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振峰[1]2004年在《基于税收征管数据库的征管质量考核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税收征管质量考核是税制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科学的征管质量考核系统对提高征管质量、加强税务人员执法水平,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征管工作效率,全面落实新《征管法》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对征管质量考核的一般理论进行分析,界定了征管质量考核的含义、原则和方法,给出了考核的内容和具体的计算公式。在综合分析税收征管工作的基础上,确立了征管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并对具体的考核指标给予解释。其次,充分考虑到我省现行税收征管软件的数据基础,并根据管理和考核要求,对其进行必要的完善和扩充,提取其日常征收管理采集的信息,增加具体的查补情况所采集的数据,计算生成考核结果,是对现行税收征管软件系统的有效补充。在系统开发上应用PowerBuilder 8.0作为数据库的前端开发工具,完全按照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研制设计,并以登记率为重点,详细阐述了系统开发过程,包括基本定义、业务流程、程序代码实现的方法及系统优化等内容,最后,简单阐述了征管质量考核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刘天明[2]2007年在《基于税收管理数据库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管理系统的开发》文中研究指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分类管理是税制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科学的纳税人日常征收管理系统对提高征管质量、加强税务人员执法水平,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征管工作效率,全面落实新《征管法》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征管方式方法的一般理论进行分析,界定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征收管理的含义、原则和方法,给出了规范后的操作内容和具体的计算公式。在综合分析税收征管工作的基础上,确立了征管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对具体的核心参数及指标给予解释。其次,充分考虑到我省现行税收征管软件的数据基础,根据监管分析的具体要求,对其进行必要的完善和扩充,提取日常征收管理采集的信息,增加相关的涉税情况所采集的数据,通过计算生成分析结果,这是对现行税收征管软件系统的有效补充。在系统开发上应用PowerBuilder 9.0作为数据库的前端开发工具,完全按照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研制设计,从当前税收管理上的热点敏感问题.企业税收负担率入手,详细阐述了系统开发过程,包括基本定义、业务流程、程序代码实现的方法及系统优化等内容,最后,对本套“概念”平台下的“条码式”一般纳税人预警监控软件的特点及推广进行可行性分析及应用前景的展望。通过优化程序,使用SQL Server的存储过程,设计出一个解决政府机关办事效率提升的方案。优化软件的操作规程,提出新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报率,征收率等计算方法以更贴近实际办税规程,使之更简洁、高效。
姚巧燕[3]2011年在《信息化视角下纳税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国家的发展历程是向租税国家转变的过程,作为税收缴纳者的纳税人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创造者,尊重作为国家财力有效支持者的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实际上也是为了实现国家财力的可持续性发展,也体现出国家对纳税人的尊重。据此,本文认为,国家尊重纳税人并为纳税人提供良好的纳税服务是一个国家和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管理制度日趋完善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西方新兴经济管理理论思想的大量涌入,1993年我国正式提出了纳税服务理念,经过1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2008年国家税务总局纳税服务司成立后,我国的纳税服务工作已成为各级税务机关积极转变税收征收管理观念、加强税务征管队伍自身建设、提高税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课题,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连年增长和扩张,纳税人群体快速增长,纳税人的基本属性、组织结构、行为特征逐渐多元化、复杂化,对纳税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差异化、高级化趋势,服务期望值逐渐提高,以往税务机关所提供的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传统纳税服务手段已经不能从根本上满足纳税人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来不断拓展纳税服务,提高纳税服务质量和效率,进而不断提高纳税人遵从度、有效降低无知性税收不遵从,保证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构建我国税收和谐征纳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已势在必行。