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对外经贸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经贸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211(2000)02-0049-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贸有了迅速发展和根本性改变,极大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突出地表现为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崛起和20世纪90年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启动。但由于受区域内部要素的制约,对外开放空间的扩大和推移,并没有引致我国区域对外经贸的均衡发展,也没有改变我国区域经济总体分布格局,东中西地区差距依然存在,对外经贸大省和传统经济强省——辽宁的衰退和广东繁荣形成鲜明的对照。而这些表明,对外开放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在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正确认识对外经贸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有关基本理论观点
国际经贸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一直是发展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提倡“自由贸易”的斯密和李嘉图,从国际分工角度论述了国际贸易对所有国家都是有利的。20世纪30年代罗伯特逊DH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纳克斯分析了19世纪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经济发展原因,在20世纪50年代又补充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他认为19世纪国际贸易的发展是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首先由于各国在加强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按照比较成本规律进行国际贸易,从而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合理配置,并都得到多于自己生产量或成本的消费量。这是对外贸易的直接利益和作用。其次,对外贸易的发展还通过一系列动态转换过程,把出口部门的经济增长传递到国内其他各个相关经济部门,从而带动国民经济全面增长。这是对外贸易的间接利益和作用。
不过到了20世纪,由于各种条件变化,纳克斯已经注意到“经济增长发动机”的观点不再适用。究其原因在于:①发达国家工业结构由轻型转向重型,初级产品需求比重下降;②在发达国家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劳务价值比重逐渐增加,对原材料需求比重下降;③由于农产品需求收入弹性低,尽管发达国家收入水平提高,但并未引起农产品需求的大幅度提高;④发达国家农业中的保护主义比制造业更为严重;⑤广泛地节约使用工业原材料;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明,新材料逐渐取代原材料。所有这些都表明发达国家并未通过初级产品需求的增加而把它们的经济增长传递到其他国家去,而发展中国家不能单纯地把初级产品出口当作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A称之为“增长引擎的减慢”。
更有一些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分享的国际贸易利益和加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严重冲突,自由贸易的发展加深了国际间的不平等,绝大部分贸易利益归先进的工业国占有,发展中国家推进了国际贸易发展,却抑制了本国工业化进程。普雷维什R在1950年向联合国提交的《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中,根据1876~1938年英国进出口产品的平均价格指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原料出口国的贸易条件长期恶化。在中心和外围国家的贸易交往中,贸易条件越来越有利于中心,而不利于外围。这就是著名的“普雷维什命题”。辛格HW1950年发表《投资国和借款国之间利益的分配》一书,提出需求的收入弹性不同和节约物资的技术革新引起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金德尔伯格CP在1956年出版的《贸易条件》中指出,就欧洲来看,贸易条件有利于发达国家,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可见西方经济学关于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这基本上取决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贸易结构、经济水平、经济体制以及国际和国内市场和资源的对比关系。它们制约和决定着对外经贸的发展及其促进作用和程度。
二、对外经贸对经济发展的具体作用
对外经贸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现代经济发展可以从不同方面获得外贸带来的利益,既有直接促进作用,又有间接关联作用,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具体表现为:
(一)对外经贸利用商品的进出口,平衡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和合理配置,增大产出,直接促进经济增长。通过“大宗产品”和“剩余产品”的出口,扩大国外对国内产品的需求,开辟产品市场,促进国内资本积累和投资增加,以扩大自身总体生产规模,使其生产向可能性边际上移动。进口可以弥补资源缺口和节约资源,增大一国总产出和总供给能力。
