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树抗寒性研究

杏树抗寒性研究

李捷[1]2008年在《8个杏树品种的抗寒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优选一号、优选二号、红丰、新世纪、兰州大接杏、骆驼黄、凯特、金太阳等8个参试品种的一年生休眠枝、花和幼果为试验材料。对枝条进行自然越冬降温处理,对花进行0℃、-2℃、-4℃和-6℃四个梯度低温处理,对幼果进行0℃、-2℃、-4℃叁个梯度低温处理;测定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氢(H2O2)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ˉ·)产生速率、枝条含水量、花粉生活力、花和幼果褐变率等生理生化指标,以期揭示杏树抗寒性的最主要的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的办法揭示品种间的抗寒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各参试品种休眠枝随着休眠时间的推移、温度的降低或升高的变化,各种生理指标发生了相应变化。SOD、CAT、POD较高的活性利于休眠枝抗寒,凯特、优二等活性较强;Pro、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较高含量也利于休眠枝抗寒,凯特、红丰等含量较高;MDA含量与H2O2含量的升高和O2ˉ·产生速率的增加会进一步伤害休眠枝。在休眠枝抗寒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CAT活性、H2O2含量、相对电导率等指标;其贡献率为36%。通过分析8个参试品种休眠枝抗寒性排序为:凯特>优二>红丰>新世纪>骆驼黄>金太阳>优一>兰州大接杏。2.各参试品种花的半致死温度(LT50)依次为:-4.87℃、-5.44℃、-5.65℃、-4.32℃、-4.76℃、-4.39℃、-2.57℃、-5.45℃。SOD、CAT、POD较高的活性利于花抗寒,红丰、优一、优二等活性较强;Pro、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较高含量也利于花抗寒,优二、红丰等含量较高;MDA含量、H2O2含量的提高和O2ˉ·产生速率的增加会进一步伤害花。在花的抗寒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O2ˉ·产生速率、CAT活性、POD活性、H2O2含量、Pro含量、MDA含量、花粉生活力;其贡献率为56%。通过分析8个参试品种花抗寒性排序为:红丰>优一>优二>凯特>骆驼黄>新世纪>兰州大接杏>金太阳。3.各参试品种幼果的半致死温度(LT50)依次为:-1.19℃、-1.23℃、-1.02℃、-0.87℃、-2.86℃、-0.75℃、-0.97℃、-0.67℃。SOD、CAT、POD较高的活性利于幼果抗寒,兰州大接杏和优二活性较高;Pro、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较高含量也利于幼果抗寒,兰州大接杏和优一含量较高;MDA含量与H2O2含量的提高和O2ˉ·产生速率的增加会进一步伤害幼果。在幼果抗寒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O2ˉ·产生速率、CAT活性、POD活性、H2O2含量;其贡献率为49%。通过分析8个参试品种幼果抗寒性排序为:兰州大接杏>优二>优一>红丰>凯特>新世纪>骆驼黄>金太阳。4.通过综合分析各参试品种抗寒性排序为:优二>红丰>凯特>优一>骆驼黄>新世纪>大接杏>金太阳。优二抗寒能力最强,金太阳抗寒能力最弱。

岳丹, 王有科[2]2008年在《杏树内源激素含量与抗寒性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杏树内源激素含量与抗寒性的关系。[方法]利用间接酶联免疫检测技术,测定3个杏树品种不同发育时期脱落酸(ABA)和赤霉素(GA3)的含量,探讨ABA、GA3含量及ABA/GA3比值的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结果]随着温度的降低,红丰、骆驼黄、金太阳的ABA含量均持续上升,GA3含量均显着下降,ABA/GA3比值均显着上升。红丰的ABA含量、ABA/GA3比值均最高,骆驼黄次之,金太阳最低。红丰的GA3含量较低,骆驼黄和金太阳相差不大。杏树的ABA/GA3比值与抗寒性呈正相关。红丰的抗寒性最强,骆驼黄次之,金太阳最弱,在冬季气温较低的地区应选择红丰作为主栽品种。[结论]在杏树抗寒性不断增强的过程中,ABA含量上升,GA3含量下降,ABA/GA3比值上升。

