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程的本质——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视角的一种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德格尔论文,亚里士多德论文,柏拉图论文,视角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934(2011)04-0061-05
工程哲学在本世纪之初正式登场了,作为一个哲学的分支拥有了明确的哲学特征和地位。但对工程的哲学思考先于“工程哲学”就已经出现了,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思想。工程哲学的研究任务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工程本质的探讨,这也是工程哲学作为哲学学科的基础性问题。本文尝试从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视角,分析工程的本质。
引言:国内学界对工程本质的理解
本世纪之初,李伯聪教授出版了《工程哲学引论》一书,论证了“工程哲学”与“技术哲学”和“科学哲学”是并列的学科,提出了工程哲学研究的领域与任务。李教授对工程的界定是:“人类改造物质自然界的完整的、全部的实践活动和过程的总称”。[1]这种定义把工程的本质理解为“造物的实践活动及过程”,成为目前占主流的观点。殷瑞玉院士等集体合著的《工程哲学》中,把工程界定为“人类创造和建构人工实在的一种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及其结果”。[2]这个定义中增加了“实践活动的结果”,但还是以“实践活动过程”为主导。《工程哲学》中把工程的本质理解为“各种工程要素的集成过程、集成方式和集成模式的统一”,[3]强调的仍然是“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对工程要素的集成”。徐立博士等从本体论的角度,把工程本体理解为静态的“工程的物质流、意识流、信息流构成的复杂实践系统”以及动态的“以人为主体的工程实践活动”。[4]
从实践活动角度界定工程和理解工程的本质,被许多学者所接受和采纳。在包和平博士和邓波教授的观点中,体现得更加详细具体。包和平把工程界定为:“社会地组织起来的人,以某种(或某些)目的为导向,依据生产经验、数学知识、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在技术手段提供的各种可能性的基础上,合理控制和利用各种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精神资源)进行人工物的建造,以满足人类需要的社会建构活动(动态)及其成果(静态)”。[5]邓波对工程的界定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的各种需要,在集成科学、技术、社会、人文等理论性知识及境遇性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经济核算的约束下,调动各种资源,在特定的空间场域和时间情境中,通过探索性、创造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社会建构过程,有计划有组织地建造某种特定人工物的实践活动”。[6]
包和平和邓波的对工程的界定和理解,已经基本指出了工程本质的几个方面:工程目的和结果是创建满足人的社会需要的人工物;满足人的社会需要的人工物是通过工程实践活动生成的,工程实践活动是工程的本质核心;工程实践活动是受自然的、社会的、知识的等条件的约束;设计和实施工程实践活动方案的主体是各种“工程人员”。邓波还从人的生存方式出发,考虑了工程活动的“空间性”和“时间性”,对工程活动本质的理解进一步深入了。
在对工程的本质的理解中,国内学者多数都把“工程实践活动”看作是工程本质的核心内涵,强调工程的动态实践性。这其中的动机原因之一,就是要把工程同科学技术区分开来,拒绝把工程本质理解为“科学技术的应用”。然而,对于作为工程活动的“结果”的工程物以及为工程活动提供预先方案支持的“工程师”,许多学者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本质分析。工程实践活动及其本质并没有囊括工程之本质的全部内涵,工程物及其本质也不仅仅是工程活动的“结果”,工程物的本质中包含了超出工程活动的本质范围的另一部分内涵。
