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大都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_城市公共空间论文

在国际大都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_城市公共空间论文

构筑国际大都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都市论文,先进文化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89(2002)05-0001-009

一、先进的经济与社会呼唤先进文化同步发展

在未来5—10年内,上海在成为国际重要金融、贸易、经济、航运中心和率先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方面,将迈出更大的步伐。首先是经济总量的大幅增加,质量的明显提升, 流量的迅速扩大,结构的不断调整;与综合经济实力紧相伴随,是持续发展环境的进一 步改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运作方式进一步规范,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管理水 准进一步提高。以此为基础,上海将成为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大影响力的国际 金融机构及跨国公司集聚地,人才、资金、货物、信息交流与集散枢纽。而所有这一切 ,都离不开由一流的教育、一流的科学研究、一流的决策、一流的市民素质以及一流的 社会动员与社会控制体系所提供的精神的、智力的、文化的支持。决定都市盛衰命运的 三个最重要的环节,是决策、管理、服务。决策是否正确,管理是否有效,服务是否到 位,从根本上说,其实都是文化问题。文化的本质,就是通过对于真、善、美的不断追 求,通过对于认知方式、抒情方式、审美方式的自我设计、自我创造、自我界定,使人 能超越反射与本能而形成新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控制和改变外在环境,以使人类超越动 物的自然状态,并由较低的文明前进到较高的文明,最终脱离自在状态而达到自为状态 ,取得越来越大的自由。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上海经济与社会的未来发展,很大程度 上决定于它在文化上能否达到先进的水平。

未来5—10年内,上海人均GDP将由目前的4500美元上升到10000—12000美元,按照实 际购买力计,将达到或接近于现有国际化大都市人均GDP20000美元的一般水准。GDP人 均10000美元以上,意味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有了新的起点,有了向较高水准发展的 机会。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文化提出新的要求。这 一要求主要表现于三个方面:获得文化;享受文化;参与创造和发展文化。(注:1976 年12月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人民大众参加文化生活并对之作出贡献的建议》提 出“获得文化”及“参加文化生活”两个主要概念,指出:“获得文化系指尤其是通过 创造适当的社会经济条件使人人得到自由获取信息、训练、知识和了解并享受文化价值 和文化财产的各种具体的机会。”参加文化生活系指所有人——群体或个人——为了充 分发展其个性、和谐生活及社会的文化进步,而受到保障的自由表达、传播、表演和从 事创造性活动的各种具体的机会。”(见格德门德尔·阿尔弗富德松等编、中国人权研 究会组织翻译:《世界人权宣言:努力实现的共同标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6 月,第609页)本文根据人与文化的关系,参照这两个概念,提出获得文化、享受文化及 参与创造和发展文化三个概念。)获得文化,指人们能自由地获取知识、技能、信息, 全面开发自己的智力、情感、美感以及自己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建立发达的完整的包 含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育在内的教育系统,包括新闻、出版、其他各种传媒在 内的传播系统。享受文化,指人们能够平等地自由地享用各种有形的及无形的文化成果 ,能够自由地选择某一特定的文化,有机会使用各种文化设施、文化财富来充实自己、 发展自己。这就需要建立广阔的文化活动空间,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参与创造和 发展文化,指人们能够通过自由地从事文化创作,以及尊重现有文化成果,保护文化遗 产,以展现其个性,培育其共性,推动文化进步。这就需要有足够的资源、公共空间与 法治环境,以确实保障对文化生活的广泛参与,促进富有个性的文化创新。

