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家园共育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构论文,家园论文,共育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导语]家园共育的合力模式就是要改变以往教师单方面施力、短期内见效、家长被动应对、三年后依然故我的局面,使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家中获得的学习经验能够相互迁移、触发,进而得到巩固和发展。 家园共育:理念先行、实践缓慢 近些年,学前教育专家和一线幼儿园园长、教师进行过不少家园共育的尝试和探索。但现状下家园共育呈现出理念先行、实践脚步缓慢的态势,主要问题为: 教师和家长关系的偏差。应有的“尊重、平等、合作”关系更多为从属关系,教师发号施令,家长被动配合,家园共育成为家长的额外负担。 教育理念的偏差。很多家长偏重于知识的学习,轻视幼儿园的活动和游戏,为了所谓赢在起跑线上用力过猛,其结果是导致孩子僵化在起跑线上。 教育评价上的偏差。教师家长间沟通不到位,不少家长不了解学前教育的目标和方向,缺乏长远眼光,盲目攀比,导致评价不全面,不知不觉中使孩子丧失潜在的优势。 因为这些偏差,教师家长各自使力,方向不一致,消解了教师的努力,往往幼儿园三年结束后,家庭教育又回到起点,甚至出现负面的效果。这种状况,用简单化、直观化的公式可表示为:1个幼儿=3个老师-2个家长。 教师、家长形成教育合力 2012年9月,《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颁布。《指南》明确说明是为“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指南》中32个目标、87条教育建议既不是仅针对教师,也不是仅针对家长,而是同时面向教师和家长提出的,为“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而制定。《指南》的颁布,为重新审视如何“把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建立起新的家园共育观,提供了可能和依凭。 幼儿园教师新的家园共育观的构建,应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探寻一条适合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切实可行的道路。厘清家园共育中以下这些看似明白、实则迷糊的一些问题和概念,有利于共育观的重构。 幼儿园与家庭,哪一种教育更基础?家庭。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以个别教育的方式进行,更容易尊重孩子的个性,让孩子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教师应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发挥其促进作用,“在家庭中培养,在学校中学习,在社会中成长,最终养成自身教育的能力”。 教师与家长,谁对孩子的了解更全面?家长。“知子莫若父”,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能全面观察孩子的行为,能知晓孩子身上的细微变化。全面了解和理解孩子,是帮助孩子得到发展的前提。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优秀的,教师应协助家长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资质能力以及才智,培养孩子的创造性,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教师与家长,谁对孩子的影响更久远?家长。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时时刻刻,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时,教师不能采取简单的怀疑、否定孩子家庭教育的方式,而应倾听家长心声,挖掘家长的潜能,相互学习,共同提升,形成教育的一致性,使家长能持久发挥其积极的影响作用。 孩子出现问题时,从孩子入手与从家长入手,哪一种更见效?家长。幼儿出现问题时,仅仅关注幼儿是不够的。换一个角度看,家长才是真正的当事人。孩子的教育问题,首先是家庭的,当然也是教师的以及整个社会的。家长越早重视,成效越显著。家庭对孩子成长的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让家长充分了解家庭教育的特性,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 因而,家园共育一定要避免“1个幼儿=3个教师-2个家长”这种现象的出现,教师和家长要形成合力。 发挥合力的三种模式 合力模式有三个层次:A.1个幼儿=3个老师+2个家长;B.1个幼儿=3个老师+2个家长+25~35幼儿;C.1个幼儿=3个老师+2个家长+25~35幼儿+25~35个家长,需要教师和家长的不断努力和探索。 合力模式A:家庭是最重要的教育场所,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对幼儿发展极其重要。教师应调动起家长潜在的积极性、已有经验和内在动力,共同为幼儿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合力模式B:除了教师和家长的影响,幼儿间的交往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和家长都应重视幼儿间的交往。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开创和探索世界,从而获得成长。 合力模式C:孩子的发展是在多方面支持下进行的,只有家长、教师和社会成员成为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合作伙伴,共同关注和广泛参与,才能为儿童创造最有利的充满关爱的发展环境。 这里的合力模式A、B、C,是为方便表述采用的简单加减计算法,实际生活中,师生比问题、家长素养、家庭环境、相互配合程度,以及教师、家长、幼儿生活的社区和广阔的社会等,情况要丰富或者说复杂得多,远不是加减法能表述的。 家园共育的合力模式就是要改变以往教师单方面施力、短期内见效、家长被动应对、三年后依然故我的局面,使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家中获得的学习经验能够相互迁移、触发,进而得到巩固和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能解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这是一条基准线。家庭共同教育理念的重构_幼儿园论文
家庭共同教育理念的重构_幼儿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