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体育院校球类运动项目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研究

关于高等体育院校球类运动项目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研究

许博[1]2001年在《关于高等体育院校球类运动项目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研究》文中认为教材,是根据一定学科的任务,编写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是构成教学过程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系统计划的过程,是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探索教学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各要素的作用与效果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的成果或教学设计过程的产物是经过验证,能实现预期功能的教学系统。所谓教学系统有叁个模式: 1、以系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这是就一个专业的教学或一项培训工作的教学,涉及到教学设计制定、教学材料的组织、教学人员的培训、教学条件配置等几个方面工作的大系统的教学设计过程。 2,以教学产品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这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教学产品(如教材)的分析、设计、开发、生产、创造和批准合法的教学设计过程。 3,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这是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是根据已有的教师、学生、课程计划、设备、设施等教学资源为前提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设计的目的是解决教师在这些条件下如何做好教学工作,完成预期教学目标的有关问题。很明显,本课题研究的问题属于教学设计的第二种模式,是在教学设计一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根根高等体育院校教材的特点而展开的。综观国内外对教材建设的研究,都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目前大都是论述某一学科教材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教材建设的设想和建议,仅限于对单一学科和单一课程的探讨,缺少对教材建设的理论基础研究,缺少运用教学论和认识论从课程结构、教材结构、认知结构与能力结构之间的关系上来阐述和说明。因此,本文采用文献法、专家访问法、个案分析法、逻辑论证法等,试图探讨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如何针对高等体育院校培养目标以及教材的实际,来整合高等体育院校球类运动项目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并形成教材设计与编写的优化程序。研究结果表明: 1 教材建设是全套教材的总体工作。建国以来,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教材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教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一品种的教材到多品种教材的发展,基本满足了高等体育院校教学的需要,为高等体育院校各学科建设和发展起到了保证作用。 2 球类运动项目是以球为主要器械,并具有直接对抗性的一种竞赛活动,内容丰富。在设计与编写球类运动项目教材时至少有五个方面的理论基础,这就是教与学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教育传播学理论、教育技术学理论等。 3 知识结构是在学科结构的基础上,加上教学中涉及到的有关学科的知识而构成的知识系统。教材作为知识载体,其知识结构是教材的最基本的结构,是落实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之一,它将推动教学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 4 教材的结构是根据各种能力来编排和阐述教学内容的,它强调学生本身和学习者所要获得的各种能力,球类运动项目教材的能力培养包括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组织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等。 5 球类运动项目教材设计与编写的优化程序将确定,为了达到学科目标应教授哪些知识,应运用哪些微观策略成分,该知识以什么样的顺序出现拜得到系统复习等,这都将为高等体育院校球类运动项目教材设计与编写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许文超[2]2013年在《体育院校专业教材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过去,我国的体育院校专业教材编写工作,主要由体育界的资深人士或专业编辑以及体育教师等来完成。正是由于他们在体育课程与教材建设中的辛勤付出,播撒的无数的心血,才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的高等体育事业发展。然而,我们从新眼光去看待过去的教材设计队伍,就会发现在这支队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会感到这支队伍不能完全适应体育教材设计的要求。首先,教材的编写人员构成不够合理,多是从事体育学研究科的人员。而21世纪的体育学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体育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已经超出了体育学科内部范围。应该从更广阔角度来审视体育。这门课程应该与时代理念想融合,更强调可持续发展性。我们应该延伸对体育概念的理解,体育应该包涵多个学科,包涵众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等,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教材编写者的思维模式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已形成定式,还不能进行相应的转变。当代教材设计不应该只是改变其内容结构,更主要的是应该注重理念更新,以理念引领教材发展化,要有效的凸显“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服务理念;第叁,教材编写者的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很多教材编写者抓住了利益这个绳索,运用较强的功利思想模式,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只注重经济效益,只是注重自己的政绩等。这就要求我们彻底改革理念,顺应时代要求,编写出学生为主体的好教材。