上海努力构筑与现代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仅是上海自身发展 的需要,而且是为了应对我国及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挑战,因为上海不仅仅是上海人的上 海,更是中国的上海,世界的上海。不积极应对我国及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上 海就无法承担起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龙头与经济、金融、贸易等等中心的作用 ,也无法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我在《人文世纪:在世界五大新挑战面前》( 见《理性缺位的启蒙》第488—502页)中指出,人类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世界范围 内的时代转换,从农耕经济时代全面转向工业经济时代,并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这是 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全面转换,反映三个时代的三种不同的社会普遍价值体系很 长一段时间中将继续互相渗透,互相撷抗,乃至互相冲突。这就需要构筑一种新的文化 ,促进它们之间互相沟通,互相对话,最终确立一种新的社会价值体系,为新的时代提 供强大的社会发展动力及社会协调能力;二是全球化进展中国家、民族关系的新演变, 一方面全球化顺应了世界经济高度成长和持续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和军 事实力”和“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在国家和地区间配置极不平衡,全球又引发了 称霸与反称霸、控制与反控制、干涉和反干涉的新一轮冲突,以及各国内部种族的、民 族的、地区的、宗教的、语言的各类实体利益的重新组合,这就需要文化的发展,引导 人们用全球责任取代全球索取,用全球互补、全球共享,协调国际的以及各国内部新的 种种社会实体之间的矛盾;三是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外界环境等 自然资本和由社会群体内部的合力形成的社会资本所共同面临的开发与节制、失衡与重 构之间的日益严重的对立化,解决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觉,通过人 性的培育、人的理智欲望的约束与制衡以建立人与自然共享、人与人共享的健全机制; 四是科学技术急速发展作为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合乎人们需要的后果的同时,往往也会 带来许多人们未能预见到的负面后果,这就使社会对于人文健康发展的依赖程度大大增 加;五是科学与文化普遍的多样化的发展和深度变革,对文化的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 更高的多层次多方位的要求。应对这一切挑战,必须把保障人自身存在发展、人的价值 不断提升及有效实现、人的认知抒情审美水准不断提高和知识道德美感自由全面发展作 为人类共同目标,并且从各个层面加以落实。应对我国和整个世界所面临的这些挑战, 当然是我国全体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职责,但是,上海有条件、有能力在应对这 些挑战方面走在前列,也只有走在前列,上海才能真正起到龙头和表率作用,也才能在 世界众多国际大都市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富生命力最有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 都市。上海之所以有条件、有能力应对这些挑战,是因为上海具有五方杂处、古今东西 文化交汇的特殊区位优势,更因为上海既有近代以来的传统优势,又有重新腾飞的后发优势,这些优势互相结合,使上海充满活力,更具有创造力,更能勇敢面对中国和世界 新世纪的各种巨大的变化。

二、都市先进文化的本质:自为与超越

人类文化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帮助人们不断超越自在状态而走向自为。人从自在走 向自为,不是一次性完成。在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只要人们将历史已经形成的各 种成果作为浑然一体的既定存在而安之若素,他们实际上就陷入了自在状态。他们任由 既定的生产力、既定的交往形式以及既定的解决社会冲突的方式摆布,而不努力去超越 这一切,他们的文明就将停滞、衰退,最后甚至灭亡。文化,使人具有超越性,使人能 自觉意识到自己和造就了自己的诸多外在环境的不足,能否定和改变现有的存在而追求 更高的目标,使人获得较多的自由。中国农耕经济占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不甘于自给 自足、闭塞苟安状态下浑浑噩噩的生活,而以“内圣外王”为人生最高目标、最高境界 。“内圣”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外王”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 这种超越性,使中国古代文明长时间中具有很大活力,创造了农耕经济所能容许的灿烂 文化。西方农耕经济时代,人们虔诚地信奉上帝,上帝即代表了对于现实世俗世界的超 越。自由资本主义的出现,推动了工业经济时代取代农耕经济时代,人们从基督教新教 伦理中演绎出新的超越意识:自由、平等、博爱。然而,资本主义掠夺剩余价值所造成 的劳动异化的现实,对于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而言又成了一种新的自在状态。人们为超越 这一状态,于是,又形成了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新的超越意识。人们正为实现这 一最高目标,而努力改变现实的社会,也改变人自身。超越性使人从自在走向自为,一 个时代人的总体是如此,人的个体也是如此。只有人们意识到自己的缺陷、问题、不足 ,而致力于成为超越于现状的新人时,他方才能脱离自在状态而上升到自为状态。从这 个意义上可以说,自为与超越,方才是人的本质,它使人区别于自然状态的动物界,区 别于未开化的愚昧状态,而能够不断发展。就现代化大都市而言,这里所说的自为与超 越,自然更是都市之魂,都市的生命力发展力之所在。

