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长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的质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长论文,农村论文,语言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对河北农村家长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的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即研究者多次深入研究对象,与研究对象建立平等的关系,通过多次的观察和访谈,了解当地农民怎样带1-3岁的孩子及他们感觉带孩子的困难,为今后对农民教育孩子进行干预作准备。
研究选择河北青县一个距县城约1.5公里的某村庄,该村经济发展属河北省中等水平,家庭经济来源大多是种大棚和去工厂上班。当地政府允许头胎是女孩的家庭生二胎,但不允许生第三个孩子,第一胎是男孩的不许再生孩子。村民第一胎是男孩的大多希望能再有个孩子,有些家庭就违反政策生了第二胎,那就要交2000到5000元的罚金。这样的家庭还是比较多的。
我们把村里全部1-3岁的适龄孩子共计10名作为研究对象,最小的14个月,最大的3岁整。我们在1996年11月-97年6月间3次到村里,每次去20天左右。每天与研究对象(包括儿童和家长)在一起约6-7小时,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和交谈。由于与农民朝夕相处,他们能较少顾虑地生活和带孩子。我用录音形式记录农民与孩子的生活及我们间的访谈。
这10个孩子的父亲,只有1个是小学毕业,其余都是初中毕业;母亲只有2个是初中毕业,其余都是小学毕业。有3个父亲曾专门种大棚,其中2个在我们第二、三次下乡时出去工作;其余的父亲都在外挣钱,或去工厂,或搞个体运输等。有3个母亲是专门在家种大棚,看孩子;只有1个母亲是百货商店的正式职工;有3个母亲农忙时在家种庄稼,农闲时去工厂上班;有3个母亲在家只种庄稼,不种大棚。母亲种地时,孩子一般由奶奶照顾,农忙时偶尔带孩子下地。有5家已分家(孩子的父母与祖父母是否分家以田地是否分开为标志),即使已分家的,祖父母与父母也常在一起吃饭、劳动,奶奶在妈妈忙时一般能主动帮助带孩子。
通过60天对10个孩子的观察和与家长的交谈,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家长日常生活中教养孩子的资料。
本文谈谈家长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的情况。
一、家长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方式方法
(一)基本内容
1.日常生活用语(对人的称谓、礼貌用语)。家长要求孩子和他人打招呼,招待客人,接受他人礼物时表示感谢。我看到所有家长都很重视这些。如宁宁妈让宁宁招呼我“叫大姨”,艳道爷爷让艳道“喊老师”。我到每个家庭,大人都会多次让孩子招呼我,这时每个孩子都会照做。张洁是所有孩子中最小的,我看到妈妈所有教她说话的内容几乎都是称呼别人,如“哥哥”“姐姐”等。我第一次看到建营时,他也只会说一些称呼别人的话。奶奶说他会说话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会说了,就是不会叫姑姑”。张兴奶奶说“不喊奶奶,我不给嘛吃”。可见,称呼别人可能是家长最先教孩子说的内容。
