保护。关税还会存在一段时间。但将来更多采用的是技术保护。

走向零关税是全球大势所趋,关税最后将仅存在于一些农产品和资源性产品。制成品零关税是全球加工贸易和生产的大趋势所决定的。有些同志单纯以关税高低来看国家对产业保护,关税不是最重要的措施,而且这个措施也越来越不重要。我们对烟酒一点关税都收不到,因为烟酒的关税很高,但烟酒的消费税比国外低,关税降下来,把消费税提高,消费税是国内税,世贸组织管不了,只要对相同产品实行国民待遇就可以。关税仅是整个税收制度的一部分,为什么非要关税水平的高低作为民族工业是否受到冲击的一个根本性的标志呢?这是缺乏基本的常识。

扫清四大误区

误区1:认为加入世贸组织就等于立即全面开放市场,就等于我国实行自由市场经济。

这些顾虑是对世贸组织不了解所造成的,几十万油田工人的就业问题会受到影响。根据分析,现在我国石油的生产成本比较高,1998年我国生产一桶原油的平均成本是13.3美元,国际上平均是8.98美元一桶,中东地区是2美元左右一桶,国际上原油的价格、成本比我国低得多。所以,“入世”后外国石油一进来,我们大庆油田等全都会垮。其实,我国“入世”并不等于实行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因为我们并不是全面开放市场,如果实行彻底的自由市场经济,我国的原油也好,其它产品的价格也好,均应该和国际价格并轨。但是,我们在参加世贸组织谈判过程中,从没有谈过价格并轨的问题。相反,我们还让世贸组织各个成员承诺允许我国保留对涉及国计民生的石油、粮、棉、油、糖、电力、电力供应等实行国家指定价格,所以不存在价格并轨的问题。因此,不出现几十万油田工人失业。现在有些文章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起码要冲击1000多万就业人员。这个问题就大了,不知道这1000多万是怎么算出来的,大概就是这么几十万、几十万加起来的,这是很大的一个误区。我国“入世”之时,不是我国所有产品和国外价格并轨之时。况且,即便是价格并轨,我们还保留原油进口的垄断权。外国石油进口只能由3个国有公司经营。如果3家企业不进口,外国石油就不可能到我国来,就不存在价格并轨或大量进口问题。所以,如果我国开放市场不是有步骤的话,那我们为什么还谈判那么多年?

误区2:认为我国逐步开放银行、保险市场就是开放资本市场

这是连最基本的开放资本市场是什么都是没有搞清楚。银行、保险作为服务业,其开放并不是意味着开放资本市场。这是两码事,况且,从国际组织分工来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负责资本项目的开放与管理问题,世贸组织根本就不谈开放项目问题。如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一天要我们开放资本项目,那时候才是真正的要开放资本项目。如果我国过早的开放资本市场会带来灾难性的危机,但世贸组织根本就不谈开放资本市场,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问题。所以谈不上“入世”承诺开放资本市场。

误区3:是对世贸组织的基本知识、规则缺乏了解。

大家反映强烈的是我们答应进口730万吨小麦,因为我们给美国关税配额量是730万吨(《中美农业协议》),把所有粮食加起来明年承诺要进口2000万吨粮食。其实,我们承诺的关税配额量只是理论上的市场准入机会,不是一定要履行的实际采购义务,是给人家一种市场准入机会,而不是市场份额。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定,所谓现行市场准入机会应定义为允许在一定时间内进口的数量,无论这个数量是否进口。这个配额量可以进口,也可以不进口,需要就进口,不需要就不进口,所以730万吨是毫无意义的。另外,730万吨不是我们与美国人谈出来的,而是按世贸组织《农业协议》算出来的,如果加入世贸组织,要对小麦实施配额管理,必须承诺一定的配额量,具体数量是由两个公式计算的:第一,是前3年平均进口数量,730万吨是我国1998年前3年的平均进口数量。第二,如果前3年的进口数量的平均数不足整个消费量的3%,则按照整个消费量的3%计算。因此, 不是我们屈服于美国的压力而答应进口730万吨小麦。这纯粹是对世贸组织基本规则、知识不了解。实际上,在执行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国家按它承诺的配额量执行的。如1995年,美国承诺的奶油进口量是4.3万吨,实际进口量是零,承诺的黄油准入量是397.7万吨,而实际进口量是只有25.6万吨。那我们承诺的市场准入量有多大危害呢?如果不对配额的问题、配额量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以为我们承诺730万吨,我们明年就要进口730万吨,那简直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误区4:有些同志认为我们承诺了某一件事情,再没有别的办法来对付承诺的这件事情采取任何措施。

大家应该看到承诺的东西背后有其它相应的机制和措施来制约,这一点很重要。例如,我们承诺两年以后在12 个城市允许我国保险公司进入,有些同志说这步子太大了。不过,请注意“允许”这个词,允许不一定要你去,还要批准嘛,这差别太大了。美国人从来不讲“不允许”,但是很多事情做起来就是“不允许”,美国人从来不讲美国的各个地方不允许向我国人开放,但我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在美国申请开设分行,申请了10年都没有批准。“允许”并不等于一定要批准。所以,两年以后,外国保险公司在12城市取得经营的权利还要一家一家的批准。是否发放许可证还要看国家需不需要、条件合不合适。这样一些很大的误区,使我们在理解和加入世贸组织时产生了很多误解。

标签:;  

中国加入wto并不能全面开放市场_关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