工程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其中不可缺少的三方面是“工程物”、“工程活动”和“工程师”。工程总体现为一定的“物的体系”,从一个简陋的茅屋到复杂的发电站,都显示为物的存在方式。工程物的体系是通过工程活动或工程实践而建造的,工程也显示为一系列从简单到复杂的实践活动。工程物的存在状态、工程活动的程序,又是由工程师构想“设计”的,无论古代的“经验型工程师”还是现代的“科学型工程师”,都是工程物和工程活动的不可或缺的“原因”。工程物、工程活动和工程师作为工程的三个环节,分别包含了工程本质的一部分,通过分析工程物之为工程物、工程活动之为工程活动和工程师之为工程师,可以窥见工程的本质,即工程的是其所是。
1 工程物作为工程物
本文先从工程物开始探讨,因为“工程物”是工程师和工程实践活动优先关注的“目的”,而工程物又显示为比较持久的、固定的、可直观的存在。后期海德格尔对“物”进行了追问和思考,小到一把壶,大到一座桥,分析了物之物性。
人们通常总是优先关注工程物的功能、作用或“价值”,这也是正当的合理的。但是工程物的功能或价值是从何处、如何获得的呢?工程物的功能价值是从工程物的“存在”而来的,工程物的存在就是应该首先追问的东西。海德格尔优先考虑的就是“物”(“工程物”)作为物(工程物)的“存在”。
海德格尔以一座桥为例,分析了桥作为桥的存在的本性。桥是一“物”,也是一个“工程物”。桥横跨过有水的或水枯竭了的地段之上,供人们往来通行或运输货物。如果从桥的“功能”来看,桥就是一个有用的、起作用的人造建筑物。人们为何建造桥这个“工程物”呢?为了人的生存及需要。那么,人的生存又是怎么一回事情呢?海德格尔说人的生存在本质上就是“栖居”(Wohnen),栖居是生存的本源。
“所谓人存在,也就是作为终有一死者在大地上存在,也就意味着:居住”。“栖居乃是终有一死的人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7]“栖居”有栖留、居有、依靠、照料之意,是海德格尔后期标识人的存在的基本术语。不能把这里的栖居理解为人的一种行为,栖居指示的是人的根本上的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海德格尔后期把人存在于其中的“世界”,规定为“天、地、神、人”的“四重整体”。“‘在大地上’就意味着‘在天空下’。两者一道指‘在神面前持留’,并且包含着一种‘进入人的并存的归属’。从一种原始的统一性而来,天、地、神、人‘四方’归于一体”。[8]海德格尔的“四重整体”中的“神”并不是宗教意义上的主宰万物的神灵,而是暗示着“神性”的显现。因此,这里的“神”是指神性的神圣、神秘;代表着人所不可知的和尚未知的存在的奥秘。“终有一死的人通过栖居而在四重整体中存在”。[9]
那么“四重整体”作为人存在于其中的“世界”,是在哪里、又如何敞开的呢?海德格尔说:“作为保护的栖居把四重整体保藏在终有一死者所逗留的东西中,即物(Dingen)中”。[10]“桥以其方式把天、地、神、人聚集于自身”。[11]桥这个工程物,通过提供一个场所的方式聚集着四重整体;四重整体通过桥而聚集到一处作为世界而敞开了。桥这个物之所以能提供出聚集的场所,是由于桥作为位置而为一个场所设置开启了空间。在桥出现之前,并没有一个现成的位置,是通过桥从桥本身而来才产生了一个位置,成为位置的物(桥)和物(桥)所生成的位置,才能提供出一个场所和空间。①说桥提供和设置了场所空间,并不是主张“空间”是“物的产物”或“人的活动的创造物”,而是主张空间通过“物”而显现即被给予。人的存在,就是在由桥这样的物(位置)所提供的场所和开启设置的空间中逗留,即栖居。桥这样的物通过其位置提供了场所和设置了空间,就是敞开了、开启了一个世界,世界的“四重整体”就被聚集到桥这个工程物的位置中,人的生存即栖居,在工程物所开启的空间场所中逗留。
不只是桥,茅屋和发电站这样的工程物,也聚集着“四重整体”并开启着世界。一个乡村的茅屋,为居住的农夫提供了栖居的空间场所。茅屋把周围的土地、树木、星空、牲畜以及保佑农夫丰收的神明,聚集到了由茅屋产生的位置中,茅屋开启了农夫的世界。一座建立在城市郊区的发电站,也聚集着“四重整体”。建立在一块特定土地上的发电站,把遥远的矿山大地提供的资源运输到其位置上,在其环围的天空下,在神圣的自然力法则的协助下,运用神秘的物理学原理和复杂的能源技术,为城市里的人们提供能源,让利用这些能源的人们通过发电站的存在而生存。发电站通过其“位置”,把大地(资源)、天空(空气)、神圣和神秘(自然法则)、终有一死者(能源消费者)聚集在一处,敞开了一个复杂的现代的“世界”。
从海德格尔的立场来看,工程物的本质是从栖居和“四重整体”而来得到规定的,通过提供场所空间而聚集了四重整体,即开启了一个世界让人栖居,这就是工程物之为工程物的本质。由于聚集了四重整体而让人逗留,工程物才“有”功能和价值。
2 工程活动作为工程活动
工程物之为工程物的本质,是从世界和栖居方面得到规定的。然而工程物的生成或产生,不仅仅由于它的本质,还有其他的“原因”。从亚里士多德的立场来看,工程物的“生成”是从潜能到现实的实现运动。