大人也教孩子招待客人,如琳琳的奶奶教琳琳招呼我“问姨喝水吗?”琳琳奶奶拿出一些瓜子,对琳琳说“你说,姨剥着吃”。这种招待客人的话有的孩子会照着说,并照着做,有的孩子不说也不做,或者说了但不做,如奶奶对文文说“(巧克力)给姨一个”,文文不说话,也不愿给我,奶奶就说文文是“馋猫”。
我有时给孩子带一些糖果、饼干之类的礼物,家里的大人都首先表示感谢,然后让孩子感谢。如宁宁妈说“乖乖,谁给的,谁给的,谢姨了吗?”宁宁奶奶对宁宁说“赶(你妈)回来,告诉你妈妈,阿姨给我买的饼干”。这些话有的孩子说,有的孩子不愿说,还有孩子太小不会说。有的大人带孩子去别人家串门,别人给的礼物,大人也要孩子感谢。
和他人打招呼是家长对所有会说话、会称呼别人的孩子的要求,特别是对长辈,见面一定要打招呼,对要孩子称呼“哥哥、姐姐”之类的同一辈份的人,大人也要他们打招呼,但并不强迫孩子。招待客人和接受他人礼物时,大人也都要求孩子说话,但不说也不要紧。以上这些做法我想可能与当地家族观念较强,子女都自觉无条件赡养老人、尊重老人的风气有关。这里所有的成人都认为家里应该有儿子,自己老了可以有所依靠,村里同一家族的有人有红白喜事各家都很自觉地参与帮忙,“一家子”人要和睦相处就是互相有礼貌。
2.认识自己,了解社会,教孩子说自己的姓名、年龄、属相,家人和亲戚的姓名、属相。如琳琳的奶奶说“(琳琳晚上)跟我在炕上躺着玩,我就教,教她多大了,姓嘛,叫嘛,属嘛,闲了我问她,都记住了。”宁宁的奶奶问宁宁她的大姑、老姑及姑夫都叫什么名字,宁宁自己的姓名、属相、住址等,宁宁都知道,一时记不起来的,奶奶会说一二个字提醒。就连刚刚会说一二个字的张洁,她爸爸也问她“谁叫洁洁?”张洁重复“jie jie”,她爸爸也满意地笑了。但10个孩子中只有3个能准确说出自己的年龄。宁宁妈问宁宁“你几岁啦?”宁宁答“5岁”,妈妈说“怎5岁了呢?天天地,我5岁了,老是告我5岁了”。文文背个小书包,说“俺想上学校,老师不要俺,7岁,2岁才要了”,妈妈说“不对,6岁才要了”,文文又说“6岁,2岁才要了”,妈妈又说“瞎说,6岁,2岁”。
在我观察和访谈期间,我看到10个孩子中有6个孩子,他们的父母或奶奶教他们知道自己、家人及亲戚的姓名、属相。孩子一旦记住了,大人就很高兴,并且认为这是可以向客人炫耀的东西,要孩子说给客人听,并表扬孩子。
3.掌握日常用品的名称。如建营在房间里玩,看到面粉袋说“man man”,奶奶回答“面面啊,你是说的面面吧?”“是说的面面,面面包饺子吃”,建营回答“jiao”,奶奶又说“啊,包饺子吃,面面”,建营又较清楚地重复“面面”,奶奶再说“面面”。张兴玩打火机,妈对他说“打火机,说机”,张兴说“ji”。建营玩一个猫头鹰样的储钱罐,说“娃娃”,妈妈说“这是嘛,是猫头鹰吗?”看建营不说猫头鹰,就跟他说“娃娃”,建营再说“娃娃”,妈说“娃娃,哪里是眼呀?”建营指着眼说“眼”,妈说“那是眼,是吧,鼻子、嘴在哪了?”建营又指,但指错了,妈指给他看嘴、鼻子、耳朵,过不久,妈又问他头的各部位名称,又教他指一遍。
这种教日常用品的名称只有这3个2岁以下的孩子的家长教,我没有看到家长教过2岁以上的孩子,并且教的时候大人都会反复说许多遍,家长教2岁以上的孩子说话一般不重复说几遍。