上海在上一世纪从50年代到80年代,很长一段时间中是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重镇或最 重要的基地。80年代后期方才有所突破,90年代初以后,方才实现超越。作为一个正在 崛起中的新兴国际大都市,先前的自在状态的影响还不可低估,而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移 民、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员及国际通行的各种新的规则,使上海又充满了新的矛盾。现代 化、市场化的发展,又常常伴以功利化、世俗化乃至物质贪欲的极度膨胀,从而导致价 值的迷失。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 、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7页)上 海这样的大都市,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程度,更无数倍于一般城 市。要使同时并存的老传统、新传统与现代、乃至后现代能够积极相处,使东西南北、 国内国外语言、风俗、信仰、习惯都很不相同的人们能够形成合力,对于今日上海而言 ,自为与超越便尤为重要。因为只有自为与超越,才能使整个城市有共同的最高奋斗目 标,有人们能自觉认同的共同价值准则。而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国际金融、贸易、经 济和航运中心前进时,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将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最具有凝聚力、影响力、生命力的最高人生境界,使整个城市的自为与超越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自为与超越,不仅是意识形态的重构,是各种观念的全面更新,更是从理论、科技到 制度不断创新的社会实践。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将为人们提供一种使个人与社会都 能健康、和谐、持续发展的新的人生观、价值观,一种能够吸引所有社会成员、使人们 潜能都可充分发挥的新的超越意识或终极关怀,在工具理性与科学主义强势面前,提供 一种新的目的理性,这样,它必定导致意识形态的重构,改变人们的世界观、历史观、 伦理观,改变人们的信仰、道德和审美情趣。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一种理想境界 ,但是,它并不是乌托邦,不是和现实相脱节乃至相背离的空想,而是引导人们不断改 变现实并同时改造自身的现实的运动,是社会实践的行动纲领。江泽民在2001年“七一 讲话”中,将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定位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 的本质要求”,并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思想和精神生活、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等 四个方面说明了“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现阶段应当如何具体落实。上海作为全国 最大的最为先进的都市,在体现“自为与超越”这一现代都市之魂方面,无论在意识形 态的重构上,在各种观念的全面更新上,还是在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中, 理所应当都要走在最前列。否则,就不足以使都市本身充满生机与活力,更无法发挥其 经济中心及现代化表率的职能。而意识形态的重构,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伦理的 、审美的等等各种观念的更新,以及敢为天下先的改革与开放的丰富实践,最重要的环 节,就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江泽民一再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 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对于上海这样一个正在实现现代 化的大都市而言,创新更是其生命所系。“自为与超越”为都市文化之魂,实际上,就 是以创新为都市文化之魂。理论要创新,科技要创新,体制要创新,其他众多方面都要 创新,这就是始终不渝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发展的 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上海新时期文化建设 ,最根本的就是都市之魂的培育与成长,就是思想路线、精神状态、胸襟与情怀的建设 。

三、为先进都市文化发展营造广阔的公共空间

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公共性。文化从它产生开始,就是一种公共行为、公 共财富。语言的产生,就是为了进行公共交流。文化给人们提供用以思考和行动的各种 信息,更给人们提供吸收、消化、处理这些信息而赋予它们以目的、秩序、方向的意义 系统;人们则通过获取文化信息和创造新的文化来使自己走向较为完善。现代都市文化 区别于传统乡村文化及传统都市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它能为人们接收文化 信息、处理文化信息、发送文化信息,提供较之先前远为广阔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公共空 间。城市布局,城市人口,城市建筑,城市交通,城市的一切,可以说,无时不在无处 不在地向人们传布着各种文化信息,刺激着人们的感觉器官与思维器官,薰陶着人们, 影响着人们,也哺育着人们。而公共空间的规模、结构和内涵,则从总体上体现着一个 现代都市的文化水准、文化特征,或文化模式、文化个性。文化公共空间,按其功能, 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获得文化公共空间;二类是享受文化公共空间;三类是创造文化公共空间。三类功能不少交叉,比如,学校,对于大多数人说来,主要是获得文化空 间,但对于不少教育者说来,则是他们创造文化的空间;剧院,对于大多数人说来,主 要是享受文化空间,但对于演员说来,则是他们创造文化的空间;博物馆,对于大多数 人说来,则既是获得文化空间,又是享受文化空间。上海文化公共空间发展已有很深厚 的积累,近十多年来,又有了很大的新的突破,但是,按照“自为与超越”的要求,在 文化公共空间的构建方面,非常有必要有一个全面的筹划,在未来不太长的时间内,实 现一次飞跃性的发展。

