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高校党建的历程、经验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建论文,建国以来论文,启示论文,历程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88(2009)04-0001-04
高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库、知识库和人才库。高校党的建设既是整个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60年来,高校党组织伴随着新中国高等教育的起步和发展,发挥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规定和保证了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巩固了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基础。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回顾和总结建国以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具有战略意义。
一、高校党建的发展历程
高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随着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换,党对高校的领导地位得到确立。在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高校党的建设工作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发展之路。
1.初步形成党对高校的领导格局 建国初期,党在高校的任务是全面接管整顿旧大学,创建发展新大学,迅速完成从开展民主运动向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战略转型。从1949年到1952年,大批党的干部调入高校担任领导职务,他们以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高校树立了党的先进形象,逐步建立起了党领导高校的局面,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赢得了良好的开端。
2.基本确立党组织在高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伴随着高校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的历史性跨越,党在高校的领导也进一步得到加强。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规定:“在一切高等学校中,应当实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从而在制度层面上也确立了党组织在高校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尽管这一时期高校工作中也曾出现过在政治上、思想上对资产阶级的批判扩大化的错误,部分高校也曾出现过以党代政的倾向,但从总体上来看成绩还是显著的。
3.高校党的建设事业在“文革”中遭到重创 高校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在“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幌子下,高校党建工作受到致命冲击。高校党委不仅受冲击最早,而且高校党组织遭受损害最重。在“踢开党委闹革命”的浪潮中,高校党委陷于瘫痪或基本瘫痪状态,基层党组织停止活动,工宣队、军宣队取代了党的领导。[1](P43)党的先进性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被“空头政治”、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所淹没。“文革”期间,高校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明确和稳定的领导体制。虽然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提出了“学校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但实际上收效甚微。
4.高校党的建设事业在改革开放中经受考验 “文革”结束以后,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教育部在1978年10月颁布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中正式规定:“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这一体制的实行,有效地巩固了党委在高校的领导地位。特别在针对当时高校师生中出现的自由化思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教育等方面,高校党组织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受“新思维”的影响,高校党的建设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偏差,甚至出现了党的领导失威、马列主义失灵、思想阵地失控、思政干部失散的状况。最终酿成了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使高等教育严重受挫。
5.高校党的建设事业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1989年政治风波后,党中央在加强高校党的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1990年4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至今已连续召开了十七次。此间,先后下发和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对高校领导体制、党组织的设置和职责、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等方面作了进一步明确规定。经过20年的努力,高校党的领导地位得到重新确立和强化,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逐步走上了正常化、规范化轨道。
二、高校党建的基本经验
60年来,高校党的建设以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巩固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基础为主旨,致力于领导高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增强党组织的生机活力、团队合力和对党员干部、广大师生的凝聚力、吸引力等方面积累了经验。这些经验反映了高校党建工作的内在规律,体现了时代发展对高校党建工作的客观要求。
1.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 60年来,高校一直存在着要不要党的领导的争议。从五十年代的“党委治校”还是“教授治校”的大争论,“文革”期间群众组织代替党的领导,到八十年代中后期高校党委职能的弱化,不仅给高校工作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甚至危及了全国政局的稳定,冲击着党的执政地位。中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把学校置于党的全面领导之下。这是我们总结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建设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
2.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立足点和灵魂,也是高校党的建设工作最基本的出发点和灵魂。高校党建工作是一种既突破前人又突破陈规的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需要我们善于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突破现状、突破惯例、突破思维定势,敢于大胆地回答前人没有回答过的问题,得出前人没有得出的结论,总结出前人没有总结出的经验,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规律。建国以来高校党委领导地位的变更、党建工作的忽左忽右,都是由于在指导思想上严重脱离了实际,偏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因此,高校党建工作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客观实际,按客观规律办事。
3.必须牢固树立服从和服务大局的观念 高校党建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60年的高等教育发展史证明,凡是政治与业务的关系处理得较好的时期,教育发展就顺利,培养的人才素质就高。反之,由于强调“空头政治”而导致高等教育质量滑坡,由于淡化党的领导,重业务、轻政治,重智育、轻德育,导致青年学生迷失政治方向,出现信仰危机和精神道德滑坡等不良现象,教训是深刻的。因此,党建工作要服从于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于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发展,使高校党的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紧密结合、协调推进。
4.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60年来,高校领导体制从“校长负责制”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经历了多次反复。实践证明,这一领导体制既体现了党的领导原则和集体领导原则,又符合现代管理科学分工负责的要求;既有利于加强党委的集中领导和政治核心作用,也有利于发挥行政指挥作用,使二者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领导整体,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党委和行政两方面的积极性,符合我国的国情和高校的实际。所以,加强高校党建,从体制上讲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更好地发挥党委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5.必须从战略高度抓好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广大群众的基本纽带,经常检查和改进基层组织的工作,是党的领导机关的重要政治任务。”[2](P246)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启示就是:必须始终如一地高度重视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要切实实现党内政治生活由“组织本位”、“领导本位”向“权利本位”、“党员本位”的转变,使党员真正成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主体。这既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理念转型,也是使党员真正成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主体的关键之举。抓住基层、打好基础,是高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6.必须把高校党建落实在立德树人上 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要求高校必须注重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是高校党建工作不同于非教育部门党建工作的重要特征。高等教育阶段是青年人一生中增长知识、认识世界、树立理想信念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理性思维的发展,对政治理论的接受和理解,对政治方向、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选择,已经处于主动自觉的状态。此时对他们进行较高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对党的认识,使他们主动地靠拢党组织,是高校党组织需要担负起的重要使命。60年来,一批批忠诚于马克思主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正充实到了各级领导岗位和各级职能部门,实现着政权的平稳接替。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突显出中国高等学校社会政治地位中心化趋势的增强,也使得重视高校党建工作正在形成为党在新时期的执政规律。