4.与孩子看书,说书上的内容。我看到10个孩子中有7个看过书,而且其中有5个经常看书。文文从专门放她的玩具的抽屉里找出一本从姥姥家捎来的小学语文课本,让妈妈给讲故事,“你拿铅笔指弄着讲,你给俺念这上头这字”。妈妈给讲《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其实是照着书上的字念,我想文文不能完全明白故事的意思,妈妈不时地让文文重复妈妈讲过的话。妈说“我念你得记着,赶下回,你个人就得可以背下来了”,文文答“赶下回俺就可以上学了”,妈妈说“(故事)讲好几遍了,想起来就看小金鱼,就爱看这小金鱼”。
张宁宁也常看书,她有一本妈妈用厂里废雨布做成的“书”,妈妈在雨布上画上奶奶、爸爸、妈妈、宁宁、鱼、兔、白菜等,用线把雨布缝起来,就成了一本书,妈妈说这是宁宁缠着她要她画的。宁宁有时就翻看这本“书”,宁宁家还有些成人看的旧杂志,她翻开杂志就独自背诗,妈妈说“(宁宁)拿着一本书呀,掀一片,瞅瞅,开始背‘锄禾日当午’,背完这一遍,从头到尾背一遍,瞅瞅,又换一本书放下,掀下来一片,还是接着背”。我看她翻着杂志,背诗,很认真,很有意思,妈妈也总鼓励她这样做。妈妈上班时宁宁去奶奶家,奶奶家有一本从马路上捡来的书,其实就是几张学前班的课本的纸,宁宁常和奶奶一起看,奶奶说“看上有嘛,这不是小孩吗,这小小子,这小闺女”。奶奶对书上最熟悉的就是小小子和小闺女,宁宁老问“这是嘛?”问烦了奶奶就说“你老问,谁兴老问,粘糕!”奶奶经常不认识或看不清书上的东西,奶奶指着书问宁宁“那是小鸡吗?”宁宁答“是”,奶奶说“不是小鸡,红小鸡绿小鸡?俺看不见是个嘛,是小鸡吗?”有时宁宁独自边看书边说书上的内容,引得奶奶也来看,奶奶问“你看那(书)上有嘛?”宁宁说“不有小老虎吗?不有小猫吗?不有小孩吗?不有小白兔吗?”奶奶问“哪了小老虎……人它那是个大老虎,人这是个马呀嘛的,这是小猫,多好看!”宁宁问“(小猫)咬人吗?”奶奶说“不咬人小猫儿”,宁宁说“弄下来就咬人”,奶奶说“弄下来呀,人家画那上头的,画上的小白兔人儿”。祖孙俩总是这样讨论书上的内容。
张兴虽不满2岁,却是所有孩子中看书最多的,他几乎每天都要看书。只要张兴闹或无所事事,妈妈和奶奶就与他一起看书,大人拿着书,翻着念,张兴马上就安静下来,有一次他与妈妈连续看了40多分钟的书,张兴所看的书有两本是少儿彩色画册,其余大多数都是他哥哥一年级学过的课本。张兴经常让他身边的大人与他看书,如妈妈、奶奶、爷爷和我。他总是抓着一本书递到大人手里,让别人翻着念。对于书上张兴知道并能发音的东西,他能自己说出来,如奶奶指着书说“这是……”,张兴答“鸡”,奶奶说“鹅,鸡,下蛋,鸡叫”,张兴只模糊地发几个音,但很有兴趣地看。奶奶和妈都说他“说话不真(清楚)”,“(年龄)大点说话就好了”。由于看的是一年级的课本,上面有拼音,张兴说话不清,也经常不自觉地发一些音,妈妈和奶奶以为他在念书上的拼音,就教他认一些拼音,如张兴看书说“兔兔,a”,妈妈就重复“a,u,张兴跟着“a”,妈又说“o”,张兴说“ya,bu”,当我问妈妈“张兴也认识拼音吗?”她说“他哪认得,认得就好了”。除了少儿图书和小学课本外,张兴的奶奶会画画,她用废香烟盒画上鸡、鸭、蛇等常见的动物和白菜、萝卜等植物,制成一张张小卡片,这样的卡片张兴也爱看。
看书经常由孩子发起,家长从来不反对孩子看书,有时还有意识地参与。由此看出,这个村的农民还是比较重视孩子看书的,但重视的程度在父母辈和祖父母辈有所不同。我看到过4个孩子的父母与孩子看过书。他们都是有意识地参与,并且认真讲解书上的内容,其中艳成和文文的父母还明确要求孩子记住书上的内容;在祖父母辈中,我只看到2个孩子的奶奶参与看书。宁宁的奶奶只有被宁宁说的书中的内容吸引才参与。张兴的奶奶要同时照顾2个2岁左右的孩子,张兴又非常好动,家里没有可以给孩子玩的东西,奶奶就经常用看书让2个孩子都有事干。2个孩子都才2岁左右,都不能独立看书。奶奶有初中文化,也可以和孩子看书。她是唯一有意识参与孩子看书的老人。
