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朝
身份证号:452724197xxxx62510
摘要:随着中国地铁进入大发展时期,地铁安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各类地铁事故中,电气火灾对乘客的威胁最大。本文将基于脆弱性理论,研究地铁电气火灾的各种影响因素,提出控制方案。
关键词:脆弱性;地铁;电气火灾
地下交通因其效率高、便捷的优点而深受人们喜爱,目前全球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都市中,一半甚至70%的公共交通人流量由地铁承担,我国地铁人流量近年来也呈井喷式增长。但在地铁安全管理方面,我国欠缺经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
有学者统计了1970年至2010年国内外地铁事故,发现51%的事故竟然都是地铁火灾,而它们基本上由电气系统起火造成的[1]。
一、脆弱性理论
“脆弱性”最早出现于1968年,当时提出这一概念的马尔佳先生用“脆弱性”来反映地下水环境的自我防护能力。脆弱性理论是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叶世界范围内的天灾人祸(有人称之为“世纪末危机”)而兴起的一门边缘性理论(从阪神大地震到911恐怖袭击,再到雷曼海啸,无不暴露出现代工业社会的“脆弱”——从局部脆弱到系统性脆弱)[2]。有人认为:脆弱性可以表述为波动性、随机性、不确定性、错误、压力等。从自然界、动植物到社会、经济等等对象,如果它们不能更好的应对波动性、随机性、压力,就表示其脆弱性很大。其他的意见认为:“脆弱性的程度取决于系统的弹性;”“脆弱性是个人、群体或社会对外界压力的调整和适应能力;”“脆弱性是系统或单元损害暴露在干扰或压力中的程度。”
尽管大家的意见不尽相同,但普遍认为:脆弱性对象往往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或子系统存在;脆弱性只有在系统或子系统与外因的互相作用下才会作为一个潜伏的病灶暴露、爆发出来;脆弱性是潜在的损失程度。——基于此,我们接受大部分专家的观点,同意脆弱性有三大特征:暴露度,敏感度,适应度[3]。
所谓暴露度,指系统或子系统主体暴露于外界风险因素干扰中的程度,主要包括外界干扰的时间、范围、频率;所谓敏感度,是指系统或子系统主体在受到干扰后出现不利变化(“发病”)的程度;所谓适应度,是指系统或子系统主体在外界干扰下适应、恢复的能力。我们可以认为,暴露度与敏感度之和,减去适应度,就等于这个系统或子系统的脆弱性。
二、地铁火灾的特点
地铁车辆内充满了塑料、橡胶等易燃材料,它们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毒性气体。然而地铁车辆内人员密集,氧气少,二氧化碳多,一旦起火,就会在不完全燃烧中释放滚滚浓烟,强烈刺激人们的眼睛、喉管,甚至造成中毒、窒息;在狭小拥挤的隧道内,浓烟的弥漫极易引发人群恐慌,造成拥挤踩踏;地铁隧道内热交换与空气对流困难,火灾可以迅速耗尽地下空间内不多的氧气,最后造成严重后果。
造成地铁电气火灾的原因很多——电缆、电线绝缘表面被破坏、用电负荷大、地下地面温差大、水渗透、设备安装不当或使用不当引起接点局部过热,人员责任感淡薄,人员技术水平低、误操作,管理不到位,地铁设计不周,都有可能酿成地铁电气火灾[4]。
三、地铁电气系统脆弱性的影响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地铁电气系统的脆弱性,包括人员、设备、环境三个方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具体到暴露度、敏感度、适应性,则人员、设备、环境的影响因素,可以包括:
员工的暴露度:包括员工违章指挥、违规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的几率;员工误操作率;
设备的暴露度:包括设备的老化程度、负荷强度、安全性能、位置、布局等;
地铁环境的暴露度:包括地下空间的温度、湿度控制水平,灰尘聚集水平、机械振动频率等。
员工的敏感度:包括员工的知识技能、安全意识、安全态度水平等;
设备的敏感度:包括设备材料、设备本身设计、安装质量、设备维修等四个方面的合格率,暨设备带病工作率;
地铁环境的敏感度:包括地下空间建筑材料的耐火性、地下空间的火灾隐患、换乘通道设计的合理性。
人员的适应度:包括应急指挥的有效性、疏散引导员配备率;
设备的适应度:包括应急救援设备合格率、应急救援设备配备数量、设备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地铁环境的适应度:包括疏散标志的功能性、分流设施的有效性。
这样,通过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就可以一目了然:尽管地铁电气火灾控制难度大、触发外因多,但只要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可以提出系统性控制方案。
四、控制地铁电气系统脆弱性的方案
基于脆弱性理论,我们需要减少暴露度,提高敏感度与适应度,而且,必须从人员、设备、环境三个方面同时入手。
1、降低人员的脆弱性
建立并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对地铁员工的监督、检查,提高人员综合职工素质,强化安全培训与技术进修,切实减少地铁员工违章指挥、违规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的几率,切实减少地铁员工误操作的次数;同时,还要花大力气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水平、强化头脑中的安全意识、端正员工的安全态度,做到警钟长鸣,危机意识常记于心;此外,还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演习,强化地铁管理人员的危机处置能力与战斗力,提高应急反应速度,要让管理人员意识到自己随时站在火灾的第一线,一旦发现地铁电气系统发生火灾,必须在第一时间冲到现场扑救施救,不能坐等消防队到来;还要配置足够的志愿者与疏导员,他们必须熟悉、掌握逃生技能与灾难现场指挥艺术,一旦发生火灾,必须能够引导大量乘客有序分流,避免发生拥挤踩踏。
2、降低设备的脆弱性
首先要确保地铁内每一台电气设备在材料上、在设计上、在安装上都必须合格,严防死守,不允许任何不达标电气设备进入地下隧道;地铁内的电气设备,大多是不分昼夜,不分寒暑的长期工作,老化在所难免,因此必须加强对它们的检查、维修频率,坚决避免任何一台电气设备“带病工作”,发现故障,必须立刻解决,不容有失。总之,设备的稳定性、适应性越高,脆弱性越低。
3、降低地铁环境的脆弱性
保证地下空间通风换气,有效降低湿度与地下温差,排查火灾隐患,保证地下空间建材的耐火性,增加安全指示标志,就可以降低地铁环境的脆弱性。
结束语
尽管脆弱性理论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新兴理论,但它在预防地铁电气火灾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重要的实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袁朋伟.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脆弱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
[2]陈华. 地下商场火灾脆弱性与能力评估方法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3]睢羽. 地铁火灾二次事故风险分析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4]刘颖. 人员密集公共建筑灾害初探[D].重庆大学,2006.
论文作者:蒙朝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6
标签:地铁论文; 脆弱性论文; 火灾论文; 设备论文; 敏感度论文; 电气论文; 地下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