林向阳[3]2006年在《普通高校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根据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针对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材建设的实际情况,对我国体育教材理论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梳理,对高校体育教材编写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高校体育教材研究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认为高校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研究还不能够为体育教材编制的实践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基于此,本研究运用文献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逻辑法,首先对体育教材设计的概念和涵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高校体育教材设计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分析了新时期、新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材的地位、功能;着重探讨了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基础——系统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育传播理论,并阐述了这些理论对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启示。其次,从体育教材编写可资借鉴的理论入手,在分析和探讨体育教育价值转型的基础上,重新确立高校体育教材目标,构建高校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框架,并对构成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理论框架的叁个主要元素——教材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认为,对体育教育目标的分类和分层次是确定体育教材内容的核心,依据本文提出的“任务分析”理论所提供的教材内容选择原则和方法途径可以构建科学合理的教材内容体系;在对高校体育教材组织结构的研究中,对教材内容的组织要素、组织原则、编排结构进行了全面研究;在对体育教材呈现方式的探讨中,从呈现策略、文字叙述、图表设计和版式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最后对教材编制过程评价的本质、标准、程序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高校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研究从理论层面入手,结合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系统地阐述了高校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原则、方法和范式。为高校体育教材多样化提供了理论基础,所构建的高校体育教材编制框架对体育教材编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所提供的方法和技术在编写实践中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对提高教材编制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曾一兵[4]2007年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材设计分析》文中认为体育教材是体育课程实施的媒介,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达成体育教学目标的保证,也是直接制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体育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及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本课题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对公共体育教材设计进行研究分析,针对教材设计的发展历史和轨迹进行回顾和梳理,并以当前具有代表性的5本高校体育教材为蓝本,对体育教材设计理念、设计目标、教材内容设计、教材结构设计、教材形式设计以及教材功能的实现进行了系统分析,同时指出当前体育教材设计仍然存在的问题,并对教材设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以期在今后的教材设计中进行弥补和修正。研究结果表明:(1)当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材设计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但是在课程目标的体现上不全面,一部分教材体现的依然是“竞技体育”的思想,一部分教材却完全侧重于健康叁维观,忽略了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目标,破坏了目标的整体性、全面性。在教材设计中,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2)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部分教材对运动项目的选择贪“新”求“多”;在教材结构的设计上,学生能力的培养得到了体现,但还存在知识技能与能力培养比例不合理、不协调的现象,影响了教材功能的发挥;在教材形式设计上,大部分教材外观有了变化,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但还是存在许多不满意的地方。(3)多数教材已经从关注体育运动知识、技能转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教材功能发生了转变。

丁勇[5]2007年在《新中国普通高校体育教材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校体育教材从无到有、从教师专用参考资料发展为师生共用课本,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这一历史性变化,在教育史、体育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以新中国第一部大学体育教材《大学体育》(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和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的叁部大学体育教材即《大学体育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大学体育》(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和《现代体育与健康文化导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四部教材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归纳与演绎法并用自己构建的课程目标——选择、组织和呈现教材内容评价模式(在前人评价理论基础上构建的)对以上四部大学体育教材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我国高校体育教材建设走过了一条由浅入深、由平面到立体的曲折道路。从形式上看,所有体育教材都是由理论和实践两大块组成,但不同版本的内容结构、体例却发生了质的变化。从编材理念看,走过了增强体制观——身体、心理、社会叁维健康观——教育、文化价值观,并萌发了生命、生活理念的由浅入深、层层升华的历程;从教材结构、体例看,经历了竞技项目技能——健身技能和心理体验——生活技能、体能、遇险求生技能等阶段。由单一平面上升为多维立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潮流。当然,这几部体育教材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理解不深;教材内容对《纲要》课程目标落实不够;教材中还能看出“学科中心主义”的影子;传统的“竞技体育教学观”对教材的影响痕迹仍有存留等。据此,笔者(学生)构想了自己的编材设计:以“关爱生命、传承体育文化、育人成才”为编材理念,以STSE体系,即将“科学、技术、社会、情感”融为一体为编写体例,设想编写一部《生命健康与科学运动》大学体育教材。“不自慙赧,贡其愚见”,请前辈、专家多多赐教。