获得文化的公共空间,包含各类学校、社会教育机构、新闻与传播、印刷与出版、文 化交流与文化产品贸易、宗教活动及各类礼仪活动场所等等。职能是:让人们能平等地 自由地获取各种文化信息,得到处理、鉴别、选择这些文化信息的训练,形成系统的文 化知识和人文素养,能够把握文化价值,以及利用各种文化财富。各种层次、各种类型 的学校教育,在这方面当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其他相 类似的社会教育机构,负担学前教育、毕业后继续教育以及在校学习期间校外教育等方 面的任务,在形成人们文化上的共性与个性方面,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报章杂志,广播电视,有相当大一部分属于娱乐即享受文化性质,但是,其主要方面,还是给人们 提供一种最迅速最丰富最具体的文化信息,帮助人们学会掌握这些信息,利用这些信息 。印刷与出版,可以为人们提供时间久远、更为系统、更为细微深入的信息和较为体系 化的知识。文化交流与文化产品贸易,会给人们带来更为丰富的多样化的文化财富。宗 教活动和礼仪活动的公共空间,则通常具有既普遍化世俗化大众化又深入到人们心灵、 信仰、价值、观念等内在层面的特点。就获得文化的这些公共空间而言,上海已经有了 相当规模,其中有一部分已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但就整体而言,和国内许多都市相比, 上海不少方面并不具领先地位;和纽约、伦敦、巴黎一类顶级国际大都市相比,距离更 为明显。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作为全国新文化运动发源地和中心,在上述获得文 化公共空间方面,常常独占半壁江山,甚至更大比重;可是,现今与国内其他许多城市 相比,众多方面俱已辉煌不再,不仅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新闻与传播、印刷与出版 等方面远逊于北京,一些领域甚至落在深圳与广州后面,如印刷之精美便不及深圳,传 媒之活力便不及广州。与当代其他国际化都市相较,据《国际统计年鉴2000》统计,19 98年纽约出版的日报与其他各类报纸为11460种,伦敦为577种,而上海2000年才103种 ,其中日报仅10种,而1998年纽约日报为1520种,伦敦为99种,巴黎为117种,东京为1 22种,连香港也有52种。公共图书馆1998年纽约为204个,伦敦为415个,巴黎为83个, 东京为194个,香港为52个,而上海2000年方才有31个。博物馆1998年纽约为150个,伦 敦为92个,巴黎为100个,东京为160个,而上海2000年才11个。至于学校教育水准,至 1998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大学、康乃尔大学及纽约附近的哈佛大学、霍普金 斯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共有122个人获得诺贝尔奖,伦敦市内伦敦大学及附 近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共有85人获得诺贝尔奖,巴黎市内巴黎大学、巴黎高师、巴黎理 工共有33人获诺贝尔奖,连东京市内东京大学也有5人获诺贝尔奖,而上海则还是空白 。凡此都表明,上海要形成足以与其他国际大都市相媲美的获得文化的公共空间,还有 很长的路要走,即使是跨跃式发展,也非朝夕即可成功。

