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家粮食安全的专项储备粮规模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储备粮论文,专项论文,粮食安全论文,规模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专项储备粮是政府为确保粮食安全、平抑粮价大幅波动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及粮食经济风险而设立的专项国家储备。它是粮食安全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保证社会稳定的基本生活物质条件和连接生产、流通与消费必不可少的环节。专项储备粮规模的确定一直是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关注的问题。储备规模太大财政负担加重,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引致影响就大;储备规模过小则难以应对各种粮食风险,保证不了粮食安全。储备粮规模的大小还关系到国家对储备粮库建设的投资。1998年以来,国家分三次为粮库建设投入资金347亿元,建成粮库1109个,总库容达到5000多万吨。现在的问题是,国家粮库还要不要再建?再建多少?什么时候建?建在什么地方?判断这一问题的基本依据则是首先要把不同时期的储备规模定下来。因此,专项储备粮最佳规模的确定是制定国家储备粮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保证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二、关于我国粮食安全的认识
对于粮食安全问题国内外曾有诸多研究。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74年提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FAO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Edouard Saouma)1983年提出“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国际营养大会1992年提出“在任何时候人人都可以获得安全营养的食品来维持健康能动的生活”;经济学家阿尔伯托·瓦尔德斯(Alberto Valdes)提出“缺粮国家或这些国家的某些地区或家庭逐年满足标准粮食消费的水平”。中国学者朱泽提出“粮食安全是指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粮食的需求和粮食经济承受各种不测事件的能力”;胡靖提出“粮食安全是农业部门社会效益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此等等。
1.现阶段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内涵。本研究认为在现阶段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的粮食安全是指“国家满足所有人以合理价格对粮食的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并具备抵御各种粮食风险的能力”。这个概念有四个要素。第一是粮食比价,即粮食和以粮食为原料的食品价格与其他必需生活产品的比价合理。第二是直接消费,即满足人们对口粮和粮食制成品的直接食用消费。第三是间接消费,即满足人们对以粮食为饲料转化的肉、蛋、奶、禽等类产品的消费和以粮食为原料转化的工业食品和工业产品的消费,或者有一定量的粮食出口。第四是抵御风险,即具备抵御各种粮食风险的能力。这些风险包括自然灾害风险、禁运封锁风险、严重的粮食结构失衡风险、制度与政策风险和大范围内的战略决策失误引发的风险等。
人们不会认为,仅仅能够满足口粮消费的粮食供求是粮食安全的标志;也不会认为,食品与其他必需生活用品有极不合理的比价是粮食安全的标志;当然也不会认为,以粮食为原料转化的衍生食品(如肉、蛋、奶、禽及火腿肠之类等)及其工业产品(如医药产品、酒类产品和食品化工产品等)的短缺是粮食安全的体现;同样,不具备抵御一定粮食风险能力的粮食安全也不能称其为真正的粮食安全。这就是现阶段中国粮食安全的内涵。