马媛[3]2012年在《新疆间作果园微气候特征及果树抗寒性研究》文中指出为了解不同间作果园内微气候差异以及与果树的越冬性关系,本文以杏、核桃和扁桃叁种新疆主栽果树的间作果园为试验对象,对果树及间作物的物候期和间作系统内的光照、温湿度变化规律等进行了测定分析;对不同间作系统中果树的休眠枝条进行人工低温处理,测定了枝条电解质渗出率、游离脯氨酸、丙二醛等抗寒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间作条件下果树的抗寒性。主要结果如下:(1).间作果园内果树和间作物的物候期均有重迭和交错,小麦对杏、核桃和扁桃的重迭交错时间为55d~60d;棉花与叁种果树的物候期完全重迭,影响时间为180d~190d;复播玉米对杏园内的光照、温度影响较明显,其与核桃的重迭交错时间为120d;春播玉米对扁桃、杏的影响时间为140d;番茄、辣椒对杏、扁桃的影响时间分别为60d、90d。物候期的重迭和交错,使果树和间作物在肥水管理时期上存在差异。对比可知,小麦的肥水管理周期与杏、扁桃和核桃的矛盾较小:番茄、辣椒次之;复播玉米、棉花等矛盾较大。(2).间作系统内树冠PAR的日变化表明:不同间作系统中,PAR的日变化趋势一致,呈明显的“单峰”曲线。但不同密度的间作系统中PAR值不同,表现为明显的株行距效应和树冠开张、枝组结构、林间郁闭度等因素对树冠受光的影响。1d中树冠上部PAR值高于树冠下部;树冠各方位受光在一天中呈规律变化,即在8:00~12:00以树冠东面受光为主,14:00~16:00间以东面、南面、西面受光较明显,18:00~20:00各方位受光均匀无显着差异。其中,株行距为4m×5m的杏-麦间作系统和株行距为4m×6m的核-麦间作系统中的光照分布均匀,栽植密度和树冠枝组结构合理。在间作系统中,果树的形态指标,如树高、冠幅、以及它们的行向、株行距是影响受光的主要因素,间作物的存在改变了系统的群体结构,特别是株行距密度与间作物种类搭配直接影响树体受光。间作系统中的果树与间作物共同作用构成了系统内果树树冠的受光特性。(3).间作系统内叶面积指数的测定表明:同一株行距中,树体冠幅越小,LAI越小;同一树龄果树,株行距越大,LAI越小。在同一株行距中,间作物的高矮和种植密度直接影响系统LAI的变化,小麦、棉花、番茄等矮杆作物对果树树冠受光影响较小,复播玉米影响较大;不同株行距中,株行距越小,间作物越高,对林间受光影响越大。(4).间作系统内温、湿度日变化表明:空气、地表温度变化趋势一致,两者所对应的湿度变化与温度变化呈反相关,且出现最高值、最低值的时间也一致。对比可知:相同株行距的间作系统和单作系统中,果树的遮荫和间作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降温增湿的作用;不同株行距的系统中,株行距小、树冠冠幅大、间作物种植密集的系统中温、湿度较高。(5).休眠枝条的抗寒性测定表明:在低温胁迫过程中,杏、核桃、扁桃的电解质渗出率变化趋势呈“S”型曲线增长。一年生杏(小白杏、赛买提、库买提)休眠枝条的LT50分别在-25.32℃至-20.11℃、-25.32℃至-20.11℃、-28.75℃至-25.72℃之间;一年生核桃(新2号)休眠枝条的LT50在-18℃左右;一年生扁桃(莎车1号)休眠枝条的LT50在-28.75℃至-25.72℃之间。供试枝条内MDA含量以及游离Pro含量随温度降低而发生的上升变化反映了植物对低温伤害的敏感程度,说明供试枝条内MDA含量、游离Pro含量与植物的抗逆境能力关系密切。试验表明:间作物为番茄、辣椒时,系统内杏树、扁桃枝条的LT50较高,对低温敏感度高,抗寒能力较弱;间作物为玉米的系统内杏树、核桃、扁桃枝条的电解质渗出率、MDA含量随温度变化上升明显,游离Pro含量变化幅度大,抗寒性较弱;间作物为棉花和小麦的系统内果树的抗寒能力较玉米、番茄等间作时较强;此结果与休眠枝条恢复生长直观观测结果基本一致。