享受文化,除了人们去电影院欣赏电影、去美术馆与各种画廊欣赏美术作品、去剧场 观看戏剧表演、去音乐厅欣赏器乐声乐演奏演唱、去公园或各类旅游胜地度假休闲,以 享受多种多样的文学艺术成果与自然风光外,还表现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衣、食 、住、行产生越来越高的文化追求,使文化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领域,使人们随时随 地都可得到文化的享受。在经济匮乏的时代,人们的文化享受受到很大限制;在步入小 康之后,即生活比较富裕之后,人们的文化享受要求将会急遽高涨。对于每一个个人来 说,物质享受受到身体自然体本身的限制,追求不可能无止境,文化享受则不然,随着 人们本身素质的提高,文化追求无有尽头。正因为如此,给人们提供充分的享受文化的 公共空间,便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享受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大众性或普遍性 ,是其多层次性,以及人与人之间享受的平等性。大众性或普遍性,指文化享受涉及到 每一个人,涉及到每一个人每一天的生活,涉及到人们生活的一切方面;多层次性,指 由于人们的知识、性情、观念、信仰、习惯、追求不一,文化享受的兴趣、爱好、标准 不可能相同,这就需要享受文化的公共空间多样化,多层次化,以满足各种不同类型不 同层次的要求;平等性,指尽管人们享受文化情况千差万别,作为公共空间,对所有社 会成员都应一视同仁,使他们有同样平等的权利平等的机会去享受各类文化成果。上海 在享受文化的公共空间构建方面,已经有相当规模,而且已形成若干光彩夺目的亮点, 如大剧院、影城、美术馆以及在建中的音乐厅,如衡山路、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老城隍 庙、“新天地”和其他文化氛围文化积淀特点特别浓厚的社区,大片公共绿地和新建的 公园、野生动物园、儿童乐园等等,在宾馆、住宅区、餐饮场所、市场建设中,也特别 注意其文化品味。这一切,都使上海市民享受文化有了更多选择、更多自由。然而,面 对未来人们收入进一步提高,国内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渠道更为畅通,更多国内外移 民涌入上海,享受文化的公共空间还必须进一步扩展,形成更加合乎人们多样化多层次 化要求的结构,文化内涵进一步充实,品位进一步提高。享受文化的公共空间的构建, 还包含让国内外众多旅游者能有足够的机会分享上海文化,同时,又能让上海居民能够 非常方便地分享国内外其他各种文化,为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提供通衢大道。

供广大公众积极参与文化发展与文化创新的公共空间,在都市文化中最具活力,最能 体现和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推进文化发展与文化创新的公共空间,包括激发科学技术不 断创新的公共空间,激发文学艺术不断创新的公共空间,激发思想、理论和人文不断创 新的公共空间,激发大众世俗文化休闲文化不断创新的公共空间等等。就上海而言,这 些方面的公共空间都已有了相当基础,但是,和上海的发展需要相比,和上海所承担的 时代使命相比,都还远远不够。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政府主导型的创新比较活跃, 而非政府主导型的创新活动空间相当狭窄;“短、平、快”应用型功利型的创新空间比 较大,而需要长时间默默无闻潜心研究探索的特别是基础型的不合乎急功近利要求的创 新活动空间相当狭窄;一部分科技文化精英创新活动空间比较开阔,而社会大多数成员 文化创新活动的空间则相当狭窄。政府主导型、应用型功利型、精英型的文化创新是非 常必要的,在现阶段尤其不能削弱,但是,非政府主导型、基础型非功利型、非精英型 的创新活动,无疑是上海成为真正充满创新活力的更为广泛更为持久构成部分,公共空 间的构建必须特别重视和加强这一部分。

获得文化、享受文化以及发展与创造文化的公共空间,在许多方面是相互交错、相互 结合、相互促进的。同一公共空间,常常可以在上述三个方面同时发挥功能。在构建文 化公共空间时,应当充分注意到这一点,以使人们在获得文化的同时,又在享受文化, 又在激发起文化创新的活力;反之,在创造文化时,又同时能在获得文化与享受文化上 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