2.中国粮食安全等级划分。粮食安全的主体可以是一个家庭、一个省(市、区)或地区、国家,也可以是包括这些国家在内的区域性组织乃至全球。但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安全。本研究根据国家粮食安全的程度把粮食安全定性划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为划分标准范围内的最高级,超过一级水平的为过级粮食安全;三级为划分标准范围内的最低级,低于三级水平的为粮食不安全。
(1)一级粮食安全。一级粮食安全必须保证所有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以合理的价格满足对粮食的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并具有抵御一定粮食风险的能力。虽然中国目前粮食结转的库存储备量很大,部分省域范围内已经达到或超过一级粮食安全的标准,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仍达不到一级的标准。从长远来看,中国粮食产需缺口在2030年前人口达到高峰之前会逐渐加大。因此,在近阶段国内粮食结构性暂时过剩的情况下,强调要保证中国的一级粮食安全具有战略前瞻性。
(2)二级粮食安全。二级粮食安全是指不仅能充分满足人们的直接粮食消费,而且还能够部分保证人们对粮食的间接消费和部分粮食工业产品的消费。中国当前粮食市场供应充足,粮食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基本得到满足,但在城镇还有一部分生活比较困难的居民(包括下岗职工),在农村还有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自然灾害也常常造成部分地区人民口粮困难。因此,中国目前大部分地区的粮食安全状况只能属于二级范围。
(3)三级粮食安全。三级粮食安全是指仅仅能为人们的生存与健康提供相适应的粮食。粮食可以是自己生产的,也可以是进口的,但必须是充足的、富有营养的与价格合理的。简单的说,对人们基本口粮的消费能够满足,而对间接粮食消费则不能或不能完全满足。如1970年代中国的粮食供求状况只能属于三级,而19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粮食安全连三级水平也没有达到,属于粮食不安全时期。
三、国家专项储备粮规模的设计目标与原则
专项储备粮是政府用于专门目的而进行的国家储备,如救灾、备荒、平抑市场波动和宏观调控等;通常用来补救因作物歉收造成意外的供应不足,或者用来平抑社会所无法承受的粮食市场波动。调控是一个投入大、风险高的事情,绝非单个商业企业所能为,这就决定了政府是专项储备的唯一承担者,专项储备只能是政府行为。从专项储备粮的功能上看,它的目标设定应当是一个目标簇,其中又分主导目标和衍生目标。从专项储备粮的作用上看,它的设计原则应当是一个原则束,其中又分基本原则和从属原则。
1.设计目标。
(1)主导目标。专项粮食储备的主导目标是粮食安全,即要确保所有人以合理的价格满足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同时具备抵御各种粮食风险的能力。分析新中国建国50多年的历史实践可以看出,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粮食安全水平标准。1980年代中期以前,市场只能满足凭票粮、油、肉、蛋食品的消费,那时的人们并不认为这是低水平的粮食安全。198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进入1990年代以来,市场已经完全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对口粮和肉、蛋、奶、禽类及其他粮食转化类食品、粮食工业类产品的消费,这是人们公认的高水平的粮食安全标准。保证现阶段中国的粮食安全,就是要保证目前中国粮食安全标准的基本稳定和持续提高,尤其是要进一步保证更多的城镇和乡村居民要能逐渐达到或接近城市居民的标准。因此,要保证现阶段的中国粮食安全,它的四个要素(粮食比价、直接消费、间接消费和抵御风险)必然要与专项粮食储备紧密连系在一起。适量的专项粮食储备,能够保证在供给出现一定波动时,通过储备的适时、适量“吞吐”而实现供求平衡。适时是要选准“支点”,适量是要选好“杠杆”,确定国家专项储备粮的规模就是确定这个调节杠杆的总“长度”。这就是为什么选取粮食安全作为目标簇中主导目标的依据。
