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是基于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而进行的,目的是扬长避短。我们的“短”是什么呢?专家指出,我们基础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弱。形成这一原因有诸多因素,但我认为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听讲——记忆——练习——知识再现”为主的教学方式是造成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
知识有两种形态,即过程和结论。传统教学注重若干个结论,现代教学取其过程。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劳动,从中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只有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才能使封闭的书本文化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自由的发展过程。使课堂重新焕发培养新人的活力。
一、课堂教学应体现“活动化”
以往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新课程应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应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例如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接触的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组织学生实践活动就是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圆面积后,我布置这样的实践题目:“拿一个一元的硬币,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我们知道,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圆的半径。如何求圆的半径呢?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实践,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
方法1:把直尺上的零刻度固定在硬币边缘的一点上,慢慢转动直尺,测出最长的距离就是直径,然后除以2得到半径。
方法2:先把硬币描画在白纸上,剪下这个圆,对折并量出“折线”的长再除以2就得半径。
方法3:用一张白纸放在台上,将硬币的一周涂上颜色在白纸上沿直线滚动一圈,量出滚动留下的痕迹就是周长,然后利用周长公式求出半径。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经过思考与比较、分析与概括,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求真、求异、求新,明白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同时与创新意识相联系的思维品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化”
“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多数已让“计算”代替了它的涵义,没有理解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而我们的数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了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结构相对不完善,生活经验相对不足。通常习惯于用常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很少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来使问题获得突破。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跳出原有的思维模式,联系生活情景来解决有关问题。
如,教学完第十二册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我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自己身体的体积。学生感到迷惘:“人的身体是一个不规则形体,无现成的公式可用,怎么办?”在学生想知又无法知的情况下,我提醒学生:我们在水池中洗澡时,水池中的水会怎样(升高)?升高的多少由什么来决定(人身体体积的大小)?再通过小组讨论,终于得到了解决的方法:先量出水池的长和宽,再量出人下水后水面上升的高度,然后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计算出水变化的体积,也就是人身体的体积。这种发现对教师来说是简单的物理现象,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创新,一种转换思维的创新。举一反三,学生可以求出任何不规则的物体体积。这样的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既能掌握数学知识,又能培养创新能力。
三、课堂教学体现“自主化”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这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理念,更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促使学生表现出这种学习的“自主性”。
小学数学教材中很多公式的推导,都需要借助实际操作,有些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教具的演示,而忽视了学具的运用,教学效果不理想。实践告诉我们:只有重视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动手、动脑,多操作才能让新知在学生的操作中产生,让操作与学生的思维联系起来,创新能力也就会在操作中得到发展。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我运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S=(a+b)×h÷2之后,启发学生再动手试一试,还能怎样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引导鼓励,学生的创新和求知欲望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很快能出现了以下多种方法:
方法1: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可推导出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三角形ABC面积+三角形ADC
=b×h÷2+a×h÷2=(a+b)×h÷2
方法2:把梯形分割成一个平形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可推导出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平形四边形ABED的面积+三角形DEC的面积
=a×h+(b-a)×h÷2
=(a+b)×h÷2
方法3:选梯形一条腰上的中点,如图剪下再拼成一个三角形可推出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三角形ABE的面积
=(a+b)×h÷2
通过这样的动手、动脑练习,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了增加,同时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新课改后,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走上“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的道路,这是学生的要求,也是我国新课改理念下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
论文作者:王晓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1月总第2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9
标签:学生论文; 梯形论文; 面积论文; 角形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数学论文; 求出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11月总第22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