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堂观察的小学语文教师有效课堂话语特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语文教师论文,话语论文,特征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益日益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而小学语文课,更是一直因为耗时多、收效少、效益低而饱受诟病。小学语文课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益?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话语的有效性显得尤为迫切,因为教师的课堂话语不仅是教师执行教学计划的工具,同时还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教师话语的数量和质量甚至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1]
二、观察对象
为了总结小学语文教师有效课堂话语的特征,本人反复观看了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获得特等奖的10节课的教学视频,并阅读了相关课例的课堂实录。这10节课分别是(如表1):
三、研究结论
(一)小学语文教师有效课堂话语的主要特征
1.有效的课堂话语必须凸显真实性、逻辑性和规范性
Krashen的“输入假设”认为,对语言输入的理解是语言习得最基本的途径,因此,语言教学最重要的手段就是使学习者尽可能多地接受可理解的输入。[2]那么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话语怎样才能具有可理解性?这10节课给我们的启示是——小学语文教师的有效课堂话语必须具有真实性、逻辑性和规范性,如此方能促进小学生成功的语言习得。
第一,真实性。真实性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使用真实的语言。因为真实的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注意到不断变化的语言现象。例如:《石榴》这一课例中有这一片段:
师:想不想就在这儿尝尝石榴?
生:想。
师:好!满足你们的愿望。
(生纷纷举手,师给学生发石榴。生品尝)
师:这滋味独特的石榴究竟是怎么长成的呢?让我们再去读读课文,听清了,这遍读课文,倪老师要求大家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流利。用自己的速度去读吧。
(生自由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十分认真,接下来的讨论空前活跃。究其原因,或许与老师说话算话,真让学生当堂品尝石榴有密切的关系。
调查显示,79.5%的学生认为教师利用课堂话语创设真实的课堂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更好地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
第二,逻辑性。为了提高教学过程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的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并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设计教学步骤和教师话语,既要确保学生充分激活和利用已知知识,又要使学生接触和学习新的知识。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学习的空间,即创造一种学习条件,使学习目标进入学生的视野。[3]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话语的逻辑性起着关键作用,让我们一起看《伯牙绝弦》这一片段:
师: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一齐读!
(生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齐读!
(男生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齐读!
(女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这段千古佳话(出示全文)——一齐读!
(生齐读全文)
这一片段,执教者利用教材资料袋这一课程资源,通过自己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课堂话语,巧妙地将熟读成诵揉入其间,梳理出一条知音文化的血脉,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也深深沉浸于“斯人虽逝,精神长存”的文化氛围中,同时加深了对语言的体验与感悟。
第三,规范性。规范性首先要求教师话语应该力求规范和正确。在10节课当中,每个教师的普通话发音都比较规范。其次要求教师话语除了尽可能正确之外,还要力求准确。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呈现和讲解语言知识、语言示范、提问和反馈等环节,教师应该使用准确的语言。在这10节课中,教师话语都比较准确。再次要求教师的课堂话语不仅要尽量正确、规范,而且要得体,即所说的话要符合语境的需要。如执教低年级段《称赞》的王老师的课堂导语就十分得体:
“彩翎班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美丽的小故事。我看谁最会听,最会看(音乐响起,老师绘声绘色讲述故事,中间适时地出示生字卡片)。”
王老师的导语,既有问候,又有激励,还有要求,契合了低年级小朋友学习心理。
2.有效的课堂话语必须充分落实语言的教学功能和组织功能
第一,教学功能。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发展技能最重要的场所,而教师的话语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分析教师是否合理、有效地运用了话语,主要是分析教师话语是否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相吻合,以及是否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3]被观察的10节课中,所有教师都能利用简洁流畅的课堂话语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例如:《中彩那天》中的片段:
师:叙事性的文章通常都会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写。得车是故事的——
生:(齐说)起因。
师:父亲遇到了一个难题是故事的——
生:经过。
师:还车是故事的——
生:结果。
师:把起因、经过、结果巧妙地串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谁来试试?