(二)对外经贸可以提高科技水平,促进生产率提高。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了适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赶超式经济的发展,如同资本积累一样,更要实现技术进步累积效应的超越。一方面通过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加快技术创新,促进传统生产方法和工艺的变革,既节省了研究和开发费用,又加快了技术进步速度,同时随着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原料、新组织的生产、开发、应用和建立,培养和训练了大批科技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提高了人力资本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方式、经济体制、文化思想观念、竞争意识,树立现代化商品经济观念,改变过去社会经济结构的僵化,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扩散能力,提高外贸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的生产率。此外,对外经贸还可以推动国际间和区际间的专业化分工,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发展对外经贸,可直接获得外国投资,同时为政府创造财政收入来源,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资本不足往往是制约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钱纳里等曾提出著名的“两缺口模型”。他们指出,经济发展需要投资(I)和进口资本品(M),投资的来源是国内储蓄(S),进口所需的外汇来源是出口创汇(X)。发展中国家在储蓄、外汇、吸收能力等方面的国内有效供给不足,造成储蓄缺口(I>S)和外汇缺口(M>X)这两大缺口,而引进外资正是填补这些缺口的有效手段,从而解决资本不足的问题。
(四)对外经贸可以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改变,促使国内区域经济直接与国际经济和市场接轨。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大多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比重较小。发展对外经贸,可以大力推动二、三产业等部门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而促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外贸商品结构由初级品向工业制成品和资本品的改变,还可以增加现代工业生产部门的劳动就业,通过劳动力自传统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的转移,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对外经贸通过国家区域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引导,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及其变化也有直接影响。发展中国家通过“进口替代”可以优先建立和发展国民经济主导产业部门,实现规模效益,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可以大幅度提高国际竞争力,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五)对外经贸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果单纯依靠自身资源禀赋优势,追求对外经贸的比较利益,往往使区域资源生产力达到极限,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并导致“贫困化增长”,即当一国生产要素的增加使产品出口增加时,由于国际比价或贸易条件恶化,该国出口收入和福利水平不但没有因此而增加,却反而减少;还可以造成单一工业结构或畸形经济结构,阻碍区域工业化进程。甚至这些不良影响可能会超过从外贸所获取的利益,使区域经济难以获得真正的发展。
三、对外经贸促进经济增长模式
随着世界经济国际化和区域集团化的不断加强,发展中国家常把对外贸易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根据本国比较优势和竞争能力,通过初级产品出口、进口替代和制成品出口等,逐步推动本国工业化,改善国民经济结构,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初级产品出口带动模式。初级产品是指加工程度低,仍保留自然形成的农、矿产品,主要用于食品和工业原料。初级产品出口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用的基本模式。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工业化程度低,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大,从而决定了其生产能力主要在初级产品方面。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具有丰富的天然资源和劳动力,长期从事农业或种植业,但缺乏技术和资本,从理论上说出口初级产品符合其比较利益。此外,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宰的目前运行的国际经济秩序,造成了发展中国家以初级产品与其交换工业品的格局,而且从19世纪开始就一直有意维系这种格局,使发展中国家也难以摆脱出口初级产品的不利地位。
发展中国家在一定阶段内利用初级产品出口,可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主要表现为:①可换取资本品的进口,进而扩大初级产品的生产能力,使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优化资源配置;②随着初级产品市场扩大和利润的增加,将导致外国投资、本国储蓄和劳动、技术供给的增加,从而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增强初级产品的生产与出口能力;③初级产品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作用有利于发展中国家逐渐培育自己进口替代能力,从而推动工业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初级产品出口带动模式对经济增长也有不利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材料和一些原料替代品的不断出现,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率不断提高,初级产品的国际市场需要正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加之初级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较低,其国际贸易价格不断下降,它在国内的出口关联效应或乘数效应较弱,等等,所有这些将使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展迟缓,甚至丧失发展工业的机会和决心,造成“贫困化增长”。
(二)进口替代带动模式。这是指发展中国家采用贸易保护政策,立足发展本国工业品来替代原先需要进口的同类商品的一种对外经贸发展模式。其目的在于减少本国对外市场的依赖,消除“不平等交换”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促进本国民族经济的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拉美和东亚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先后采取了这种模式,并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对其经济的发展起过积极推导作用。