刘斌[6]2011年在《从体操到体育》文中研究表明体育教科书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直接反映体育课程的内容,又反映体育课程设计中规定的学习活动方式,其设计质量与水平将会影响到体育课程的总体设计质量和水平,最终影响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必须重视对体育教科书的研究。从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有真正的学制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体育教科书从无到有,从以兵式体操为主的“体操”教科书时期,跨越到以现代运动项目为主的“体育”教科书时期。在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发展的过程中,各个时期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每一个阶段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有哪些特点,这些教科书有什么意义,对当今的教科书编写有什么启示,是本研究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采取纵向分析结合横向比较的方法,系统分析和重点深入研究相结合的思路,采用时间与问题结合的方式安排结构框架,力求在详尽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从清末到民国各个时期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内容、编制特点,反思其经验和教训,并提出对当今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编写的启示。第一章、介绍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相关关键词的界定,与本论文有关的文献研究分析以及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了清末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清末体育教科书发展包括体育教科书的雏形(1840—1902)和兵式体操的兴起---清末体育教科书(1902—1911)两个阶段。“东亚病夫”一直是国人深感耻辱的称号,为了雪此耻辱,有志之士纷纷开展新式教育,引进体操,以达到“强国强种”,从而拉开我国体育教科书的序幕。清末体育教科书以军国民教育思想为核心,以体操和游戏内容为主,突出兵式体操;在体育教科书中中国传统体育缺失:教科书以直译居多,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并存,教科书编写体例初具模型,教科书审定制度初步形成。清末中小学体育教科书丰富与完备了我国教科书体系,填补了我国体育教科书的空白。其在教学方面和内容方面的特点,以及编排体例方面的特点,有效地提供了体育教科书编写的范例。其较早具有版权意识,以及先进的教科书编制设计,对早期体育教科书的编写出版有较好的示范作用。《蒙学体操教科书》是我国最早的学生用书,《初等小学体操教授书》是我国最早的统编教科书。第叁章、探讨了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发展(1912—1949)。我们将其分成叁个阶段,分别是体育教科书的稳步发展阶段(1912—1923)、体育教科书的繁荣阶段(1923—1937)和体育教科书发展的停滞阶段(1937—1949)。民初是体育教科书的稳步发展阶段。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新的教育制度,蔡元培的“五育并举”,使体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兵式体操达到鼎盛,随后慢慢衰退,走向消亡,而现代体育在这一过程中悄然兴起。民初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兵式体操内容前多后少,现代体育项目开始进入教科书;与清末翻译教科书不同的是,民初的教科书以自编为主,并且出现了单项教科书;武术正式进入体育教科书。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是徐傅霖编写的《共和国教科书体操》系列,它是民初最完备的自编体育教科书。1923年到1937年是体育教科书发展的繁荣期。新学制的颁布,对我国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体操科”改为“体育科”,这不仅仅是理念上和名称上的改变,体育的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时间都发生了变化,从此,西方现代体育进入体育教科书,成为我国体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这一时期的体育教科书中,现代体育成为教科书主体,中学以上出现军事训练内容;教科书的编排体例丰富多样,自成体系;教科书忠实地反映体育课程标准和体育课程目标;注重教材教法的提示;教科书审定制度逐渐完备。这一时期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代表是麦克乐编写的《新学制体育教材》,和教育部编写的《体育教授细目》系列,前者为承上启下的体育教科书,后者是我国第一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1937年到1949年,体育教科书的发展进入停滞期。进入抗日战争,国民党实施战时教育方针,“体育军事化”和“军事体育化”成为主流,虽然它符合当时特殊时期的需要,但是从体育的本质看,它使得现代体育的目标发生了偏离。这一时期的体育教科书以小学教材为主。单项教材居多,大部分教科书是根据个人体会或心得而编,教科书审定的制度详细而严格。出现了为战时专门编写的《战时体育补充教材》。第四章、清末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意义与启示。走过四十多年历史的清末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发生、发展有什么意义?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对我们今天又什么启示?通过研究发现,清末民国教科书通过传播体育知识技能,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传播体育教材教法知识,丰富了现代体育教学法内容;体育教科书成为近代西方体育传入的主要媒介;逐渐完备的编写体例为现代体育教科书提供了模式;体育教科书反映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演变的过程。它启示我们在编写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时:要悉心研读体育课程标准;要凸显“强身健体”和“教诲性”的本体地位;应该综合考虑教师、学生和社会叁者的需要;建立优秀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编写和研究团队;应该建立科学的教科书评价机制来评价中小学体育教科书。