我国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从简单地引入计算机到广泛深入地应用信息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克服了传统纳税服务手段的种种弊端,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纳税服务手段相比,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及纳税服务都还比较落后,尤其是当前理论界将信息化与纳税服务两者结合起来的交叉研究相对匮乏,对纳税服务的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理论研究多,与税收信息化的发展实际有机结合的实证研究少,在信息化环境下纳税服务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更是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有必要联系中国实际,借鉴西方的经验,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以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深入为契机,扩大纳税服务空间,构建一个适应信息化发展的纳税服务体系以提高纳税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征纳关系。本文总的研究思路是“分析现状-剖析问题-提出措施”,通过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流程再造理论、社会交换论等理论的主要观点,研究纳税服务的理论基础,并结合信息化理论按照“税前——税中——税后”的逻辑体系,从传统纳税服务模式、信息化纳税服务模式两个方面,分纳税信息服务、纳税程序服务、纳税权益服务叁个层次对我国纳税服务工作做了全方位、多维度的阐述,分析了信息化纳税服务对传统纳税服务模式缺点的有效解决,以及其本身所存在着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信息化纳税服务模式的构想,具体内容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本章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重要意义,概述了国内外在纳税服务和税收信息化方面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并介绍了全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安排以及主要创新与不足等。第二部分是“信息化纳税服务的一般分析”。本部分内容详细叙述了纳税服务和税收信息化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涵盖的项目等内容,对即将研究之问题的范围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和界定,明确了纳税服务与税收执法、纳税服务与商业服务之间的区别,由此明晰后文的讨论范围并详细考察了信息化纳税服务的特点。第叁部分是“信息化纳税信息服务”。通过以信息不对称理论进行的分析,明确了纳税信息服务的目的是减少纳税人对税收政策的信息不对称,提高其纳税遵从度。信息化纳税信息服务有效解决了传统模式下的纳税信息服务存在的针对性不明显、长效机制建设滞后等问题,但是本身也存在着纳税信息服务评价指标缺失等不足,本章对此作了详细介绍。第四部分是“信息化纳税程序服务”。借鉴流程再造理论,明确了纳税程序服务的目的是借助对现有征管流程的再造降低税收征纳双方各自的办税成本。信息化纳税程序服务有效解决了传统模式下纳税程序服务存在的申报方式单一、缴纳程序复杂、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但是本身也存在着流程再造不彻底、信息资源集成性较差、总体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不足。本章对此作了详细介绍,并分析了信息化条件下纳税程序服务不完善的原因是因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流程再造理论的理解浮于表面,需要从深层次对流程进行颠覆性的重构。第五部分是“信息化纳税权益服务”。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明确了纳税权益服务的目的是实现社会交换、构建和谐征纳关系。信息化纳税权益服务平台有效解决了传统模式下的纳税权益服务平台存在的纳税人维权途径不够通畅、维权效果不够理想等缺陷,但是本身也存在着网站更新慢、纳税人商业机密容易通过技术途径流失等侵犯纳税人权益的问题。本章对此作了详细介绍,并分析了信息化条件下纳税权益服务平台不完善的原因在于税务工作人员的素质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需要借助于质量监管手段激励税务人员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的动力。第六部分是“信息化纳税服务的国际经验借鉴”。这一部分总结了发达国家在纳税信息服务、纳税程序服务、纳税权益服务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分析了中国在信息化纳税服务方面与其存在的差异和今后的努力方向。第七部分是“优化我国信息化纳税服务的构想”。这一章针对前面几章分析的信息化条件下纳税信息服务、纳税程序服务、纳税权益服务等方面存在不足的原因,在归纳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我国信息化纳税服务工作的构想。首先,以提高信息化纳税服务供给主体素质为主线,强化信息化纳税服务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为着实提高纳税服务质量提供必需的专业人才队伍;其次,针对信息化纳税服务中的纳税信息服务、纳税程序服务、纳税权益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最后,构建了信息化纳税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对整个信息化纳税服务工作的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本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下创新性探索:一是多维视角的理论整合。