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_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_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体系论文,理论论文,政治体制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共产党人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政治体制改革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①。我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稳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对政治体制改革理论进行探索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对于准确把握和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报告有关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论述的精神实质,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和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命题和基本理论框架

党的十二大以前,在党的文献上尚未出现政治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概念。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认识到党的领导体制的弊端,并在公报中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实行分级分工分人负责,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减少会议公文,提高工作效率,认真实行考核、奖惩、升降等制度”②。这里明确提出了要在党的领导下,着力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和以政代企等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已触及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1979年9月,叶剑英在庆祝建国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在总结建国30年来的成绩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为向着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前进,“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③同年10月,邓小平在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④至此,在当时的党内文献和领导人的讲话中,仅提出改革政治制度问题,改革政治体制的提法尚未出现。

1980年,邓小平在一系列的讲话中,开始提出体制改革问题。1980年2月,邓小平在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克服官僚主义,首先还是要着重研究体制的改革,但是工作方法不改也不行,更不能因为等体制改革就无所作为”,“我们现在的体制就很不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⑤3月,邓小平又在中央军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再次强调:“不改革体制不行。现在我们的体制有很多问题”。⑥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调研,邓小平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思考逐步成熟。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虽然尚未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概念,但却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纲领。邓小平的讲话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并发至全党,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标志着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初步形成。

邓小平在讲话中从6个方面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1)阐述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必要性、目的和检验标准。他说:“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为了兴利除弊,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以及其他制度,需要改革的很多”。邓小平指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党和国家的各种制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必须用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三条来检验”。⑦(2)以政治家的宏大气魄直面现实,揭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存在的主要弊端。他说:“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邓小平一针见血地分析了种种弊端和危害:“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⑧(3)提出我国现行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改变权力过分集中与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等问题。邓小平强调,“权力不宜过分集中。权力过分集中,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实行,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容易造成个人专制,破坏集体领导”,“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情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这“必然造成官僚主义,必然犯各种错误,必然要损害各级党和政府的民主生活、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人分工负责制等等”。⑨“过去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分过几次权,但每次都没有涉及党同政府、经济组织、群众团体等等之间如何划分职权范围的问题”,要“着手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⑩。解决权力过分集中、以党代政、党政不分问题的提出,抓住了改革开放之初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和核心,为下一步的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4)强调改革要从制度改革入手,有步骤地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邓小平在讲话中总结了过去的各种错误和教训,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1)制度问题不解决,“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党内民主,什么社会主义民主”(12)。邓小平还强调,只有“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13)。邓小平乐观地表示:“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14)(5)强调要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大胆选拔和任用年轻干部。邓小平指出,要“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规矩,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坚决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争”(15)。要“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任何领导干部的任职都不能是无限期的”,“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职务的任期,以及离休、退休,要按照不同情况,作出适当的、明确的规定”。(16)(6)强调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涣散党的纪律,而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同时,邓小平还就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一些重大改革进行布置。出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以政治家的敏锐、胆识和魄力,第一次就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集中阐述,提出了很多具有开创意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揭开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帷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取得了重要进展。

1982年9月,举世瞩目的中共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在开幕词中响亮地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17)党的十二大报告充分吸收和体现了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思想,明确提出:“我们一定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继续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使人民能够更好地行使国家权力,使国家机关能够更有效地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党和国家领导体制、领导机构的改革,主要是消除权力过分集中、兼职副职过多、机构重叠、职责不明、人浮于事、党政不分等种种弊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18)。党的十二大报告首次在党的正式文献中提出了政治体制的概念,从而将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区别开来。将这两者区别开来,可以从理论根源上清除对社会主义的僵化认识,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更好地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既不会以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由反对政治体制改革,也可以防止以推行改革为名,否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从而将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机地统一起来(19)。

党的十二大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迅速,尤其是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与此同时,我国政治体制也进行了局部改革,但明显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要求。因此,从1986年开始,邓小平和中共中央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地位、改革的方法、步骤、总体方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1986年6月10日,邓小平在听取中央负责同志汇报当前经济情况时,就政治体制改革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现在看,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形势。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改革,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对前一阶段的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认为:“现在机构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设立许多公司,实际是官办机构,用公司的形式把放给下面的权力又收了上来。机构多、人多,就找事情干,就抓住权不放,下边搞不活,企业没有积极性了”。邓小平强调:“1980年就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但没有具体化,现在应该提到日程上来。不然的话,机构庞大,人浮于事,官僚主义,拖拖拉拉,互相扯皮,你这边往下放权,他那边往上收权,必然会阻碍经济体制改革,拖经济发展的后腿”(20)。