沈洪波[4]2002年在《杏品种抗寒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杏树开花早,易受晚霜(倒春寒)危害。对现有杏品种资源进行抗寒性评价与筛选,建立杏树抗寒性评价技术体系,选育晚花、抗冻品种对杏树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对红丰、新世纪及凯特等24个杏品种花期冻害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以这些品种休眠枝条为试材,研究了杏树抗寒生理,评价了杏品种的抗寒性,建立了杏抗寒性评价技术体系。为进一步的抗寒育种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田间冻害调查是鉴定果树抗寒性最准确、最可靠的方法之一。对2001年3月28日的寒流降温(—2~—8℃)引起的冻害调查结果表明:①同一地区,山坡中上部及树冠1m以上部位冻害较轻;②以桃为砧木的杏树花器冻害明显轻于杏砧;③不同杏品种抗寒性差异明显,所调查的杏品种以红荷包、红丰杏抗寒性最强,为进一步进行抗寒育种提供了种质。 2.杏树抗寒生理研究中发现: (1)在休眠期的杏树枝条组织含水量品种之间有差异但差异不显着。自由水/束缚水含量比值差异较大。抗寒性强杏品种枝条中自由水╱束缚水的比值较小。但是组织含水量与自由水/束缚水含量的比值之间无相关性。 (2)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变大,且在某一温度时剧烈增加,该温度点大多数品种为-30℃。抗寒能力强的品种的相对电导率值一直较低。 (3)在试验中,SOD酶的活力变化趋势为“升-降-升-降”,有两个高峰,前一个大于后一个。过氧化物酶(POD)活力的变化趋势为“升-降-升”,整个过程中至少有一个高峰,在后期的活力出现增加,抗性强的品种酶活力提高的幅度大。CAT酶活力变化在前期比较平缓,到最后(-40℃)却出现急剧增加。 (4)低温处理中,杏树枝条内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所增加,在-35℃以前变化比较平缓,自-35℃始才开始升高,到-40℃时,蛋白含量急剧增加,抗寒性强的增加趋势更明显,且抗寒性强的品种的蛋白含量始终高于其它品种。 (5)杏枝条形成层中的脯氨酸含量,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呈明显增加趋势。越抗寒的品种增加的倍数越高。 (6)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杏枝条形成层中的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增加,-20℃和-30℃是两个重要的转折温度,变化曲线呈“S”型。且抗性强的品种(红丰杏)可溶性糖含量增加量高,增加的幅度大。 3采用主成分析对24个杏品种、9个生理指标进行的抗寒性评价,结果表明: (1)自由水含量╱束缚水含量比值、可溶性糖含量、SOD总活力以及相对电导率等与其它指标的相关性较好,都可以作为单一指标来衡量抗寒性。 (2)在实验中的24个杏品种,抗寒力较高的为吉丰二号、大麦黄、红荷包、红丰等,抗寒力较小的有:凯特杏、巴旦水杏、金太阳杏。

孟庆瑞[5]2002年在《杏树抗寒性研究》文中指出杏(Armeniaca sp.)是重要的果树。杏树开花早,易受晚霜危害,使杏产量一直徘徊不前。本文通过对25个种和品种进行抗寒性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方法,用9个生态、代谢以及生理生化指标对25个杏品种枝条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排出抗寒力序列,指出用于抗寒鉴定的主因子,提出抗寒性鉴定模型: Y=-10.5600+0.2152X_1-0.0369X_3+0.1076X+4+0.2519X_7-0.0634X_8+0.0229X_9(X_1、X_3、X_4、X_7、X_8、X_9分别为SOD活性、MDA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花青苷含量、半致死温度、木质部比率)。 经秋冬低温驯化,1月枝条抗寒力达真实抗寒水平。枝条不同组织的抗寒力由弱到强为:髓<形成层<初生木质部<次生韧皮部<次生木质部<初生韧皮部。花不同器官褐变率大小为花瓣<雄蕊<雌蕊,花器官褐变温度为-4℃~-5℃。 低温胁迫使细胞膜体系受到破坏。抗寒性强的种、品种电导率及MDA积累较少,SOD、POD酶活性较高。低温可诱导ABA的合成,自-1~-5℃花器官ABA含量提高约2倍。0~-4℃杏花器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5℃时其含量降低。 查明了4个品种花器官过冷却点。以优—花瓣、雌蕊过冷却点最低,分别为-5.9℃、-4.7℃。根据过冷却点推测品种抗寒性为优一>白玉扁>一窝蜂>龙王帽。 杏树抗寒性与自身形态结构特性有关。枝条木质部所占比例越高、叶片CTR值越大、叶片空隙率越小,品种抗寒性越强。 LT_(50)测定表明,不同组织抗寒性强弱为:1年生休眠枝>花蕾>盛开花朵>幼果,花瓣>雄蕊>雌蕊,果肉>胚。杏1年生休眠枝、花蕾、盛开花朵、幼果LT_(50)存在相关性,以花蕾LT_(50)与枝条、盛开花朵、幼果LT_(50)相关性为高,可通过测定杏花蕾的LT_(50)来确定杏树抗寒力。