张磊[7]2016年在《基于P-PE-PCK发展的术科教学改革研究:从理论到实践》文中认为术科课程成为高师院校的正式课程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然而,时至今日,术科教学仍未摆脱传统的“运动技能授受”教学模式,职前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学科教学能力发展受到挑战,术科教学改革的缓慢进程已然制约和影响着职前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术科教学改革路在何方?本研究试图将学科教学知识(即PCK)与学科教学能力(即PCA)勾连起来,以PCK作为术科教学改革的视角,旨在通过术科教学改革寻求职前体育教师PCK与PCA的发展,为职前体育教师“学会教学”目标的实现作出术科教学应有的贡献。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的研究设计,力求理论与实证、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相互关照与融合,对以下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逻辑思辨的方法对术科教学的知识论与价值论等基础问题,术科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理论匡补与澄清,从理论上对“术科教学改革为什么改,如何改”等问题给予了思考;接下来,通过对术科教学现状、P-PE-PCK现状、术科教学价值问题等叁方面的实证研究,对术科教学改革的现实必要性给予了审视。实证研究首先通过对2所师范院校6位术科教师的访谈、5所高校300名体育师范生的问卷调查,进一步考察术科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其次,运用备课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基于视频的问卷调查法对2所师范院校的24名体育师范生、5所高校的300名学生、2所师范院校的300名学生分别进行了数据收集,了解职前体育教师PCK(即P-PE-PCK)状况以及术科教学在发展P-PE-PCK方面的可能性与现实效果,在此基础上运用“叁角互证”对P-PE-PCK的构成要素、来源、年级差异、性别差异、学校差异等情况进行了探索与论证;第叁,对2所师范院校6位术科教师和6位体育师范生进行了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对“运动技术与教学能力的关系”加以求证,厘清术科教学的价值问题;最后,通过实验研究考察了理论构建的“参与式PBL教学模式”的现实有效性和可行性,对“术科教学改革如何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践探索。实验研究阶段,分别在2所师范院校针对网球普修课、足球普修课和足球专项课进行了1项探索性教学实验和2项验证性教学实验,并在足球公体课中开展了“足球专项班学生公体课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性教学实验,从而为“术科教学的课内外改革”提供了实践依据与数据支撑:最后,对研究内容和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反思,并对今后的研究给予了展望。通过以上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本研究结论如下:1、构建了“实践取向”的术科教学基础理论体系和“问题化取向”的术科教学基本理论体系。“实践取向”的术科教学基础理论体系表明,术科教学的“知识实体”为运动技术,其知识类型为“实践知识”;学习者需要以教学参与者的身份进行身体练习体验,实现运动技术的“有意义学习”;术科教师应构建“平等、合作、对话、实践、反思”的“学习场域”来保证学生体验运动技术教学过程的机会,并不断引导其思考“如何教”的问题;运动技术或者教育类课程知识不能独立支撑起现实教学,当以上两类知识结合其他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经过运用而形成PCK时,学科教学能力PCA也随即得到发展。教学是教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教学问题的过程,现实教学情境的学科教学问题解决能力成为PCK向PCA转化的中介变量。术科的教与学价值应走出“工具理性的樊篱”,不应仅限于运动技能的提高与动作示范能力的获得,而应该追求运动技术的获得之于学生更为深广的教学意义,这些意义同样需要在教学实践体验中通过不断反思获得。“问题化取向”的术科教学基本理论体系表明,术科教学目标应由运动技术的提高与—般教学能力的发展转向学科教学能力(PCA)的发展,术科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坚持适宜—量力性原则、前沿—基础性原则和职业—整合性原则,内容的组织应该走“问题化”组织策略,并借鉴问题支架或3C3R模型来设计术科教学问题;术科教学方法方面,传统的术科教学方法存在着功利化倾向,并面临着有效性陷阱,术科教学方法的现代性缺席可谓术科教学方法的现实困境,术科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方向与有效性问题都应该得到追问。术科教学评价方面,传统的“技评+达标”式的考核方式是一种“去情境化”的评价,注重真实情境下问题解决能力的“片段教学或模拟上课”可作为术科教学中进行教学能力考核的真实性评价方式。术科教学模式方面,传统的“运动技能授受”教学模式应该得到扬弃,“参与式PBL术科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现实必要与理论依据。2、揭示并完善了术科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P-PE-PCK的现实状况、以及术科教学价值问题。其一,现实中术科教学面临着“常规问题”与“异常问题”。“常规问题”表现为从教学方法到教学考核,主要还是围绕提高运动技能这一目标展开。教学方法仍然以传统的“讲解+示范+练习”为主,教学考核也仍然以“技评+达标”为主。“异常问题”表现在叁个方面。一是术科教师在备课环节所表现出的“备课模式”,即术科教师普遍反映由于教学经验、个人精力等原因,他们不会每天、每节课都去备课,他们会根据以前教案或者做些许修改,或者按照原来的“走”,每个时期、每个阶段上什么、怎么上他们都已了然于胸,更多的是按照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上课。