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原[1]2004年在《基于知识管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研究》文中指出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创新能力日益彰显出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引起了人们的空前关注和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与热情。然而,尽管学者们对企业创新能力作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在理论上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作出了种种设想,但总体上有着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本文在对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创新能力比较分析基础上,从知识已成为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战略性资源的角度和知识管理的角度,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认为企业创新能力是一个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共享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知识整合能力等的集成体系。以此为依据,建立了一个基于知识管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运作构架,包括知识整合的战略导向、知识吸收的组织保障、知识创造的场、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和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从而为我国企业在新经济条件下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杨保军[2]2015年在《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品牌进化路径与绩效研究》文中认为品牌进化作为品牌生态研究的重要理论,是品牌随时间而发生的成长演化过程。知识作为品牌进化过程中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知识管理决定了品牌的进化绩效。甘宁青地区的回族老字号作为民族区域市场的标志性品牌,面临着全球化背景下顾客需求变化、技术创新和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压力。本文基于甘宁青回族老字号的长期跟踪,从知识管理视角出发,采取扎根理论、案例研究、实证研究等质性和定量研究的方法,从品牌进化概念出发,对品牌进化的影响因素、路径,模型进行了研究,深入挖掘回族老字号品牌成长的规律。基于隐喻的视角,品牌是一种特殊的生命体,一样存在进化的进程。从品牌发展的过程来看,一方面品牌在演进中传承着上一代品牌的基因,使品牌保持特色和连续性,另一方面也不断接纳来自外部的品牌基因,对自身品牌进行改造,使品牌逐步趋于时尚,更加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品牌进化反映品牌与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演变过程。从知识角度来看,基于多源的内外部知识推动着品牌进化,使品牌获得更多的知识来源,在市场上表达出差异化的特征。那么,品牌是如何进化的,品牌在进化过程中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知识管理在品牌进化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不同的品牌进化路径最终如何影响品牌绩效?为更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本文创新性的构建了知识管理—品牌进化—品牌绩效的理论模型,研究者借助地处甘宁青地区的便利,深入到甘肃、宁夏、青海等回族老字号聚集的地区,联络各种类型的回族老字号企业,对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访谈,调研该地区的回族老字号顾客,利用叁年来积累的访谈数据和239份有效问卷调查数据,应用扎根理论构建品牌进化路径的探索模型,并依次利用单案例和多案例研究方法分析企业内部知识源、企业外部知识源、顾客品牌知识源叁维度影响的品牌进化路径,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方法验证知识管理与品牌进化、品牌绩效之间的相关性。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认为:(1)品牌进化是基于品牌生态研究反映品牌成长演化过程的核心品牌理论,研究品牌进化有助于促进品牌的成长和创新。基于文献研究表明,品牌不仅仅是商品名称或标记,品牌定位、品牌战略、品牌资产、品牌管理等理论研究揭示了品牌的内涵。但是,品牌是不断成长演进的,必须以动态发展的思维反映品牌成长的过程,基于品牌关系和品牌生态理论基础上的品牌进化理论为研究现代品牌成长过程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2)知识管理是影响品牌进化路径的主效应。品牌的本质是知识,企业知识管理主要分为企业内部知识、企业外部知识和顾客品牌知识叁个维度,研究发现企业知识管理的叁个维度对品牌进化具有显着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产品特色的维系和品质的保证是回族老字号内部知识传承和共享的重要的结果;第二,区域消费者独特的文化需求和宗教需求促使企业与顾客品牌知识的交流互动,有效的品牌保护和维权实现了品牌的传承和形象的维系;第叁,基于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形成的内部知识流动与共享提高了回族老字号的产品质量,赋予品牌创新的内涵;第四,基于外部知识的流入和顾客品牌知识的获取使老字号企业在吸纳知识的过程中产品和技术获得创新,从而实现了品牌的进化;第五,基于甘宁青地区回族老字号与顾客的交流互动,企业内外部知识的流入流出,实现了品牌知识的传播与品牌形象的进化。基于企业知识管理形成的品牌进化路径将揭示不同企业品牌成长过程中路径的差异,对相关企业品牌成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3)顾客的品牌知识管理、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和企业外部知识管理与品牌进化显着正相关,品牌进化管理作为重要的中介变量对品牌绩效正相关。顾客品牌知识管理、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和企业外部知识管理对进化绩效的影响通过中介变量“品牌进化”产生作用,品牌进化的调控着顾客品牌知识管理、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和企业外部知识管理,推动品牌不断进化提高。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提出基于品牌生态理论的品牌进化问题,构建了品牌进化理论模型,推进了品牌理论的研究;第二,通过对影响品牌进化的企业内部知识、企业外部知识、顾客品牌知识进行分析,提出了知识管理视角的品牌进化的路径;第叁,本研究以品牌进化作为中介变量,构建知识管理、品牌进化与品牌进化绩效模型,以实证分析方法探索知识管理、品牌进化对品牌进化绩效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质性和定量研究将回族老字号品牌成长的背景与经验运用到品牌进化层面,拓展了品牌动态成长研究层次,为进一步研究做出了新的尝试。