亚里士多德论述了任何人工物的生成都是通过一种运动,即“潜在存在作为潜在存在的现实”,或“潜能作为潜能的现实”,[12]生成运动都是由四种原因引起和决定的[13]: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终点因)。工程物的生成,也是由这四种原因引起决定的。工程物总有它的由之构成的材料,泥土、木头、塑料或者金属等,工程物是由这些材料质料建成的工程物,这些材料质料是其必不可少的原因之一。构成工程物的质料的运动受到形式或外观的指引,外观形式“进入”到了质料之中,工程物的形式或外观才决定了工程物是这种符合其称呼的工程物,形式或外观是工程物生成的必不可少的原因之一。工程物的生成运动总有由以开始的推动本原,建造者或施行者,动力因是工程物生成的必不可少的原因之一。建造工程物总有它的所为的目的或终点,工程物最终在其运动结束的终点拥有了特定的形式外观,这一工程物才生成,目的因或终点因也是工程物生成的必不可少的原因之一。
工程物也总是某种工程实践活动的产物或结果。工程活动与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和“四因”有何关联呢?在工程物的生成运动中,工程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原因”和“条件”。工程物生成运动的起始推动,是由建造工程的“活动”引发的,工程活动作为“动力因”属于工程物生成的原因;工程物生成运动的目的或终点,也是由工程活动设立并引入的,目的因是通过工程活动而起作用的;工程物生成运动的形式或模仿的原型,也是通过工程活动而设置入构成工程物的质料中,没有工程活动的协助,形式或外观并不能像自然物的生成那样自动进入质料中;工程物生成运动的质料载体,并不是工程活动的产物,它们来源于“自然”,但这些工程物质料对工程物形式和目的的“适合性”,却是由工程活动“发现”和选择而引入工程物的生成运动中的。“四种原因”通过“工程活动”而让工程物生成,工程活动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工程物之生成,是由于工程物从潜能到现实的运动,是由于工程物的四种原因的共同作用。工程物能够实现从潜能到现实的运动,工程活动才可以作为“协助者”推动促成这种实现运动。工程活动之为工程活动,即工程活动的本质,就在于作为工程物生成运动的协助者,把四种原因聚集到工程物运动的实现过程中,让工程物在终点站立并拥有自身。工程物在终点站立,就是工程物生成了并同时拥有了一个位置地点,即设置了空间场所。工程活动之所以能够进行,是由于工程物能够如此这般地从潜能到现实的运动。工程物从潜能到现实的运动并不是工程活动的“创造”,工程活动只是引发和协助了这种运动的实现。
3 工程师作为工程师
工程活动的实施,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和展开的。工程活动之结果的形式、工程活动的程序方案,是由“工程师”构想设计的,工程师是工程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从柏拉图的立场来看,工程物作为工程物,是由于它“分有”和“模仿”了工程物之“理念”或“相”。而工程师就是看到了工程物之“理念”或“相”的人。
工程物的“理念”或“相”,是在工程物的外观中显示出的恒定的“东西”,是可以把工程物称为“这种工程物”的根据。工程活动方案的设计,依赖于对工程物生成之后的“形式”或“外观”的把握,只有预先“看到”了这种工程物生成之后的“形式”或“外观”,才能设计工程活动方案。工程师的“创造能力”就建立在这种“预先看到”基础之上。在看到了工程物生成的“形式”或“外观”之后,还要再继续观看如何把这种“形式”或“外观”设置入工程物的质料中,即构思工程活动的方式和步骤,要看到工程活动从何处开始、经过如何的实行过程以及在何处终止。工程物的质料是工程活动所施加于其上的载体,工程物的质料或者来源于其它人工物,或者最终来源于自然。工程物的质料是否适合于引入工程活动中,以及是否适合于如此这般地对其进行“入于外观”的建造活动,都要求在工程活动实施之前“预先看到”。
工程师的“设计”活动,就是预先“观看并看到”工程物生成的外观形式、工程活动的方式步骤、工程活动所施加于其上的适合的质料。工程师之为工程师,即工程师的本质,就在于把“预先看到”的工程物的外观形式、工程活动的方式步骤、适合于工程建造活动的质料,聚集到一起并以符号的形式(文字、图表、公式等)提供出来。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工程设计方案。
4 工程的本质的统一性
前面分别探讨了工程物、工程活动和工程师的本质。工程物的本质,是通过其自身所提供的场所空间而聚集了四重整体,开启了一个世界让人生存(栖居);工程活动的本质,是作为工程物生成运动的协助者,把四种原因聚集到工程物生成运动的实现过程中,让工程物在终点站立并拥有自身;工程师的本质,是把“预先看到”的工程物的外观形式、工程活动的方式步骤、适合于工程建造活动的质料,聚集到一起并提供出来。那么,这三者的本质之间的关联是怎样的呢?
