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无大小 重在适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史书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设置庭燎(古代接待贵宾的一种隆重礼节),想招揽天下高才贤士。一年过去了,却没有一名贤士登门求见。有个乡下人凭着会“九九之术”(九九乘法)求见。齐桓公很不高兴,认为那人不够格,经过一番论理,齐桓公还是留下了他。此事一传开,不到一个月,天下贤士纷纷赶来求见。
反差如此巨大,原因何在?
齐桓公是有名的贤君,他手下的管仲是个统揽全局的人才,齐桓公把选人的尺度定在这个标准上,当然让天下贤士望而却步。“小九九者”的留下,意味着选人尺度发生了变化。那些比管仲差但比“小九九者”高明得多的天下贤士有了足够的信心前来求见。
齐桓公设庭燎是为了引进人才,而发现引进人才是为了使用人才;我们不但要选好人,更要用好人。
选才用才不能苛求“全才”。我们要正确理解“人是第一资源”的含义,真正的“通才”、“全才”实属凤毛麟角。我们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党政领导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各战线专门技术人才都是人才,既需要管仲这样的“大贤”,也需要“小九九者”那样的“小才”;既需要拔尖的精英人才,又需要一般的普通人才;既需要研发决策人才,又需要把决策付诸实践转化为成果的执行人才。要不拘一格地识才用才。
选才用人不能用人之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有把人才放在最合适的岗位,用其所长,才能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益。刘邦手下人才很多,用人之长是他战胜项羽的决窍。如果让“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去领兵打仗,冲锋陷阵;让“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胜”的韩信去当军师出谋献策,那么楚汉相争的结果恐怕是改写。
选才用才不单纯是待遇留人。当前,许多单位引进人才,把待遇作为最重要的筹码,似乎报酬越高,对人才的吸引力越大,其实未必。待遇固然重要,但人才更看重的是能有用武之地,能成就一番事业。我们提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更强调用伟大的事业留人、用真挚的感情留人。某学院从国外引进一名“洋教授”任副院长,待遇不菲。一年后“洋院长”要求解除合约,愤而离去,因为他觉得自己只是个“花瓶”,无法成就一番事业。
选才用才不是人才高消费。当前有些地方片面强调引进高素质人才。中专生可以胜任的工作,硬要招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做;自己的员工经过培训完全可以做好的工作,硬要从外地引进“高素质”人才。这都是一种人才高消费,是对人才的浪费。某乡镇从农学院引进8名学士,专门盖了一幢学士楼,鼓励学士们兴农、富农,但最终结果却是“人去楼空”。因为学士们所做的工作是乡镇农技人员经过培训,完全可以干好的,学士们想做的研发工作,镇里却无法提供合适的工作环境。
选贤任能是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我们要学习齐桓公设庭燎,招揽天下贤士的选才之心,更要知人善用,让“小九九者”、“大贤人”人尽其才,发挥人才的最高效益。
标签:齐桓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