二是术科教师教学考核中存在着“人为降低考核标准”这—“考核失真”问题,该问题主要受到了“学生水平、教师压力、教师态度”等方面的影响。叁是术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无奈”的感受,这些“无奈”来自于“教师所说的苦衷、教学瓶颈,以及由于教学进度被打乱或者学生学习积极性问题而导致教师产生的负面情绪”。其二,P-PE-PCK发展表现出性别、年级、学校差异,总体情况不容乐观。首先,本研究首次确证了P-PE-PCK的结构要素,即P-PE-PCK由“体育学科内容知识、学生的知识、体育教学策略的知识、体育教学评价的知识、安全教学环境的知识、体育教学目标的知识”等6个维度的知识构成。其中,“关于体育教学策略的知识”在P-PE-PCK各维度中处于核心地位,最能代表P-PE-PCK的水平。其次,绝大部分P-PE-PCK总体情况以及各维度的知识情况处于“笼统或有限理解PCK”的水平,总的来看,P-PE-PCK各个维度上的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掌握情况不容乐观。P-PE-PCK各维度知识来源于9个方面,分别是“术科学习经验、实习经验与反思、个人生活经验、个人练习体验、个人反思总结、阅读专业书刊、理论课学习、作为中小学学生时的经验和课堂观察”,其中,“术科学习经验”仍是P-PE-PCK的主要来源。P-PE-PCK各维度知识表现出一定的年级差异。一般高校与“985、211”高校之间的P-PE-PCK并不存在差异,而师范院校与综合性大学之间的P-PE-PCK存在差异,师范院校的P-PE-PCK要更好一些。就性别而言,男生与女生之间在PCK各维度以及总体PCK上均具有差异,在平均水平上,女生PCK要高于男生PCK。其叁,术科教学价值表现为“技术理解”。传统的术科教学价值取向是“技术记忆”式的,教师和学生追求的是运动技术的巩固与熟练。经由扎根理论,本研究首次提出了“技术理解”这一概念,并形成了两个扎根理论,一是术科教学价值体现为技术理解,按照程度可以划分为记忆性理解和创造性理解,其中,记忆性理解表现为掌握运动技术,创造性理解体现为提炼运动技术的教学意义,表现在“关于运动技术本身知识点的认知、关于运动技术价值的认知、关于学生运动技术水平的认知、关于学生对运动技术理解能力的认知、关于教学安全的认知、关于运动技术教学策略的认知”等几个方面;二是不同程度的技术理解对于教学有着不同的意义。首先,没有技术便没办法进行教学;其次,仅仅是记忆性理解也不足以进行教学;最后,当对运动技术达到创造性理解程度时,便可以进行教学。加深技术理解的途径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教学实践、反思总结、练习、课堂观察、书本知识学习”等6个方面。3、证实了“参与式PBL术科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其一,问题化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与教学方法具有可行性。术科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加以问题化处理,并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对这些问题加以课前或现场的解决,足球与网球的教学实验证实这些做法是可行的。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教学内容的问题化设置可以是课前布置和设置的,也可以是课上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生成的;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问题化也可以是任务式的,如课前在给下节课参与教学的学生布置的任务,以及课堂上让各自小组完成创新性练习方式的设计,这既是对教学内容“如何教”问题的设置,也是给每个小组分配的任务。其二,“模拟上课”的教学能力考核方式具有可行性。本研究的教学实验中所采用的教学能力考核方式是模拟上课,其中,在足球和网球普修课中采用的是“个人模拟上课”,在专项课中则是采用了“小组模拟上课”的形式,并运用自编的《基于观察的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评价量规》对模拟上课的情况进行了评价。教学实验表明,运动技能考核与教学能力考核可在教学考核时同时展开,并且可以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当然,这需要教师之间的积极配合。其叁,参与式PBL术科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首先,足球与网球教学实验的实验结果证实了该教学模式在发展学生相关运动技术、PCK与学科教学能力方面相较于传统教学具有更好的效果,这是其内部效度的体现;其次,该教学模式在网球普修课、足球普修课与足球专项课上的实施所取得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则表明该教学模式具有良好的外部效度;可推广性的另一支撑便是该教学模式所采用的PBL教学方法与教学能力考核的可行性也在教学实验中得到了证实。4、拓展了高师院校发展学生教学能力的新途径,即“术科专项班学生公体课教育实习模式”。当前术科教学与教育实习在发展学生教学能力上所反映出的共有问题便是学生教学实践机会少,专项班学生在公体课上进行教育实实这一思路为这一问题解决提供了可能,进而为构建“术科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提供了思想来源与实践准备。“术科专项班学生公体课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性实验,初步证实了这一教育实习模式在发展体育师范生“关于学生的知识与关于体育教学策略的知识”等PCK维度知识与教学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高师院校可以把公共体育课堂作为实习基地,由专业课任课教师或者专业课与公体课任课教师共同承担实习指导教师,这样一来,体育师范生体验真实教学的机会便会明显的增加。从现实来看,该教育实习模式在高师院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也应该成为教育实习模式的重要补充形式。