先从工程师开始分析。工程师“预先看到”了工程活动的程序、过程、条件和作为其“结果”的工程物的外观形式,但是这种“预先看到”的东西还不是现实的存在,还要通过实现活动表明其具有潜能或可能性。工程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在终点让工程物站立出来,工程师的设计方案才是符合其本质的正确的“观看”。工程师之本质,是从工程活动的本质和工程物的本质而来得到规定的,工程师为工程物的“存在”和工程活动的“展开”而“存在”,工程师基于工程活动的进行和工程物的生成才成为工程师。
工程活动启动了工程物的生成运动,把工程物生成所需的原因(或“要素”)聚集(或“集成”)在一起,让工程物的形式进入质料而在终点站立出来。工程活动是以工程物为“目的”的,工程物是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东西,工程物“本身”是工程活动的“为何之故”,工程活动并不是为了“工程活动本身”,工程活动的本质“通过”工程物的本质而获得。远德玉先生指出:“用物是造物的起点,即一切造物活动都必须造出有用之物,因为它有用所以才被人使用,即消费”。[14]工程物在本质上聚集了世界的“四重整体”而让人存在于其中,工程物才能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为了人的生存需要而建造工程物的工程活动,是从工程物所开启的“世界”方面获得其本质的。由于工程师的工作是工程活动总体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工程师的本质也是工程活动本质的构成部分。
工程物通过其位置提供空间场所,聚集了“四重整体”而开启了一个世界,终有一死的人在其中生存。工程物的本质是从“四重整体”的世界方面得到规定的,人的生存就显示为在“物”所开启设置的空间中逗留。工程物的生成是“由于”工程活动和工程师所导致的,但工程物的“本质”却不仅仅是来源于工程活动的“结果”,工程活动并不能赋予工程物去聚集“四重整体”的世界,工程活动是“响应”和“迎合”了“四重整体”向工程物中的聚集。工程物的本质超出了工程活动的本质以及工程师的本质,工程师的工作和工程活动本身就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在工程物的本质的构成实现中,工程活动和工程活动的本质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条件。工程物的位置是通过工程活动而生成的,工程活动在终点让工程物站立出来才开启设置了“空间场所”。但不能说是工程活动“创造”了“空间场所”,而是通过工程活动创建工程物所产生的位置,一个“空间场所”这样的东西才“被给予”即出现了。
工程师、工程活动和工程物的本质之间,既相互差异又互相关联归属而统一在一起。那么,这三者的“统一”是什么呢?这种统一就是工程的本质。工程师、工程活动和工程物都属于工程这个整体,工程师的本质、工程活动的本质和工程物的本质也属于统一的工程的本质。工程与人的存在以及世界的关联,是工程的本质所在。工程在本质上是让人“去存在”的东西,即让人展开、实现其生存的东西。本文将工程的本质规定为:通过工程设计和实施活动,实现工程物的生成运动并建立其位置,从而开启出场所空间,把“世界整体”聚集到一起而让人的生存在其中展开。
工程实践活动不管多么复杂,都只是工程本质性的一部分,可以用工程实践活动来描述指示工程的存在特征,但不能用工程活动来解释工程的本质。工程实践活动并不能创造出工程物的从潜能到现实的运动,而只是协助这种生成运动的实现。工程活动也不能创造工程物所开启的空间及其对世界整体的聚集,而只是聚集世界整体的一个步骤环节。工程实践活动作为人的生存的一种方式,属于让人“去存在”的工程本身。
注释:
①欧洲哲学传统上占统治地位的笛卡尔牛顿式的“数理空间”,是不包含位置的,也就与物无关,在其中找不到任何“物”,也找不到作为终有一死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