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高考试题分析_高考论文

试论化学高考题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化学论文,高考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传统高考分析的类型和特点

考试分析不仅对检查和改进考试工作非常必要,同时也是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高考作为一项体现国家意志、备受社会关注的大规模考试,尤其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研究。根据历年来许多刊物发表的有关高考题的研究分析文章(笔者称之为传统高考分析),可以归纳出如下的类型和特点:

1.试卷的考试学分析,内容涉及试卷的知识分布、题型结构,考试的信度和效度,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等问题,这类分析一般由专门的考试评价机构承担,主要目的是对考试进行总体性评价,并影响中学化学教与学教学。

2.试卷的趋向分析,如题材的选取、设问的方式、题型题量的变化、权重的调整等,通常是对试题进行分析统计(有的还与《考试说明》相比较),从而得知试卷增减或加强了什么内容,试卷的特点是什么。

3.试题的解法探究,通常有试题的分类解析、巧思妙解、一题多解、解法争鸣或试题的“纰漏”揭示,其中有直接的解法展示,也有对解题进行简单的思维或方法分析,如正向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推理法、守恒法、极端法、差量法等等。

4.试卷的解读性评价,一般是结合具体题目说明试题如何注重基础、考查素质、立意独特、情景新颖、关注前沿、联系生活、紧扣大纲(又有曰不拘泥于大纲)、紧扣考试说明、突出考查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

5.考试的启示性或建议性分析,一般是从试题的特点、内容的呈现方式、考生答题的情况来分析,从中得到教学应该加强实验、举一反三、鼓励创新、夯实基础、联系实际、回归教材、训练表达、提高能力、紧扣考纲、重视过程、连线结网、强化思维训练等之类的启示。

传统高考分析的共同特点是从出题者或施教者的角度出发分析考试,忽视学生“学”的考察。这样的分析文章当然也还是重要和需要的,但“只见试卷、老师,不见学生”,就有悖于教育真谛和教改精神。高考题就表象而言,当然年年有新,但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其思想实质是一样的。现在的高考题都是重视“双基”,考查能力,追求“两个有利”(有利于中学教学,有利于选拔人才)的落实,“操盘”的手法都是扣纲不扣本,以知识为载体、加强实验,重点考查“四种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这些,一线教师都非常熟悉,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关怀学生,关怀学习!因为教师无论怎样教,都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实践才能实现知识的转化和能力的生成,学生是真正的教的根据!从学的角度分析高考,能得到更多真切有用的信息,能发挥好高考在客观上的指挥棒作用,使学生快乐扎实地学习,考出好水平。

二、化学高考题的新分析

1.学科思想

这是关于“学什么”的问题。先看一道典型的高考题:

在一定条件下,RO[n-][,3]和I[-]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如下:

(1)RO[n-][,3]中的R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_。(2)R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是___________。

这本应是一道简单题。但当年许多考生受第1问负迁移的影响,把RO[n-][,3]中R化合价当成最高价,套用最高化合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将第2问错答为5。可见考生经过几年艰苦的学习,还未能树立起物质结构中离子趋于稳定结构的思想!

再如[上海高考2003.29]题的解答,考生要能灵活应用有机化学的官能团思想。尤其是关于“B+E——CH[,3]COOOH+H[,2]O”这一未知方程式的推断,需要综合应用质量守恒思想、官能团思想、物质结构(化学键)思想。类似这样的推断题,在近十多年的全国性或区域性化学高考中,连年不断、屡见不鲜。

变化问题的设问方式或题目情景,这是高考命题的基本手法。但万变不离其宗,思想仍为行动的先导。这就是说,无论题目看起来怎样的复杂或简单,都是要在一定的思想指引下,依据一定的方法去破解的。任何一个题目的解答,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离不开一定思想的指导,尤其是解决陌生度、困难度大的试题,更是如此。我们的学生,在题海中泡了很多年,最后“水性”还不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掌握学科的思想精髓,做了教条主义的奴隶。因此,学习者学习化学,不仅要努力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事实和基本技能,更应该进一步去发掘、感悟和掌握化学作为一门学科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或思想(方法),即笔者所言的化学思想(例如原子分子离子论思想,物质结构思想,动态平衡思想,氧化还原思想,官能团思想,同系列、同分异构思想等,它们是沟通具体学科知识和唯物辩证哲学的中介),把具体化学知识所蕴涵的化学思想、观点和方法纳入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内化为自己的态度倾向、科学索养和思想素质。唯有这样的学习,才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学习,唯有在学科思想统帅下的知识,才具备有强大的迁移力。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告诫的:掌握学科最好的办法是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就是某一学科的基本观念,包括基本原理以及研究这门学科的态度和方法。

