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的现代性诠释论文

自我意识: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的现代性诠释论文

自我意识:马克思对伊壁鸠鲁 哲学的现代性诠释

何文博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

[摘 要] 成长于启蒙思想氛围中的马克思通过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写作,超越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模式,将“自我意识”作为打开伊壁鸠鲁哲学体系的锁钥,实现对当时德国哲学概念“自我意识”的现代性理解,并成功地从政治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哲学等多重角度出发去阐述“自我意识”哲学。

[关键词] 自我意识 启蒙思想 自由

青年马克思通过博士论文的写作首次正式登上德国的哲学舞台,其论文重点围绕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两位哲人关于原子运动方式、原子内部存在和本质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行阐发,发掘出“自我意识”概念作为理解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关键,马克思对伊壁鸠鲁等哲学的研究并未停留在纯粹的自然哲学维度,更指向于对人以及人的存在哲学的研究,“自我意识”哲学是法国启蒙思想中平等自由原则的德国式哲学表达,对“自我意识”哲学的赞扬,是对人的存在的自由个性和独立性的终极眷注。

一、启蒙之光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硕果

过往学界对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选题研究多围绕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人物布鲁诺·鲍威尔思想进行阐释,因为“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与布鲁诺·鲍威尔同属青年黑格尔派成员,如麦克莱伦认为“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选题受到青年黑格尔派(尤其是鲍威尔和科本)对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希腊哲学共同兴趣的影响[1]P28”;国内有学者认为“马克思通过《博士论文》的撰写参与了青年黑格尔派理论纲领——‘自我意识’哲学的制定[2]P177”。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兴起于18世纪初的德国,当时的德国政治与经济均落后于同时代的欧洲国家,资产阶级仍旧处于社会弱势地位,但法国的启蒙思想之光在德国哲学中却得到了回应与发扬,马克思曾这样说道,“我们德意志人是在思想中、在哲学中经历自己的未来历史的。我们是本世纪哲学的同时代人,而不是本世纪的历史同时代人[3]P458”。这样德国现实政治与社会的矛盾首先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或者说问题被赋予了意识形态的意义,青年黑格尔派则选择宗教批判作为社会批判与政治批判的着力点。

保守性与先进性兼备的黑格尔哲学无疑为同时代的哲学家们进行哲学意识形态批判提供了可供挖掘的富矿,黑格尔将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怀疑派哲学界定为“自我意识”哲学,“自我意识哲学对于自身的纯粹关系,就是这几派哲学的原则[4]P4”,三派哲学进入罗马世界后面对着黑暗和残酷的统治,异己的权力压抑着各族人民,哲学家们“被迫从外面的现实世界退回到自身[5]P5”。青年黑格尔派成员有着与上述三派哲学家相类似的境遇,面对宗教束缚和封建统治压迫的残酷社会境况,他们成功汲取黑格尔“自我意识”哲学的因素,将黑格尔理论中辩证法因素与启蒙运动传统相结合,从基督教产生的社会根源与历史变迁的角度出发,将宗教问题世俗化,将上帝还原和归结为人,鲍威尔更是超越黑格尔“上帝——理性”的宗教哲学,“从宗教的外壳下剥出了构成这种神性内核的极端自命不凡或自我意识[5]P181”“把批判的个人的自我意识作为其哲学根据并视为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2]P26”, 给予后希腊哲学即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怀疑派以公正客观的评价。马克思原拟“联系整个希腊思辨详细地阐述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主义和怀疑主义这一组哲学[3]P11”,并阐述上述三派哲学对“希腊哲学的主观形式”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此处的主观形式在黑格尔哲学中被认为是具有主观性的自我意识,即主体为自己寻找一个抽象的自由和独立性的原则,作为上述三派哲学精神承担者的自我意识哲学,囿于对其形而上学(原子论学说)规定的误解与偏见,并非并未得到与思想价值相符的重视,这也是马克思博士论文所寻找的“最便当的出发点[3]P18”。

马克思始终给予伊壁鸠鲁哲学以较高的评价,并认为伊壁鸠鲁哲学不仅实现对古希腊哲学传统的继承,更开拓罗马精神中应该被现代世界所承认的公民权向度,现代世界指向当时的德国现实世界和欧洲的资本主义世界,而公民权思想更与启蒙思想自由民主、人民主权思想的传播紧密相关,因此对启蒙思想与德国哲学所共同具有“自我意识”底蕴的考察不仅应关注思想史视角,更应关注论文写作的主旨与论文本身。

