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燕应该换个地方吗?_张老师论文

颜燕应该换个地方吗?_张老师论文

彦彦该不该换地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该不该论文,地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早餐后,张老师宣布:“下面小朋友可以自选游戏区。”小朋友们很快就位了。彦彦进了积木区,但是马上又觉得自己选择错了,应该去“图书角”,前几天看的《机器猫》还想看一遍。但是张老师说“好孩子做事要有始有终”,彦彦是个乖孩子,很听老师话,尽管很想去看图书,但没得到允许前还是老老实实地坐在积木区,只是以求助的眼光看着张老师……

您若是张老师,您将怎样处理这件事?是强调培养坚持性呢还是尊重孩子的意愿?

合理引导二者兼顾

读完《彦彦该不该换地方》的话题后,我的感受很深,仿佛看到了孩子那求助的目光。如果我是张老师,是不会因为只强调培养坚持性而忽视幼儿游戏兴趣的,要使两个方面都照顾到,这就要看教师的教育艺术了。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会受环境条件及成人和同伴的影响,如果这些影响和要求适合他们的特点,就易于被幼儿所接受,也易于转变为幼儿自己的愿望和动机。根据这些特点,我会微笑着走过去说:“彦彦你看,图书角的书都在外面摆着,如果下雨会淋湿的,我们一起搭座图书馆吗,让图书有个家好不好……”

我相信他在这合情合理的引导下会改变刚才不情愿的态度,和我高兴地搭起来。在搭的过程中,我会请他给我讲一讲《机器猫》的故事,同时我对他精彩的讲述表示赞赏。就这样,使他那选错了区域的感觉自然消失,把兴趣投入到积木区的建筑上。

图书馆搭好后,我和他一起休息并提议去图书角看看书,很自然地使彦彦完成积木区的建筑后过渡到图书区,完成了他再看一遍《机器猫》的心愿。可见,既要培养坚持性又要尊重幼儿的意愿,需要教师合理自然的引导。

只要换得有道理

游戏是幼儿的自由活动,即使原先确定了计划和内容,也可以随时变化。正如彦彦进了积木区,又觉得自己选择错了,应该去“图书角”。其他活动就没有这种自由,如进餐时不能随便放下饭碗去做别的事情。

如果教师以培养幼儿的坚持性为理由,限制孩子的游戏活动,等于剥夺了幼儿主动参加活动或自由活动的权力,幼儿也不可能轻松愉快地游戏,教师又如何在游戏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发展呢?所以假若我是张老师,我会尊重彦彦的选择。

的确,幼儿园经常出现孩子换游戏的现象。如果孩子已经玩了一半又想换游戏,教师怎样做才能既让孩子愿意接受教师的建议,情绪愉快地游戏,又达到教师的教育目的呢?我认为首先要询问孩子“为什么要换游戏”,如果孩子讲得有道理,教师应允许孩子换游戏,同时提醒他,不论再做什么事情,应把它做完;如果孩子讲不出道理,教师应考虑是做事情、玩游戏缺乏目的性而更换游戏,还是遇到困难游戏无法进行更换游戏……教师可根据不同情况引导幼儿继续游戏,如:和孩子一起玩,教他如何玩;启发幼儿想办法克服困难……

总之,教师在幼儿游戏中应灵活运用多种手段达到教育目的,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其在智力、交往、个性等方面不断发展。

教育要因人而异

按照我们班活动区活动规则,孩子们在活动区活动时是可以换区的,只要他完成了前一个角色的活动或收拾妥当刚刚进行的活动,再看清想去的区是否已经满额,如果里面的人还不满,就可以去,如果那个区里面的人已经满了就只好另选他组了。

当活动中出现像彦彦这样的情况,老师首先要分析一下这个孩子的坚持性。如果这个孩子本身的坚持性不好,总是看着别人的活动比自己的有意思,那么教师就要适当地加以引导,鼓励孩子坚持做好自己的活动;如果这孩子本身的坚持性很好,只是由于没有想好而选错了地方,就可以提醒他下次要提前想好后再允许他换区。

另外,我要在这里提醒张老师一下,在活动区开设时,老师要与孩子们一起制定好活动区活动的规则,并在活动前讲清规则,要给幼儿时间想清自己所要选择的活动。

活动区是孩子们喜欢的天地,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自由交往,可以通过交往、摸索、玩耍而获得许多知识,许多无法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因此我认为重要的是应放开孩子的手脚,让孩子们去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让孩子们自己选择活动区,尽情地开心地去游戏。

不换地方更好

我不赞成彦彦换地方,要培养他的坚持性和转移他的意愿,让他自愿地、高高兴兴地继续在积木区的游戏。

我先亲切地问:“彦彦,你前两天看的《机器猫》一定很好看,张老师还没有时间去看,你讲讲《机器猫》的故事给我听,好吗?”彦彦一定会很乐意讲给我所。这样,可以培养彦彦的记忆力、口语表达能力。当彦彦讲完故事,我会说:“噢,彦彦讲的故事真好听。机器猫太可爱了,你能用积木搭一个机器猫吗?”这时候的彦彦一定会兴高采烈地拿起积木,开始今天的游戏。这样,又可以培养彦彦的想象力、创造力。

为什么我不赞成彦彦换地方呢?

