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精神:中国人民的崇高灵魂--学习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抗洪救荒大会上的讲话_抗洪抢险论文

抗洪精神:中国人民的崇高灵魂--学习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抗洪救荒大会上的讲话_抗洪抢险论文

抗洪精神:中华大地高昂的民族之魂——学习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华论文,之魂论文,江泽民同志论文,大地论文,讲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夏秋季节,一场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肆虐中华大地多条大江的干堤,使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的威胁。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与洪水灾害进行了波澜壮阔的殊死搏斗,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这场惊心动魄的抗洪抢险斗争,是中国人民创造的战胜自然灾害的又一伟大业绩,同时也铸造了崇高而伟大的抗洪精神,把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同洪水的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一种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这一论述,不仅阐明了抗洪精神形成的特定社会历史条件,并且精辟地概括了抗洪精神的具体内涵。

马克思主义首先强调,任何精神现象都是物质的反映,是人们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产生的,同时肯定精神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抗洪精神直接产生于伟大的抗洪抢险斗争,是全国军民在同洪水搏斗中所迸发出来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但这并非是人们在抗御自然力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简单的精神现象,它是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沉的历史渊源的,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大发扬,也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大地高昂的民族之魂。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一民族团结之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一种强大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在抗洪斗争中表现为:中南海时刻高度关注着灾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审时度势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成为凝聚军心、民心的坚强核心;几十万抗洪将士的血肉之躯筑起了冲不垮的坚固大堤,成为捍卫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的新的伟大长城;广大的党员干部,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说明,他们无愧于人民公仆的光荣称号,洪水的考验越发巩固了他们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亲密无间的干群关系是战胜各种风浪冲击的真正的铜墙铁壁;全国各族人民心系灾区,情系灾区,风雨同舟,团结奉献,无数个激动人心的情景,绘成了万众一心战胜洪灾的壮丽画卷。

回溯五千年文明史,中华民族曾历经种种磨难,在国家和民族多次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正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凝聚力,使任何自然的和社会的敌人不能瓦解我们这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使它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这种凝聚力便获得了更加坚强的具有强大内聚力、吸引力的核心。因为“在中国,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政治组织像我们党这样集中了那么多先进分子,组织得那么严密和广泛,为中华民族作出了那么多牺牲,同人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第50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这一悠久的民族精神获得新的核心后所产生的巨大威力。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我们战胜了帝国主义的政治包围和经济封锁;八、九十年代以来,面对国际国内政治风波的冲击,我们站稳脚根,经受住了政治风险的严峻考验,我们沉着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浪潮的冲击,经受住了经济风险的重大考验。这一切再次证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的凝聚核心,有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团结之魂,任何敌人也攻不破我们,任何风浪也冲不垮我们。

“不怕困难、顽强拼搏”,这一民族振兴之魂,体现了中华民族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的崇高的牺牲精神,是中国人民英雄主义民族价值观的集中表现。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的,具有崇尚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英雄主义价值传统。中国历史上的无数民族英雄,大都是这种英雄主义价值观的人格典范。正是这些民族英雄及其模范行为所标示的价值观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完成时代任务而历尽艰险,顽强拼搏,在实现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同时,也充实、丰富、光大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英雄主义传统尤其是我们党和军队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所形成的革命英雄主义的优良作风和传统,同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念不同,从英雄行为的目的和客观社会意义上说,它直接指向民族的整体利益,表现为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献身的精神。因此,这个民族振兴之魂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一从发生的条件看,它总是在民族生存及其振兴和发展的重大历史关头表现得尤为突出。二从价值选择角度看,它是在价值矛盾冲突极其尖锐状态下的一种崇高选择,常常表现为生与死的考验与选择,是一种慷慨赴难、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具有十分崇高的精神价值。三从表现形式上看,它不是个别人的英雄行为,而是一个英雄群体前仆后继的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四从社会影响看,它比一般个人的英雄行为具有更为强大的精神推动力和辐射面,对整个社会具有深层的精神震撼力。在这场史所罕见的水害面前,中华民族中涌现了灿若群星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迎战浊浪,奋不顾身,立下生死牌,视死如归;他们严防死守,连续作战,人在堤在,堤在人在,为保大家舍小家,有家不回;他们手挽手,心连心,面对风浪,慷慨赴难,一个英雄倒下去,千万个英雄站起来。用生命之符,谱写了抗洪抢险的胜利乐章,用天地为之动容,世人为之赞叹的恢宏之气,奏响了革命英雄主义新的凯歌。