杜依苇[3]2015年在《知识管理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知识管理是如何影响企业创新能力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简要介绍知识管理的含义、特点以及基本原则,从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出发,阐述企业应如何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东风[4]2013年在《基于知识流动的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创新能力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汽车产销大国,然而与此相对应的自主品牌汽车产业的创新能力却十分薄弱,导致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盈利能力不足,严重制约自主品牌汽车产业的可续持发展。针对此问题,本文试图探究影响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创新能力发展的本质原因,通过构建一种基于知识流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5家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为实证研究对象,揭示当前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创新能力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培育路径。对自主品牌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通过文献分析,归纳和评述了理论界对自主创新、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与培育、基于知识视角的创新理论以及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创新能力的研究成果。在对相关理论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前沿动态有效把握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知识流动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理论。从深层次揭示了知识流动驱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由此构建了基于知识流动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概念模型与理论框架,为探讨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方法与培育策略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根据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创新管理能力内在关联性,设计和建立了自主品牌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以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产业5家企业的调研数据为评价样本,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手段对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得到5家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知识流动与自主创新能力相关各要素的评价结果,对结果进行了详细的比较与评价。结果表明,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在创新投入、创新转化、创新产出及创新管理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并从知识流动的角度对问题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辨析得到阻碍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得到评价结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影响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发展迟滞的问题。因此,在对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和评价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导向对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创新能力培育模式的影响,进而依据基于知识流动的自主创新能力理论,从知识流动对应自主创新能力构成的角度,阐发了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创新能力的培育理论与实践路径,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策略与方法,对于提升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创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吕兴群[5]2016年在《科技型新企业领导风格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知识获取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说明自2015年我国政府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创业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热点问题。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创新对于科技型新企业尤其重要,有效地实现创新、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迫在眉睫。对于新企业而言,创业者的领导行为是影响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创业者领导风格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影响机理是本研究的主要关注点,本研究认为知识获取在其中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中介作用。本文旨在回答叁个理论问题:第一,新企业在初创期和成长期两个发展阶段中创业者不同的领导风格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效果有何差异,领导风格如何与初创期和成长期实现匹配;第二,新企业初创期和成长期创业者不同的领导风格对企业内外部知识获取的影响作用有何差异;第叁,以知识获取作为中介变量,探究其如何对新企业领导风格和创新绩效之间产生中介作用。本研究为转型经济情境下科技型新企业在初创期和成长期两个发展阶段中创业者有效领导风格的选择,及其促进知识获取行为从而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可参考的实施路径。为解决上述的关键问题,本文以高阶理论、知识基础观和权变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对领导风格、新企业初创期和成长期特征、知识获取、创新绩效的相关理论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回顾,对已有文献的贡献和不足进行评述;模型构建方面:首先对相关变量内涵和维度进行界定,基于理论基础和文献研究,根据变量之间的理论逻辑,初步构建新企业领导风格、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叁者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接着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对初步构建的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和修正,案例分析的重点是验证两阶段下变量间的关系、修正两阶段下领导风格的主要特征。