(2)衍生目标。①稳定生产者收入目标。稳定生产者收入是专项粮食储备的衍生目标。在保证粮食安全目标的前提下,同时对粮食生产者起到保护作用。既然专项储备可以为调节粮食供求平衡起作用,那么它就也是调节生产的有效手段。当粮食过多出现“谷贱伤农”时,启动“吞进机制”调节供给,并以合适的价格向农民收购粮食,政府在实现该目标时给予财政补贴。这对生产者收入的稳定是有作用的。②平抑价格目标。储备的平衡作用具体表现为数量和价格,即满足供给和平抑价格。一定的收购价格可以刺激生产,而公平的销售价格则可以保护消费者。按照WTO规则,中国政府用于粮食安全储备补贴的财政开支属“绿箱”政策范围。这一规则也使得专项粮食储备的第二个衍生目标成为可能。据财政部资料分析,1996—1998年中国平均每年用于粮食安全储备的补贴为383.78亿元。③提高效益目标。效益目标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专项粮食储备应当是追求效益的储备,粮食储备的效益应体现在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总体收益上。因此,政府通过专项储备粮食能使社会总福利达到最大化。这是专项粮食安全储备的隐性目标,也是粮食安全的长期目标。
2.设计原则。(1)基本原则——供求平衡原则。专项粮食储备是个动态的存量概念。所谓动态是指其吞吐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吞吐量是个流量,只有保持一定的流量才能保证专项储备粮的新鲜度;所谓动态的存量,指存量并非固定不变,存量是时间的函数。专项储备粮的净吞吐量以当年粮食产量和进口量(Qp)与当年粮食需求量和出口量(Qd)之差为依据。设当年净吞入量为E[,i],当年净吐出量为E[,o],则当年粮食储备量△E为:
(2)从属原则。①财政能力原则。这取决于政府对专项粮食储备成本亏损支付能力大小。如果政府着眼于储备盈亏平衡,就要使得库存粮食销售之后的预计利润等于保存期间的预计费用;如果政府对专项粮食储备给予一定的补贴,那么上述预计费用减去政府补贴就等于预计利润,显然此时储备规模可以扩大。当政府对粮食储备采取购销同价甚至购销倒价的价格政策,那么粮食储备的全部流转与保管费用就必须由政府全额补贴,此时粮食储备的规模就完全取决于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②机会成本原则。这个原则是指只有当储备粮食的费用小于或等于进口粮食的费用时,进行专项粮食储备才是合理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当粮食储备费用大于进口粮食费用时就不必进行储备,因为这涉及到进口粮食的外汇支付能力、国内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水平、进口粮食渠道的稳定或波动状况和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因素。研究表明,现阶段中国进口普通小麦用于专项粮食储备的机会成本小;进口稻谷用于专项粮食储备的机会成本太大;进口玉米用于专项粮食储备时,储存在南方销区机会成本略小,储存在北方机会成本大。
四、专项储备粮规模数学模型的建立
本模型假定:当粮食供求基本平衡时,粮食价格基本稳定,即在考虑供求因素时隐含了价格因素;当满足人们对粮食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时粮食的供给量用最佳人均占有量表示。
1.模型的基础变量。
(1)t年粮食可供量K(t)。设Y(t)表示t年的粮食产量,I(t)表示t年粮食的净进口量,K(t)表示t年的粮食可供产量。
(4)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与恩格尔系数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大粮食人均占有量与恩格尔系数之间的关系将发生变化。设NGL1和NGL2分别表示农村和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其数据如表1。
表1 农村和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经济统计年鉴》及相关资料整理
(8)贫困人口粮食储备量PK(t)。到2003年初,全国处于温饱线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大约还有1459.5万,这部分贫困人口的年粮食需求量设为PK(t):PK(t)=X(i)·PKR(t)。其中PKR(t)为t年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