党的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就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多次谈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融合”。为了使人们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邓小平强调:“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事情要人来做,你提倡放权,他那里收权,你有什么办法?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应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21)(2)提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1986年9月29日,邓小平在会见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第一书记、国务委员会主席雅鲁泽尔斯基时指出:“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同年11月9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再次谈到:“我们越来越感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现在还没有完全理出头绪。最近我在设想,要向着三个目标进行”,“第一个目标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第二个目标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第三个目标是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22)(3)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邓小平认为:“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第二个内容是权力要下放,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同时地方各级也都有一个权力下放问题。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23)(4)提出评价一个国家政治体制的标准。1987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喀麦隆总统时指出:“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24)(5)提出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有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不能照搬西方的那一套。他说,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不能放弃这一条,但是党要善于领导”,“我们现在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决定的”。(25)“在改革中,不能照搬西方的,不能搞自由化”,“政治体制改革很复杂,每一个措施都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利益。所以,政治体制改革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我们不能照搬资本主义国家的那一套,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26),“不能搬用西方那一套所谓的民主,不能搬用他们的三权鼎立,不能搬用他们的资本主义制度,而要搞社会主义民主”(27)。邓小平认为,“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几年前就提出来了,但过去把重点放在经济体制改革上。这次才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我们即将召开的十三大,主要有两个内容:第一,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第二,使我们领导层更年轻化一些”。(28)

邓小平的上述思考成为党的十三大起草党代会报告的重要内容和指导思想。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用7800多字的篇幅重点阐述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设计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在党代会的报告中用如此大的篇幅专门论述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是第一次,这表明中共中央为了顺利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决心扫除政治体制中的不利因素。

党的十三大报告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长远目标、近期目标、主要内容、具体措施等从理论上进行了全面论述。报告认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这是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报告强调各项改革措施,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从解决业已成熟的问题着手。强调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逐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努力克服官僚主义现象和封建主义影响,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是我们的特点和优势,决不能丢掉这些特点和优势,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和多党轮流执政。报告还明确提出现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为实行党政分开、进一步下放权力、改革政府工作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等。

党的十三大报告规划设计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其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内容丰富而具体,既有对存在问题的深刻剖析,又有高屋建瓴的理论阐述;既有对改革步骤的理性规划,又有实事求是的具体改革举措。党的十三大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设计与此次会议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政治体制改革理论

邓小平和党的十三大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蓝图的设计,为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政策引导作用。此后不久国内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政治风波,国际上出现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等重大事件,我们党的政治体制改革理论探索面临巨大压力,但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继续对政治体制改革理论进行探索。

党的十四大召开以前,江泽民同志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总的目的进行了思考,并创建性地提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他认为:“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同时,他还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五个有利于”:“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的,就是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于取得和保持一个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29)江泽民上述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是对十三大和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理论之回顾和思考。

1992年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由于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部分的论述仅有1104个字。江泽民同志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也十分平实,他重申了“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强调要“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立法和监督等职能,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的作用。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的作用”。报告强调:“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30)

1992年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治体制问题再次引起了关注。江泽民同志对如何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理论上的思考,这些思考既是对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的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继承,又是对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开拓性发展,使之更加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和目标指向性。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达到2750个字,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政治体制改革理论进行思考和探索的成果之集中反映。具体内容如下:(1)提出了我们党面向新世纪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总要求。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报告在党的历史文献中首次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总要求的核心内容,是对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重大发展和创新。(2)进一步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5条基本原则。这5条原则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报告强调:“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个根本政治制度,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这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人民民主具有决定意义”(31)。(3)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这就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32)对这5项任务,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分别给予了详细的论述,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切实可行的指南。

党的十五大后,江泽民同志审时度势,根据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对政治体制改革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他多次强调: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作出的重要决策。我们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发展人民民主,健全国家法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领导制度和干部制度,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体制改革要同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有步骤有秩序地向前推进。(33)他还特别强调:政治体制改革,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决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34)“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要与我国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与我国的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相适应。”(35)