具体而言,案例研究是通过对7家科技型企业的实地访谈调研、数据编码和研究分析,对比并提炼新企业初创期和成长期几个主要模型变量之间作用关系的变化,最终构建“新企业领导风格—知识获取—创新绩效”在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两阶段研究模型;研究假设方面,分别基于新企业初创期和成长期就上述叁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共提出26条假设;实证研究方面,经过科学的研究设计,以科技型新企业为调研对象,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哈尔滨、长春、北京、上海等地区共计315家企业的数据,其中初创期153家、成长期162家,之后运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科技型新企业初创期和成长期,创业者领导风格对创新绩效具有影响作用,并存在如下差异:初创期,家长式领导和变革式领导均正向作用于创新绩效,并且家长式领导作用强于变革式领导,在此阶段科技型新企业应该选取以家长式领导作为创业者领导风格的主要特征,辅以变革式领导风格;成长期,变革式领导正向作用于创新绩效,而家长式领导对创新绩效则为负向作用,此阶段创业者应该转换原有的家长式领导风格,加强变革式领导风格;(2)科技型新企业初创期和成长期,创业者领导风格对两种知识获取行为均具有影响作用,并存在如下差异:初创期,家长式领导和变革式领导均正向作用于企业的内外部知识获取;成长期,变革式领导均正向作用于内外部知识获取,而家长式领导对内部知识获取作用不显着,对外部知识获取则具有负向作用;(3)科技型新企业初创期和成长期,知识获取作为中介变量在新企业领导风格和创新绩效之间具有中介效应:初创期,内部知识获取和外部知识获取对家长式领导和变革式领导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均具有中介作用,成长期,内部知识获取和外部知识获取对变革式领导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中介效应,外部知识获取对家长式领导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中介作用,而内部知识获取在家长式领导和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着。本文的创新性如下:(1)本文基于权变理论和规范的案例研究方法,探索科技型新企业初创期和成长期家长式领导风格和变革式领导风格对创新绩效作用的动态变化,丰富了领导理论中针对不同领导风格的比较研究和动态研究;(2)本文基于高阶理论,融合权变理论和知识基础观,探索科技型新企业领导风格对知识获取的作用及其差异,丰富了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3)本文基于知识基础观,以知识获取作为中介变量,探索中国科技型新企业创业者领导风格与创新绩效关系的作用机理,揭示了领导风格对创新绩效的作用路径。
何泽军[6]2012年在《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动态能力提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Teece等人1994年正式提出动态能力概念以来,动态能力一直被战略管理主流观点认为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在对企业动态能力的概念内涵与理论基础广泛讨论之后,人们似乎更关心的是企业动态能力的实用性——如何培育或提升企业动态能力。在一些学者深入挖掘企业内部因素对动态能力提升影响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企业外部合作因素,如合作、联盟、相互持股等,对动态能力提升的影响作用。当前企业在经营环境越来越不确定并日益增加对动态能力提升需求的前提下,寻求包括产学研合作在内的一切合理途径增强动态能力是形势所逼也是理所当然。然而,通过对现有动态能力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关于产学研合作提升动态能力的研究很少,尤其是实证研究更少;而关于产学研合作动机的研究虽然指出了培育动态能力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动机之一,但同样缺乏对此的实证验证。因此,本文选题“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动态能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力图实证证明产学研合作是动态能力提升的一条有效途径,这对丰富产学研合作动机与动态能力提升的相关研究,以及为企业提供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动态能力的实践指导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证证明产学研合作是企业动态能力提升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提出四个研究问题:一是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动态能力的内涵与构成维度是什么?二是产学研合作是如何影响企业动态能力提升的?叁是产学研合作相关因素对企业动态能力提升的影响效应怎样?四是提升的企业动态能力对合作绩效的影响效应又怎样?本文就此四个问题依次从理论构建到实证研究进行了解答。全文共分为七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本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说明,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等。第二章文献综述。总结梳理国内外关于动态能力、产学研合作,以及两者关系的相关研究文献,并对它们进行简要评述。第叁章动态能力提升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企业能力理论发展,包括资源基础理论、核心能力理论、知识基础理论等;介绍动态能力提升的相关理论,包括知识管理理论、组织学习理论、演化理论等;介绍合作创新理论,主要包括交易成本理论与资源依赖理论。第四章产学研合作企业动态能力的内涵与构成维度。类比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分析产学研合作运行过程对企业运营能力与动态能力的需求;进而提出产学研合作企业动态能力的内涵与构成;通过实证分析,对产学研合作企业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进行测量。本章主要完成研究目的之一。第五章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动态能力提升的影响机理。从知识管理、惯例演化、组织学习等视角探讨产学研合作影响企业动态能力提升的内在机理。并通过对叁个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案例分析,验证了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动态能力提升的影响机理。本章主要是完成研究目的之二。第六章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动态能力提升的影响效应。首先结合以往研究给出产学研合作影响动态能力提升的相关因素及测量,同时提出假设,给出概念模型。然后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验证概念模型及假设。再次,分析动态能力对产学研合作绩效的影响作用,并结合环境动态性变化,指出不同环境状态下动态能力对合作绩效的影响效应。本章主要完成研究问题之叁:相关因素对动态能力的影响,以及研究问题之四:动态能力功效检验。第七章结论与展望。