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伦 (江都市浦头中心小学 江苏 扬州 225200)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06-059-01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应用意识重要性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运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应用意识的培养,就是为了让学生自觉地应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去分析、观察、理解和解决问题,具有迎接未来社会竞争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生活实际问题,努力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应成为广大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深刻挖掘教材,把握课本思路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实际的需要和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小学生学习的大量数学知识主要来源于生活实际,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已经尽可能地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这就为数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教师在安排数学活动时要给予足够的认识。
"有余数的除法"教材中安排了一组分铅笔的活动,"分米和毫米"从测量文具盒开始; "加法"从统计借书的数量引出问题;"认识角"从五角星生活中的角引出;"统计"提供了动物运动会的情景图等等。在拓展延伸的巩固练习中则提供了诸多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样无疑使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作用。教者在作用教材时,要很好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将教材的功能真正体现出来。
对于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灵活机动,而不能拘泥于教材。如"有余数的除法"中的分铅笔的活动,让学生用真正的铅笔分一分,在分一分的基础上填写表格。"认识方向"的数学,不仅让学生在应用情境上辩别方向,还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际场景中辩别方向。教学"统计"时通过统计学生的出生年月、同学的属相,学生的喜好兴趣等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理论联系实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生活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统计》--"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的数据和材料,让学生在课上通过小组自学后,在自主收集材料、分析材料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影响我们生存空间的两大因素--人口与环境。通过引导学生展开组内讨论、交流,了解环境污染和人口压力给我们带来的问题,使本课的教学目的得到提升。
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联系,使学生体验到实际生活中蕴涵着许多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价值。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一课,首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探索材料,各种平行四边形的图片、玩具等,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然后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刚才的探索,发现平行四边形都有两组对边平行,有的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还有学生发现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和秩方形进行"变脸"??……这是在生活中看到和用到的,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亲切,一下子激起了他们学习的愿望。
三、广开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的最好办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为此新课程将"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学习领域。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学生经历教材所编排的"实践活动"内容,还要挖掘教材在"问题情境"、"想想做做"、"试试"以及练习、复习中的素材,还应该组织有价值的专题活动、实践作业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学习了"认识图形"后,要求将一张正方形剪去一个三角形,问剩下的是什么图形?解决此问题最的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我先让学生每人准备几张正方形纸,接着让他们按要求动手剪去一个三角形,然后启发,还可以怎样剪?剩下的又是什么图形?最后学生进行交流和比较,并思考,一共能想到几种不同的剪法?这样的问题,如不经过实际的操作。是入难得到完整而正确的结果的。"认识方向"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内容,一定要结合现实生活学习,避免照本宣科,要让学生到校园里学习,到社区内学习,要结合路线图让学生在家长带领下,亲自乘公共汽车选择不同的路线走走,教师应提供社区的平画图引导学生广泛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自感受并参与其中。
新课程呼唤着,期待着学习方式的变革,然而学习方式的变革首先需要教学方式的变革,需要教师营造主动学习、有效学习和积极体验的时间和空间,需要教师将封闭的课堂解放出来,让学生在活动中、生活中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到有用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
论文作者:徐玉伦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1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教材论文; 数学知识论文; 意识论文; 教师论文; 材料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