二、原子的“偏斜运动”与原子式的个人

德谟克利特认定虚空中运动的原子进行直线下落和互相排斥两种运动,伊壁鸠鲁则添加原子偏离直线的运动,并将其运用于整个哲学范围中。原子在虚空空间中运动,所构成的直线否定单个的原子,并构成纯粹物质性的存在,但原子概念的构成更需要形式性的规定即时间维度,原子在不同的时间历经不同的空间点,原子的坚实性与个别性借助上述二重环节的客观化才得以实现。马克思运用质料因和形式因来解释伊壁鸠鲁原子论学说的方式显然受到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影响,原子沿直线运动被看作原子运动的质料因,直线运动显示出原子被给定的必然性,属于被限制性的定在,原子在直线运动中实现自己非相对性的定在;原子由于自身的重量而下坠,下坠的物体在直线运动中被扬弃。个人的自我意识也因此丧失了自由自主的形式,受命定的束缚;偏斜运动是原子运动的形式因,在此处被规定为打破直线运动的限制,并与直线下落运动相对立,原子从直线的定在中解放出来,突破局限性的定在,偏斜运动的发生没有确定的时间和地点,并发生在尽可能小的空间里。原子偏斜运动正是对一切他物的否定,他物也可称为是与原子类似的另外的原子,除去自己之外的众多原子。原子偏斜运动也表征着原子与原子的平等特性。原子偏斜的无因性既表征原子独立自主的性质,“表述了原子的真实的灵魂、抽象个体性的概念”,也认为是对现象世界无因性关系的忽视,最终导向伊壁鸠鲁对因果关系的藐视和疏离,伊壁鸠鲁将所有人都从命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使所有人获得自由。这一切都表明马克思主义人学中人的自由平等的类特性,“人们之间既然具有‘类特性’,那么,卢克莱修称原子的排斥是原子凡为人所具有的东西,都应为人这个类中的每一个人所具有的,每个人都具有自由平等地实现自己类特性的权利。因此,每个人都具有‘人的类特性’,并且在实现这一类特性上,也是自由平等的[6]P132。”马克思在此表达自己对人的地位的肯定,对人的自由平等价值的追求,对人的基本权利的肯定。

伊壁鸠鲁认为原子偏斜运动使得原子排斥和碰撞成为可能,偏斜运动中的原子之间通过排斥与碰撞意识到自身,“在原子间的相互碰撞、彼此排斥中,原子从直接性存在深入对立统一性存在,而且是深入原子与自身的对立统一性存在[7]P126”。原子相互碰撞与相互排斥使得原子的概念在抽象的形式和物质中得到实现,现象世界也因此被创造出来。伊壁鸠鲁运用偏斜运动实现自己的原子论规定。马克思更指出伊壁鸠鲁哲学对政治哲学领域建构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还发现伊壁鸠鲁应用了排斥的一些更具体的形式,在政治领域里,那就是契约,在社会生活中,那就是友谊[3]P38”。原先自然哲学中本体论方式存在的原子更意味着构成现实社会的原子式的个人,原子之间的偏斜表征个人的自由与平等,原子之间的排斥表征着人与人之间相互“排斥”,公平正义也必须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才能得到实现,保障单个人正当权利的基础在政治领域中就是“社会契约论”的运用,为告别相互敌对争斗到你死我活的丛林社会,人们为了不损害他人同时不被他人所损害,必须订立在尊重个人自由平等前提基础上的契约,其目的绝不在于损害个人权利,而恰恰在于保护个人自由与平等。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活关系中,善与恶相对,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尊重和相互关系,友谊由此而产生。爱的付出交换得来的是爱的回报,信任的付出换来的是被信任的感动,而爱与信任正是友谊最重要的根基和纽带。