四、先进都市文化发展的主体:优秀文化人才和高素质市民

上海要创建一流教育、一流科技、一流文学艺术、一流传媒、一流文化设施、一流文 化环境,关键在于人才,要有一大批一流的思想家、理论家、文学家、艺术家,一流的 学者与文化人,一流的文化事业管理者、经营者,以及一流素质的上海市民。他们是文 化发展的主体。上海目前无论在文化精英层面上,还是在全体市民的人文素质上,与这 一要求都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以上海市民整体素质而论,据统计,2000年上海市1580.6 7万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为179.5万人,占11.36%;高中学历者377.67万人,占23 .89%;初中学历者603.86万人,占38.2%;小学及文盲419.64万人,占26.55%。初中及 以下学历者占总人口64.75%,接近2/3。2000年外来流动人口387.11万人,其中初中学 历者占55.2%,小学学历者占24.5%,文盲与半文盲5.2%,三者累计达84.9%;大专及以 上学历者仅占4.7%,高中学历者占11.2%,二者累计仅15.9%。上海常住居民中,从事教 育、文化、艺术、广电及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者,仅44.8万人,占全部在业人口 的5.52%;外来流动人口中,因与文化相关而来沪者仅占外来流动人口的2.5%。学历与 职业虽不能代表整体素质全部,但无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而这两项指标都表明, 上海人口素质与国外现有大都市相比,差距还很大。如1999年受过大学教育的占城市全 体居民的比例,纽约为24.4%,东京为34.27%,香港为21.3%,都比上海高得多。而低学 历的比重,则比上海低得多。上海文化精英还有一个最明显的弱点,是国际化程度还相 当低。上海近年来举办了不少大型国际论坛、国际会议、国际性各类文化艺术节,也开 始有国际组织机构设在上海,但数量仍然有限,影响也仍然有限。国际上最有声望的学 者、艺术家有一部分应邀来到上海,但大多只作短暂逗留。以吸纳外国留学生这一项相 比较,1999年纽约接纳44.97万人,伦敦接纳43.7万人,巴黎接纳13.96万人,东京接纳 4.51万人,而上海则刚超过0.4万人。这些事实表明,无论是上海市民的文化素质,还 是优秀文化人才的汇聚与交流水准,都仍然有许多不足。正是人才问题,成为上海文化 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或主要困难。

上海文化发展缺乏强有力的主体即人才,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上海长期在人力 资本投资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国际大都市,甚至落后于国内其他一些城市。根据1999年 《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统计,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5.5%,发达国家 一般在6%以上,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而上海1991—1997年,教育经费只占GDP 的1.33—1.9%,1998年—1999年,方才增至2.06%与2.09%(注:参见《上海人力资本积 累的调查研究》,见尹继佐主编:《城市国际竞争力》,2002年上海经济发展蓝皮书,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1月,第314页。)。科技研究经费占GDP的比例,美国是 2.6%,英国是2.0%,法国是2.3%,日本是2.8%,新加坡是1.1%,我国是0.6%,上海为1.62%,看起来不算很低,但是,按人均计,美国为720美元,英国为258美元,新加坡为2 42美元,而上海仅4美元。每百万人口科技人员数,东京为6586人,新加坡为2500人, 香港为800人,上海仅637人(注:参见瞿世镜《上海市文化竞争力国际比较研究》,见 尹继佐主编:《文化创新与城市发展》,2002年上海经济发展蓝皮书,第325—326页。 )。政府文化总支出,纽约为1.9365亿美元,伦敦为5.651亿美元,新加坡为0.6034亿美 元,香港为0.972亿美元,而上海仅0.32亿美元。以人均计,纽约75.1美元,伦敦84.7 美元,新加坡15.63亿美元,香港14.7美元,而上海仅2.5美元(注:参见瞿世镜《上海 市文化竞争力国际比较研究》,见尹继佐主编:《文化创新与城市发展》,2002年上海 经济发展蓝皮书,第322、332页。)。上海如此有限的教育、科技、文化投入,当然很 难造就出文化素质普遍很高的市民,也很难使上海成为优秀人才或第一流卓越人才汇聚 与交流的中心。而人力资本的投资,实际上是比之高速公路、地铁更为根本的基础建设 。在这一方面,如果不破除陈旧的习惯观念,不下大力气增加投资力度,上海就不可能 形成文化发展的强大主体力量。