总结产学研合作企业的动态能力构成、产学研合作促进动态能力提升的内在机制与影响效应等结论;提出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与对管理者的启示;指出本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产学研合作企业的动态能力内涵是嵌入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能够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通过协调、整合或重构内外部胜任力(资源或初级能力)的惯例或惯例集;动态能力的构成是一个一阶四维模型,包含环境洞察能力、学习能力、协调整合能力、变革重组能力四个维度。2.产学研合作影响动态能力提升的机制主要是企业对合作获取的具体性技术知识进行吸收、整合、利用等知识管理活动,带动企业配置性知识或整合性知识(本文界定的动态能力)提升;或者是这些配置性、整合性知识包含的惯例在管理者规划或自身作用下演化促进动态能力提升。当然提升的关键还在于企业内部广泛的组织学习,包括主动学习与适应性学习。3.产学研合作诸因素中,企业能力基础与合作关系因素对动态能力及其各子能力的影响比较显着;而资源依赖与内部支持因素对动态能力整体影响作用比较显着,对动态能力的部分子能力影响显着;文化协同因素对动态能力及子能力的影响作用并不明显。4.动态能力在产学研合作相关因素对合作绩效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环境调节作用在于:在动态环境下,动态能力对合作绩效的贡献相对较大,而在稳态环境下,动态能力对合作绩效影响相对较小。由于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日益不确定,因而企业应该积极培育动态能力,维持或提升企业竞争优势。总之,本文证实了产学研合作是企业动态能力提升的一条有效途径。企业应该更加重视产学研合作,并把它作为提升动态能力的有效工具。
叶元龄[7]2013年在《基于知识共享的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引导和扶持下,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困扰软件产业多年的产品结构低端化、企业规模不大、产业竞争力不强等矛盾依然突出,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如何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为摆在我国软件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国际上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研究现状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成、提升机理是研究的热点,研究的视角是多维的。其中知识共享视角的研究还是近期的事情,相关研究比较零散,对知识共享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机理、路径揭示还很不够。且基于软件企业的研究中,很少与软件企业自身的特征联系起来,对软件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参考作用不强。为此,本文将研究的问题定位在基于知识共享的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并根据研究现状中的不足之处,将这一问题分解为以下4个方面:(1)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成维度。(2)基于知识共享的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机理。(3)知识共享的组织行为因素维度,以及其与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4)基于知识共享的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策略。在研究逻辑上,通过文献回顾评述和相关理论基础的梳理,以及对位于广州的两家较大型软件企业技术创新、知识共享实践活动的案例研究,提出了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成维度,建立了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机理框架。以此为基础并结合对知识共享组织行为因素的界定,对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机理框架进行了拓展,构建了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共享关系的理论模型,提出了相应的假设。通过对广东区域内158家软件企业的问卷调查,对所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了统计验证分析。最后,应用验证分析结果探讨了我国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措施。通过分析论证,本文主要获得了以下的结论:1、从能力要素的视角,基于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过程,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成包括企业的市场需求把握能力、技术把握能力、软件开发能力和软件产品交付能力4个维度。2、从知识的视角,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体现为企业组织知识。企业中的知识和企业组织知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软件企业中的知识是存储在企业中个体、团队和企业组织3种知识主体中的知识,而企业组织知识是企业的行动理论,是企业的共同信念。软件企业组织知识的发展可以通过企业中个体成员的知识发展,以及企业知识共享来实现。换句话说,软件企业可以通过发展个体成员知识和知识共享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个体成员知识发展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企业知识共享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途径。3、从组织行为的视角,软件企业知识共享产生于个体、团队和企业组织3个层面。首先,知识共享是个体之间的一种沟通过程,主要是软件开发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其次,知识共享是一种有组织的群体活动,是团队成员与整个团队的沟通。最后,知识共享还是企业组织的一种活动安排,是个体成员、团队与企业组织之间的一种沟通过程。对应这3个层面的4个知识共享组织行为因素:个体成员知识共享态度、团队领导知识共享领导力、企业知识共享设施以及企业知识共享制度,通过个体成员知识水平或者企业知识共享氛围的传导正向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由此形成了提升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7条路径。4、按照提升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7条路径,基于知识共享的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策略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明确企业组织知识发展的重点。基于当前软件技术创新的分布特征,应该更加关注市场需求、产品交付相关知识,以及开发过程的改进性技术和软件过程知识。二是重视发展个体成员知识。根据企业所在细分产业,重点发展个体成员的领域知识和技能;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为企业员工创造良好的学习和交流环境。叁是营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氛围。建立企业员工对知识共享的认同态度,使知识共享的正向信念成为员工的主导认识;配置具有知识共享领导力的软件开发团队领导,推动知识共享活动的开展;建立健全企业知识共享的规章制度,注重做好约束型的相关制度安排。