“坚韧不拔,敢于胜利”,这一民族发展之魂,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己的事业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品格的集中表现。我们知道,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锤炼了许多优秀的民族品格,其中对于民族发展而言,最宝贵的是坚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两千多年前,荀子用“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表达了“人定胜天”的思想,用哲学语言概括了这一民族品格。五十多年前,毛泽东把“愚公移山”比喻为“七大”路线,对这个民族发展之魂作了新的政治概括和艺术提炼。从此,“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作为一种革命精神,成为滋润和培育千百万革命者的意志和信念的精神养料,也为当代中国民族品格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现在,伟大的抗洪斗争,又以实践的形式,再现了这一民族品格的精神力量,并成为民族品格发展进程中新的里程碑。

“坚韧不拔,敢于胜利”,作为一种民族心理品格包括着三个要素,即理想、意志和信念。其一,它逻辑地包含着对一定价值目标的期待,也就是说,信念和意志是以树立一定的理想目标为前提的。中华民族首先是富有理想的民族,其次才是一个意志坚强的民族。因为意志从心理学角度说,是确定目的并选择手段以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抗洪精神的价值目标和胜利信念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保卫与发展改革开放伟大成果的价值追求。其二,是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具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勇气、毅力和善于从实际出发,集中集体智慧,寻找和制定克服困难的各种有效方法的创造力。也就是说坚韧不拔和敢于胜利是建立在求实、创造的基础之上的,否则就是无谓的牺牲和盲目乐观。在这次抗洪斗争中,广大军民不仅面对着洪峰叠起,士气昂扬;险象环生,勇气倍增;痛失亲人,斗志弥坚,表现出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而且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夜以继日地同群众一起并肩战斗,把高科技手段与群众的集体智慧相结合,创造了许多制服蛟龙的新办法,大大提高了抗洪抢险的科技含量,使中华民族的意志力和抗洪胜利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之上。其三,是敢于胜利的必胜信念。信念是个人以及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科学的信念是在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产生,是以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它往往以目的、动机的形式贯穿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并同情感、意志相结合,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一种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这次抗洪斗争难度之大,时间之久,动用人力、物力之多也是史所罕见的。在总结胜利经验的时候,我们除了肯定必要的物质基础之外,决不能忽视全国军民的必胜信念,在取得抗洪抢险全面胜利中作为战胜洪水的强大精神支柱所起的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当抗洪抢险斗争经过持久的奋战,进入到最后的最艰难时刻,如果没有必胜的信念,就可能出现功亏一篑的不堪后果。可见,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品格,对于面临种种困难和风险的发展中民族是何等宝贵的精神财富。

每一种有价值的精神现象作为一定社会实践的反映都有其自身价值特征。江泽民同志强调:“抗洪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大发扬”。(注: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8年9月28日。 )这一论述深刻地揭示了抗洪精神的价值特征。所以,作为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的抗洪精神,它的最本质的价值特征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是三者的精神聚集点。

首先,抗洪精神具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的鲜明特征。一方面。抗洪是为了保卫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是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正是这样一个价值目标和最高利益,使12亿人民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使全世界的炎黄子孙与祖国人民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可见,抗洪精神具有丰富的爱国主义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这里的爱国主义是同社会主义不可分割的。这是因为,其一,从理论上说,“祖国”、“人民”及其生命财产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于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民来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它们就具有了社会主义的性质。其二,抗洪斗争是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地上发生的,是在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人民政府组织领导下的一场伟大的抵御自然灾害的“人民战争”,因此,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支持和援助,其实质都是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支持,是对已经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祖国人民的支持。其三,这场斗争捍卫的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所积累起来的物质财富和人民生活环境。因此,严防死守,捍卫家乡,就是捍卫社会主义的江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果。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既是爱国主义的也是社会主义的凯歌。

其次,抗洪精神高扬了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原则。应该肯定,这种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正是抗洪精神的价值核心,所以,抗洪精神是集体主义精神的大发扬。我们知道,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原则的基本内涵是:一方面,坚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结合和统一。它既要求个人为社会、为集体作贡献,也要求社会和集体尊重、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为保护、实现个人利益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坚持集体利益、民族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原则,两者一旦发生矛盾,后者必须自觉地服从前者。抗洪精神正是在理论和实践上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原则。第一,抗洪斗争自然地把民族、国家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利益、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唯其如此,才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大团结、大协作精神。这种集体主义精神的价值整合,集聚了气势磅礴的雷霆之势,正是这种充斥天地的浩然正气,征服了奔腾翻卷、来势凶猛的惊涛恶浪。第二,抗洪斗争中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关心和爱护,充分体现了集体主义价值原则中蕴涵和贯穿着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放军官兵们不仅拼死救助被洪水围困的群众,而且冒险抢救农民的家畜,这种感人的情景及其把人民的生命财产看作高于自己生命的价值观念,凸现了集体主义价值原则的人民性,即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和对普遍个体利益的关注,荡涤了过去“左”的思想影响下,对个人利益采取漠视的所谓集体主义原则的错误倾向。同时,广大人民群众,也从中具体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感受到解放军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从而激发起他们关心集体,服从抗洪大局的自觉性,使得集体主义原则具有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第三,在伟大的抗洪斗争中,涌现了无数的英雄人物,不少同志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无论是烈士还是英雄,他们的行动和事迹宣扬着同一种精神,这就是勇于牺牲和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这是履行集体主义原则的最高精神境界。有的同志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宣传和弘扬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发生了动摇。抗洪精神再一次证明,共产主义精神不仅是我们追求的价值目标,而且也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动力。应该强调,这种共产主义精神在当前同样也是爱国主义的,因为英雄、烈士们乃至一切为抗洪斗争直接和间接作出牺牲和奉献的人们,他们的行为都是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至上为原则的。