目前国内对信息化视角下纳税服务的系统研究较少,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税收信息化或纳税服务的单方面研究,本文将信息化理论、纳税服务理论以及纳税服务工作实践叁方面结合起来,把信息不对称、流程再造、社会交换等理论引入到论文的研究中,尝试从心理学、管理学、公共行政学等多维角度对信息化下的纳税服务进行理论分析。二是具有针对性的制度体系设计。1.多元的组织架构与业务流程。税务机关现有的流程再造是一元式的,即人工流程的电子化,难以满足纳税服务对信息化的要求,也不适应信息化的组织架构与业务流程设计。本文通过运用ESIA方法,采用稳健渐进模式,设置了科学的业务流程,构建了相应的税务组织架构。2.构建了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化纳税服务质量监管体系。现有的研究提供的纳税服务质量监管体系比较宽泛,实际操作性不强,本文在充分占有、整理、分析、总结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构建了专门针对信息化纳税服务的质量监管体系,在制度的设计上与类似的研究相比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受时间及可获取资源的限制,个人所做的纳税服务实证调查的有效性和可信度难以保障,笔者只是采取了规范性分析的方法并偏重于一般的定性分析,希望未来能在实证方面做进一步的努力,以弥补本文的缺憾。
周宇[4]2009年在《税收征管组织信息化能力研究》文中指出税收信息化能力建设是税收管理的一场革命。本文对组织信息化能力进行了解析和研究。组织信息化能力是组织能力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组织信息化的必然产物;组织信息化能力的研究主题是组织本身,包括组织员工、企业文化、组织结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业务流程等;组织信息化能力是可以评价和测度的。组织信息化能力是组织能力的重要组成要素,是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在组织中应用的价值体现,是组织信息化的必然产物,因此,它具有客观性、竞争性、价值性、可度量性、动态性和渗透性等特性。根据组织信息化的内外部环境,组织信息化能力的形成机制又可分成内生和外生两种机制。组织信息化能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在组织生产、经营、技术、管理等环节的不断渗透,从而大大提高组织经营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人力资源质量、组织文化的价值观。组织信息化的绩效主要由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实现情况和顾客满意度来衡量。组织信息化能力是由叁维度、六个层面构成的。叁维度是组织信息化建设、组织信息化应用、组织信息化绩效;六个层面为信息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组织文化与组织管理、业务流程信息化、信息资源管理和效益指标。组织信息化能力是组织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应用、信息化绩效的直接体现,是组织信息化的必然结果。组织信息化能力叁维度中:信息化建设是基础,信息化应用是过程,信息化绩效是目标。组织信息化能力的内在功能具有重塑组织文化、优化人力资源、改善组织管理、再造业务流程的功能。组织信息化能力的外溢功能是指组织通过组织信息化能力的塑造,使得组织的影响力得到提升,竞争优势不断增强,而形成的外溢效应。组织信息化能力的外溢效应主要体现在组织创新与活力、组织形象与共关系、组织营销,以及组织管理四个方面。税收征管信息化能力是税收能力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可以测度的。税收征管信息化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税收征管信息化能力作为税收征管信息化能力综合评价的标准,其评价的目标范围较广、数据来源相对复杂,是一个多指标综合评价的过程。本文把税收征管信息化能力结构模型中的叁维度—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应用、信息化绩效放在能力体系中进行考虑,对应地变为信息化建设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信息化绩效能力叁个分能力维度。提出了EIC评价指标选取的指导思想和原则。EIC指标体系有多层次的多项指标构成,其具体层次分为:目标层;能力层;主题层;指标层。税收征管信息化能力的评价问题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系统问题。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可以解决税收征管信息化能力的测度问题,税收征管信息化能力由多种因素决定。把EIC作为因变量,把影响EIC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这种函数称为税收征管信息化能力函数。EIC评价指标价值的确定,包括定量指标价值的确定和定性评价指标的数据确定,税收征管信息化能力评价指标的指标值可应用模糊评价方法确定。指标体系中评价指标对系统安全的贡献大小和重要程度不同,对评价指标间的差异可通过赋以不同权重值的办法表示。对湖南省国家税务局税收征管信息化能力评价进行了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