岳丹[6]2008年在《杏树花芽发育进程及内源激素变化与抗寒性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杏树开花早,极易受到晚霜的危害。以优一、优二、红丰、新世纪、兰州大接杏、骆驼黄、凯特、金太阳8个抗寒力不同的杏树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开展了花芽发育进程、形态结构研究,以及自然温度梯度下内源激素在休眠花芽中的动态变化研究,以期阐明调控花芽发育进程的机理,建立抗寒体系,为人工选育抗寒品种、人工调控花芽发育的进程以适应温度变化不至减产的农业手段提供理论依据,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结果表明:1.花芽发育进程研究结果发现,金太阳、兰州大接杏、骆驼黄3个品种发育最早,其次为新世纪和凯特,红丰、优一和优二发育最迟。得出结论,参试品种抗寒力大小为红丰﹥优一﹥优二﹥凯特﹥骆驼黄﹥新世纪﹥兰州大接杏﹥金太阳。一次枝花芽的发育进程早于二次枝,得出二次枝上的花芽抗寒性强于一次枝上花芽的抗寒性。在同一个品种的同类型枝条上,上位、中位、下位花芽发育进程不一致。花芽发育进程为上位芽﹥中位芽﹥下位芽,说明花芽抗寒能力为下位芽﹥中位芽﹥上位芽。花托是花芽的组成部分。花托厚度所占比例大,有利于提高抗寒性。结果表明,红丰和优二2个品种的花托厚度所占比例较大,结合本实验其它研究结果得出,红丰和优二这2个品种的抗寒性较强。分别比较了8个品种在5个不同时期的花芽发育进程:红丰、优一、优二3个品种的花芽发育进程相对较慢,这一生物学特性对于这3个品种躲过花期春寒灾害起着关键作用。红丰、优一、优二3个品种可以作为进一步育种的优良种质资源。2. IAA含量和GA_3含量在红丰中最低,其次为优一、优二、凯特、骆驼黄、新世纪、兰州大接杏,金太阳中最高;而ABA含量在红丰中最高,其次为优一、优二、凯特、骆驼黄、新世纪、兰州大接杏,金太阳中最低,ZR含量在不同杏树品种中变化趋势不同。说明IAA、GA_3、ABA和ZR与杏树抗寒性有关。ABA被认为是抗冷基因表达的启动因子。一般而言,抗寒性强的品种ABA含量高于抗寒性弱的品种。得出结论,参试品种抗寒力大小为:红丰>优一>优二>凯特>骆驼黄>新世纪>兰州大接杏>金太阳。激素在发挥其生理作用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杏树抗寒性增强的过程中,ABA/GA_3比值不断上升,与抗寒性呈正相关;8个杏树品种ABA/ZR和ABA/IAA比值不同,均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又有不同。在品种红丰中ABA/ZR比值最大,变化趋势也最剧烈。说明在整个降温过程中,对杏树抗寒锻炼起作用的并非某一类激素,而是不同激素间的平衡关系。在杏树品种中,二次枝条花芽较一次枝条花芽抗寒力强。所以在修剪果树枝条时,可以采取尽可能剪掉一次枝条来促进二次枝的萌发,以保证杏树防御低温寒害的能力增强,且使二次枝条有足够的营养生长物质,以提高杏树产量。

赵习平, 刘铁铮, 付雅丽[7]2007年在《杏树花期霜冻危害及其抗寒性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介绍了杏树霜冻症状及危害,从组织器官、保护酶活性、INA细菌、相对电导率、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MDA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抗寒性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花期霜冻的预防措施。