三、原子中存在与本质的矛盾及其解决

德谟克利特将原子的质限定在现象世界,认为原子的概念与原子的特性没有任何关系,原子的质是用来解释世界的纯粹假设性规定。伊壁鸠鲁则认为原子具有体积、形状和重力三种特性,德谟克利特则将重力看作理所当然,无需证明的东西,因为外形的差别已经包含了所有的东西,重力只是一种偶然的规定。而伊壁鸠鲁注重原子概念的外化,将原子的质与原子概念的矛盾客观化,原子的体积不可能无限大或者无限小,原子的形状数量是确定的和有限的,不同的原子可能是同一个形状,原子的重力只存在于原子的聚合之中而不是原子本身具有重力,他成功地将原子概念中存在和本质的矛盾客观化并形成较德谟克利特更为合理的原子论科学。

气象科技服务有公益属性,但其公益性建立在营利性之上。要处理好气象科技服务公益性和营利性之间的关系,需要从源头解决资金问题。政府需要加大对气象科技服务的投资力度,加强气象工作者的积极性,引进较好的设备,努力完善气象科技服务。只有保障了气象科技服务的盈利性,才能更好地发挥气象科技服务的公益性。气象科技服务水平获得提高,气象科技服务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才会更加明显。

伊壁鸠鲁哲学中抽象的自我意识缺乏面向现实世界的维度。哲学被当作纯理论形态的东西,但马克思发掘出哲学的实践化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哲学通过实践面向现实的世界,包括伊壁鸠鲁在内的哲学家们都只停留于解释世界本身,而不是致力于改变现实的世界。哲学所具有内在规定性和世界历史的性质,使得哲学从一种抽象的理论精神转变成为一种现实的实践力量,哲学原则和意识由此被提高到一种新的高度,同时也获得超出意识和理论范围的意义。哲学面向现实世界的过程就是打破自身内在满足的关门主义的过程,内在的火焰突破自身飞向外部世界,“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哲学的实现同时也就是它的丧失[3]P76”。哲学与外部世界进行斗争即努力消除缺陷并运用实践进行突围,斗争的对象也就是自身所具有的与自身相同的东西,也即是它自身,“所以,这里存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哲学的参与,外部世界的存在与变化成为哲学思想的直接的现实化;二是现实化了的哲学使其精神承担者——人的自我意识得到提升[17]”。哲学现实化的过程与世界相对立,也即自我意识具有双重性的要求,一面针对现实世界,另一面针对自我意识哲学本身。

初期按摩次数和时间要看皮肤状况而定,若宝宝皮肤出现水泡,则必须要减少频率甚至停止按摩。一般而言,可每天3~4次,每次1小时,直到疤痕组织生长稳定。

四、走出阿门塞斯阴影王国的“哲学”

贯穿于原子论哲学中的本质与存在,物质与形式的矛盾最终在天体学说中得到解决。两位哲学家具有不同的天文学见解,德谟克利特继承古希腊天体学说的传统,将天体看作最高的福祉,保持对天体的崇拜,主张天体的永恒性存在;而伊壁鸠鲁则认为对天体或神的崇拜阻碍人们获得内心的平静,对天体现象的研究不能给人们带来确定的幸福,可以接受除神话外的多样解释方式,“因为天体的永恒性会扰乱自我意识的心灵的宁静,一个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结论就是,他们并不是永恒的[3]P59。”天体中的物质将抽象个别性的自我意识融入自身之内,并因此获得独立性和实在性,变成具体的个别性、普遍性,也构成对抽象自我意识的否定,自我意识与天象成为敌人,抽象的自我意识走出物质的隐蔽处,并以多种不同的方式,而非惟一的方式,因此不应该以一种方式对天体现象进行阐释,“因为是必然的和在自身内独立的东西[3]P62”。天体不断地运动,偏离直线,形成一个排斥和吸引的系统,天体的独立性依旧得到了保存。天体在此处成为伊壁鸠鲁原子论体系的巅峰并成为其接受原子论的原因。但此处伊壁鸠鲁学说中最大的矛盾突显出来,原子论学说在天体中的完满性实现与其意愿相违背,他认为除自我意识外不应该将任何外在东西变为永恒和不再消逝的物,天体的永恒性扬弃了抽象的自我意识,抽象的普遍的、个别的自我意识必须在与物质的矛盾中即肯定和否定事物中肯定自身的存在。伊壁鸠鲁最终将个别自我意识看作原子的核心,并将原子学说看作自己哲学的出发点。马克思赋予伊壁鸠鲁最伟大的希腊启蒙思想家的称号,面对大地苍凉的景象,他运用自己凡人的勇敢的目光,面对闪电或者神道都敢于进行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原子质的矛盾的解决为区别作为“元素”的原子与作为“本原”的原子提供可能,伊壁鸠鲁认为本原是原子的概念和原则,元素是原子的外化表现形式,原子的相互排斥和排斥所引起的聚集运动促进了现象世界的产生,本原世界的原子存在于虚空的空间中,而现象世界的原子变为概念的物质承担者,世间万物形式的变化不影响原子的存在,德谟克利特则只承认作为“元素”的原子,只是从存在论或者物理学角度来考察原子论,伊壁鸠鲁在外在空间领域实现了对德谟克利特哲学的超越。物质世界流变中原子的永恒性得到证明后,则如何解决万物永恒性与时间的矛盾成为二位哲学家共同面对的问题,德谟克利特选择变相取消时间概念,将时间设定为永恒的时间;伊壁鸠鲁则选择直面问题,并表现出强烈的思辨性,“时间是把一切确定的定在加以抽象,消灭并使之返回到自为存在之中[3]P52”。时间是现象世界原子变化过程的主动形式,将现象同本质区分开来,时间作用于现象而非本质,现象变化、消逝的特点取消现象的独立性,并通过返回到本质世界保证现象的客观性,原子外化的客观性得到确证。

