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中小企业的就业创造及其对缩小地区差距的贡献_失业率论文

德国中小企业的就业创造及其对缩小地区差距的贡献_失业率论文

德国中小企业就业创造及其对缩小地区差距的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其对论文,中小企业论文,差距论文,贡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B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47(2007)11—0054—03

一、德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是德国经济的脊梁,又有人称之为德国经济的心脏。德国大约有340万家中小型公司和手工业、工业、商业、旅游业、服务领域的个体经营者以及自由职业者。一系列著名企业,如巴斯(BASF)、拜耳、戴姆勒—克莱斯勒、西门子和蒂森—克虏伯都与作为伙伴和配件供应商的中小企业密切合作。中小企业数量占到德国企业总数的99.7%,从业人员总数为2320万人,提供了70.2%的就业和81.9%的学徒培训机会,它们创造了57%的国民生产总值和44%的财税收入。[1] 中小企业的投资占德国总投资的46%,出口占德国全部出口的40%,专利技术中67%是由中小企业申请的。所有这些无不表明中小企业在德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德国中小企业的特点在于:(1)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的特征更为显著。据统计,4人或4人以下的小企业占德国企业总数比重高达67.7%;(2)财产组织形式简单明了,绝大部分属于合伙企业和股份制企业;(3)生产经营专业性强,产品质量高,业务通常聚焦在非常狭窄的产品或者服务领域;(4)中小企业具有经管决策灵活,适应市场变化快,重视技术创新,重视国际化营销,经营氛围好,员工积极性高等特点;(5)普遍素质高,管理素质和技术素质的平均水平高。德国80%以上的中小企业管理者都受过高等教育,90%以上的职工都受过培训,职工素质高是德国中小企业活力不衰的重要因素;(6)政府极为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专门制订了《中小企业研究与技术政策总方案》,设立专项基金,资助企业的开发工作。德国各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很大。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全部资金中,政府的财政预算资金占70%。

二、德国地区差距

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于1990年10月3日正式宣布统一,此前,德国(联邦德国)的地区差距相对较小。从此之后德国的经济增长比较缓慢,多年经济增长速度在1%以下,并且地区差距问题变得空前突出。

1.经济增长差距

蒂芬泽在《德国统一》年度报告推出时指出,经济快速增长是东部地区发展的前提,但过去5年,东部地区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仅为1%,2005年甚至出现停滞。德国东部的经济实力比想象的要弱。德国《焦点》杂志《财富》专刊公布对德国425个县级地区经济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两德统一16年后,东西部经济差距仍未有较大改观。在对各地区的失业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等多项指标进行比较后发现,在德国经济最发达的25个县级地区中,西部的巴伐利亚州占据了15个名额,巴符州占据了6席,莱法州、北威州、石荷州以及黑森州各占一席。相反,经济发展最弱的25个县级地区基本上都分布在东部5州,梅前州占据了9席,萨克森州占5席,图林根州占4席,萨安州和勃兰登堡州各占3席。莱法州作为惟一的一个西部州占一席。并且,东部生产率仅为西部的三分之二,东部五州前一百家企业的营业额总和不敌一家西门子;而在德国企业五百强中,仅有19家来自东部。由此足见区域间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差异。

2.就业差距

首先,东部失业率高于西部。1999年底德国东部地区的失业人数仍有190万,东部地区的失业率仍是西部的两倍。2002年5月,全国平均失业率为9.5%,但东部地区达17.7%,西部地区为7.6%。各州不同城市间的情况也不一样:东部失业率最高的萨克森—安哈特州,各城市分别在23.0%—17.3%之间;西部失业率最低的巴登—符腾堡州,各城市分别在8.3%—4.1%之间。到2005年5月德国仍然面临着较高的失业率,其中东部达到18.4%,西部为8.5%。

其次,北部失业率高于南部。南部汽车制造业、信息产业服务业发达,吸纳劳动力能力强大,经济增长后劲足。目前德国失业率最低是巴登—符滕堡州(6.2%)和巴伐利亚州(6.9%),这两个州的服务业和信息产业非常发达;而在西部受失业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10.2%)和不莱梅州(13.3%)以及汉堡州(9.7%),这里集中了德国传统的钢铁、煤炭和造船业,产业转型艰难而缓慢,失业率高。

3.收入差距

尽管两德统一虽已十七年,德国东部的工资仍明显低于德国西部。根据最近一项调查,德东西部工资的平均差距在21%左右,某些行业的差距更大。东部普遍家庭的收入只相当于西部同类家庭收入的82%,低于1996年时87%的水平。同时,东部地区依靠社会救济的家庭也越来越多。

(1)贫富差距拉大。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所(DIW)数据表明,2001年至2005年间,德国的基尼系数从0.27上升至0.29,而在1992年仅为0.2,后来逐渐攀升至0.25。德国的高薪阶层收入越来越高,1994年至2004年工资年均上涨幅度为1.5%,中等收入阶层的年工资上涨幅度在1.1%左右,低薪阶层则几乎是原地踏步,其实际年收入自1994年以来仅增加0.2%,由(每月的)1030欧元增加至1050欧元。2005年,德国10%的富人占有全部私人财富的47%,比1998年增长了大约两个百分点。贫困人口更多的出现在德东地区,贫困比率高达17%,而在德西地区的比例为12%。[2]

