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强 杨峰
亳州市人民医院 康复科 236800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在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时间为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对照组60例患者接受常规吞咽训练,观察组6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与LSR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与LSR评分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远远高于对照组7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有着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治疗效果,患者的满意度较高,值得应用于临床推广。
【关键词】脑卒中;针灸;吞咽功能障碍;效果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脑卒中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并且发病患者的年龄越来越年轻。有45%的的脑卒中患者存在吞咽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近几年国内对脑卒中的研究不断增加,但是,并没有在治疗结果上取得很大的突破。相关研究表明,中医针灸治疗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治疗疗效却有显著提升。因此,本文将探讨针灸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选择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120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时间为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所有患者均知情为本次研究对象,自愿接受本次研究,且本次研究已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对照组60例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为41~59岁,平均年龄为(55.2±2.2)岁;观察组60例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为39~60岁,平均年龄为(56.3±3.1)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较小(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吞咽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呼吸训练、吞咽反射训练(咽部冷刺激)、空吞咽训练、改善舌肌运动训练、咽部收缩训练、增强喉上抬能力、声带内收训练(避免误吸)等[2]。每次的训练时间为30-45min之间,每天训练一次,每周训练六次,两周为一个疗程,连续训练两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针灸治疗,选择的主穴为金津、玉液、夹廉泉(两边)、风池(两
边)、廉泉、百劳(两边)。从舌根方向,使用3寸毫针刺入廉泉、夹廉泉两穴位,刺入深度在1-1.5寸之间,刺入后轻捻3~5 次;使用2 寸毫针,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刺入百劳穴。上述针灸过程均需要接入通电,通电时间为25min,使用的设备为6805 A 型脉冲电针治疗仪[3]。使用2寸毫针从指向鼻尖方向刺入风池穴,刺入深度为1寸,患者感到有酸胀针感即可,时间为25min,平补平泻的时间为10min。在舌系带经脉处使用1.5寸毫针刺入金津、玉液两穴,刺入深度为0.5寸,捻转 3~5 次拔出。每周治疗六次,连续治疗四周。
1.3评价指标
①根据洼田饮水试验标准来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分为三个等级[4]。治愈:患者的吞咽障碍症状消失;好转:患者的吞咽障碍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无效:患者的吞咽障碍症状没有任何改善。治疗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②根据生活满意度量表(LSR)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生活满意度。③统计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评分。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录入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年龄、吞咽功能评分等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所有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治疗总有效率等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P<0.05时,表明2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相关研究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的吞咽功能恢复情况与生活质量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与LSR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与LSR评分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一。
表一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评分与生活满意度评分比较(分)
3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威胁了中老年人群的生命健康。脑卒中的发病较急、病情严重,在短时间内达到高峰,危及患者生命。在脑卒中患者中,有将近一半的患者存在吞咽功能障碍,容易引发肺炎等并发症,严重时会导致患者死亡。当前治疗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主要方法是吞咽训练,有一定的效果。吞咽训练配合针灸治疗有利于疏通经络,加快新陈代谢循环,促进吞咽,避免误吸现象的发生[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与LSR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与LSR评分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远远高于对照组7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灸治疗能够有效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更为显著,比单独的吞咽训练效果更好,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的满意度较高。
综上所述,针灸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有着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治疗效果,患者的满意度较高,值得应用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兰英. 综合康复护理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07):131-133.
[2]金晓亮. 高压氧结合针灸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运用效果[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06):164+166.
[3]杭方杰,傅晓燕,王婷婷,等. 口腔定位疗法联合特定穴位针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12):1129-1133.
[4]安晓蕾,郭亮军,李彦梅,等. 针灸电刺激康复训练结合因时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山西医药杂志,2015,44(18):2190-2193.
[5]孙秀珍,陈永华,蒋剑文,等. 吞咽言语治疗仪在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20):75-76.
论文作者:姚强,杨峰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6月上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5
标签:患者论文; 脑卒中论文; 针灸论文; 评分论文; 两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功能障碍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6月上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