2.学习策略

这是关于“怎么学”的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则是每个人各不相同,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来解释现实、建构现实的,学习既是学习者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也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有这样一个高考题:下面是四种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引者略)

(1)取23.4gNaCl和40.4gKNO[,3],加70.0gH[,2]O,加热溶解。在100℃时蒸发掉50.0gH[,2]O,维持该温度过滤析出晶体,计算所得晶体的质量(m[,高温])。

将滤液冷却至10℃,待充分结晶后,过滤。计算所得晶体的质量(m[,低温])。

(2)另取34.0gNaNO[,3]和29.8gKCl,同样进行如上实验。10℃时析出的晶体是_____(写化学式)。100℃和10℃得到的晶体质量(m’[,高温]和m’[,低温])分别是多少?

这在当年是通过率很低的一道题,考生在解题时一般有2种情况:一是将(1)、(2)问进行分隔的表面处理,得出不同的答案。二是根据电离学说,NaCl、KNO[,3],溶液可以认为是NaNO[,3]、KCl的溶液,由此得出NaCl和KCl均能析出,到底应该析出哪一种?若同时析出,如何处理量的关系?考生至此感到困惑难解。产生这种错误或迷惑的主要原因是考生没有建立起溶解平衡的概念,没有构建起包括溶解平衡、电离平衡、化学平衡等住内的,关于动态平衡的较完善的认知结构,因此在问题的识别表征过程中缺乏同化的知识背景和策略。追踪到学习过程中去看,就是学习者没有对学习材料进行有意义的理解、融通、同化和重组,把学习停留在“单兵作战”的水平,结果只能是解决一些表面的简单问题。

知识是不能传授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也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它只是关于问题的暂时性“答案”。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主动地进行意义的建构,积极探究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达成认知结构的发展和完善(教师讲演知识的“联线结网”,并不能代替学习者的自主意义建构),同时,还要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和交流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在应用交流中检验、反思、总结、丰富和深化自己的知识,发展认知结构的“经络”,促进知识的完备化、结构化、概括化和程序化,促进认知结构的不断重组和优化,增强认知结构的产生力和同化力,提高学习者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可惜的是许多学习者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记了不少知识,做了不少题,深挖了很多“洞”,囤积了很多“粮”,结果不是被沦为“通风不良,粮食腐烂”,就是被置于“交通混乱,无法提用”。从外因讲是学习者自主学习反思的机会被剥夺了,从内因说是学习者不讲学习策略和知识构建,只追求知识数量,习惯做简单“加法”,这是应该严肃整顿的学习德行!

3.学会发展

这是关于“为什么学”的问题。高考是学能倾向测验,不仅测试学习者对以往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更要测试学习者迁移这些内容到广泛情景中去的能力,测试学习者解决问题的速度、精度、广度和深度。因此要在化学高考中获取高分,必须要有“快、准、巧”的知识应用水平。人是有个性差异的,不是每个人学习化学都能表现出相同的兴趣和能力,所以不应寄希望每个人在化学高考中都获取高分,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学习者要学会发展,善于处理好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的关系:一方面,学习者要克服为考试而学的狭小思想,理解学习化学不仅是掌握未来生活和发展所需的化学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化学的探究学习,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全面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提高生命的质量和强度;另一方面,在化学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善于倾听自己的心声,发现自己的兴趣特长,因势利导,发展志趣,张扬个性,从而学有所长,持续发展,立志贡献于未来壮丽的化学事业。

标签:;  ;  ;  

化学高考试题分析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