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生命课堂”的教学设计
别 梦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0)
摘 要: “生命课堂”是生命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堂,相比于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课堂,“生命课堂”在教学目标方面,从为知识而教走向为发展而教;在教学策略方面,从单向知识传授发展为组建学习共同体;在教学评价方面,从单一性评价为主转变为多元评价主体并存。“生命课堂”在对课堂进行重构的过程中,强调以生为本,旨在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生命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与人们对教育认识的不断加深,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课堂的变化与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课堂样式——“生命课堂”被普遍提及,“生命课堂”相比于传统的“知识课堂”,有着更高层次的意义追求。
一、“生命课堂”的含义及特征
所谓“生命课堂”,就是指师生将课堂生活视为自己人生生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师生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既学习与生成知识,又培养与提高智能,最根本的是,师生生命价值得到了体现,心灵得到了启迪与发展。“生命课堂”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与探究知识、展示智慧与发展能力、情意交融与培育人性的殿堂,成为师生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得到充分体现与提升的快乐场所。众所周知,“生命课堂”是在批判传统的“知识课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体现了教育哲学观的变迁,反映了教育由对客观知识的占有转至对生命价值的追求,由重生存的技能转向重存在的生活意义。其基本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教育价值观上,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和健全心灵的培养;在教学目标上,更加重视课堂的生成目标;在教学方式上,更加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学结果上,更加强调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出现了大量老年教育网站,老年人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交友、娱乐等。通过对温州老年人学习网、夕阳红·江苏老年学习网、山东老年大学远程教育网、老年开放大学等18家国内主流老年教育网站调研,发现存在课程资源缺乏老年特色,这些网站多数不能多终端共享,老年远程教育网站缺乏真正的交互设计等问题。
二、指向“生命课堂”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连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际上正规的教学设计研究已有五十多年的时间,其形成的教学设计模式不计其数,但梅格(R.F.Mager)认为,所有的教学设计都主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即:我们要去哪儿?(教学目标是什么?)我们怎样到达那儿?(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是什么?)我们如何知道我们到达了那儿?(测试应该是什么?怎样评价和修订教学材料?)在“生命教育”理念的关照下以及在对“生命课堂”的含义和基本特征的理解之中,我们将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来具体说明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在教学设计方面应该做出的改变。
(一)教学目标:从“为知识而教”到“为发展而教”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许多教师开始制定指向“生命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中不仅要涉及学生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合作能力、行为习惯、意识品质和情感体验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这种“为发展而教”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除了需要“吃透”教材之外,还需要认真研读课标,更重要的是需要对学习者进行全面分析,这也是“生命课堂”全面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本质要求。此外,由于“生命课堂”格外注重学生作为有思想的个体的存在,所以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能“固化预设”,而是要“弹性预设”,需要为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索、合作和体验等留有空间,做到因材施教,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何谓教学目标?在“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即课堂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见性和可测量性。因此,传统的“知识课堂”只局限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习惯于把原本为整体的事物分割为部分,这就导致了多数一线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奉教学参考书为“圣经”,并在以考试内容为导向的基础上,只偏重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而忽视对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方面的发展。
(二)教学策略:从“单向传授”到组建“学习共同体”
教学策略是教师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情境的特点,对教学过程实施的系统决策活动,它具有目的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层次性和灵活性等特点。一直以来,在传统的教学领域中,学生要想获得知识,需要通过教师传授,而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容易使师生关系紧张,而且容易使生生之间缺乏互动。而在课堂中,教师所传递的知识(即课堂教学内容)也一般都是教科书上的内容或考试内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通常就是讲授法、提问法。