金光辉[8]2012年在《从体育教科书和专着的立论基础看体育思想的演化》文中提出本文以体育教科书和体育专着为研究素材,以考查其立论基础为切入点,提炼蕴含其中的体育思想并梳理其相应的演化脉络,通过深入解析各色体育思想,企望对体育其事有更真切的认识。本文的基本立场是坚持以竞技为主导的体育整体观。在考查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时,我们特别关注当时的体育课程标准或体育教学大纲,因为这些都是编写教科书的指导思想。考查学校体育教科书主要是梳理主流体育教学思想的演化路径,我们将百余年来的学校体育发展历程大概分为军国民主义时期、自然主义时期、政治为纲时期、增强体质时期、健康主导时期等几个主要时段,并分别对当时的教科书进行了细致考查。在考查体育专业教科书之前,我们对体育理论的核心部分进行了仔细分辨,明确了以体育基本理论作为主要考查内容的原则,将其分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思辨等叁大领域,每部分所选择的教科书基本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最后,对体育操作理论、体育新兴学科教科书作简要概述,认为它们不是体育理论的核心理论。相对教科书的单调,体育专着的思想性更为丰富,因此,接触的体育思想更为多样,选择的余地就相对较大。我们仍主要考查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思辨叁大领域,再增添了体育史学领域作为必要的补充,分别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着作加以讨论。由于教科书代表的都是官方主流思想,此次着重考查官学体系之外的,尤其是那些独具思想内涵的学术着作。通过对比可知,体育思想的学术力作不在官学体系,而存于那些独立思考的自由着述之中。对体育思想的演化脉络进行梳理是本文的收尾阶段。在此之前,我们借助李泽厚的实用理性之说,深入地讨论了实用理性这一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及其与中国体育的关系,认为注重实用实际是国人思考体育的基本出发点,这是中国体育的基本特性,而这也恰好是其最大的局限,应尽力避免。我们认为体育是完全超脱实用的形式化竞争,其最高境界在于不断超越。我们梳理体育思想演化的基本思路是,从宏观和具体两大层面,分别对体育思想和体育教学思想、运动训练思想的演化脉络进行归纳整理。体育思想演化的基本图景由本土体育观与西化体育观的不断博弈而构成,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根本对立。从军国民思潮向自然体育思想的转变时期,经历了军国民体育思潮、自然主义观与国粹体育观的对立等阶段;随政治风云与保健思潮而起伏时期,经历了增强体质思想、普及与提高思想的演变、大体育观与“真义体育”观的对立、人文体育观与人文奥运理念的泛滥等阶段。综观这些主流体育思想不是将体育视为政治工具就是保健手段,要么是小而实、急功近利,要么大而泛、无所不包。而独立于官学之外,既不为政治折腰又不为保健束缚、完全超脱实用的体育思想,非强化体能思想莫属,这种不为任何实利的纯学术思想提出了对体育其事的独特认识,具有明显的“民间之学”特征。体育教学思想的演化路径由体质论和技能论的矛盾运作构成,也是体育思想的对立在教学领域的反映。主流教学思想经历了“技能论长期占优”“体质论后来居上”“健康论强势推进”几个阶段,而独立于主流之外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技术健身论”,依然秉持着不为实用的理念,与强化体能思想具有同样的精神气质。相比体育教学思想,运动训练思想形成时间不长,其演化脉络比较清楚,基本上是固执“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传统主流训练思想,与主张专项化训练的“一元”训练思想和“相对而现”训练思想之间的对立。相比之下,传统主流训练思想僵化陈旧,而专项化训练思路则更具活力。综观中国体育思想的演化路径,官方意志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体育成了达到各种实用诉求的手段。而不受其支配的思想基本都被排除在主流之外,要么被漠视要么被屏蔽。结语部分包括主要结论、主要建议、主要创新、主要局限四部分。主要结论共有叁条,第一,实用理性是主流体育思想的文化根源;第二,体育不属于华夏文明固有之文化样式;第叁,文化对立是体育思想演化的内在动力。主要建议有,第一,武术与体育、武术与健身不应被混淆;第二,竞技体育与健身体育不应被完全割裂;第叁,官方应该广开学术争鸣的风气和平台。本人深知,虽然本研究对体育教科书和专着作了广泛的考查,对体育思想的演化脉络进行了细致地梳理,但由于个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认识上的局限,文中的某些观点难免会存在争议甚至不妥之处,因此,虚心倾听不同意见,不断完善不足之处将是本人的最大愿望。

