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100010)
【关键词】 外感发热/中医药疗法;痫病/中医药疗法;黄疸/中医药疗法;从络论治;关幼波
中图分类号:R249;R256.23 文献标识码:A
关幼波教授是杰出的中医药名家,在七十五载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的临床经验。他创新完善了“气血辨证”,将其提高到与“八纲”同等地位倡立“十纲辨证”的理论体系。临证他以气血病变的病理产物“痰”、“瘀”为核心,强调活血化痰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拓展“痰瘀学说”;注重维系气血病变终末场所络脉的“通”、“透”功能,从络论治,发展“络病学说”;抓住疾病的本质分清因果,辨明“因病而虚”还是“因虚而病”论治,提出“虚证学说”,为其学术思想体系之特点。以下我们赏析关幼波老师从络论治临床医案3则。
1.外感发热案
祝某,男,67岁,因发热一日,1998年12月18日初诊。患者两日前受风寒后出现上身发紧恶寒,头痛,鼻塞流清涕,当时未在意。一日前出现发热,就诊体温38.5C,恶寒无汗,身体酸痛不能入寐,咽干喜饮,尿黄,大便调,纳食尚可,舌质稍红苔白,脉浮稍数。证属:体内伏热,外受风寒。治宜:发散表邪,清热凉血活血。处方:杭菊10g,桑叶10g,橘红10g,生石膏30g,元参10g,苦梗10g,生地10g,炒知柏各10g,赤芍10g,丹皮10g,金银花30g,天花粉10g,生草6g。服药一剂后,脉静身凉,全身明显轻松,次日再服一剂,诸症皆除。
按:患者初为风寒外感,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体酸痛,流清涕之象。外邪引动体内伏热,随即现出里热之象,尿黄,口干喜饮,舌质红。方中用杭菊、桑叶发散表邪;金银花质轻芳香疏散,配杏仁、橘红、苦梗温散肺经风寒;生石膏、炒知柏、金银花、天花粉清气分之热;元参、生地、赤芍、丹皮清热滋阴凉血;生地、赤芍、丹皮凉血化瘀通络,诸药合用解表清里,内外同治,药到病除。
“风为百病之长”,外感发病风邪为先。关幼波老师认为感受风邪是短崭的过程,风邪来袭时掀起尘埃,风邪过后留下的是尘土,患者来就诊时已是受风之后,治疗重点不再是风邪,而是打扫清理遗留的灰尘,要活血散瘀通络。外感后常出现咽炎,气管炎,鼻炎,肺炎等,是受邪部位的炎症水肿,充血,从而导致血络雍塞不通的表现,活血通络可以加速血流,消散血瘀,促进肿痛充血的吸收消除。同时,凉血活血,“血行风自灭”,可散风邪,以助表邪的外解。临证关幼波老师加用凉血活血通络药,常用赤芍、生地、丹皮。赤芍:味苦,微寒,清热凉血,散瘀止痛,能清血分实热,散瘀血留滞。丹皮:味苦、辛,微寒,散瘀血,即可凉血止血,又可散瘀活血;清血热,即可用于血分实热,又可用于虚热骨蒸,凡血热而兼瘀滞之证均可用之。生地:甘寒质润、苦以泄热为滋阴凉血之要药,可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三药合用,凉血活血,清热滋阴。临床上外感病初期邪虽在表、卫分,凉血活血通络不仅未见引邪入里,加重病情,反可促其速愈。
2.痫病案
石某,男,35岁,作家,1998年1月28日初诊。患者素体弱多病,八岁时,突发仆倒,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昏不知人,短时间内恢复。当时诊为“癫痫”,之后未再发作。10年前,患者突又昏倒,不省人事,抽搐,症状如前,发作逐渐频繁,甚者1、2日发作一次,口服卡马西平治疗后发作频率减少,但未控制。近两年来每半月发作一次,每次持续3分钟,卡马西平已服12片/日,达到血饱和浓度。患者发作时四肢抽搐,仆倒后昏不知人,口吐白痰,无叫声,两目上吊,每次发作后患者疲乏无力,心中烦乱,不能安静思维写作,数日内难以缓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曾中医治疗,效果不佳,遂幕名来诊。舌稍红,苔薄白,脉沉滑。证属:血虚肝旺,风痰阻络。治宜:滋养阴血,平肝熄风,化痰通络。处方:首乌藤30g,钩藤10g,旋复花10g,川芎10g,生赭石10g,生地10g,木瓜10g,杏仁10g,天竺黄3g,橘红10g,丹皮10g,香附10g,二芍各10g,远志10g,生草10g。服药30付,三十五日后来诊,药后癫痫未发作,乏力缓解,可安心写作。改首乌藤为60g,生赭石15g,加僵蚕5g,藕节10g。半年后来诊,病情一直稳定,已停用卡马西平。
患者素体虚弱,先天不足,阴血亏虚,肝风内动,阴虚阳亢。阴虚生内热,日久炼液成痰,风痰相夹,随肝阳上扰,蒙闭清窍而发病。患者反复发作,不断损伤阴血,正气愈虚病情愈重,正虚血滞,痰结血瘀,痰瘀互结,久病入络,痰瘀阻络而成顽症。方中首乌藤养心安神,通络祛风,配川芎,生地,白芍养血柔肝熄风。白芍,木瓜合生甘草甘酸化阴,柔肝舒筋解痉。钩藤,杭菊平肝清热,熄风定惊。川芎,赤芍,首乌藤,丹皮活血散瘀通络熄风。生赭石重镇降逆,配旋复花化痰活血镇肝熄风。杏仁,橘红理气和胃化痰。旋复花与生赭石,橘红与杏仁是关幼波老师两对化痰经验用药。香附行气,取气行血行之意,以助血行。天竺黄清热豁痰定惊,远志解郁化痰安神。之后重用首乌藤,生赭石,加僵蚕,藕节增强通络祛风解痉化痰之力,药证两符,效如桴鼓。关幼波老师用化瘀通络一方面血行络通起到气顺痰消作用,另一方面起到熄风定惊的作用。
