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街区与旅游产业结合越来越紧密,旅游者在街区旅游中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旅游体验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传统街区更新的成败。本文以旅游体验理念下的传统街区更新未研究对象,总结出传统街区更新策略,即强化空间形态特色、街区文脉传承、功能整合等。
1 传统街区旅游现状与多元化体验
1.1现状
传统街区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而拥有大量的旅游资源,以此为动力发展旅游业,提升传统街区的旅游体验品质,在街区更新中已经卓有成效。在旅游浪潮中出现了如上海“新天地”、北京“大栅栏”、北京“南锣鼓巷”和宁波“老外滩”等一系列的传统街区更新项目。激进的大拆大建正逐渐被这种温和、理性的方式所取代,许多幸存的城市精华地段有望得到可持续的利用,从而实现历史文脉的延续。
1.2多元化体验
街区旅游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旅游者在传统街区中通过旅游观赏、旅游交往、旅游模仿、旅游中的游戏等途径完成旅游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旅游者展现出审美、交往、参与、认知、消费等多元的需求。个性化、体验化、场景化旅游需求越来越明显。
2 街区更新中旅游体验空间特点
2.1 街区空间形态特定化
图1 独特的聚落空间形态(图片来源:聚落探访)
人类的聚居区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造成经济、文化、社会的局部封闭性,空间形态各异,不同聚居区之间充满神秘感,这种神秘感是造成区域间旅游的动力。(如图1)现代发达的媒体通过信息传播削弱了神秘感,但结果并没有使人们减少旅游的兴趣,反而使人们认识到不同区域的独特之处。
空间形态在物质层面上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及空间机理,形成自有的街道、建筑、景观风貌,反应了城市特色,在形状、材料、色彩、肌理等方面形成自己的风格。意向层面上主要包括空间形态承载的难以名状的记忆和情感。传统街区的建筑群、街道及广场空间具有历史文化特征,受到传统文化(道德观念、社会伦理、宗教信仰等)的影响,是历史和生活的体现,传达出一种历史感和场所感,它反映了人们心灵深处的精神向往。
2.2 街区街区是一种文化景观
人们同样对自己所处环境缺少的人文环境充满好奇心,传统街区蕴含的古代及近代文明正是现代文明背景下大部分地区所稀缺的。传统街区的文化景观涵盖街道、建筑、小品等具象文化及生活习惯、典章制度、风俗等抽象文化,具有独有的魅力,是重要的旅游体验内容。
街区作为一种文化景观,是以一种舞台化的形式展现给旅游者。旅游体验发生在旅游世界里,发生在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历史时空框架之中。在这个世界中,每一次都有一个新的旅游情景的推出。对于旅游者而言,旅游体验仿佛是观看和参演了一次又一次的戏剧演出,就像是发生在一个个具体的舞台空间,经历着一次次舞台场景的表演过程。
2.3 功能多样化
单一的购物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餐饮、住宿、休闲、文化体验、会议等功能让旅游特色街区焕发出新的活力。功能多样性是旅游体验空间的一大特性。
从国内外的旅游特色街区的发展历程来看,旅游特色街区正是一个由购物街区向社会活动场所,向“客厅”的转变。即使是专业特色突出的旅游特色街区,也开始重视街区辅助设施、辅助功能的发展,功能复合化已然成为旅游特色街区发展和繁荣的关键。
3 旅游体验理念下街区更新策略研究
3.1 强化空间特色
强化空间形态特色就是在街区肌理、空间结构、建筑样态等方面强化其地域性、时代性、文化性。传统街区的空间形态特性表现在独有的街区肌理、空间结构、建筑样态等。但是,传统街区在时代传承的过程中,部分建筑还可能由于经济、历史、政治等原因遭到破坏,另外居民出于经济和实际需求,产生拆除重建和擅自加建等自建行为,导致空间形态的不完整性,削弱了街区的历史感和场所感。这些被弱化的特性降低了旅游者可获得的旅游体验满意度,在街区更新中,为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质量,需要对其空间形态特色进行修缮和强化。
3.2 街区文脉传承
传统街区的物质文化包括街道景观、街道格局、建筑材料、建筑形制、建筑装饰等,制度文化是街区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政治、家族或宗教性质的等级制度和行为规范,精神文化包括街区居民在精神需求驱动下形成的宗教信仰、民族风情、文化活动等。物质文化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旅游者通过对物质文化的体验感知,形成对街区的精神文化感受。从旅游体验的角度出发,文脉的选择往往选择易于表达、具有渗透力的物质文化。
舞台化是传统街区文化景观的重要特征,有两种方式:一是真实场景的展现,二是用符号引发对真实场景的想象。传统街区最具代表性的场景便是其独特的传统空间,文脉的选择主要围绕传统空间展开,即选择传统空间和能引发对传统空间想象的符号。
3.3 功能整合
如果不进行产业更新和升级,功能过时会导致传统街区经济衰退。如果依靠政府经济投入,会形成财政负担,街区更新无法可持续发展。街区更新需要适应时代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和类型,调整用地功能。通过传统产业的延续、文化产业的叠加、产业置换等方式,满足了旅游者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4 小结
本文以旅游体验与建筑学相结合,从旅游体验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街区的更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可行的更新途径。
本文在旅游体验理念下,分析传统街区的空间形态特色,包括空间形态特定化、街区作为一种文化景观、功能多样化等,并进一步分析了在此理念下传统街区旅游体验价值衍生的途径,如强化空间形态特色、传统空间传承、功能整合等。
参考文献
[1]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的视角.[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3]Serge Salat.城市与形态[M].陆阳、张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12
[4]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M].金衡山,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史蒂文•蒂耶斯德尔 .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M].张玫英,董卫,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7] 藤井明.聚落探访[M].宁晶,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8]原广司.世界聚落的教示100[M].于天祎, 王昀,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9]阿兰•B•雅各布斯.伟大的街道[M].王又佳,金秋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58
[10]史蒂文•蒂耶斯德尔等.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M].张玫英、董卫,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167
论文作者:杨雯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0
标签:街区论文; 旅游论文; 传统论文; 空间论文; 形态论文; 文化论文; 北京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