(2)“负翁”人数增多。艾伯特基金会的调查报告认为,德国产生了一个新的“社会底层”,人数为650万,占德国人口的8%,其中,东部的底层居民比例高达20%,西部为4%。德国目前有超过一成的成年人资不抵债、入不敷出。720万人无力在预期内偿还即将到期的债务。

(3)儿童贫困严重。全德有250万儿童挣扎在贫困线上。2004年德国人口为8250.1万,这意味着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接近1031万人,这其中又有170万人为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4)移民贫困率高,根据德国的艾伯特基金会2006年10月公布调查结果:其认为德国的贫困人口有将近650万,而在德国的移民中,贫困人口比例高达24%,不过艾伯特基金会界定的贫困标准为月收入少于938欧元,高于联邦统计局的统计数字。

4.社会差距

(1)东西部人口的性别比例失衡。据德国联邦统计署的资料,在德国东部的5个州,年龄在15岁至50岁的男性要比同年龄段的女性多出近28万人。(2)东西部人情绪上存在差异。德国电视台民意调查显示,在情绪上相比,东部人要忧郁许多,他们看电视的时间长,喝酒比西部居民厉害,生病也更多,而结婚率和生育率都低于西部。这也是极右翼思潮在东部年轻人中比较严重的原因之一。(3)东部年轻和有潜力的劳动力的外流。德东地区失去的是那些年轻和有潜力的人口,他们被吸引到工资水平更高的西部。

三、德国中小企业对缩小地区差距的贡献

中小企业发展对缩小地区差距的贡献可以归结为两个层面,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

1.直接贡献

德国中小企业的直接贡献体现在中小企业比较普遍地提供了就业岗位,原因在于德国中小企业比重高、数量多,总体提供的就业岗位不断增多。比如有67%左右的企业属于微型企业,雇员在10人以下,这些企业非常好地解决了岗位问题,提供了收入,提高消费水平,为改善其福利提供了前提。

并且中小企业提供就业和收入,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居民而言其边际效用要大,原因在于同样的收入对于处于不同收入阶层的劳动者具有不同的边际效用,这一点在德国东部地区亦是如此。进一步而言,与大型企业相对比而言,对于收入水平低者而言,中小企业就业者通常低收入者居多数,而这些人的就业以及收入的获得有利于提高这些人的生活质量,缩小来自收入和生活质量差异。从地区视角来看,东部地区失业率高,通过发展中小企业,尤其是占企业总数67%以上的微型企业的发展,首先可以直接降低东部的失业率,增加落后地区的居民的收入,改善低收入者的生活,缩小地区差距中最重要的收入差距,增加社会经济发展的内聚力。中小企业对于消除地区差距的关键作用机制在于就业,因为地区差距最核心的是收入差距,造成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是失业,从就业创造的总量角度看,大企业虽然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但是大公司国际化导致就业创造效应往往是东道国发生,比如西门子在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公司,共有42万名员工,半数以上在国外;而且大企业比重少,全德国有大企业6200家,占不到企业总数的l%,因此总体上大企业就业创造大体占到三分之一左右;另外大企业平均自动化水平较高,对劳动力存在着较为典型的资本替代效应。同时大企业就业要求相对较高,对于教育程度低、技能相对欠缺的人群具有一定壁垒。中小企业创业和发展还带动了自主就业,自我雇佣。目前德国每年有400多万就业者属于自我雇佣的创业型就业。而且,从2003年到2005年,分别有407.3、422.2、435.6万自我雇佣型,而且年均增长3.6%、13.1%,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中小企业创业和发展以高于整个经济增长的速度带动自我雇佣型就业。

2.间接贡献

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产品与服务,改善落后地区的物质技术水平,尤其是日常生活用品与生活服务的提供,现实地提高了落后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落后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条件。此外需要强调的是,德国大企业有规模变大,销售额贡献比重提高的趋势,而大企业就业带动却无法相应增加。大企业自动化、全球化的经营从微观经营层面上减低了成本,提高了收益率,却排斥了劳动力,所以,中小企业的就业创造功能就越发需要得到重视,它们的发展为劳动力提供了岗位。

根据我们的研究,可以预见,未来德国地区差距的缩减上,中小企业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因为市场力量最终才是东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根本力量,这就要求在转型启动过程结束之后,东德企业必须自己在市场上打拼,其就业创造功能会得以巩固和强化。

四、德国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的中小企业对于缩小地区差距做出了突出贡献,这对于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启示:第一,重视培训。通过培训来提升中小企业的管理和生产水平,降低生产经营风险,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第二,重视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特殊性在于规模小、融资能力弱,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通过市场手段获取生存空间的能力相对较弱,我国政府应按照产业政策着力扶持,在融资、税收、技术辅导、信息服务等领域给予现实的扶持;第三,重视中介组织的功能发挥。市场经济体制中中小企业发展还需要借助于中介组织的服务监督功能的发挥。协会、商会类组织应彻底与有关政府机构脱钩,成为依法成立的独立性强的自治协调类组织,切实发挥行业自律、信息共享等功能;第四,就微观运营和管理而言,也有一些启示。如重视企业长久发展的信心和能力培养,合理的利润预期,恰当的发展速度设定等,德国中小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实施产品集中化战略,很多只做单一产品,但是做精、做新、做细,追求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的培育。创建企业和谐氛围,实行企业稳定发展。

基金项目:中国欧盟欧洲研究项目。Escp/G002—XJTU—18。

标签:;  ;  ;  ;  

德国中小企业的就业创造及其对缩小地区差距的贡献_失业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