我看到10个孩子中只有2个孩子有专门给孩子看的书,而且这两个孩子也只有一二本书,其余的孩子要么看小学课本,要么看旧杂志,要么看自制的书或卡片。孩子看书时大人都在场,大人也都参与到看书中,当大人终止看书,一般孩子也就不看了。看书活动开始时大人只为孩子有事干,不要闹或缠着大人,如妈妈忙着做家务,孩子缠着妈妈,妈妈就会给孩子一本书,“去吧,去看书吧,看上有嘛”。有时也为表现给我看,如我到艳成家,艳成妈特意拿出一本书,让艳成数上面的苹果、梨等,说是昨晚爸爸教的。
5.看照片,认照片上的人。10个孩子中有5个家里都有专门的相册。没有相册的人家,墙上一般都有放照片的镜框。每个孩子都很喜欢也经常看照片。如宁宁妈妈与宁宁看相册,妈妈说“哪个大姐俊?快看看”,“天天这几张相片她随便玩儿,天天玩,拽出来,着进去”。孩子往往不认识照片上的自己,宁宁看到自己的照片,妈妈问她“这小孩是谁?”宁宁答“不知道”,说几遍宁宁都不知道,妈妈就启发她“这不是你拾韭菜吗?”“这小孩叫张宁宁,我就是她妈妈”,“她穿谁的衣服、鞋?”宁宁说“俺的”,但再问她这小孩是谁,她仍说“不知道”。张兴的妈妈、奶奶、爷爷也常抱着他看墙上的镜框,指着照片说“爸爸,伯伯”。有时一些孩子拿出相册,给我介绍照片上的人。有时孩子闹着要出去玩,妈妈就带他到镜框边,指着照片,边说边让孩子看。偶尔有大人教不满2岁的孩子照镜子,让孩子知道镜子里的人是自己。看照片、照镜子是大人教孩子认识自己及周围社会的开始。
6.看电视,教孩子重复电视上的内容。我看到10个孩子家里都有电视,有的人家是彩色的,有的人家是黑白的。看电视多数是由大人发起的,看的内容多数由大人选择,偶尔由孩子选择,大人经常选择看电视连续剧。当孩子重复电视上的话时,大人一般也会重复,大人重复孩子的话是对孩子说话的肯定,并鼓励孩子说话。有时大人也教孩子电视里的知识。如,建营和妈看一个连续剧,妈妈就介绍剧中的内容,“那是嘛,飞机”,“摩托”,“这是坏人,大坏蛋”,建营也重复“大坏蛋”,连续剧演完,建营说“演完了”,妈妈也说“演完了”。小颖和表哥看少儿节目,节目播儿歌《小老鼠,上灯台》,小颖断断续续地重复电视中内容“喵喵喵来了”,妈马上纠正她“不猫来了吗?”小颖再说“猫来了”。小颖说“狗来了,看狗”,妈就说“那是熊猫”,小颖重复“熊猫”。张兴经常要求开电视,奶奶说“二子是个电视迷”。但张兴看电视时大人很少介绍电视的内容,只是让他一个人坐在那儿看。有一次文文和妈妈看了一下午近3小时的电视连续剧,妈妈一点都没有介绍电视内容,只是安静地看,文文看烦了就自己玩纸,骑小三轮车,妈妈有时也抱着文文,亲亲她。两人一起看电视,妈妈几乎不说话,文文也比较安静。有时文文也跟我说电视内容,“俺家电视上天天演当兵的”,那是一个电视连续剧的内容。有一次文文说儿歌《小老鼠,上灯台》,我问她谁教的,她姑姑说“跟电视上学的”。琳琳会唱许多歌,有些歌就是从电视上学来的,奶奶说“电视上老唱,也不就看”。
7.教育孩子不骂街,不与大人犟嘴。听村里人说,农村小孩骂街是个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四五岁到十几岁的孩子,出口就是脏话。对于孩子骂街,大人一般持反对态度,有时也觉得好玩,把孩子骂街当笑话看。如文文的表妹(2岁半)骂街,二姨说“不许骂街”,“赶下回有人,不许骂街”,“让人笑话”,“(骂街)着姨给逮走了”,但一边说,二姨、妈妈等都在一边笑。张兴(不到2岁,不太会说话)见哥哥回来,一看到他就说“你伯,你娘”,妈妈笑着说“别骂街了”。永健对艳成说“(用刀)拉你狗鸡”,永健的奶奶就说“拉谁的?我先拉你”,又说“不要吓唬伯伯(艳成)了”。张兴奶奶说他教育自己的孩子“等一生日懂事了,我告诉他们,谁也不许骂街”。