在此基础上,江泽民同志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进行了阐述,使之更加明确和具体,他认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下六条原则:(1)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改革要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2)改革的目标是要始终坚持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基层民主,调动基层以及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3)坚持不懈地加强和完善党内民主,以不断改进人民民主的发展。(4)改革是否成功,关系着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看能否增进各族人民的团结,改善广大人民的生活,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5)不能丢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能搬用西方那一套所谓民主,要根据我国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6)政治体制改革很复杂,每一个措施都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利益,要分步骤、有体系、有秩序地进行。(36)这6条原则内涵丰富,既有对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继承,又有根据时代变化的创造性发展。上述内容,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下一步发展的集中思考,为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部分的起草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2002年11月召开的十六大是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党代会。这次党代会对新世纪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做了较为全面的规划和论述,提出了如下一些重要的理论创新观点(37)。

首先是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将政治体制改革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这段论述的理论价值在于在党内文献中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等政治体制改革的新要求。

其次是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其三是继续强调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决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其四是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以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包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社会稳定等。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1989到2002年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沉着应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克服各种困难,排除各种干扰,正确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保证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13年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使政治体制改革理论走向成熟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国际国内形势,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总揽全局,求真务实,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政治体制改革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胡锦涛总书记关注的重点。十六大后,胡锦涛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对政治体制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集中体现了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对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高屋建瓴,立意高远。他在坚持和继承邓小平、江泽民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理论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创新观点。这些理论创新观点,适应了实践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进一步丰富、发展、完善了政治体制改革理论,深化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奋斗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对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进行论述伊始,就旗帜鲜明地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38),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二是强调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不断推进、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39)。这是报告的一个亮点,以往强调的主要是政治体制改革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次则提出政治体制改革要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这反映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有着自身的逻辑和规律,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增强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强大动力,阐明了政治体制改革与全面改革的内在关系以及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要求和社会基础,为正确把握政治体制改革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指导,对我国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是提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这就是“三个坚持”:“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40)。这“三个坚持”集中体现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要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在深刻总结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丰富实践、借鉴外国政治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原则。这里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范畴,意义重大,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生动体现。

四是提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总要求。这就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4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们党领导政治体制改革一再强调和坚持的重要思想观点和指导方针。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就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就是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不是保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关键就是要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是不是得到巩固和提高,党和国家的生机活力是不是得到保持和发展,人民群众创造自己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积极性是不是得到有效调动和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是不是在有序扩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是不是在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不是在不断发展。只有正确把握和全面贯彻了以上要求,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42)。

五是提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即“四个坚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43)。这个总体思路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这个总体思路从根本上说,就是在我们党的领导下,进一步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就是为了人民。同时,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又要紧紧依靠人民,准确把握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意愿,努力适应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不断提高,充分发挥人民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从国情出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认真总结和科学运用自己的成功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让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六是提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举措。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很多重要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举措和理论创新观点,具体内容主要包括:(1)在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方面。首先是提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其次是提出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其三是提出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其四是提出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其五是提出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时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其六是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44)。(2)在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方面。首先是提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其次是提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三是提出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其四是提出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3)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面。首先是提出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次是提出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其三是提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其四是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4)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首先是提出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其次是提出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其三是提出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其四提出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5)在权力制约与监督方面。提出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45)

上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和部署,有很多理论创新和亮点,如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把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等在党代会报告中都是首次出现,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了政治体制改革理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完整和充满生机与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发展和成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相辅相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丰富、完善和发展,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而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形成、发展和成熟,又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与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成果一定会发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注释: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7页。

②《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页。

③《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218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08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80-282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87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2-323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7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7-329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1页。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0页。

(1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

(1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7页。

(1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6页。

(16)《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1-322页。

(17)《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页。

(18)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人民日报》1982年9月2日。

(19)参见郭丹、刘积高等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发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5页。

(2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0页。

(2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6页。

(2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8-180页。

(2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7页。

(2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3页。

(2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8-179页。

(2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2页。

(2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0-241页。

(28)《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页。

(29)《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076-2077页。

(30)《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5页。

(31)《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0-31页。

(32)《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31页。

(33)《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687-688页。

(34)《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416页。

(35)《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6页。

(36)《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236页。

(3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4-28页。

(38)《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27页。

(39)《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28页。

(40)《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27页。

(4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28页。

(42)新华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人民日报》2007年12月18日。

(4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28页。

(4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28-30页。

(4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30-32页。

标签:;  ;  ;  ;  ;  ;  ;  ;  ;  ;  ;  ;  ;  

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_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