汤志水[5]2011年在《中国税收征管效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税收征管是指税务部门依据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统一标准,通过一定程序,贯彻实施税收政策,有效地组织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入库的一系列活动。其实质是将潜在的税源变为实际入库的税收收入,它是整个税收管理体系的中心内容,是实现税收管理目标的关键所在。税收征收管理活动的效能如何,不仅反映了税务机关的征管措施、人员素质等情况,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实现程度及纳税人对税收政策的遵从水平。税收征管效能体现的是整个征管体系运行质量,包括征管目标、征管制度、征管流程、征管措施和征管平台等保障征管工作运行的机制和载体的质量,这些机制和载体的设置、设计是否科学和合理,是否符合税收征管的实际,决定了征管效能的高低,决定了税收征管目标能否实现,进而也就影响着税收职能作用的发挥,并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政经济状况、社会法制文明建设等产生重要影响和作用。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税收征管效能相关问题进行了较多研究,并取得一系列成果。然而,与国外税收征管效能研究的丰富成果相比,国内学术界对该领域的研究相对滞后,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税收征管效能的基础理论和模型分析更多借鉴于国外的经典理论和模型,缺乏创新性和独到见解,且提高税收征管效能的实际运用未实现系统化和可操作性。因此我国税收征管效能的研究,无论是定量分析还是定性分析,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都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构建了税收征管效能分析的研究框架,并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借鉴西方税收效率理论,对税收征管的效能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诊释和分析。论文立足于虚实结合、纵横交叉的立体研究。既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同时也着力于实际操作和具体政策措施的分析;既有国内历史的沿革和现状的分析,又积极借鉴国外有益的研究成果和管理经验。因此,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既注重辩证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各种分析方法的综合应用,又结合实际调查、案例分析进行。其基本思路是:从探寻税收征管效能理论依据入手,分析税收征管效能的影响因素,并据此设计税收征管效能的指标体系,实证分析我国税收征管的效能状况,同时考察国外提高税收征管效能的成功做法。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我国税收征管效能的对策建议。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论如下:(一)税收征管效能理论基础。本部分从公共管理学、信息经济学、税收经济学等学科视角入手,探析税收征管效能的理论依据。一是对政府绩效管理的涵义、指标体系、考核技术等相关命题进行了梳理和归纳,阐述了政府绩效管理在当代公共管理中理应承担的功能:(1)为政府减少浪费、提升绩效、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一种管理工具,进而能够为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2)其系统评估与考核的数据可以而且应该作为政府激励机制的依据,也可以作为调整政府特定时期目标、成本、公共服务质量等的重要参照;(3)促使政府内部成员增强自身能力、强化竞争意识、提升责任观念,并有效规避官僚主义的侵袭与蔓延。二是较详细地论述了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内涵及在税收征管中的运用。从各国的税收征管实践看,普遍存在着纳税人收入造假偷逃税,税务人员行为扭曲,贪污受贿征管不力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征税人与纳税人、政府与征税机关、征税机关内部等活动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因此,创造条件缓解或减少不对称信息的制约是提升税收征管效能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工作。叁是论证了政府流程再造理论对税收征管的指导作用。政府流程再造具有流程便捷化、行为规范化、过程人性化、品质标准化等目标。这些目标与税收征管理论的目标一致,流程再造与税收征管均基于IT环境的变革,流程再造的理念凸显税收征管的理念。故而,它对税收征管效能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四是阐述了税收遵从理论以及提高税收遵从程度的途径。纳税人税收遵从度与税务机关税收征管效能紧密相关,纳税人遵从程度的提高意味着税收征管效能的提升。(二)征管效能的影响因素分析。考察我国税收征管的实践,影响税收征管效能的因素有多个方面:(1)税收制度作为税收征管的依据,构成税收征管的制度约束。税制结构的选择、繁杂程度、以及税制与征管的适应性等均会制约税收征管的效能。(2)财税管理体制的不同,既与各级政府取得税收收入的数量比例有关,也与各级政府税收征管的积极性和税收征管的质量有关,是影响税收征管效能的一个重要因素。(3)组织结构及征管流程是执行税收管理和税收工作任务的体制,在整个税收征管系统中起着框架作用,有了它,系统中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才能正常流通,系统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因此,税务组织结构与征管流程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税收征管运行质量和效率。(4)税收征管手段与人力资源素质也将对税收征管效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强化税收征管信息化的推广深度、覆盖范围和应用程度将有助于提升税收征管行政效率,同时还会带来税务管理的变革和为纳税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人是税收管理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是做好各项税收管理工作的基础,是税务管理的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说,税务机关的人力资源素质是影响税收征管效能的直接因素。