上海要成为优秀人才汇聚和交流的中心,除去加大投资力度外,还特别需要提供这样 一个环境,能使有才华、有潜能者在这里有机会迅速地脱颖而出,使已经卓有建树者在 这里有机会获得新的刺激、新的成功。海内外一流人才,以及有希望成为一流人才的文 化人,都愿到上海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样一个环境,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其一,构 建一个能够充分保障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创作自由、表演自由的外在环境,使人们有 各种各样不同的机会,表现自己的才能,开发自己潜能;其二,具有一流的传媒系统, 能给人们的创造活动提供充分的信息,同时,又能将人们创造的成果迅速地传播到全国 乃至世界去;其三,文化的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化,能够包容文化探索性、争论性 、超前性的各种成果,使各种人才、各种文化活动都能找到自己适宜的生存空间。如果 说,加大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足可改善人才辈出的“硬环境”,亦即物质基础、物质 条件,那么,就可以说,这里所提供的则是一个优良的“软环境”,其重要性决不下于 前者。上海要构建起“自为与超越”的先进文化,不仅要率先创造一流的“硬环境”, 而且必须率先创造一流的“软环境”,使上海对国内外一流文化人才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凝聚力,同时,又成为影响力四射的先进文化的创作基地与信息源。

五、先进都市文化创造的保障:体制、机制、法制

上海先进都市文化的创建和发展,首先需要从体制上得到有效的保障。体制问题,也 就是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主体地位如何确立,作用如何发挥问题。目前,上海文化建 设与文化发展,基本上还是政府主导型。大型文化建筑,大型国际文化交流,上海教育 、科技、公共文化事业的投资、运作与管理,新闻、传媒、出版,实际上都是由政府直 接负责操作或由政府所任命的管理者、经营者办理。随着新兴文化产业的崛起,随着各 种民营企业在其经营及其产品中越来越注重增加其文化内涵,出现了一批由民营企业家 或文化人自身为创业主体、经营主体、产权主体的文化事业。他们在上海文化发展中的 比重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显著。从民办学校到民办博物馆,从各类咖啡馆、茶坊到卡 拉OK歌厅,贴近民众,贴近人们日常生活,也因此生机蓬勃。创业主体如何多元化,文 化事业、文化产业经营主体如何多元化,它们的产权如何多元化,使政府、企业家、文 化人以及上海一般市民在文化发展中都能参与创业,参与经营,都能把文化发展、文化 创新、文化传播真正当成自己的事业、自己的责任,这是上海先进都市文化能够持续、 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之所在。就体制而言,上海目前正面临着一次重大的转折。新闻 、出版、电视等众多领域基本上都还未对民营资本开放,民间研究机构还是凤毛麟角, 屈指可数,民办学校规模还相当有限。而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外资不久将陆续进入 这些领域,对上海原先文化事业体制形成严峻的挑战。为使上海先进都市文化创造与发 展在体制上获得保障,目前的体制本身无疑应该作重大调整与改革,而调整与改革的方 向,则正是使文化创业的主体进一步多元化,文化产业的经营主体与产权主体进一步多 元化,让民众更多更直接更充分地真正成为文化事业的主体。