孩子骂街,有的是从别的孩子那儿学来的,有的是大人当笑话讲时,孩子学到的。如艳成奶奶说,“(孩子骂街)跟小孩儿们学的”。张兴妈说“有时他爸逗他玩,说你伯,他就学会了”。
当孩子与大人犟嘴时,大人会坚决反对。如艳道骑艳成的小车,艳成不给,艳成奶奶让艳道回家拿自己的小车来骑,艳道不愿并对艳成奶奶说“不让你上我家去”。艳成奶奶说“抽(打)你,你犟嘴”。艳成奶奶说艳道总与大人犟嘴,有时艳道奶奶急了就“打两下子”。宁宁奶奶说宁宁,“改嘴改得快,赶我要是一斥她,她跟我犟嘴,赶我说拿刀宰你,立刻把嘴改了”。宁宁奶奶说宁宁家的桌子是奶奶的,不是宁宁家的,宁宁说许多遍“就是”,奶奶说“滚了,你再说个,还‘就是’!”宁宁与奶奶吵架,说“俺拿笤帚敲死你”,奶奶说“你还说呀,还说吧,她今儿个她就(找)挨打,起来,还说吧!”我看到每一次孩子与大人犟嘴,都会受到严厉的指责。由此看出,农村家长要求孩子具有听话、服从的品质。
(二)基本方法
1.同意式的重复。大人与2岁以内的孩子说话时,会让孩子多次重复自己的话。如张洁妈与张洁在家,妈妈经常边干活边与张洁说话,说“哥哥、姐姐、姑姑”等,妈妈说许多次,也让孩子说许多次。张兴妈教孩子说“摩托”,张兴第一次能把这两个字都说出来,但说的还不清楚,妈妈就重复说了3遍,让张兴也重复。重复说的词,家长都说得较慢较清楚,注重孩子的发音。大人有时也说一二句儿歌或诗给孩子听,却不要求孩子重复。我没有见过大人教2岁以内的孩子说一个较长的句子。
2.提问,纠正概念或讲述故事。家长在与孩子看书、看电视时经常运用这些方法。当家长觉得孩子认识某物时就会问他“这是嘛?你想想”。当孩子说错概念时,家长会纠正,但不说明理由。如孩子指着电视里的熊猫说“狗”,妈妈告诉她“那是熊猫”,不说明狗和熊猫的差别。很少有家长给孩子讲故事,我也没有看到孩子有专门的故事书,只看到文文妈给文文念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里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尽管文文不能完全听懂,她仍然很喜欢听,而且有时妈妈自己或让文文重复故事的话,但不解释其中的词汇。
3.对着家庭日常用品说。孩子手中拿什么,嘴里说什么,家长便教什么。家长在让孩子认识日常用品或看书,看电视,看照片时,都会让孩子看着形象,家长告诉孩子所认识事物的名称或用途。如文文妈用糖盒里的各色糖果教文文颜色。建营奶奶与建营看到面粉袋说“面面”,“包饺子吃”。张洁妈指着镜子中的张洁说“这是洁洁,张洁”。
家长在对着实物教和对着书教有较大不同。对着书说更有意识,更详细。如张兴妈与张兴看书,看到鸽子时,妈妈说“鸽子,咱家有鸽子,在房上”。建营妈看到一张少儿书的纸上有个孩子在洗脚,就五次要求建营说“洗脚”,最终建营没说上来,妈妈只好做罢。
二、大人评价孩子的说话
能准确理解大人说话的意思,表达清楚的孩子常受到大人夸奖。如宁宁的奶奶夸宁宁说“心眼够多,她懂得话-你要是问问她是她妈妈叫嘛,她爸爸跟我叫嘛,你说呢,叫娘”。建营奶奶夸建营,“我说这小娃娃(玩具)尿裤了,我说打他吧,‘脱下来,晒晒’,非着我脱下来晒晒”。其他大人也这样表扬过他们的孩子。