这些研究成果的得出,不仅丰富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理论,同时也为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建活动提供了方法和路径,对促进软件产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杨俊祥[8]2012年在《基于知识管理的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文中指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无疑是打造和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有效工具。论文以中国民营科技企业为研究对象,以知识管理为切入点,系统分析民营科技企业知识管理内部环境、知识管理动态过程和技术创新能力增长之间的作用关系,构建了知识管理内部驱动力、知识管理动态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之间递进影响机制模型,通过对民营科技企业知识管理内部驱动力、知识管理动态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各有关维度之间的影响关系考察,找出了这叁种能力之间的作用路径。论文以长叁角地区为主对民营科技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研究数据,借助于SPSS20.2和Amos20.0软件工具,采用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最终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民营科技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离不开企业内部驱动力的推动,企业文化、高层支持、组织机构、信息化基础和激励机制作为组成企业知识管理内部驱动力缺一不可的要素,对民营科技企业而言,这五要素协同发展,才能创造出开展知识管理工作的内在动力。2、民营科技企业的知识管理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称中,知识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吸收与知识创新这四个维度的循环往复和螺旋上升形成了企业的知识管理动态能力,并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积极正向推动。3、技术创新来源于知识的创新,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来自于企业学习能力和技术能力的有机融合并直接体现为企业所创造的一系列技术创新成果,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知识管理的动态循环过程得到发展和提升。4、民营科技企业的知识管理内部驱动力对技术能力创新提升产生积极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知识管理内部驱动力作用于知识管理的动态过程的传导机制而得以实现。研究表明,民营科技企业要将知识管理纳入到企业运营管理流程,在知识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吸收和知识创新这一系列知识管理活动的纵深化发展过程中,积累和增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技术创新绩效,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王淑艳[9]2016年在《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研究》文中认为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了,企业应对变化的有效方式就是创新,停止创新就是在走向死亡。利用创新实现企业经济发展,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企业获取利益以及提升竞争力的战略性资源,支撑着企业向前发展,知识管理开始走进管理学者们的视线,成为企业获取竞争力的源泉。本文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创新理论在实践上相对滞后的背景下,提出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企业创新理论。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共享和交流,实现企业内员工自身以及人与人之间显性知识向隐形知识的转化,促进企业学习,形成适合本企业文化的知识技能,创建企业自身的不可模仿的知识库,为企业创新提供知识基,降低创新风险以及成本,提高企业的应对能力,提升创新能力使企业具备领先竞争力。本文目的是基于知识管理进行企业学习时实现对知识的创新,企业成员依据自身知识背景进行对其消化吸收后,把新知识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中,导致企业内各领域的创新,最终实现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全文通过系统分析方法,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知识管理、创新能力的研究,考虑二者结合的可能性,结合后二者在实践过程中的作用。其次,随着知识管理的应用,引发了笔者对改变传统创新方法的思考,指出在知识管理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基于知识管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可行性以及组织都有哪些创新路径,之后指出腾讯公司的创新路径。再者,说明企业创新的创新得运作框架以及腾讯公司对运作框架的应用,研究它是如何通过知识管理提升创新能力的,,基于腾讯公司的启示提出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对策,提出通过建立知识共享基础设施、胜任力模型、人本主义管理模式等措施。在创新上,本文通过分析他人研究成果,从知识管理-企业知识学习-企业创新的研究路线,深入研究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创新理论。另外依据自身理解建立知识管理下企业进行创新都有哪些路径,以及企业利用知识管理提升创新能力模型,构建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运作框架。本文总体上基于知识管理的视角,研究企业如何利用知识的优势,为企业在经营环境中取得竞争优势,当优势趋于明显化、稳定化的时候,就会实现知识优势向核心竞争力的转化,为企业在市场中稳固发展奠定的基础。本人得出,在知识经济时代,持续创新是企业保持领先竞争力的有效方法,知识管理是企业创新的推动力,因此企业的经济发展依赖于组织的知识管理水平以及企业知识学习的能力。