(叁)税收征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依据税收征管效能的影响因素及特性,阐述了我国税收征管效能指标体系设计应当遵循合法性原则、质量和效率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并从执法规范、提高征收率、降低成本、提升社会满意度等方面设计一套较具操作性的衡量税收征管效能的指标体系。整个指标体系包括税收征管质量、税收征管能力、税收征管成本、税收征管社会评价等4项一级指标,共涉及20项二级指标,基本覆盖了目前我国税务机关征管的各项业务流程,涵盖了税收征管效能评价的各个范畴。对税收征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管理与考核提出可行性操作方案。(四)税收征管效能实证分析。本部分详细论证了当前我国税收征管的效能问题,并得出较为中肯的结论:我国税收征管的执法规范性大为加强,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满意度逐步提高,税收征收率取得较大提升。然而,我国税收征管工作及效能还有一定的改进空间。从登记率、申报率、滞纳金加收率、入库率、处罚率等指标来考量,我国税收征管质量有待改进;从税款征收率、征税成本率等指标来分析,我国税收征管效率有待提高;从人均征税额、税务人员综合素质等指标来看,税收征管能力有待改善;从税务工作社会满意度问卷调查分析,我国税务工作满意度还有差距。(五)国外税收征管效能的比较与借鉴。以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国家为样本,从包括税制安排、征管模式、组织结构、征管手段等方面的征管体制机制和包括税源控制、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纳税服务等环节的主要征管流程两个层面来考察国外税收征管的成功做法。其经验及启示主要有:完善的税收法律体系是提高征管效能的前提条件,优质纳税服务是提高征管效能的有效途径,税务稽查是促使公民依法纳税、提高纳税遵从度的有力保障,税收信息化是提高征管效能的技术保障,专业化管理是提高征管效能的必然选择,扁平化的组织机构是提高征管效能根本保证。(六)提升我国税收征管效能的对策建议。坚持以科学化、精细化理念推进税收专业化管理,围绕“执法规范、征收率高、成本降低、社会满意”的衡量标准,总结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建立与税制改革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税收征管体系,不断提高税收征管效能。完善税收执法行为规范和监督制约机制,健全法治化的征管制度体系;优化税收征管组织架构,再造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建立扁平化的征管组织体系;实施信息管税,加强税收风险管理,创新税收征管方式,健全专业化的税源管理体系;以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和税法遵从度为目标,以纳税人正当需求为导向,完善人性化的纳税服务体系。
王旭东[6]2011年在《中国税收征管信息化进程及趋势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税收是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环节,税收能否发挥好经济杠杆作用、调节收入和稳定经济的职能,这不仅取决于税收的制度安排,更重要的取决于税收管理的水平。实践证明: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给税收工作带来了根本性变革,对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水平起到决定性作用,是税收征管必由之路。本文从税收征管信息化理论认知着手,运用对比分析等方法,回顾了我国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历程,分析研究了我国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借鉴发达国家税收征管信息化的先进经验,提出了我国税收征管信息化未来发展的构想,对我国税收征管信息化的建设目标、设计原则、设计方法以及运行管理进行统筹规划。本文一共分五章进行分析、论证和阐述:第一章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对税收征管信息化的研究状况,指出本文研究思路,采用的研究方法,针对信息化时代,如何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提出建立税收征管一体化,科学规划开发适合我国统一的税收征管信息化软件,实现全国应用、数据大集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主要观点。第二章从税收征管信息化的内容界定,影响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的条件和税收征管信息化对税收征管的作用叁个方面,对税收征管信息化理论进行分析。第叁章是按时间顺序回顾了中国税收征管信息化的发展改革历程,提出当前我国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还存在有利和不利因素,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第四章介绍了发达国家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情况,税收征管的管理情况,税收征管采取的有效措施,从不同的角度,找出其发展优势,为我国税收征管信息化的建设提供借鉴。第五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根据我国自身经济状况和管理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税收征管信息化道路势在必行。对我国未来税收征管信息化的建设目标、设计原则、设计方法提出要求,以便更好地服务税收征管,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工作效率,实现信息管税。
