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度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尺度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尺度观是高中地理教学中一种重要的观念,对其合理的应用有利于从不同角度认识高中地理知识构架,从而使构建知识体系和解决问题更加准确。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探讨尺度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一、高中地理涉及的尺度分类 一般而言,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主要涉及的尺度可分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1.空间尺度 (1)地图尺度 地图尺度是高中地理中工具性较强的一种尺度,指地图尺寸与地表实际大小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同一幅图,比例尺越大,所示区域范围越小,显示信息越详细;比例尺越小,所示区域范围越大,显示信息越简略。 (2)观察尺度 指所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不同的研究尺度着眼点不同,大尺度研究指对较大区域的研究,反之指对较小区域的研究。如区域地理中,全球—中国—区域(华北)—地方(北京)的划分,体现了观察尺度的不同。 (3)测量尺度 测度尺度也叫分辨率,指研究对象的最小可分辨部分。如遥感影像中的像素,即图中可显示地物的精细程度。 (4)运行尺度 即某种地理过程运行环境的空间范围。例如,大气环流可分为全球性大气环流(如盛行西风带)和区域性大气环流(如东亚季风环流)。人口迁移过程可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产业转移可分为区域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 2.时间尺度 一般存在于地理事物沿时间轴向变化的问题上,较典型的是“必修1”“全球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大小,可将全球气候变化分为地质历史时期的变化和近现代的变化。事实上,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是在一定时间节点和时间尺度基础上进行研究的。一般而言,自然地理的研究时间尺度相对较大,人文地理研究时间尺度相对较小。 二、尺度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空间尺度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 (1)辨别地理概念 对于同属一类但不同级别的概念,常因成因、原理相同而易混淆。如热力环流与大气环流、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高、高气压与反气旋、水资源与水利资源、土地与土壤、草原与草场等,这些概念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关联,对其异同必须细致辨析。教学中,利用尺度的等级特点,可让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相关概念。例如,东北平原和松嫩平原、东北地区和东北平原常常被混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引出空间尺度,利用尺度转换的原理,便可进行明确区分(见下表)。因此,在实际教学特别是区域地理教学中,范围的界定有利于地理概念的辨析。由于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利用尺度划分地理事物是基本的地理空间思维。 (2)准确把握地理规律 2013年高考文综北京卷第1题(题略)选择C选项“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的考生非常多。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考生误认为中国内外流区域分界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分界线一致。如果教师在描述中国内外流区域地理分界线时能引入尺度观,强调在大尺度地图中,基本可以认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是中国内外流区域的分界线,但如果尺度缩小,在一个局部区域图中,内外流河的判别还应依据“是否注入海洋”。而在题目的图中(图略),可以看到黑龙江从大兴安岭以西流出,最终注入海洋。因此,教学中空间尺度的引入,有利于更准确地把握地理规律。 “天气系统”是各地考试的热点,其中一个重要考点为锋面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不同地区气温和气压的变化。例如,学生在读图1时面临的最大疑惑是:B地究竟是冷锋过境前还是过境时的锋前区域呢?A地究竟是冷锋过境后还是过境时的锋后区域呢?判断不同,结论截然不同。以A地为例,如果处于冷锋过境后,那它受单一气团控制,应该是晴朗的天气;但如果位于冷锋过境时的锋后区域,应是阴雨天气。这个问题争论的焦点实质在于冷锋的范围。实际中,锋面的水平范围与气团水平尺度相当,长达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水平宽度在近地面一般为几十千米,窄的只有几千米,宽者也不过几百千米(见下图)。如果将这个尺度观融入实际教学中,学生对锋面的范围及其规律也许就能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了。 (3)准确分析地理成因 事件尺度与成因尺度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大尺度事件往往对应大尺度成因,小尺度事件则对应小尺度成因。不同观察尺度,会呈现不同级别的分异现象和分异原因。热带草原气候的大尺度成因是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这种原因形成的热带草原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以非洲雨林两侧、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最为典型。但有些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成因尺度较小,分布范围也较小,具有地方性特点。如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部、马达加斯加岛西侧的热带草原气候,是因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坡,且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量较迎风坡少,形成明显干湿季。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地区,由于地势高(海拔3000米以上),气温较同纬度的刚果盆地低,降水较少,气候较温和,也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显然,这些地区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是局部地形作用的结果,受小尺度因素的影响。 (4)重新构建知识体系 高中地理“必修2”涉及较多关于城市知识的章节,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化”“城市体系及聚落的选址”“城市的区位条件分析”等。教学中引入尺度观可将这些散落在不同章节中与城市相关的知识进行整合,进而重建知识体系。 例如,利用地图尺度和观察尺度,在大尺度地图中,主要研究城市空间体系的形成及各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中国正在进行的城市群发展策略,了解城市体系的形成,重点了解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在中尺度地图中,城市呈点状,可了解一个聚落或城市选址,兴起的区位条件,重点关注城市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在小尺度地图中,城市呈面状,可了解城市在地形、河流、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城市外部空间形态,如成都呈现团块状。如果将尺度进一步缩小,我们还将了解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布局及其影响因素等。 从一般情况看,随着尺度的增大,空间异质性会降低,因为其间的很多细节会被忽略。也就是说,在大尺度上我们更关注空间的整体特性。而一旦尺度缩小,我们将更关注局部细节。 2.时间尺度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 (1)准确把握地理过程 例如,城市区位因素本身会随历史而变化,如宗教因素的影响在逐渐减弱,科技、旅游等因素的影响在逐渐增强。城市功能分区的演变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分析安徽阜阳的城市变迁就需要放在一定的时间序列中,从原先的河运到后来的铁路运输优势,促进城市发展的因素在改变,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也在变化。 又如,地质作用中的内力包括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和变质作用,各个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不同,且形成的时间也不同。岩浆活动能在短时间尺度内形成火山地貌,而地壳运动也可能在短时间尺度内形成地貌,如地震地貌;大多数时候,地壳运动和变质作用形成的地貌都是在长时间尺度内完成的。 (2)多视角看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的热点问题。从近百年的时间尺度来看,全球的气温确实呈上升趋势,但如果从地质历史时间尺度来看,在地球数十亿年历史中,气候曾经发生过多次冷暖变化。因此,也有观点认为现阶段地球气候处于冰后期阶段,总体变化趋势应该是变暖。从不同时间尺度思考同一问题,可拓宽看问题的视角。尺度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_地理论文
尺度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