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教·研·写”“折磨”的日子论文

被“教·研·写”“折磨”的日子论文

被“教·研·写”“折磨”的日子

穆传慧

不约而同的问候语

“你的文献研究做得怎么样了?”

燕塘乳业总工程师余保宁向我们介绍,新工厂引进了世界领先的生产工艺、制造设备及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了全链条智能化管理。

“你的综述写得如何了?”

结合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分布格局、中国热带植物区系、中国有分布的典型热带科、中国植被区划和植物区系分区,我们提出北纬22°30′是中国南部和东南部的生物地理热带北界, 但在云南西部热带北界可达到北纬24°30′, 在西藏南部的深切河谷可达到北纬29°(图2)。

酒桌上剩下的两人少了叶总调和,话题就凑不到一块去了。东扯西拉,最后又回到孟导的古钱币上,两人才找到共同语言。孟导先是自嘲自己有眼无珠,抱着一堆假冒伪劣产品当宝贝,说着说着就变成感叹古钱币这行太黑,利润太少。

有一段日子,这是许多准备参加连云港市首届“教·研·写”教师专业研究能力大赛的老师们见面时的问候语。个中原因与滋味,“圈内人”才能理解。

教,课堂教学。研,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方案/写呢,难道是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

当然,可以这样理解。但这里的“写”却是特指写文献综述以及“现场修改论文”。这是连云港市教育局在“基于教学实践的教师研究能力提升工程”背景下,创造性开展的一项全新的有关教师研究能力的比赛。

试题中要求根据“边缘生”的材料,完成一篇研究论文的写作构想。正是这道题,让我“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我早就总结了“写作口诀”——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写实写活,写深写透;虚实相生,注重创新……只要用心思,大奖等着你!

出乎意料的笔试题

熬了一夜又一夜,过了一关又一关,我幸运地进入了笔试。

我抽到了《年月日》一课,那可是下学期才上的内容啊!赛前虽然考虑过,但绝对没有当“重点”去备战——不能存有侥幸心理,一切皆有可能啊!

这下好,关键时刻来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啊!考场里的我摇头晃脑,在草稿纸上奋笔疾书,把论文中的好几个部分都“硬生生”地想到了四级标题。正得意间,猛一看手表——我的天,还有不到五分钟啊!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呢?

文献综述对于课题研究的意义自不必说,但进入教师研究能力大赛,则着实让“文献综述”彻底地“火”了一把。大家见面,言必称“综述”,聊的课题总是离不开“教·研·写”。毫不夸张地说,在连云港教育界,“文献综述”一跃成为大热的“流行风向标”。由于需求者众,那些日子里,精于文献综述的一众专家们一时“分身乏术”。

拿到试卷,我一下子傻了眼——这“论文”好难改啊。因为所谓的论文是某中学的有关高考的“工作总结”。平时的模拟试题与实战训练几乎全无作用了。但这样的确能“考”出每个教师的应变能力,能“挤”出每个教师研究能力的积淀与灵感。这样想着,心底倒暗暗佩服起出卷老师来——怎么想出来的,太有才了!

第三代路虎发现已经不再是当初的中型SUV,4.8米的车身长度配合上仅用直线和直角勾勒出的轮廓,它所具备的阳刚气质让SUV概念重新回归到了原点。

原来从容、工整的楷体瞬间变成了龙飞凤舞的草书。不仅如此,费了诸多脑细胞而“磨”出来的好多“抢人眼球”的四级标题就只能遗憾地留在草稿纸上了——要命的时间啊!

神秘刺激的生态课

连云港市首届教师专业研究能力大赛历时整整十个月。无论获没获奖,只要你经历了这次比赛,或许会发出“研究能力大赛,恰似十月怀胎”的感慨。

我国的高校教育教学模式一直都是按照课标要求实施的。国家也一直倡导因材施教,但是在执行时面临种种困难,这些困难来自多方面,有师资力量,学生数量,教学任务等各种原因未能达到真正的因材施教。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无疑对我们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它促使由原先的单一维度评价教学方式转化为多维度评价教学方式。通过数据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分析评价,从中了解到得到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做出相应的措施,从而制定出一个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更要命的是,比赛要求上“原生态的课”——不能上网,不要做课件,不用多媒体。

摒弃了不动脑筋的“拿来主义”,切切实实地让自己的大脑好好“操练操练”。脑子一动起来还刹不住了,光课的开头就设计了十几种方案,而课的核心部分到底应该怎样设计呢?反复推敲,来回琢磨,不断取舍,等到方案基本确定后,发现时间已经不早了。赶快做学具啊……或许是追求完美之故,或许是边做边想之缘,总之,等到把准备工作都做好,天已快亮了。

原生态的课堂,竟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它让我们更多地研究学习内容,更多地关注孩子,更直白而又真切地思考教学的本质……

赶快誊写吧!

一粒种子的力量

最后一关,“教”。

其实“教·研·写”是一个“系列化”“集团性”的活动,除了教师专业研究能力大赛,还有“‘教·研·写’三级培训活动”“‘教·研·写’系列培训会”“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成果展示暨教科研论坛活动”……

“教·研·写”就像一粒种子,改变了连云港市的“教育世界”,让连云港的老师“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寻找到了专业快速成长与自主发展的“神奇密码”。

上述对于闽商行销网络构建过程的探析可以看到,传统闽商精神中其实就蕴含着高效的团队协作精神,而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闽商惯于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缺乏团队协作精神”。既重视团队合作,又强调自立自强,这才是真实的闽商团队精神。

“教·研·写”是一粒基因异常强大的种子。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要让教师每天的劳动变得不再枯燥乏味,只有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研究、研究、再研究”就是“教·研·写”的强大基因。

“教·研·写”是一粒充盈原始活力的种子。生长的力量,是“教·研·写”的原始活力所在。“教·研·写”中的老师们让自己像坚韧的小草那样蓬蓬勃勃,绿意盎然。

“教·研·写”是一粒注定枝繁叶茂的种子。“教·研·写”对老师们的影响不是片面或孤立的,而是“立体的”“全方位的”改变与跃升。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论文写作、教育思想、教育情怀……一切悄然而来。

“教·研·写”激发了我们专业成长的内在需求,触发了我们专业成长的内在活力,从而让我们走上了内涵发展的美丽道路。“教·研·写”已经成为我们提升专业技能、丰富专业知识的一种生命生长方式。被“教·研·写”“折磨”的日子,其实是一种充实而幸福的日子,好想一直全身心倾注于这样的日子……

翻译工作坊实施之后,每组同学要求撰写翻译心得与反思。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较为认同翻译工作坊的教学模式,纷纷表示能从翻译实践中不断体会到翻译所涉及的因素以及翻译的策略与标准,从而真正地参与到翻译实践中。由理论指导实践,又从实践中验证理论的指导性。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标签:;  ;  ;  

被“教·研·写”“折磨”的日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