生:(略)
师:说得好。同学们,就像他一样跟同桌练习说一说。
这一片段中,执教者紧扣“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中年段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通过简洁明了的引导语,把教学的重点指向把握记叙文主要内容的重要因素——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掌握了“把起因、经过、结果巧妙地串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
第二,组织功能。教师话语除了实现其教学功能之外,同时还维系着课堂上师生之间的种种交流。[4]在所观察的10节课中,每位教师都善于运用赞扬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成功地促成了学生的语言习得。例如:《匆匆》中执教者设计了这样一段过渡语:
师:著名作家余秋雨说什么是散文呢?散文就是读者与作者的悄然对话与共同思考(师板书:对话、思考)。那么,既然是与作者对话,就让我们先来倾听吧(师板书:倾听)。现在就请同学们欣赏著名艺术家孙道临朗诵的《匆匆》,注意听要求,大家拿起笔,一边听一边做记号,在凡是能让你感到时间匆匆而逝的地方做上记号。看看谁最善于倾听。
面对六年级的学生,执教者的课堂话语言简意赅地对学生提出要求:倾听、思考、对话,并不失调动与激励——看看谁最善于倾听。
由此可见,有效的教师课堂话语能为学习者创造交流信息、表达思想的环境和机会,使他们通过交际和意义协商促进语言习得。
3.有效的课堂话语应该催生高质量的师生互动
首先,要提高教师话语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的成效,教师需从学习者使用语言的角度出发,提供多样化的课堂活动交际模式,通过师生互动、学习者对子和小组活动,使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意义生成,从中练习、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5]从视频和课堂实录情况来看,所有的教师基本上都注意到了这方面的重要性,都注意通过提高互动的质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几乎所有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注重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当学生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碰到困难时,教师不是轻言放弃,而是继续追问,直到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成功地实现知识的建构。
其次,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教师不仅可以通过提问促使学生参与交流,而且可以通过提问促使学生调整自己的语言,使其更具可理解性。从这10节示范课来看,教师课堂上多提参考性问题可以更多地促使学生参与语言练习,从自身实践出发去构建语言知识,其互动交流更加具有真实性。如:《落花生》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什么是有用的人呢?
生1:他得乐于帮助别人。
生2:就是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师:能举个例子吗?哪些人是有用的人?
生3:警察。
生4:为人分忧的人。
生5:还有义工。
生6:就像玉树救灾中那个阿福为了救人而牺牲了。
这一教学片段中,执教者有意识地运用参考性问题创造更多的互动的机会,从而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出,促进了学生语言的习得,同时也加深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
再次,胡青球[6]指出,教师在提问以后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长短对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学生需要更长时间对提问进行处理。当教师确实有耐心将等待的时间延长到3到5秒时,更多的学生将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数据统计显示,10位老师提问后的等待时间为4.5秒。这说明这10位教师都能比较耐心地等候学生的回答,同时10位教师都能根据所提问题的难度延长或缩短侯答时间。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78.8%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提问后若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他们经过思考后比较乐于回答教师的提问。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说,有效的课堂话语必须凸显真实性、逻辑性和规范性,有效的课堂话语必须充分落实语言的教学功能和组织功能,有效的课堂话语能催生高质量的师生互动。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话语有效性的策略
课堂观察的最终目的是扬长避短。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怎样优化课堂话语,才能提高其有效性,最终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达成教学目标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精心设计课堂话语,充分挖掘、运用可理解语言
Kransen的输入理论强调人类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接收可理解的输入信息。他同时指出,我们的语言得以发展的自然过程即通过吸收超出我们现有水平的可理解的语言结构,我们同时还能在课文情境内容的帮助下理解不能自然习得的语言语法知识。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尽量在课堂中使自己的话语更具真实性、互动性、逻辑性和规范性,同时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整自己的语音、语调、重音、句型,为学生提供大量可理解性的课堂话语,以充分发挥话语的指导、支持、促进和激励功能。
2.强化问题分类研究,优化课堂提问技巧
通过课堂提问,教师一方面可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为重要的是,恰当的提问能启发和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积极的分析和思考,使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互动式的课堂交际活动中。展示性问题能够激发全体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参与课堂交流,而参考性问题则更有利于学生自由发挥,发展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学生语言输出的质量会更高。因此,教师要加强对问题的分类研究,充分利用参考性问题和展示性问题的功能。同时要注意自己的提问方式,尽量运用追问和链接的话语技巧,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加学生的课堂话语,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采取适当的反馈策略
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影响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包括焦虑、抑制、自尊心以及学习动机等。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都会出现焦虑情绪。当学生过度焦虑时,面对提问会陷入窘迫,从而又会降低其以后的学习动机,甚至企图逃避学习。同时,教师提问不当也会加剧学生的焦虑,产生心理压力。为了减轻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的压力,当学生在答题时,教师应该用目光注视学生,面带微笑,对学生回答的正确部分给予积极的反馈和点评。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时,可以耐心引导自我修正,或者请其他同学给予补充完善。对学生错误回答的反馈,要避免采用消极的反馈方式,因为消极的反馈方式可能导致学生惧怕回答问题,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拒绝回答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话语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话语是否具有逻辑性和层次性,教师课堂话语是否具有规范性(正确、清楚、简练、有条理),教师在提问问题的类型、提问的方式、侯答的方式及反馈的方式等方面的课堂话语是否为学生创造了语言学习的真实的交际情景,是否在互动中成功地实现了知识的共同建构[3]。因此,作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课堂话语质量对学生语言习得、知识积累和思维发展的影响,努力提高自己课堂话语的有效性,提升自身的语言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