李卫勇[7]2007年在《中国海关管理创新及其技术支撑研究》文中提出为了不断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海关需要进行持续不断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全面推行通关作业改革,重组海关管理业务流程,实现海关现代管理:对海关进行科学管理,全面建成现代海关管理制度;加大科技投入,在海关管理中实施信息化战略。中国海关的改革与创新,需要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本研究对中国海关管理如何创新,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并对支撑海关管理创新的技术途径,也作了初步探索,对海关管理创新的宏观与微观机理,有一定程度的分析研究。本研究围绕上述中国海关改革与创新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所有内容共分9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是“绪论”。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的逻辑结构。第2章是“国外海关管理创新状况综述”。介绍和分析了国外海关管理改革与创新的主要做法,包括:运用业务流程重组理论(BPR)的海关管理创新,实行以“客户为导向”的海关管理改革,契约式管理理论在海关管理变革的运用。第3章是“中国海关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阐述了中国海关进行管理创新的理论方向,中国海关实行管理变革的思想导向,中国海关管理模式的创新,在中国海关管理机制中引入风险管理理念。第4章是“海关管理业务流程重组问题探讨”。介绍了国外海关实施业务流程重组的情况,对中国海关实施业务流程重组的背景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如何进行中国海关通关业务流程重组,论述了如何对中国海关业务流程绩效进行评价。第5章是“海关报关与通关的信息化管理”。分析了中国海关信息化管理发展状况,设计了基于集成化EDI的“电子化”通关模式,研究了海关报关和通关业务的电子审单与集中审单。第6章是“海关税收征管方法改进的实践探索”。对中国海关税收征管评估的背景进行了论述,论证了海关与通关企业的税务博弈关系,建立了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的海关税收预测模型,以及对该模型的实际运用,对该模型的预测能力的进行了对比分析。第7章是“通关企业管理方法与模式创新研究”。研究与开发了通关企业资信评估系统,设计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通关企业资信评价方法,对通关企业便捷通关模式进行了探讨。第8章是“广东省某海关的调研及管理创新的探索”。对广东省某海关的“通关效率、税收征管质量、通关系统中的组织结构、满意度调查、海关业务流程重组”等情况进行调研和问卷调查,分析了广州、深圳、拱北海关管理改革和试点工作,总结了这叁个海关实施业务流程重组的情况。第9章是“结论与展望”。总结得到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和论文的创新之处,展望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田彬彬[8]2014年在《政企合谋、企业逃税与企业绩效》文中研究指明企业逃税是一个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企业逃税现象也非常严重。在2009年,中国国家税务系统通过对重点税源企业进行全面税务检查发现,全年漏缴的税款总额达到688.4亿元,其中,来自63家重点大型企业集团的税收补征额达到229.5亿元,占全部重点税源补查收入的33%。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企业作为逃税主体的逃税动机,认为税率水平、被税务机关稽查的概率、逃税被惩罚的力度以及各种企业内部因素是导致企业逃税的主要原因。但事实上,除了主动逃税以外,地方政府的税收执法不力也会导致企业的被动逃税。相同层级的地方政府为了最大化本地的财政收入,会在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两个维度展开竞争,以吸引这些流动性要素的流入,其中收入维度的竞争则表现在提供富有吸引力的税收政策,即税收竞争。在不具备法定税率调整权限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往往通过降低税收执法力度来减轻企业的实际税负,以达到吸引企业流入的目的。这在本质上是一种政企合谋的行为,其后果是逃税被发现的概率下降,企业逃税的机会成本随之下降,从而导致了更多的企业逃税。政企合谋是导致中国企业逃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中国分权型的威权体制下,一方面,中央政府以高度集中的方式控制着政治事务和人事任免,通过控制地方官员的晋升通道来促使其遵循中央的政策。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行政和经济事务处理权利都下放给地方政府,由地方官员承担着辖区内的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的提供,以及法律的维护等。理论上讲,一个中央高度集权的威权体制必然存在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当地方政府的行为无法得到全面有效的监督时,追求GDP增长的地方政府就会产生很多道德风险(moral hazard)问题,地方官员有强烈的动机通过与企业合谋,选择以牺牲中央政府利益的方式来追求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自身政绩。而以降低税收执法力度,放纵企业逃税的方式来吸引企业的流入就是上述合谋的后果之一。