1.我经常会遇到这一类情况,有些孩子似乎对某类游戏一直“情有独钟”,每到游戏时间,他自然而然又走到老位置,进行重复了多次的游戏。在这类孩子中,有的确实是比较喜欢某种游戏,而有的只是对别的游戏还玩得不熟练,没有玩出趣味来。这样,就使部分活动区成为“冷门”,没有发挥它的作用,也使这类孩子在其他方面得不到发展。而彦彦的这件事中,先让他发现:“哎呀,原来积木也可以搭出图书里的机器猫。”这样,他就对积木区产生了兴趣。

2.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但现在的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他在家中的“愿意”更不会被阻拦,向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觉得在幼儿园里,教师有时可以让幼儿去完成并不是他所“意愿”的事(这个观点并不完全针对彦彦的这件事),让幼儿知道,有些事情并不是想做就做。因为这类事不该做或会影响别人,就不能任着性子做。而有的事情也不是不想做就不做,因为这类事应该做,再不乐意也要认真去完成。这些必要的教育,(只要老师教育方法得当),对幼儿升入小学或走向社会,都会有些帮助。

游戏就应玩得高兴

游戏一词说白了,我认为就是游乐嬉戏,是孩子们最高兴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既然为游戏时间,就应尊重幼儿意愿,不但给幼儿选择游戏的权利,还应有更换游戏的机会。

彦彦进了积木区,又觉得自己选择错了,在“把不玩的玩具收放原处”的前提下,应允许他再次选择,而不应在此时强调培养所谓坚持性。游戏就是游戏,反之会失去游戏的本来意义,幼儿会失去对游戏的兴趣。如果在幼儿学习书写、绘画等教育活动时,培养幼儿坚持性,比较适宜。游戏毕竟是游戏,要尊重幼儿意愿,给幼儿充分的选择游戏、更换游戏的机会,使他们在愉快的环境中玩与学。

让孩子明白几个道理

假如我是张老师,在幼儿选择游戏区之前,会提醒小朋友认真考虑一下:想到哪个游戏区去玩?并把各区所投放的新材料简要地介绍一下。通过提醒和介绍来减少幼儿选择的盲目性和随意胜。

当彦彦提出要到图书角去时,我会问明他要换游戏区的理由,并允许他到图书角去看一看:是不是人数已满。如果图书角还有空缺,彦彦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在图书角看图书。同时我要提醒彦彦:下次选择游戏时,要考虑好再作决定。

如果图书角的小朋友已经满了,我会让彦彦想一想:“该怎么办呢?”因为彦彦是个懂事的孩子,他会再回到积木区。我就安慰他说:“下次游戏时再到图书角去看《机器猫》好吗?”并尽量激发彦彦玩积木的兴趣。建议他:是不是把图书《机器猫》里的情景用积木搭出来。同时还要使彦彦明白:既然选择了积木区就要有始有终地玩好。

我觉得这样处理问题,可以使彦彦懂得:1.无论做什么事情,选择前要认真考虑,减少盲目和随意行为。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在有些情况下,自己的愿望可能实现不了,要正确对待。3.不管是自己喜欢或者是不喜欢的事情,既然做了就要有始有终地做好做到底,做事要有坚持性和责任感。

兴趣是坚持性的基础

我认为应允许彦彦去“图书角”。因为无论是培养坚持性还是尊重孩子,其根本目的都在于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兴趣,二者并不矛盾。但坚持性有限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培养坚持性应以幼儿的兴趣为前提。如果幼儿对某事没兴趣,任凭教师如何讲要坚持到底,幼儿也不可能真正坚持。彦彦真正想去的是“图书角”,如果迫于教师“好孩子做事要有始有终”的压力而留在积木区,但那不是他的意愿,是教师的意愿。在积木区中他便会无所事事,东张西望或者产生行为问题。强调坚持性是重要的,但在教育工作中需要有灵活的教育机智。张老师可以允许彦彦重新选择,在图书区活动中一样能培养幼儿的坚持性,而且是幼儿自觉地坚持,不需要教师维持和督促,因为那是以幼儿的兴趣为前提的。这样既尊重了幼儿的选择,又培养了坚持性,何乐而不为呢?

引导是为了提高

活动区游戏要体现一定的教育意图和要求。彦彦之所以想去图书区,也许是因为他前几天看过《机器猫》,发现看《机器猫》这一熟悉的活动比搭积木这种不熟练的活动更有吸引力。这时老师应该引导彦彦,先肯定他“想看图书是好的,并没有错”,然后用游戏的口吻激发他对搭积木的兴趣:“书上的机器猫住在哪儿呀(朋友家)?彦彦,今天你也来当一次能干的机器猫,为朋友搭一座漂亮的房子好吗?”孩子做游戏是需要有兴趣的,只要我们激发起孩子的兴趣,孩子会很愉快地活动。这样做既培养了坚持性,又帮助了孩子,让孩子发现有趣的活动区不止一处。

在活动结束时,我们还可以提醒孩子们,先想好自己想去哪个活动区再行动。活动区游戏有一定的目的性,是幼儿游戏水平提高的一个表现。

标签:;  ;  ;  ;  

颜燕应该换个地方吗?_张老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