3.黄疸案
刘某,女,43岁,初诊日期,因身黄,尿黄,五周余于1998年4月21日就诊。患者六周前因出现肝区痛上腹不适注射“止疼针”(具体不详),三日后出现面目黄发黄,尿黄,伴胃脘隐痛,一次陶土色大便,到传染病医院住院诊治。检查HBsAb(+)、HBcAb(+)、HBeAb(+),甲肝、戊肝、丙肝病毒病源学检查均为阴性。B超:肝弥漫性病变,胆囊内胆汁淤积,脾稍厚,肝内外胆管无扩张。住院一周未明确诊断,黄疸继续加重,遂出院找中医专家口服中药治疗,一月病情仍未见起色。患者面色黄黯,巩膜金黄,两胁胀满,胃脘堵胀食后重,呃逆纳差,大便干费解,尿色赤如茶,乏力,舌质暗,苔白稍厚,脉沉。生化检查:ALT:46IU/L,TBIL:24mg/dl,DBIL:17.2mg/dl,ALP:131IU/L,TBA:150mmol/L,AST:67IU/L。证属肝胃不和,湿痰阻滞。治宜舒肝和胃,利湿清热,化痰活血通络。处方:党参10g,醋柴胡10g,茵陈20g,旋复花10g,生赭石10g,杏仁10g,橘红10g,藿香10g,白术10g,黄芩10g,香附10g,白蔻仁6g,泽兰20g,金钱草10g,草河车10g,车前子10g,藕节10g。七剂后胁胀、呃逆减,仍纳差、脘堵,黄疸如前。前方加茅根30g,二芍各15g,郁金10g,炒莱菔子10g,十四剂后身黄尿黄明显减退,脘堵胁胀已消,纳食恢复,面色渐转明亮。复查TBIL:68.2mmol/L,DBIL:54.1mmol/L。后加用生黄芪皮由30g加至120g,联合冬虫草5g,西洋参10g同服。半月后黄疸尽褪,纳食正常,面色红润,复查TBIL:17.0mmol/L,ALT、AST均正常。以益气养阴滋补肝肾之剂调养巩固,患者痊愈。
关幼波老师认为湿热相搏,入于血分,阻滞血脉,逼迫胆汁不循常道,外溢侵渍肌肤则发黄疸。湿热蕴毒凝痰,瘀阻血络,黄疸愈甚难消。《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云:“病在血,调之络”,血分病变当从络脉入手进行治疗。据此关幼波老师提出:“治黄需解毒,解毒黄易除;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治黄要治痰,痰化黄易散”,在前人利湿解毒退黄的基础上,强调化痰活血通络为基础的治疗原则。黄芩、草河车、金钱草、茵陈清热利湿解毒,复花、生赭石活血化痰降逆气,杏仁、红化痰和胃,党参、白术健脾燥湿,藿香芳香醒脾化湿,车前子利水湿,泽兰、郁金、藕节、香附醋柴胡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络脉是经脉的分枝,横出之后逐渐分层细化,构成树枝样网状结构。它是气血津液输布贯通的枢纽和要道,既是沟通内外的桥梁,又是气血汇聚之处,发挥着内络脏腑,外联肢节,贯通表里上下,环流气血津液,渗灌脏腑组织等生理功能。气血的调和,正常功能的发挥,需要络脉的维系。病理上络脉是外邪入侵的道路和传变途径,气血不调必波及络脉,络的损伤也会影响气血发挥正常功能。络脉病变的发展过程从气到血,由经到络。初期邪干络脉,功能失和;继之邪滞络脉,甚者痰瘀阻滞;最终络脉受损,功能丧失,这是关幼波老师络病学说的理论基础。临床辨证关幼波老师强调“十纲辨证”同时注意到络脉的受损,治疗常在调理脏腑气血的同时维系络脉的功能,成为临床治疗特点之一。他首推络病学说用于现代医学肝病的中医辨治体系中;提出外感病初期活血散瘀;疑难怪病治疗活血化痰通络等,扩展了常规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多以络病学说治疗慢性病和痹症的外延,在临床实践将络病理论进一步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
齐京,女,53岁,大学本科,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学中医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中医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学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第一届肝病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鉴定专家。中医内科肝病。
论文作者:齐京,王新颖,徐春军
论文发表刊物:《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5
标签:赭石论文; 气血论文; 熄风论文; 外感论文; 患者论文; 赤芍论文; 生地论文;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1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