在此背景之下,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本文从经验角度度是对政企合谋与企业逃税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研究。按照中国的税收征收体制,本文分别以地方税务局和国家税务局作为政企合谋的实施机构,利用中国改革过程中丰富的政策实践对于政企合谋进行度量。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产生了如下主要结论:首先,作为地方政府直属的税收征管机构,地方税务局是地方政府实施政企合谋的主要机构。地方税务局的税收执法不力是导致在地方税务局缴税的企业大范围逃税的重要原因。由于地方政府控制着地方税务系统的人事任免权,因此,相比于垂直管理的国家税务系统,地方政府更可能通过地方税务局来对企业实施非法减税或是降低监管程度,以此作为吸引企业的条件。此外,研究还发现,地方税务局税收执法力度主要争取的对象是流动性较强的私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其逃税程度受政策冲击的反应更敏感,受影响程度也最大,而流动性较差的行业几乎没有受到影响,这充分说明了地方政府为竞争资本而放松监管,并与企业进行合谋的动机;同时也说明国地税的分设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规避合谋的作用。其次,尽管国家税务局系统属于垂直管理,但在政企合谋的背景下,国税系统的官员也会被地方政府俘获(capture),国家税务局也会成为地方政府政企合谋的实施机构,因而国税局的税收执法不力是造成在国税缴税企业大量逃税的重要原因。本文发现,本地晋升的国税局长更容易被地方政府俘获并进而帮助地方政府实施政企合谋,而外地调任的局长则随着其本地任职年限的增加,其被俘获的概率也逐步增大。上述经验研究的结论表明,与很多其他领域一样,官员的异地交流和轮换对于防范国税系统的政企合谋也是有效的。第叁,在政企合谋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实施合谋的动机会随着合谋成本的变化而变化。当合谋的成本变小时,地方政府更有激励与企业进行合谋,并对企业实施更大程度的减税。理论和经验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税收分成比例的下降降低了地方政府实施合谋的成本,同样程度的违规减税付出的代价更小,这使得地方政府加大了对本地企业违规减税的力度,使得本地企业的逃税水平显着提高。最后,尽管在中央政府的角度而言,政企合谋带来了“坏的”结果,造成了中央税收收入的损失,但对于企业本身来说,地方政府税收执法的放松相当于变相的减税行为,这会对企业的绩效和行为产生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受地方政府政企合谋影响的企业在企业绩效方面有着显着的改进,相比于不受影响或影响较小的企业,其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和生产率水平有显着的提高。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竞争变相的发挥了一种“援助之手”的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现阶段的企业税负处于较高的水平,并不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和经济的长远发展。
刘秀丽[9]2006年在《税收成本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府征税意味着资源从企业单位和个人向政府转移,这种转移必然会产生成本。税收成本作为税收活动必须付出的代价,是一种客观的经济范畴。作为经济范畴,税收成本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经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税收法制建设的完备程度,税制结构的选择,税收政策的制定,税收管理水平以及对税收成本的认知、关注程度,人力资源的配置、纳税服务质量等因素制约。因此,税收成本问题备受各国政府的重视。对税收成本的认识和研究,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我国都落后于西方国家。从17世纪英国学者威廉·配第首次提出的税收“节省”标准,到18世纪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的最少税收费用原则,及20世纪以来众多西方经济学者提出的“公平与效率”的税制优化理论,不仅丰富了税收理论,而且对完善优化税制设计,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税收效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税收成本大多在1%-2%之间。相比之下,我国对税收成本的认识和研究比较滞后,处在起步阶段,尚未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税收成本理论体系。在税收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只关心税收收入规模和增长速度,注重从政府角度研究税收,缺乏从市场经济运行的全过程中去分析和把握税收,一直把税收单纯作为组织财政收入的手段,忽视其对经济运行效率产生的影响,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各项工作以组织税收收入为中心,不考虑征税过程的成本代价,不讲税收的经济效率,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无本治税”观念根深蒂固。根据目前公布的资料测算,我国的税收征收成本平均在4%以上。目前,我国在税收成本理论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加强对税收成本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追求税收效率最大化”,便成为衡量税收工作的重要尺度,也是当前税收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的总体思路:从成本概念着手,在界定了税收成本概念的基础上,选定征收成本为研究对象,从征税的角度审视目前我国的税收成本,对征税成本的运行状况通过实证的方法,运用数学模型进行较为客观的描述,分析了影响税收成本的因素,指出税收成本的变动趋势和特征,提出控制和降低税收成本的对策思路。