自我意识的抽象化和绝对化将导致对人的个体性、独立性的剥夺,人的交往形式的现实性也因此难以得到显现,他主张个别性和经验性的自我意识,强调自我意识表征着现实的个别的现实的人,在后来的哲学生涯中,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聪明”的哲学家们企图用“自我意识”去消融哲学、神学等是错误的,单纯的思想活动无法改变现实世界,而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人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

哲学自我意识的二重性被马克思划分为自由派与实证哲学两个对立的流派,两个派别彼此矛盾,其主张恰好在对方的派别里面得到实现,自由派通过自身的内在矛盾使其意识到它的一般原则和目的,并最终在内容方面真正带来哲学的进步,哲学的向外转向将使哲学的世界化成为可能。世界哲学化的过程离不开自我意识的拯救与解放,世界因此从非哲学中被解放出来,哲学也因此从世界中解放出来,自我意识的发展环节并未超越理论体系的范围,当自我意识反对理论体系的步骤无意识地充当了哲学现实化的个别环节。“马克思的真实意图显然在于哲学和世界的积极互动,哲学精神的负荷者——个别自我意识——‘双刃的要求’的积极地互动,‘哲学自身的向外转向’和‘哲学的转向自身’的积极地互动[9]P154”。

3.谈判技术。谈判是指有关组织或个人以口头语言为载体,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分歧和冲突进行反复磋商,寻求解决途径和谋求达成协议的过程,它是知识、信息、口才、修养等诸方面的较量和角逐。[3]人类社会诞生至今就无时无刻不充斥着利益冲突,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谈判的历史。

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的现代性诠释承继启蒙思想与黑格尔哲学的传统,“自我意识”本体论的概念在此处呼之欲出,自我意识哲学更蕴藏着马克思政治哲学、实践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初奥秘。虽然马克思其后遇到对现实的物质利益问题发表意见的难事,并逐步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但“自我意识”哲学所表征的对个人现实自由问题的思考仍旧贯穿其一生。

EVA考核中资本成本率的设置直接影响EVA的高低,影响指标的准确性。 2016年12月12日国务院国资委印发的《考核办法》(国资委第33号)突出经济增加值考核,引导企业资本投向更加合理,注重企业分类及差异化因素,根据功能不同、资本结构、风险程度不同的企业,提出差异化资本回报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M].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 候 才.马克思的遗产[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三卷)[M].贺 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6] 韩庆祥.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7] 鲁 路.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8] 聂锦芳.滥觞与勃兴:马克思思想起源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9] 黄克剑.人韵:一种对马克思的读解[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中图分类号] B 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473( 2019) 02-0073-04

DOI: 10.16162/ j.issn.1672-3473.2019.02.017

[收稿日期] 2018-12-28

[作者简介] 何文博(1992-),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在读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建荣]

标签:;  ;  ;  ;  

自我意识: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的现代性诠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