2.专项储备粮模型的构建。通过粮食价格弹性分析,构造粮食年吞吐量函数,进而建立粮食储备规模模型。中国有九亿多农民,由于农民职业的特点与粮食生产自身条件的限制,农民在粮食生产中既不会出现因价格下跌而完全放弃粮食生产,也不可能因价格上涨而使产量大幅度增长。而且粮食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所以粮食供给的价格弹性较小。根据1978—2000年中国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指数,计算粮食供给的价格弹性(计算过程略)。计算结果表明粮食供给缺乏弹性。取1991—2000年的平均弹性|E|=0.4830作为粮食供给的价格弹性。这时当供给增加(或减少)1%时,价格将下跌(或上涨)2.07604%。当粮食供给波动率分别达到a=±3%或a=±4%时,粮食价格会相应产生6.21%或8.28%的波动。这样的波动能为居民所接受,不至于造成社会不安定现象。在构造每年的吞吐量时将分别用a=±3%和a=±4%作为基本依据。
(1)t年的吞吐量算法。设Q(t)表示t年的吞吐量,KYQ(t)为t年的供给波动,KYQ(t)=K(t)-ZDXF(t),KYQB(t)表示KYQ(t)的波动率。当a=-3%时,是指t年粮食供给减少3%,则t年专项储备粮的“吐出”量计算方法为:
当a=+4%时,是指t年粮食供给增加4%,则t年专项储备粮的“吞入”量计算方法为:
其中e[,21]、e[,22]、e[,23]、e[,24]为吞入率。
(2)t年的专项储备粮规模L(t)。设L(t)为起始年到第t年任一时间段累计波动量的最大值,这种考虑基于粮食连年波动对储备规模有影响。
设Q(t)为起始年到第t年任一时间段吞吐量的最大值,这种考虑基于储备粮连年知吐对储备规模者影响。
则:S(t)为t年的专项国家粮食储备规模,建立中国专项储备粮规模数学模型如下:
式中:S(t)表示t年中国专项粮食储备规模。L(t)表示为计算的起始年到t年间任一时间段(如n年)内累计粮食波动量的最大值。有两种情况:一是若n年内连续减产,则该值为n年内粮食连续减产的累计总量,那么这一时期内专项储备粮规模就是L(t)、Q(t)和FQ(t)+PK(t)三个之间的比较最大值。在这n年内,国家应当动用“吞入”机制来调节供求平衡;二是若n年内粮食连续增产,则该值为n年内粮食连续增产的累计总量,那么这一时期内专项储备粮规模就是L(t)、Q(t)和FQ(t)+PK(t)三个之间的比较最大值。在这几年内,国家应当动用“吞入”机制来调节供求平衡。FQ(t)表示按FAO标准计算的专项粮食储备量,FQ(t)等于t年的粮食消费量X(t)乘以PAO的储备率(5%-6%),再乘以第t年的人口数FNR(t)。PK(t)表示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粮食储备量。
五、专项储备粮规模的计算方案与比较分析
1.2001年专项粮食储备规模方案。利用已建立的数学模型和模型所需数据(数据来自相关资料并经计算整理,限于篇幅此处略去)可计算出2001年中国专项储备粮规模。
(1)方案一:当a=-0.03时
2.2005—2030年专项储备粮规模方案。运用储备规模模型,可计算出当a=-0.03时,2005—2030年的专项国家储备粮规模方案如表2。
表2 2005—2030年专项粮食储备规模计算结果
3.计算方案的比较分析。
(1)2001年的两个方案。上述两个方案表达了当2001年的粮食供给波动率分别为-3%或-4%时,市场粮食的价格波动率分别是+6.21%或+8.28%。理论上,如果要保持当年粮食供给波动率为零,使年际间的粮食可供量没有变化,从而希望粮食价格波动率也为零(假定没有其他因素干扰),则全国需要有4252万吨或5118万吨的专项储备粮抛售才能满足条件。这时全国粮食供求余缺量的调控波动率(即储备粮吞吐率)e=1。e在0到1之间选择,即为对专项储备粮设计目标中所述主导目标实现的“杠杆”的选择,因而该杠杆“长度”被限定在0到4252万吨或0到5118万吨之内。使用杠杆最大“长度”(这里等于当年粮食“吞吐”量)占2001年粮食消费量的8.6%或10%。
(2)2005—2030年的方案。这套方案假定自2005年起之后的25年内,所列年份每年都有a=-3%的粮食供给波动率(理论假设,当a为其他值时计算方法一样),按照新建数学模型,给出模型所需基础变量数据(作者已计算,限于篇幅略去),可计算出表2所列不同年份的国家专项储备粮规模。随着a值的变化,结果也随之变化。按给定的a值,到2030年中国人口达到最高峰时,中国储备粮的规模(此时与吞吐量相等)为7790万吨。在理论上它可以平抑6.21%之内的粮价上扬,但在实际调控时若时机选择恰当,其功能会增强,反之则会减弱。考虑到储备粮必须要有一定的铺底库存和储备粮品种结构等原因,实际储备规模应大于该值。
标签:粮食安全论文; 专项储备论文; 供求关系论文; 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供求理论论文; 农村论文; 种植业论文; 杠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