三、高校党建的价值取向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根据60年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和中央确立的高校党的建设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办学理念,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开创高校党建工作新局面,为推进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3](第1版)的战略定位,高校党的建设的发展要以新的理念、新的举措,应对新的挑战,解答新的课题,实现新的突破,开创新的局面。
1.要扎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思想基础 执政党要巩固执政的基础和确保政权的执掌,关键是接班人的培养。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基本职能是“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凝聚和团结社会成员的精神力量。高校的主体是包括广大教师、管理干部和青年学生在内的知识分子,他们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强,工作学习环境相对独立,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社会思潮和理论动态,能够敏锐地感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的新变化对人们思想的影响。高校主体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特殊性。(1)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和宣传,培养一批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学贯中西、学术造诣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名师名家。(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对师生进行有说服力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出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要充分利用高校人才集中、学科综合的独特优势,组织高校党务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积极开展高校党建理论研究,为高校党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为丰富党的建设理论作出贡献。
2.要以开放透明的姿态着力做好基层组织建设 高校的特殊性和高校党建的战略定位,需要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强化开放意识,要从高校党建60年的发展历程中寻找基层组织建设的生长点,要从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和党内形势中寻找基层组织建设的生长点,要从现行的实践探索中寻找基层组织建设的生长点,要从党员和师生群众的综合评判中寻找基层组织建设的生长点,要从对国外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经验的吸收借鉴中寻找我们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生长规律。(1)院(系)级党组织建设。院系级党组织在高校党组织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理顺高校院系级党组织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当前加强高校党的建设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问题。(2)学生党支部建设。创新组织设置方式,保证所有的大学生党员都在组织中,都参加组织生活。学生党支部要成为引领大学生刻苦学习、团结进步、健康成长的核心,尤其要发挥好学生党员在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中的积极作用。(3)青年教工党员队伍建设。青年教工党员正在成为高校教工党员队伍的主体,是高校党政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要探索加强青年教工党员的社会实践锻炼和提高思想理论素养的方法、途径。(4)培养好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党务干部队伍。党务干部是做人的工作的,只有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才能赢得广大党员和师生的信赖。党务干部要成为具备专业、精通业务、擅长管理、能搞科研的实干型、学者型、创新型干部。(5)要重点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强化辅导员的教师、干部“双重身份”,开展职业、专业“双重培训”,加强学校职能部门和院(系)组织的“双重领导”,落实教师、干部的“双重待遇”。(6)要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党务工作者,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使党务干部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3.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从价值层面看,高校党建工作的“以人为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正确引导师生处理好人与学校、人与事业、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师生的全面发展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改变见物不见人,只重学校发展,忽视师生员工发展的思维模式。(2)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始终把师生员工的利益放在首位,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努力做到维护师生员工的利益,体现师生员工愿望。(3)为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从实践层面上看,高校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要注重人文关怀,党务干部要具有人文情怀。要发扬党的群众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从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入手,做好帮助人、提高人、激励人的工作,使高校党组织真正成为团结群众、凝聚人心、激发广大党员和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核心。
4.要提高领导班子的办学治校能力 办学治校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在高校的具体体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尚有较大差异;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基础地位和引领作用还不突出;提升青年教师的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和教书育人水平的任务十分紧迫;传统教育教学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与高校师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娱乐交往途径变更不相适应。另一方面,高校领导班子成员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大批学术水平较高、专业造诣较深的年轻同志走上了领导岗位,但许多人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教育,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炼和党内生活的严格锻炼。[4](P10)因此,把高校领导培养成社会主义政治家和教育家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关键。
5.要着力制度和机制创新 改革与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开创高校党建工作新局面的迫切要求。(1)健全和完善党内工作制度,如党委议事和决策制度、党员大会制度、党内选举制度、领导班子民主生活制度、领导向党员大会报告工作制度、领导干部听取党员意见制度和党建工作考核评价制度等。(2)整体规划和协调推进党建工作。通过建立党建系统工程,全面整合党建资源,形成党委领导,职能部门统一协调,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基层组织负责,党员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3)建立校园沟通对话平台,为师生员工利益诉求和情绪宣泄提供渠道,能够起到心理疏导、缓和矛盾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作用。(4)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的联络,调动统战成员积极性,发挥统战成员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积极作用,掌握各方利益诉求。(5)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高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新机制,切实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党建网络建设,充分发挥课堂主导作用,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合力。(6)创新党建工作载体,拓展工作领域。要充分利用新的技术和新的管理理论,适应社会发展和高校改革需要,在加强网络管理的同时,努力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党建工作网站,推出一批导向正确、体现时代特色、符合当代青年大学生心理要求的主页和栏目,要逐渐把党的建设阵地延伸和转移到学生公寓、学生社区和学生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