精神的伟大决不仅仅在于它的崇高,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对物质力量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这是马克思主义者重视精神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江泽民同志强调:“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注: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8年9月28日。)

从世界范围看,综合国力的概念,也是近20年来才明确提出来的。国际上关于综合国力的研究成果具有多种观点和分析模式,其共同之点是,在强调综合国力中的经济、军事等物质因素的同时,对精神文化因素特别是科学技术、知识、信息这种文化力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看重,但是他们往往把精神因素较多地局限在政治力的范围,把它看作是政府的决策和实施自己战略目标的能力。像日本,把“国民精神”只是作为应付国际危机时的生存能力的七项要素中的一项。相比之下,我们更加重视精神力量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

我们强调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理论依据是: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与精神之间并不是互相对立,静止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所以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第二,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的条件和中介是精神必须为群众所掌握,激发起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或者改进和创造出新的改造世界的物质技术,推进物质技术的发展,形成新的物质技术力量;或者在运用技术力量过程中,由于人的积极性的提高而促进个人的工作效率和整体配合水平的提高,使得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大的效能。这就是军事家们为什么重视士气,把它看作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主要原因。第三,作为精神支柱、精神动力的精神力量对于作为综合力重要标志的文化力具有特殊意义。因为文化力,包括教育、科技、哲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化艺术等精神产品的创造与生产,同创造主体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的文化环境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文化力在综合国力中地位的日益提高,也就愈发显示出精神力量对于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性。

纵观我们党的历史,重视精神动力、精神支柱是我们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我们党从只有十几个人的共产主义小组发展到今天有5800万党员的执政党,领导12亿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党一开始就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我希望宣传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页。)从精神力量对物质技术力量的直接影响看,我们常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我们的军队是以小米加步枪战胜了敌人的飞机、坦克。那么为什么我们能以低劣的武器装备战胜用先进的武器装备起来的敌人呢?就是因为我们充分发挥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民族团结的力量、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是精神力量的伟大胜利,是精神变物质的结果。“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极左路线搞乱了思想,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无论在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还是在精神力量上说,综合国力受到严重的削弱。十一届三中全会,首先实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进一步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立、自强和创造精神。这种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性飞跃和全民族精神状态的深刻变化所产生的精神力量及其对综合国力的直接影响,在这次抵御特大洪水的冲击中得到了充分显示与证明:一是物质基础的加强。“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驾驭和制服特大洪水,所需要的雄厚的物质基础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指引下创造出来的。二是组织力的增强。这场涉及到众多城市和广大农村的大规模的抗洪救灾斗争,动员和组织了难以数计的人力和物力,显示了中国人民前所未有的组织程度。这种组织力是一种政治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崇高威望和强大的号召力,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党组织及其领导干部驾驭复杂局面的组织领导能力,体现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三是人格示范力。即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干部,从部队的将军到农村的普通共产党员,在抗洪抢险中都成为群众的模范,他们的模范行动也进一步改善了党群关系、军民关系、干群关系。不难理解,榜样的力量及其上述关系的亲密化所产生的巨大力量,正是克服困难战胜洪水的一种不可估量的精神力量。

抗洪精神是在抗洪斗争中形成的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它同千百年来在民族生息繁衍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我们党一贯倡导的革命精神以及新时期的创业精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继承和弘扬这些精神,激励我们的广大干部和群众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注: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1998年9月28日。)因此,在跨世纪的征途上,继承和弘扬抗洪精神,用以战胜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风险,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是中华儿女崇高的历史责任。

抗洪精神作为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它包含着多种具体的文化力,深入地分析这些文化力的不同特点是全面地继承和发扬抗洪精神,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理论前提。