魏安智[8]2006年在《仁用杏抗寒机理研究与抗寒物质筛选》文中研究说明仁用杏(Prunus armeniaca×sibirica )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干果树种。近年来,在国家退耕还林工程中得到大面积栽植,许多地区建成了规模化生产基地,仅西北、华北、东北地区仁用杏面积就达1000多万亩。但是,由于仁用杏开花早,花期晚霜危害严重,每年因花果期冻害而造成的产量损失在30%-40%左右,已成为制约仁用杏产业发展的限制因子。因此,研究仁用杏的抗寒机理、寻求防治冻害的有效方法,已成为仁用杏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虽然在杏树抗寒机理、抗寒性鉴定、抗寒资源评价及抗寒育种等方面作了一些非常有益的探索,但由于对杏树花期抗寒生理机理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使得仁用杏花期冻害防治技术难有大的突破。至今,仁用杏花期的冻害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本研究以目前生产上主栽的龙王帽、优一、白玉扁、一窝蜂等仁用杏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从休眠到开花座果生育过程中枝条和生殖器官的电解质渗出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MDA含量和SOD、POD活性及内源激素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同时研究了外源ABA、外源GA3和杏花防冻剂、天达-2116、冻害必施等5种抗寒物质对仁用杏抗寒性的作用机理。其主要结论如下: (1)在低温胁迫下,随着温度的逐渐降低,抗寒性较强的一窝蜂电解质渗出率变化幅度最小,抗寒性较弱的龙王帽电解质渗出率的变化幅度最大,优一居中。仁用杏电解质渗出率、半致死温度与抗寒性成负相关。(2)在低温胁迫下,仁用杏能够通过调节枝条组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MDA含量和SOD、POD活性以提高抗寒性。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SOD和POD酶活性与仁用杏抗寒性呈正相关;MDA含量与仁用杏抗寒性呈负相关。SOD和POD酶活性受低温伤害的临界温度分别为-28℃和-32℃。(3)采用模糊隶属度法对仁用杏3个品种的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发现一窝蜂抗寒性最强,优一次之,龙王帽抗寒性较差。评价结果能够如实地反映3品种的实际抗寒性,评价方法是可行的。(4)在仁用杏从休眠到开花座果过程中,生殖器官内源ABA总体呈“M”字形变化,分别于休眠期的2月10日和末花期的3月25日出现峰值。仁用杏花芽的休眠有赖于ABA含量的增加;降低ABA含量是仁用杏花芽休眠觉醒的重要条件。ABA含量的迅速升高是导致花瓣脱落的重要因素;内源GA3含量呈倒“V”字形变化趋势。在休眠期花芽中GA3缓慢增加,在花芽膨大期来临前5天出现峰值,随后迅速下降,末花期之后下降趋势变缓。GA3具有促进花芽休眠解除的作用。(5)在仁用杏从休眠到开花座果过程中,内源IAA含量在休眠期处于较高水平,在花芽膨大前5天IAA达到最高值,在花芽膨大期IAA含量下降到低谷,随后在开花期又出现峰值;到末花期,IAA含量降到较低水平,至幼果期缓慢下降;内源ZT含量在休眠期保持较平稳的高水平,在临近花芽膨大前5天迅速下降,至花芽膨大期和显蕾期ZT保持中等水平状态。进入盛花期后ZT含量又迅速下降,至幼果期保持较低水平。(6)在仁用杏从休眠到开花结果的过程中, ABA /GA3、ABA/ZT值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分别在花芽膨大来临前5天(2月10日)和末花期(3月25日)出现两个峰值,第1个峰值小于第2个峰值。并且在变化时间上基本一致。ABA/GA3、ABA/ZT值的降低有利于花芽膨大和幼果的生长,是花芽膨大和幼果生长的诱发因子。(7)外施杏花防冻剂和ABA能够通过提高内源ABA含量、降低内源GA3含量,增大ABA/GA3值,促使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提高, SOD、POD酶活性增强,仁用杏电解质渗出率及MDA含量降低,导致仁用杏抗寒性提高;5种抗寒物质中以杏花防冻剂抗寒效果最好,其次为ABA。外施GA3能够提高仁用杏电解质渗出率、半致死温度和MDA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抑制SOD、POD酶活性,导致仁用杏抗寒性减弱。冻害必施和天达-2116对仁用杏抗寒性影响不稳定。