张文艳[9]2009年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教科书的“学本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多年以来,我国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教科书设计的理论研究比较薄弱,不能有效的指导实际编写工作,致使教科书低水平重复设计现象严重,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有很大差距,满足不了大学生对体育知识的需求。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设计充分促进大学生体育素养全面提高的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教科书,不仅是理论研究的迫切需要,更是我国体育课程实践的强烈呼唤。本文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教科书设计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进行研究,以期构建出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教科书科学的编制过程和实践策略,为提高今后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教科书编写质量提供技术支持。本文结论如下:第一: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教科书设计现状不容乐观,公共体育课教科书设计面向学生,既是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教科书设计的必然转型,也反映了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第二:教学理论、学习理论、课程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是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教科书面向学生设计的理论基础.第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教科书的根本功能是便利自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教科书设计包括七个过程、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教科书设计的四个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第五:为保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教科书的品质,宜采用相关的评价原则、维度和方法。

曾一兵, 黎文普[10]2007年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材设计研究文献综述》文中研究指明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材设计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分类综述,表明高校公共体育教材设计方面的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关于高等体育院校球类运动项目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研究[D]. 许博. 北京体育大学. 2001

[2]. 体育院校专业教材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 许文超.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13

[3]. 普通高校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探索[D]. 林向阳. 福建师范大学. 2006

[4].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材设计分析[D]. 曾一兵. 湖南师范大学. 2007

[5]. 新中国普通高校体育教材建设研究[D]. 丁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6]. 从体操到体育[D]. 刘斌.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7]. 基于P-PE-PCK发展的术科教学改革研究:从理论到实践[D]. 张磊.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8]. 从体育教科书和专着的立论基础看体育思想的演化[D]. 金光辉.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9]. 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教科书的“学本化”设计研究[D]. 张文艳. 北京体育大学. 2009

[10].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材设计研究文献综述[J]. 曾一兵, 黎文普. 长沙大学学报. 2007

标签:;  ;  ;  ;  ;  ;  

关于高等体育院校球类运动项目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