第一,认识自然的能力。抗洪精神作为抵御自然力的一种自觉的精神力量,必然要以科学认识自然规律为前提和基础。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引用的恩格斯的那段名言:“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注: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8年9月28日。),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 即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着的,但自然界的规律性的东西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为人们所全部把握的,它往往需要通过现象的不断反复和人们的不断探索,才能更明确地被人们所认识和把握。精神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于懂得了这个道理并不断地付诸实践。因此,一个富于理性的民族,为了提高自己抗御自然力的水平,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自然、正确把握和自觉利用自然规律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和部署,切实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防范自然灾害的能力,这是继承和弘扬抗洪精神的第一要义。

第二,改造自然的智力。20世纪末形成的中华民族之魂——抗洪精神,同我们祖先倡导的“大禹治水”和“愚公移山”的精神,虽然在道德精神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譬如崇尚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百折不挠、坚韧不拔、无私奉献、造福子孙等精神。但在改造自然的具体方式,尤其是改造自然的智力文化内涵上有着根本的区别。后者是以手工工具及其劳动形式为特征的改造自然的活动,而抗洪斗争的现代化程度已大大提高,不仅是有汽车、火车、飞机、汽艇、推土机等现代机械参与直接的物资运送和人员救助,而且在水情预测、通讯联络以及防病治病等方面都有相当的高科技投入。21世纪是高科技革命和信息化的时代,信息产品、科技成果对综合国力的影响越来越大,要提高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必然要提高智力文化的生产与发展,因此,发扬抗洪精神,也包括要重视教育、科技的发展,充分发挥作为智力的文化力在改造自然、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中的应有作用。

第三,动员群众的政治组织力和宣传鼓动力。抗洪斗争是一场持续了三个多月,动员了千百万军民和牵动着全国各族人民,影响世界的一场伟大的人民战争。抗洪的胜利显示了中国的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广大干部以及新闻工作者的高度的政治组织力和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的宣传鼓动力,这是抗洪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创造了我们党在和平环境下,动员组织群众保卫家乡、改造自然的有效方法;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动员组织群众,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向自然宣战,积累了新鲜的经验。应该说,像这种特大洪灾并不会经常出现,需要集中如此大的物质与精力来完成某项具体任务的机会也不多,但是善于动员和组织千百万群众,从容地驾驭各种复杂的局面,克服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风险,以推进我们的事业,是面向新世纪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我们党具有动员组织广大群众夺取革命战争胜利的丰富经验和优良传统,现在又有了动员组织人民抵御自然灾害,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鲜经验,只要我们不断地继承和发扬这些经验和精神,社会主义事业就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思想道德精神的激励、凝聚和整合力。从伦理学和美学的标准看,抗洪精神具有鲜明的“崇高”的范畴特征,因此,它给人以一种高昂的、庄严而伟大的、振奋人心的道德的和审美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具有特别强烈的激励和凝聚等情绪感染力,同时也标示出明确的价值指向。所谓激励就是感召力、推动力。为着完成某项艰巨的任务,实践主体需要有强大的精神推动力,抗洪精神作为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它可以激励人们为着崇高的目标而奋斗、拼搏。抗洪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无数英雄人物,作为这种精神的人格代表,他们的崇高形象光彩照人,具有极强的精神感召力。充分运用这种精神资源,使之成为实现我们民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纲领和党的最高理想的强大推动力,是继承和发扬抗洪精神的重要目的。所谓凝聚力,是指抗洪精神对于人们在改造自然和社会实践中的精神统摄力。一种规模宏大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由于人们的实际利益不同,需要有很强的精神统摄力,才能保证众多人的同心同德和团结奋斗。抗洪精神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局意识和“严防死守”的责任意识,就是这种统摄力的精神核心。因此,发扬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正是我们发扬抗洪精神的重要内容。所谓整合力,就是对不同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及取向进行价值整合,使之取得基本一致或者服从于同一目标的思想融合的力量。由于现实情况的多样性及人们的社会地位、职业岗位、文化修养等不一样,人们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以及价值取向具有多样性。但是当众多的人从事同一项伟大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事业时,它需要有比较一致的价值导向或者至少要把各种思想和价值取向统一到有利于实现预定的工作目标上来。发扬抗洪精神,唤起人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情感,树立正确而崇高的价值目标,就容易使人们的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趋向一致,这是做好人的思想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

总之,抗洪精神作为一种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将成为永远回荡在中华大地上空高昂的民族之魂,是我们在迈向新世纪的征途上战胜种种困难和风险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遵照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讲话的要求,世世代代继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

标签:;  ;  ;  ;  ;  ;  ;  ;  

抗洪精神:中国人民的崇高灵魂--学习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抗洪救荒大会上的讲话_抗洪抢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