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在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初中生良好的思想情操、道德行为。也就是说,初中政治课堂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更要让学生在情感上、思想上有所感悟,做到情感、思想、行动等方面都有触动和提升。作为初中政治教师要善于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将情感教育融入政治课堂中,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各种良好的情感品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如何在初中政治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多样教学情境,做到“以情激效”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教师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就要为学生创设多样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感受新知识,学习新知识。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如何看待生命?生命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如何面对生死?每个人的最终结局都是死亡,为什么还要活着?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为什么有些人能在平凡的生命中创造伟大?这些严肃的哲学问题,是许多哲学家、心理学家都在研究的问题。如何让学生理解生命这一课题,并让这些关于生命的思考对学生的成长发挥正面的推动作用呢?笔者引入了《生命起源》短片作为课堂导入。通过短片,让学生知道生命来之不易,生命具有独特性,生命是不可逆的,生命也是短暂的。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归宿。我们应该感激生命的获得,珍爱生命,好好活着,从容面对生命的不可预知。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自然地由兴趣转化为学习欲望和动机,进而能带着主动积极的情绪投入学习中。而且,通过教学情境,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哲学理论变得浅显易懂,贴近生活,从而真正做到“以情激效”,不断提高政治教学效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构建互动课堂,渗透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源于20世纪60年代,著名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体系,最终能够教育自己。教师应当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良性的情感交流,形成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比如,在讲授《爱在家人间》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正方观点:管得越多越是好父母。反方观点:管得越少越是好父母。教师在辩论赛中充当主席和评委,掌握辩论赛的流程,并对辩手的表现和观点进行点评。教师的参与既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也使学生认识到作为子女要尝试着去接纳父母的做法,理解父母行为中蕴含的爱,学会用沟通的方式解决与父母之间的冲突。
从本质上来说,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有了互动,才有思维的碰撞与情感的交流。政治教师只有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融入学生当中,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才能打造出高效课堂。
三、“知行合一”,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知行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里的“行”既是课堂中的体验,也是课后的实践,社会活动的参与。从本质上来说,政治是一门与现实社会联系紧密的学科,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还会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理论与现实社会相结合,运用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去剖析生活中的事件、问题,同时还要用实际问题去验证课本中的观点。
比如,对于前段时间网络上热议的话题:在路上遇到跌倒的老人时,扶还是不扶?笔者在讲授《生命的思考》这一章节时,引入这一话题进行课堂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明白:在生命的长河中,人与人在相互依存和彼此关切中感受温暖,传递温暖;用心去对待自己和他人,不仅能将自己的生命照亮,还可以温暖他人、照亮他人;只有用真诚、热情、给予去感动、改变他人,消融冷漠,才会有一个互信、友善、和谐的社会。
将“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引入政治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去剥开问题的表面,探究问题的本质,体验生命中美丽动人的一面,批判丑恶行为的卑鄙龌龊,进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我、关注他人、珍惜生命、热爱世界,从而完成政治学科的教学使命。
总之,一堂好的政治课,情境、情感、体验三者缺一不可。政治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论文作者:刘顺桥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8月总第24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4
标签:生命论文; 学生论文; 情感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政治论文; 课堂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8月总第24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