综上所述,基于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生命课堂”可采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是互动教学策略,即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对话、交流、互动而展开学习过程,并借助从他人那里获得的思想、观念、情感、行为方式、学科知识等,实现自身发展的教学策略。互动教学策略常用的方法有协作学习、对话法以及讨论与辩论。此外,倾听策略对“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体会是对话的基础,所以通过倾听,听者在理解对方意思、明白对方感情后,可以为更深入有效的对话做铺垫。一般而言,教师成功的倾听必须做到:1.要有正确的“听”的态度;2.要善于通过体态语言给予反馈,可通过点头或肯定的眼神鼓励学生;3.不中途打断学生发言,需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4.学会听出言外之意,听出言语背后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及想要表达的情感。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来比较数据,以x2检验和率(%)表示计数资料,若P<0.05,则说明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生命课堂”是从生命的高度看待课堂,认为课堂教学应该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不仅都是有完整生命的个体,而且师生、生生在多向交往中可以达到生命的互动和共融。因此,在“生命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传递知识、注解教材和评讲习题的工具,而是学习者、研究者和导师。同时,学生在“生命课堂”中,也不再是被塑造的客体、被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者、合作者和探究者。与此同时,“生命课堂”的教学策略是旨在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建立“学习共同体”,以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1949年秋,赵忠尧看到了中华民族崛起的希望。加速器是制造原子弹的核心设备,他躲开美国联邦调查局和海关的严密检查,将自己几年来收集到的加速器零部件分装入30多个箱子,与购买的教学设备混在一起,陆续运回祖国大陆。但此时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中美已不通航,赵忠尧本人的回国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直到1950年8月,他才侥幸获得一份过境香港的签证,1950年8月29日,赵忠尧和钱学森、邓稼先等100多名留美学者一起,登上了美国的“威尔逊总统号”。
(三)教学评价: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采用“单一评价”的方式,不仅评价内容狭窄(主要是检测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且评价方式单一,即纸笔测验。与此同时,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以奖惩为主要目的。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虽然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但不能为学生之后的学习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
随着传统课堂教学评价弊端的凸显及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评价的内容也开始拓展到对学生智能发展的评价,评价的新方式也层出不穷。以“生命课堂”为例,它倡导多元化评价,包括主体的多元化、内容的多元化、方法和手段的多元化等。评价内容也不再单单以知识和技能为主,还赋予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定的比例。同时,评价方式和手段,除了纸笔测验以外,还适当运用“成长记录袋”评价和“档案袋”评价等新方式。此外,“生命课堂”还在不断致力于开发更加科学、客观、有效的评价系统。随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生本课程的丰富,教学评价的主体在由教育管理机构、教育科研机构、教师继续担任教学评价主体的同时,学生个人、家长也将成为重要的评价者。除此之外,“生命课堂”还承担着引导学生追求完整、健全的人格以及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所以,“生命课堂”评价的最大特点是体现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在发展认知能力的同时,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也能够得到发展。因此,“生命课堂”评价主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教学指导提供方向。
整体而言,“生命课堂”与“知识课堂”相比,更加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化教育的需求。指向“生命课堂”的教学设计,是从教育实践的层面,将生命教育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其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的三个主要方面,是教师在构建“生命课堂”时应当精心设计的三个重点环节。当然,以上只是通过与传统“知识课堂”作比较,以显示指向“生命课堂”教学设计的不同之处,但探讨深度还远远不够,仍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前期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并结合溶剂萃取进行银杏外果皮中挥发油的提取,但挥发油收率过低,因而该研究采用溶剂冷浸法。文献报道以二氯甲烷为溶剂,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得到的挥发油GC-MS分析结果显示其主成分为脂肪酸类化合物,己酸含量达到65.88 %[5]。而该研究获得的挥发油GC-MS分析结果显示虽然也含有脂肪酸(丁酸 2.70 %和己酸 1.29 %),但其主成分为酚类衍生物(75.98 %),其中白果酚含量高达53.32 %,这一成分上的差异可能和提取方法的不同相关,也可能和银杏的不同生长环境相关。此外,银杏外果皮的化学成分研究亦显示其含有酚类化合物,如白果酚、银杏酚等[9-10]。
参考文献:
[1]高志雄.关于“生命课堂”的构建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5).
[2]夏晋祥.“生命课堂”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径的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08,(01).
[3]夏晋祥.基础教育的改革要实现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的转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2).
[4]叶 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09).
[5]张 华.教学设计研究:百年回顾与前瞻[J].教育科学,2000,(04).
中图分类号: G42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0X(2019)18-0022-03
【责任编辑 李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