孩子懂礼貌,大人感到很骄傲。宁宁奶奶说“她(宁宁)爸爸妈妈嘱咐的‘别跟人要嘴吃,谁给嘛也别吃’,赶等人要嘛了,‘俺不吃’,不敢要”。有一次琳琳对我说,“你(我)今儿在这儿吃(饭)呗?”琳琳妈很骄傲地对我笑着说“听了吗?”艳成奶奶夸艳成“嘴成乖了,让喊嘛喊嘛,着说嘛说嘛”。
孩子说话不清楚和不会表达是大人批评孩子说话最多的。张兴妈说张兴“3岁了(虚岁),不出息,说话还是那式儿!你看他姐姐比他大这四个月呀,说话就说得,嘛话都会说”“这孩子笨”。建营的奶奶说建营“会说都说不真”。
村里的大人都很羡慕城里的孩子,说城市的孩子“干净”,灵,会说”;“农村孩子就不如城市孩子聪明,城市孩子成灵了,懂礼貌,懂事”。原因是城里人会教,“有文化,脑瓜子灵,高级人员”“上幼儿园,阿姨得教点真东西”,农村“大人就不行,你得教,大人不会,小孩就更不会了”。
三、建议
从以上家长教孩子说话的内容和方式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的话,一般根据自身和周围人的经验予以注意,较少有意识地教;他们把同孩子看“书”和照片当作“玩”,教孩子说姓名、年龄、属相等,多在比较空闲的时候随意进行。可是,这些无意识的教育活动,由于渗透在日常生活活动中,不但使孩子领会得自然,而且包含了多种习得内容。如,知道分辨某些语言的适用场合,加深对某些语义的理解,扩大了对社会的认识,获得了礼貌常识教育。今后,在对家长的干预过程中,如果既让孩子保留这本来无意识行为的教育,又增加一些有意识的教育,如:注意利用当地资源(自然环境、交通工具、生产生活资料等)和其他信息媒介(电视、书等)扩大婴幼儿的视野,对培养婴幼儿良好的素质基础乃至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都有重要作用。
通过上述农村家长教孩子说话的内容、方式的情况介绍,还可以看出农村家长对教育价值取向的民族传统的特点。他们很注意礼貌语言,通过指导语言教会孩子尊敬长辈、招待客人等;他们注重教孩子记住自己、家人、及亲戚的姓名、年龄、属相,这些都是长幼尊卑和睦相处的家族观念的一种体现。而这又是与当地经济和文化背景息息机关的,因为当地经济以农业为主,机械化程度不高,经济不很发达,在生产和生活上经常需要互相帮助,家族中长辈的地位也就显得很突出。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当地的经济结构已不是完全的农业型,10个孩子的父母已有近一半人外出到街上的工厂或更远的地方工作,这对成人的教育行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尽管他们很少给孩子买书,但却拾捡片纸只字教育孩子,有的甚至为孩子做书,反映了成人对孩子未来的期望是以孩子“读书求学”为重要指标的。当我们问及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期望时,他们一致认为,孩子至少应该读到初中,最好能考上大学。
改变农村儿童受教育的条件需要自婴幼儿家庭做起,在我们今后的教育干预中,应该让家长们看到教育孩子要从长远着想,看到未来社会孩子要更好地生存所必须具有的素质,知道他们在家庭教育中应有哪些改进。这种激发农民家庭从自身需要出发的教育干预对我们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的研究更加深化、更加贴近农村家庭的现状和更加面向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