进口替代一般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级进口替代阶段”,主要是建立和发展一般最终消费品工业,如纺织品、食品加工、一般家用电器、手表、自行车等,以取代这类消费品的进口。第二阶段是“高级进口替代阶段”,主要是从最终消费品的生产转向本国工业需要的资本品,中间产品及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如机械、钢铁、各种工业原材料与设备、小汽车、高档家用电器等,以取代这类工业品的进口。在这两个阶段,为了保护处于成长初期的该类民族工业,国家通常采用关税、汇率和限额等贸易保护措施,同时在国内还给予税收、信贷、价格等方面的特殊优惠政策。
进口替代模式的优点,在于保护本国民族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减少对外国的依赖。日用消费品的进口替代可以减少国民财富的外流,提高国内储蓄率和投资率,同时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日用消费品工业,可以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并增加就业。而完成高级进口替代,则意味着依靠本国力量建立起来了一个完整的自主的工业体系,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够生产工业制成品,并促使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现代化,为出口替代打下必要的工业基础,加快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表明,进口替代模式容易造成外汇短缺,国际收支严重失衡。进口替代工业一般在国内没有或很少有后向关联效应,加之严格的保护措施,往往使其缺乏竞争压力,产品效率低,成本和价格高,从而造成国内市场需求萎缩,关联效应更趋减弱。同时各种优惠政策又会使国内资源争相流入这些效率低下的部门,导致国内资源配置不合理。此外,进口替代的机会成本很高,在强调“自给自足”和“国产化”的政策下,放弃了国外资源和产品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所带来的外贸利益,也失去了参加国际分工,充分利用国际生产力的机会。因此,长期实行这种模式不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分享国际贸易利益。
(三)出口替代带动模式。“出口替代”是由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古斯特夫·拉尼斯首先提出的,其意在指以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来代替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出口。后来其含义不断拓展,出口替代不只局限于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和农产品替代,而是面向国际市场,积极发展出口工业,用工业制成品和半成品等高附加值产品代替初级产品出口,以多样化的出口贸易带动本国产品结构升级,并促进经济迅速发展。
出口替代模式一般经历两个发展阶段。在初级阶段,主要是利用本国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发展加工工业和一般消费品,如食品、服装、鞋帽、玩具、纺织品等,用这些劳动密集型工业品代替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与外贸条件变化,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逐渐代替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进入高级出口替代阶段。出口替代还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出口扩张型,即一切以扩大出口为主,实行出口导向型外贸战略,多用于地域狭小、资源短缺的地区和国家;一是鼓励出口兼顾国内市场的出口替代模式,即在鼓励发展出口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与出口替代相关的产业部门,形成规模经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多用于资源丰富、幅员广阔的国家。
出口替代模式具有如下优点:①由于出口替代面对国际市场,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等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②出口替代产业有利于吸收外资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并使其逐渐向非出口部门扩散,同时在国际竞争机制作用下,出口企业内部也具有技术革新动力,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③出口替代产业后向关联效应要比其它两种模式强得多,出口具有明显的乘数效应,可以放大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当然,“出口替代”需要一定条件,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出口替代”要求本地区应该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基础,各部门之间密切相关,否则将限制出口产业的加工能力和规模效益。发展出口替代还需要熟练劳动力以及高水平的技术与管理人员等人力资源,尤其是从初级出口替代转向高级出口替代时,国内的经济、技术条件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出口产业采取税收、关税、补贴等保护和鼓励政策,容易使出口企业生产效率低下,造成出口缺乏国际竞争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外经贸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一个国家和地区可以采取不同模式,根据本国国情及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及时加以调整和转换,尤其对像我国这样幅员广阔的发展中大国来说,还要注意不同区域采取不同模式,将三者在时序和空间上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收稿日期] 2000-04-04
标签:进口替代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经济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学论文; 初级农产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