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界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久前,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划清几个重要界限,其中第一个就是划清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提出这个问题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必要性,是事关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的一个根本问题。
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条件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特别是在西方大国企图按照自己的模式塑造中国而加紧思想文化渗透的严峻形势下,在我国出现种种怀疑、曲解、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是并不奇怪的。正如列宁早在本世纪之初就指出过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工人阶级中的传播和扎根,必然使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攻击更加频繁,更加剧烈”。“因此这一学说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也就不足为奇了”(《列宁选集》新版第2卷第1页)。20世纪的整个历史进程,就是列宁这一科学论断的最好见证。
面对当前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我们共产党人本应像邓小平同志说的那样:“我们绝不能随声附和,也不应取缄默态度,而应根据不同对象进行解释或者出而反对。”(《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7 页)这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可是,有些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却不是这样,他们是非不分,听之任之,甚至误信误传,随波逐流。这种状况不能说是正常的,应当下决心按照党性原则在思想上政治上认真划清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首先一个问题是要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精辟地指出:“作为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全人类精神文明的伟大成果的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领导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整个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决议》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指明“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的教条,是错误的;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而盲目崇拜资产阶级某些哲学和社会学说,也是错误的”。十年前的这一党的重要文献的观点,今天仍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他们的继承者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一方面是工人阶级的利益、要求、思想、情感的科学表现,是工人阶级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它吸取了人类历史的科学知识中的一切精华,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规律,指明它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并最后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它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指明了道路,是破坏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同时又是革命、建设和一切社会实践普遍适用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它的基本特征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来之不易,是经过了千辛万苦、付出了极大代价和牺牲作出的历史选择。中国近现代一百多年的历史经验表明,任何别的思想体系都不能代替它。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2卷第39—40页)。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是我们党一贯的指导思想原则。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并在生动丰富的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二者必须统一而不能割裂。坚持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坚持就谈不上发展,不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当然不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发展又是坚持的灵魂和条件,没有发展就不会有真正的坚持。这就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正确态度。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它包含着一系列基本原理。例如关于自然、社会、思维最普遍的发展规律的唯物辩证法;关于揭示社会结构、动力、运动和必然趋势的唯物史观;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及由此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科学分析;关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解放运动的性质、目的、条件和进程的理论;等等。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普遍适用的、至今仍然有效的科学真理。在这里一定要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马克思、恩格斯论著中的个别论断、结论与提法,后者会因条件的变化而不再适用。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则是科学的真理,是颠扑不破、不会过时的。在马克思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发表二十五年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共同署名为1872年德文版写了一篇序言,曾经指出:“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等等。但他们同时坚定明确地写道:“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1卷第249、248页)。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3月说过:“我们坚持的和要当作行动指南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至于个别的论断,那末,无论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都不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但是这些都不属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所构成的科学体系。”(《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1页)
正是对马克思主义这样的理解,因此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割裂开来,更不能把基本原理分为“适用”、“部分适用”、“完全不适用”这样几个部分。这种说法貌似作了具体分析,但它实际上混淆了“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和个别论断、结论这些概念的内涵,为马克思主义“失效论”、“过时论”打开了方便之门。再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本来就不是照搬的教条,需要我们结合具体情况,具体运用于现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406 页)如果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要以现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就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适用性,显然是无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的。
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应当说有相当的难度。它不仅要首先弄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还要指明什么是反马克思主义,它在当今世界和中国的表现、错误实质与危害;还有与此相联系的一些问题,如怎么去划清界限?划界限的标准是什么?谁来划界限?等等。而要真正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就必须明确地回答这些问题。笔者在前述观点的基础上,还想抛砖引玉地讲几点看法。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就是要坚持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他们的继承者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的由一系列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就是要努力在掌握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上下工夫。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而作出的新贡献。
第二,在当今的世界和中国,确实有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存在,我们要识别、揭露、批判它们,才能维护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如果不去揭示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表现、特点、错误实质及其危害,在思想理论战线丢失马克思主义的阵地,是达不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目的的。当然也必须区别反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因为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观点,并不等于都反对马克思主义的。
第三,衡量一种思想理论观点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当然首先要看它是否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科学体系相符合,是否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相一致。凡是思想理论观点、立场、方法不符合、不一致的,其实践结果不能推动社会前进的,那就不是马克思主义或是假马克思主义。而反马克思主义,是指那些敌对、仇恨、攻击、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人物及其思潮。这种人物与思潮,过去有现在也有,世界上有中国也有,从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近一百五十年里都有。因而判别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标准,不言而喻地应以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所构成的科学体系所抱的态度为准。因为任何一种科学体系总是由一系列基本原理构成的,基本原理是一种理论体系得以构成的骨架和主体,是规定该理论体系的本质、面貌和特征的。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的背弃、攻击、否定、反对就完全可以根据其程度的不同而认定反马克思主义,这并不是什么难以判定的事情。
第四,要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相应的政治敏锐性与鉴别力。我们必须坚定地站在维护党和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的立场上,站在维护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政治敏锐性,善于区分是非、美丑与善恶。对于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的出现与流传,决不能抱放任、沉默态度,必须勇于进行批判和斗争。如果不争辩,不斗争,躲闪回避,明哲保身,甚至指责进行批判和斗争是“左”,那就放弃了共产党员的责任,就是缺乏党性的表现。
第五,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事关重大,必须全党重视,有领导、有计划地把这件事做好。要组织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要动员舆论工具造成一个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声势,要发扬民主,让人讲话,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把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谬论曝光、驳倒,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认识水平。社会主义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包括人们的理想信念,人生追求、价值观念、道德风尚、行为作风,都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我们一定要坚持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但决不能听任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肆意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