上海先进都市文化的创建与发展,还需要从其运行机制上得到有效的保障。机制问题 ,实际上就是文化建设、文化发展中各种关系如何统合、如何协调的问题。就上海而言 ,特别需要解决以下四个层面上的机制问题。其一,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中,物 质利益驱动、精神追求驱动、制度完善驱动三者如何相辅相成而不致互相抵牾、互相消 耗的机制。文化发展,首先是精神上的“自为与超越”,是人们要求更为充分更为完满 地实现自我,精神追求的驱动可以算是第一驱动力;但是,文化发展又离不开特定的物 质基础,特别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不可能不与物质资源的投入、利用紧密联系在一 起。物质利益的驱动可以有力地推进文化的发展,但也可能将文化引入非文化的歧途; 正因为如此,文化的发展就非常需要有制度完善的驱动,使精神追求的驱动与物质利益 的驱动互相制约、互相促进,而不是相反。其二,文化发展进程中,继承与发扬传统文 化,引进与消化外来文化,通过对话与冲突而融合古今中外文化,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 新的文化,使这四个方面互相切磋,互相批评,同时又互相借鉴、互相吸取,形成真正 百家争鸣、百花争艳局面的机制。只有形成这样的机制,才能使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 得到保证而不被扼杀。由于传统文化本身就非常复杂,有儒佛道名法无数派别,有东西 南北中各种地域差别,有精英大众各种不同层次,外来文化更是纷繁复杂,流派纷呈, 同为继承与发扬,同为引进与消化,也会各式各样。更不用说,凭藉这些资源去融合、 去创新,结果必然更加千姿百态。文化的发展,要有批评,要有比较,但同时也要有理 解,有对话,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文化发展中化腐朽为神奇,而不是变神奇为腐朽。其 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与民众选择、市场选择如何互相沟通、互相促进而形成良 性互动的机制。主流意识形态与民众选择、市场选择要不互相隔膜,甚至互相对峙,最 重要的一点,就是主流意识形态要了解民众的真实状况和实际需要,要掌握市场运作的 内在规律,使自身能够代表民众与市场发展的趋向,使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主流文化 与非主流文化都能各得其所,并在彼此之间有互相渗透互相吸取的通衢大道。其四,国 家、团队与个人如何各显其能、各尽其责以形成优势互补局面的机制。无论是获得文化 、享受文化,还是创造文化,是每一个人的权利,这也就决定了每一个人的文化活动都 不应妨碍他人文化活动。由于文化从一开始就是群体的行为、社会的行为,个人的文化 活动与群体的文化、社会的文化从来就无法完全分开。这就要求个人的文化活动不得危 害群体的文化活动、社会的文化活动,包含作为各个群体以及整个社会总代表的国家的 文化活动。这就要求在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团队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以及他们 与国家之间,做到在个性中体现共性,在共性下包容个性,彼此间不是互相压制、互相 伤害,而是互补与互利。上海文化发展中,目前这四种机制实际上都还很不健全,而为 创造真正先进的第一流的上海大都市文化,推进这些机制的形成,充分发挥这些机制作 用,已刻不容缓。

上海先进都市文化建设,又一重要保障来自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建设 ,以法治为本,同时以德治为其基础。法治主要解决公民与公民,公民与国家关系问题 ,而德治则主要解决公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以及公众群体自我规范问题。没有德治 为先导,法治无渊源,无根基。文化本身,从一开始就与德治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 仅有德治还不够,在处理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关系,特别是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政 府之关系时,界限相对模糊的德治的强制力、约束力有限,只有依靠界限更为明晰的法 治,方有足够的强制力、约束力,使得各个方面都能各安其位,各得其所。上海要建成 一流的国际大都市现代先进文化,对于法制建设的需求,同对于体制与机制建设的需求 一样强烈,这是因为虽然改革开放已有20多年,我们的法制建设仍然不健全。先进文化 的创立与发展,需要从法制上确保人们能够真正享有获得文化、享受文化与创造文化的 各项权利,真正根除曾在中国大地肄虐一时的文化专制主义,而又能有效地防止腐朽文 化、反动文化的自由泛滥;需要从法制上保障人们能够广泛利用传统的及世界的各种文 化资源与享受这些文化成果,而又能有力地抵制那种文化排外主义以及那些压制乃至消 灭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需要从法制上充分保护人们文化 上的创造性成果,而又能有效地识别和抵制各类伪科学、伪学术、伪文化。尤其是面对 文化创业越来越多元化、经营越来越多元化、产权越来越多元化的新局面,法制更需要 迅速完备,不然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纠纷。上海要在文化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在与文 化相关的法制建设方面就必须走在前列。

※ ※

上海,有整个中华文化作支撑,有近一个半世纪以来新文化的建设作前期探索,有同 世界文化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有上海经济与社会蓬勃发展作坚实的基础,只要目标明确 ,战略正确,解决了体制、机制、法制方面的相关问题,依靠素质在迅速提高的上海全 体人民,依靠越来越多聚汇到上海这块日新月异地前进的土地上来的文化精英,文化复 兴、文化创新之梦一定可以实现。

标签:;  ;  ;  ;  ;  ;  

在国际大都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_城市公共空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