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审计调查的一般程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专项论文,程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专项审计调查,是审计机关为了及时向各级人民政府提供经济运行信息,促进宏观调控,采用审计方法和其他调查方法,就与国家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或者本级人民政府交办的特定事项,对有关地方政府、部门、单位专门组织的调查活动。专项审计调查侧重于分析研究,提出加强宏观管理,完善法规制度的建议,较之一般意义上的审计具有更强的灵活性,更适应当前形势的要求,也更具有其独特的作用。
(一)专项审计调查事项的确定
专项审计调查事项的确定,是专项审计调查的关键环节,它决定了专项审计调查的工作方向和工作内容。专项审计调查要在宏观经济管理的高层次上发挥作用,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所选择的调查事项必须贴近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和加强宏观管理的客观需要。在选择范围上,主要应考虑各级党政领导和政府关心的经济工作中心问题;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经济运行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难点问题;社会普遍关注或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以及以往审计发现的比较突出、影响较大和具有倾向性的问题等。
(二)专项审计调查的准备
审计机关在实施专项审计调查前,为了制定专项审计调查实施方案,应该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审前调查:对与政府财政收支有关的事项进行专项审计调查,一般应了解调查地区的经济规模及结构,财政体制情况,财政收支规模、结构及变化情况,财政状况等;对与财务收支有关的事项进行专项审计调查,一般应了解调查对象的经营规模及经营状况,财务隶属关系及财务管理体制,财务收支规模及财务状况等;对专项资金进行审计调查,一般应了解调查对象的财政财务状况,管理使用的专项资金的规模、种类,资金安排的总体去向,相关的政策制度等。在审前调查基础上制定的专项审计调查实施方案内容主要包括专项审计调查的目标、范围、内容、重点及方法、工作步骤、人员分工和时间要求等。此外,制定的实施方案要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突出细化专项审计调查的内容和重点、明确专项审计调查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以满足专项审计调查具体实施工作的需要。
(三)专项审计调查的实施
专项审计调查的实施主要体现在专项审计调查对象的选择和专项审计调查的取证两个方面。选择专项审计调查对象时应综合运用两个原则:一是代表性原则,即选择的调查对象要能兼顾到调查对象总体的不同情况和特点,不能以偏概全;二是重要性原则,即选择的调查对象要在调查对象总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调查对象的总体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专项审计调查的取证上,因要体现审计的职业特点,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证据仍是主要证据,常用的审计取证方法仍是专项审计调查采用的主要取证方法。同时,还较多地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
(四)专项审计调查情况的综合报告
首先,在审核专项审计调查取得材料的基础上,对形成的原始资料进行筛选、分类归纳和整合,形成对专项审计调查事项进行总体评价、揭露问题和不良后果以及进行原因分析等三方面的综合信息。其次,从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一是对专项审计调查事项总体情况的分析;二是对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其中,对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不能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要从政策、制度、机制和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体现审计工作客观公正的职业特点。再次,提出合理化的审计建议。专项审计调查成果的好坏,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审计建议的质量。合理化的审计建议,要符合有针对性、宏观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目标要求。最后,撰写专项审计调查报告。专项审计调查报告主要应包括专项审计调查的基本情况、结果、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以及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的对策和建议等内容。对于统一组织的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组织专项审计调查的审计还要对实施单位报告的调查情况进行汇总,形成专项审计调查情况的综合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