论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定义税收成本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税收成本的分类,明确税收成本与相关经济范畴的关系。以西方税收成本理论为研究问题的依据,运用税收原则理论、税收优化理论、税收管理理论等对税收成本进行比较系统、全面、客观的分析,从中找出税收成本运行的规律,为寻找降低税收成本的途径提供理论依据。从基本指标、特征性指标和用途性指标叁个方面,对衡量税收征税成本的常用指标体系进行了论述,并指出征收成本率和人均征税额是最具实际应用价值的两个指标。第二部分通过对征税成本的国际比较,发现规律,总结值得借鉴的地方。第叁部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多角度用大量的数据和相关地区的实际资料进行实证分析,从经费支出的用途和范围,分析了中国征税成本的特点,并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税制、税收征管信息化和税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分析影响中国征税成本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中国税收征税成本的原则和思路。第四部分从税收成本核算和管理的角度,尝试设计了用作业成本法进行征税成本核算,将成本企划理论引进税收成本管理之中,以提高税收征管水平,通过C-D函数来检验税收效率。
王世杰[10]2012年在《Ctais前端涉税信息处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金税工程(即综合征管系统)是目前全国税务系统税收征管的核心应用系统。随着我国金税一期和二期工程在全国的推广和应用,综合征管软件(CTAIS v2.0)作为涉税信息的基础采集平台,通过税务机关的基础信息采集,纳税人的纳税申报、管理服务和稽查部门与纳税人的互动,税务系统累计了海量的原始数据。然而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提取并深度挖掘、分析出来,对基层税务人员个性化需求提供分析、应用;对管理层领导提供决策,成为涉税信息数据挖掘的瓶颈,极大的阻碍了涉税信息对征纳关系的调节作用。虽然CTAIS本身已经提供了基本的涉税信息分析和最基本的涉税信息应用模块,然而面对复杂的征纳关系,以及随着日新月异的征管政策变化,CTAIS系统的基本模块应用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如何理顺目前的涉税信息采集、分析、应用的链条在基层税务部门的拓展,构造一个低成本、高效率,可供基层二次开发的涉税信息处理平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论文正是针对上述问题,以CTAIS的Oracle数据库作为后台,自行开发满足前端涉税信息需求和行为的应用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深入分析Oracle数据库和基层征管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尤其是税务系统在以税收征管为核心的管理模式转向以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并重的管理服务模式下,对CTAIS的前端涉税信息处理问题作了创新性和探索性研究。本论文主要成果内容为:1.详细研究了当前税收征管服务模式的转型对税务系统各部门,尤其是对基层税务部门的征收、管理服务以及稽查所产生的影响。2.详细研究了当前以省级部门集中的涉税信息处理存在的弊端和利用A/S前端涉税信息处理平台的模式构架涉税信息处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3.在自行开发的前端涉税信息处理平台上研究了0040技术、ASP技术、可供在线编辑和修改的WebOffice技术,通过软件的嵌入,将CTAIS后台的数据库内容以个性化的形式,延伸和拓展到税务人员的桌面。4.通过介绍前端涉税信息处理平台开发的典型涉税案例,系统的展示前端涉税信息处理平台满足基层涉税事务需求的过程,同时对本文提出的涉税信息开发思路做检验。
参考文献:
[1]. 基于税收征管数据库的征管质量考核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马振峰. 天津大学. 2004
[2]. 基于税收管理数据库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管理系统的开发[D]. 刘天明. 沈阳工业大学. 2007
[3]. 信息化视角下纳税服务研究[D]. 姚巧燕. 东北财经大学. 2011
[4]. 税收征管组织信息化能力研究[D]. 周宇. 中南大学. 2009
[5]. 中国税收征管效能研究[D]. 汤志水. 江西财经大学. 2011
[6]. 中国税收征管信息化进程及趋势分析[D]. 王旭东. 山东大学. 2011
[7]. 中国海关管理创新及其技术支撑研究[D]. 李卫勇. 中南大学. 2007
[8]. 政企合谋、企业逃税与企业绩效[D]. 田彬彬. 华中科技大学. 2014
[9]. 税收成本研究[D]. 刘秀丽. 天津财经大学. 2006
[10]. Ctais前端涉税信息处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王世杰. 电子科技大学. 2012
标签: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论文; 税收征管论文; 税收论文; 中国海关论文; 税收原则论文; 信息化规划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服务创新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目标成本论文; 企业税务论文; 创新管理论文; 信息化时代论文; 政府信息化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政府服务论文; 纳税论文; 信息发展论文; 国税局论文; 海关论文; 广东省国家税务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