刘春雷[10]2013年在《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文中认为萌发于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西方企业大学,近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尤其在信息化与全球化两大潮流的合力推动下,其功能、结构、特点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作为根植于企业生产实践但却相对独立于传统高等教育系统的各具特色的企业大学,在其逐渐发展、完善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也探索出各自的成功之道。然而,不同的企业组织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所在的行业各异,所在国家的社会文化、经济土壤各不相同,因此具体企业大学的成功之道显然难以推广和效仿;同时,企业大学是基于母体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应运而生的,具有实践先于研究的特点,由此导致了对企业大学的研究远远滞后于如火如荼的企业大学实践。近年来,国外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对企业大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遗憾的是社会各界,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和研究领域,至今对企业大学知之甚少。这不仅影响到企业大学在我国的健康发展,而且使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和研究不能及时吸取企业大学的许多独特经验和有价值的理念,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开放程度,尤其是与现代企业和企业制度的联系与合作。本论文是从高等教育视角开展的企业大学研究。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叁方面的工作。第一,深入研究了企业大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通过研究企业大学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企业大学的总体发展规律与趋势以及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内外驱动因素。基于实践调研并结合典型案例,全面分析现代企业大学的发展现状,从企业大学的内外关系、运营模式、产品认证到服务范围、存在形式、所属组织的规模属性,较全面地分析归纳了现代企业大学的共性特征,分析阐述企业大学的组织性质和组织运行逻辑,并分析探讨了企业大学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第二,从高等教育的视角开展了企业大学与相关高教机构、企业大学与相关概念的比较研究。论文着重比较分析了企业大学与传统大学、行业性大学及商学院、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教育公司等高教机构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比较中深入剖析了企业大学的组织性质和组织运行逻辑。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大学与高等教育、大学、学习型组织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与界定。论文认为,企业大学主要从事在职成人继续教育,其高端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范畴,其产生发展源自母体企业对知识要素及专业化知识生产服务的内在需求。企业大学由母体企业出资创办并运营管理,是隶属于母体企业并服务于母体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核心业务的新型专业化多功能的知识生产服务组织。企业大学提供的知识生产服务是以生产实践逻辑为基础,不同于传统大学的学科专业逻辑,同时又是与母体企业的生产实践相融合,是其它高教机构所无法替代的。企业大学以求善求用的知识观为指导;以发展企业学习能力、增长企业智慧为使命;以专业化的知识生产服务为支撑:以全员全面全程学习为基础;以服务发展战略为核心;以改善工作绩效为导向;以最优化最大化知识效能为宗旨;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第叁,从高等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着眼,探讨了企业大学的价值及其对高等教育多元化创新发展的启示。论文概括了企业大学对现代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叁点重要启示:其一,企业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领域拓展了高等教育的边界;其二,企业大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效能化、多元化、信息化、国际化,由此促进了大学体制、机制的创新;其叁,企业大学将信息时代的企业家精神注入高等教育的文化理念之中。从高等教育视角深入研究企业大学的发展规律、共性特征、组织性质及组织运行逻辑,能对企业大学实践予以科学指导,遵循企业大学的客观规律来设计、创办、运营、管理、建设、发展企业大学,预测企业大学的发展趋势,科学评价企业大学并引导企业大学的健康发展。从高等教育视角深入开展企业大学研究,也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创新和理论研究的时代需要。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创业型大学、高等教育公司、企业大学的崛起和迅猛发展,表明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知识经济?如何在科技创新要素、人力资本要素等知识要素的开发、生产上发挥关键作用?借鉴企业大学的经营之道、成功之道,遵循人力资本开发和知识创新的客观规律,加强与企业创新实践的联系,参与建立企业大学联盟、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有助于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尤其是大学应用类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基于知识管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研究[D]. 李牧原. 湘潭大学. 2004
[2]. 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品牌进化路径与绩效研究[D]. 杨保军. 合肥工业大学. 2015
[3]. 知识管理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研究[J]. 杜依苇.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
[4]. 基于知识流动的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创新能力研究[D]. 东风. 大连理工大学. 2013
[5]. 科技型新企业领导风格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知识获取的中介作用[D]. 吕兴群. 吉林大学. 2016
[6]. 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动态能力提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何泽军. 武汉大学. 2012
[7]. 基于知识共享的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 叶元龄. 北京大学. 2013
[8]. 基于知识管理的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 杨俊祥. 天津大学. 2012
[9]. 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研究[D]. 王淑艳. 河南大学. 2016
[10]. 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D]. 刘春雷. 南京大学. 2013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领导风格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产学研合作论文; 相关性分析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组织绩效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过程能力论文; 软件过程论文; 企业软件论文; 企业动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