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性学习论文,地理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当前地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地理教学中应当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而渗透的方式普遍认为有两种:在地理教学中穿插专题研究单元、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由于受教师教学观念、地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现有评价方式等限制,研究性学习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主要在课外进行的地理专题研究则成为目前行之有效的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途径,也是在实践中广大地理教师主要采用的方式。所以研究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模式及程序对地理教育工作者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根据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内容和方法,可把地理课题研究概括为七种实施模式:
一、地理实验或观测模式
运用此类模式,主要是通过地理实验或地理观测来获得数据进行研究性学习。它一般可运用于注重定量研究的课题,其关键要控制好内外有关条件,真实及时地记录变量,以及确保有一定数量的数据,使研究性学习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该模式程序如下:确定课题一设计实验观测方案一开展实验或观测一结果汇总撰写论文。
课题的实施分为四个阶段,但具体实施并不是简单的线性过程,在每一阶段都有对上一阶段的反思,伴随着对实施方案和实验过程的修改或修订。地理是一门离不开实验和观察的科学,地理实验和观测型课题就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观测能力。这些课题具有地理知识迁移与应用价值,便于学生实地考察或动手实验。如不同河段的水质污染监测、不同地区的酸雨监测、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天文观测、地震观测、物候观测、气象观测等等。例如,连续观测一个月(至少半个月)的月相,记录并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尝试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便是一个典型。
二、地理社会调查研究模式
该模式是指运用社会调查和资料分析来进行研究性学习。一般可侧重于社会性的研究课题。这一模式是由两个步骤组成的,即先进行调查,再分析调查结果,比较能综合性地培养学生多种素质。
该模式程序如下:确定课题→设计调查问卷或表格→开展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论文。许多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人文地理课题适合于本模式。例如,当地有没有人外出谋生?到什么地方去谋生?有没有外地人来本地工作?他们主要从事哪些行业?这种人口流动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个课题就是典型的需应用社会调查研究模式的。这种研究模式让学生从身边的实际问题人手通过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亲身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并力图综合已获取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地理野外考察研究模式
主要是在开展充分的地理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的研究,一般可运用于注重综合地理问题的研究课题。地理野外考察是地理学科研究的最基本方法,无论是自然地理课题还是人文地理课题,其深入研究和开展都要建立在地理野外考察的基础上。该模式可以让学生获得对地理事物的感性认识和体验;掌握最基本的地理野外考察方法:如何确定地理方位、如何实施地理测量和地理观察等等;掌握地理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与方法。该模式程序如下:确定课题→设计野外考察方案→开展野外考察→结果处理。
我校高一学生赴南京、高二学生赴杭州、绍兴地区进行综合考察,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地理实践活动就是地理野外考察研究模式的范例。南京和杭嘉绍地区地质环境复杂,地形多样,自然地貌单元丰富,有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历史悠久,工农业发达,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经济蓬勃发展,是我国东部经济增长的排头兵。这些都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泛而又丰富的课题来源。他们以课题研究为主要形式,模拟科学家的工作方式,在南京、杭州地区进行综合考察。具体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收集南京、杭州地区情报资料——建立以地理教师为主体的课题组,提出课题——学生自我选择课题——师生共同设计考察方案——教师带队,分头考察研究——学生统计分析收集到的数据和资料,写出调查报告——成果的展示、交流和研讨。以地理综合野外考察为载体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发挥了地理学科实践性强的独特优势,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在实践中观察、体验、思考,在开放的大课堂中增长了才干,获得了全面发展。
四、地理文献研究模式
它主要是对照一定课题对有关现有地理文献进行深入的研究,或查找报刊、杂志、书籍上的有关资料,利用上网搜寻所需的信息,同时利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知识来分析课题,使得自己的研究课题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该模式程序如下:确定课题→查阅文献→分析文献→解决问题。
对于地理热点类课题,比如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水土流失、沙尘暴等问题,限于条件不可能组织学生到实地考察,亲自去追根溯源,只有采用文献研究,通过搜集资料,对文献进行综述。另外,对某些地理知识进行再探究的知识探索类课题,也适宜采用文献研究。如玛雅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兴起与衰落的地理原因分析等。这种研究性学习,信息是由学生从现有资料或现有资源(如从图书馆、互联网、科技场馆等)中直接搜集或向有关人士直接询问,所搜集到的信息是现成的,顶多只需略加整理即可,可以称之为主动接受式的研究性学习。它是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用来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依然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
五、地理建模规划模式
其主要是将成果概括化为实物模型或数学模型来进行带技术性的研究,一般可运用于规划性、前瞻性的研究课题。此种课题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在掌握现有详细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对可行的、具有前瞻性的规划。该模式程序如下:确定课题→收集资料→综合分析→建模规划。
一般而言,对空间性规划问题,如小区的绿色规划、某地区的旅游规划等,比较适宜用实物模型表示方法;对时间性规划问题,如区域近期人口或车流规划等,比较适宜用数学模型表示方法。
六、地理畅想论证模式
主要是先提出一种假设或设想,再加以论证的研究方法,一般可运用于需要创造性思维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研究的课题。但“假想”绝不是瞎想,它应是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结果,需要大胆设想和小心论证的相互联系。该模式程序如下:确定课题→地理畅想→综合分析→总结论证。
比如,有这样两个例子。其一,现今世界各国越来越多地建立国家公园——被国家特别保护的、破坏程度最小的地域。它可以把保护自然和有节制地利用自然的任务结合起来。国家公园占地面积可达几百平方千米,公园地域内通常禁止工业开发利用,但是允许无损现有景观综合体的农业经营。请根据上述建立国家公园的条件,提出在我国建立一个新国家公园的地域,并论证其理由。其二,俄罗斯亚洲部分的铁路线腹地广阔。请根据你的观点,提出敷设一条(或几条)最有前途的南北走向新铁路线,并论证你的理由。为建立新的国家公园和铁路线而选择地点、并论证其条件,对学生的综合性思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不仅要考虑经济要素,还要考虑自然、社会因素;不仅要考虑现状,还要预测未来的发展走向。
七、地理思辨探究模式
主要是建立几种不同的论点或观点再组织相互辩论来进行的研究,在经过思辨之后还需要有根有据地作总结,使其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最终成果。该模式程序如下:确定课题→提出观点→展开辩论→总结归纳。
科学研究领域从来都充满着不同的声音,相互辩论促进了科学的进步。因而,地理的思辨探究课题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例如,人类越来越会遇到一些重要自然资源耗尽的问题。目前南极大陆是唯一没有被开发的大陆,同时,这个“冰雪大陆”在保护全球自然生态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现设想有两位学者辩论有关南极大陆的前景问题:第一位学者认为应加快南极大陆的经济开发;另一位学者则主张保护南极大陆的原生状况。请你尽可能为辩论双方都提出主要的论据并加以说明,同时为各方提出证明对方观点错误的反驳论据。在这场辩论中,你倾向站在哪一方?要求全面比较不同的论点,确定它们的意义,提出论据及实例。对这种问题的探究能非常好地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也能促进学生正确的资源观、当代生态价值取向的养成。
每种模式在方法上各有侧重,但是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实践中,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细心发现,精心点拨,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他们的创新能力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