周书娟[9]2011年在《树上干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抗寒性研究》文中提出树上干杏是中国新疆伊犁地区特有的优良地方杏树品种,其果实果肉风味独特、果核轻嗑即食,是稀有的鲜食、制干和取仁兼用的良种,具有极高的经济开发价值。在新疆伊犁地区,由于当地的树上干杏资源在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及果实品质的参差不齐,且花期花器官霜冻害现象严重,造成树上干杏减产与绝产,给当地树上干杏产业的规模化生产造成了巨大困难,成为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本研究通过连续两年在新疆伊宁地区对不同树上干杏种质资源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果实品质进行观测,并结合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树上干杏品种的亲缘关系进行鉴定,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用7个生理生化指标对6个不同树上干杏株系花器官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从而筛选出抗寒能力较强且品质较好的株系,为树上干杏的种质挖掘和品种遗传改良提供基础数据,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株系树上干杏从花芽萌动期到落花期末,大概持续时间为20~30 d,单株花期持续时间较短,约为8~11 d,S5的花期持续时间最长,且花芽开始萌动的时期最晚,S1和S6最早。树上干杏不同株系及不同类型结果枝的不完全花率存在一定差异,6个株系中的不完全花百分率在10.9%~28.6%。不同授粉方式对坐果率影响的试验中,自然授粉方式平均坐果率最高,达到15.4%。从6个树上干杏不同株系的果实品质分析中观察S6果实品质为最适合作为鲜食与仁用两用的株系。2.采用RAPD标记与其他62个杏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对新疆树上干杏的亲缘关系进行了鉴定,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6个树上干杏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831与0.938之间,可被分为3个不同类别:S1、S2、S3和S6为类别Ⅰ,S4为类别Ⅱ、S5为类别Ⅲ;与其他62份杏材料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树上干杏株系与新疆的李光杏的亲缘关系最近,其遗传相似系数达到0.802。3.以6个树上干杏不同株系为材料,在0、-2、-4、-6、-8、-10℃低温处理后,测定了花蕾和盛开花的褐变率、半致死温度、脯氨酸与MDA含量以及SOD、POD、CAT酶活性共7项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株系的抗寒能力进行排序,抗寒性强弱顺序为:S6>S2>S1>S3>S4>S5,从而筛选出6个树上干杏不同株系中最耐寒的株系S6,且株系S6在果实品质等方面表现较好,因此株系S6可作为今后树上干杏生产和育种的重要材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碧护’可以有效提高树上干杏植株的花期抗霜冻能力,提高植株坐果率。4.以树上干杏S5株系为材料研究了4种不同防冻剂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树上干杏的的防冻效果,结果为‘碧护’、‘动植宝’、‘标典’和‘通威’这4种防冻剂都能够诱导树上干杏抗寒力的提高,其中‘碧护’植物强壮剂对树上干杏花期抗冻能力提高效果最好,‘动植宝’次之。

彭伟秀, 杨建民, 张芹, 蒋品[10]2001年在《不同抗寒性的杏品种叶片组织结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杏品种的叶片组织结构与抗寒性关系 ,对 8个杏品种的叶片进行了解剖构造的观测。结果发现 :品种的抗寒性与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 (CTR值 )成正相关 ,与疏松海绵组织厚度的指数 (SR值 )成负相关。单一组织的数量 (如叶片总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或海绵组织厚度 )往往会随样品所处生态条件和生理状态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而叶片组织结构的紧密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反映了杏品种抗寒性遗传上的差异 ,可作为抗寒性的鉴定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 8个杏树品种的抗寒性研究[D]. 李捷. 甘肃农业大学. 2008

[2]. 杏树内源激素含量与抗寒性关系研究[J]. 岳丹, 王有科.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 新疆间作果园微气候特征及果树抗寒性研究[D]. 马媛. 新疆农业大学. 2012

[4]. 杏品种抗寒性研究[D]. 沈洪波. 山东农业大学. 2002

[5]. 杏树抗寒性研究[D]. 孟庆瑞. 河北农业大学. 2002

[6]. 杏树花芽发育进程及内源激素变化与抗寒性关系的研究[D]. 岳丹. 甘肃农业大学. 2008

[7]. 杏树花期霜冻危害及其抗寒性研究进展[J]. 赵习平, 刘铁铮, 付雅丽. 江西农业学报. 2007

[8]. 仁用杏抗寒机理研究与抗寒物质筛选[D]. 魏安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9]. 树上干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抗寒性研究[D]. 周书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10]. 不同抗寒性的杏品种叶片组织结构比较[J]. 彭伟秀, 杨建民, 张芹, 蒋品. 河北林果研究. 2001

标签:;  ;  ;  ;  

杏树抗寒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