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材“活动”的深度挖掘--湖南高中地理“活动”设计_地理论文

地理教材“活动”的深度挖掘--湖南高中地理“活动”设计_地理论文

地理教材“活动”的深度挖掘——湘教版高中地理“活动”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度论文,地理论文,教材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湘教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活动”栏目按能力要求分为“思考”、“探究”和“实践”三种类型。《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三册必修教材共有“活动”193处,其中“思考”类活动60处,占必修教材“活动”总数的31.1%;“探究”类活动107处,占必修教材“活动”总数的55.4%;“实践”类活动26处,占必修教材“活动”总数的13.5%。统观必修教材的“活动”设计,具有以下主要特色:

一、突出地理素养的培育,促进课程理念的落实。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地理科学知识、地理能力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首先,在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科学知识方面,教材的部分活动是针对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巩固、归纳、总结来设计的,以利于学生掌握那些对终身学习有用、毕生发展有益、具有恒久价值的相对稳定的地理科学知识。这种类型的活动是教材活动设计的一种主要形式。如《地理Ⅰ》第二章中的部分“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壳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和大洋环流这四大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而设计的,因为这些地理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对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意义;同时,本章还有一些基本的自然地理原理,如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等,为帮助学生掌握好这些知识,编写者在设计“活动”时都给予了高度关注。

其次,在地理能力的培养方面,活动设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注重地图能力的培养。如利用图解法求正午太阳高度、根据“四川省地形和交通线路分布图”说明不同地形区内交通线路的布局特点和形态特征、根据“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探究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特点等,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运用地图的能力、从图像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据图分析综合能力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第二,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引导学生掌握好基本的地理技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教材加强了动手实验和调查活动的设计,如用观测日影的方法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简易测量学校所在地某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调查家乡的河流、调查商品等级和市场服务范围的关系等。第三,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活动”高度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三册必修教材共设计探究活动107处,占必修教材“活动”总数的55.4%。同时,较好地兼顾了对地理学科其他能力的培养,如教材给出三种观点,要求学生就三种观点对实现珠江三角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这些活动对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是很有效的。

再次,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教材摒弃空洞的说教,在探究活动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如“抱着易拉罐的猴子”,通过层层设问,最后点明“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的主题;又如“移植大树之风为何屡禁不止”先给出介绍性材料,紧接着分别从“大树移植”可使大城市迅速绿化、城市绿化以山区森林植被的破坏为代价、“生态城市”的内涵三个角度切入设问,向学生渗透了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二、注重递进式探究,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系列。

注重过程是地理课程目标的关键。在活动设计中,注重递进式探究,设计具有一定深度和递进性的问题,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串(系列),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交流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得以充分展示。如《地理Ⅰ》第一章第一节中的“九大行星基本数据”探究活动,其设计目的是要求学生探究“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共设置了4个问题,前3个问题引导学生分别从日地距离及地球体积质量的大小、太阳周围的恒星际空间、九大行星的运行特征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探究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第4个问题的设问角度则发生了变化,要求学生推测太阳系的其他八大行星中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是哪一个,为防止学生主观臆断,还要求学生阐述理由。学生应该怎么进行推测呢?其实,前3个问题已经向学生暗示了思维的路径,学生依据前3个问题所提供的思维角度进行分析就可以了。当然,如果学生在第1—3个问题上没有过关,没有掌握好分析方法,或者迁移能力较弱,第4个问题就肯定回答不了。这组活动较好地体现出了探究活动的递进性和台阶性。又如《地理Ⅲ》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这一节课文,教材以美国匹兹堡钢铁工业的兴衰为案例共设计了三组活动,让学生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探究一个区域在初期、成长、衰退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演变以及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形成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系列。

三、注重地理理性思维的培养,给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

鉴于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现实性、复杂性以及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教材活动多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出发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逻辑思维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材中这种类型的活动是比较多见的,如《地理Ⅲ》第二章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中的探究活动,先要求学生分析洞庭湖区成为“鱼米之乡”的有利条件、洞庭湖区为什么会出现围湖造田的现象以及围湖造田对湖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再要求学生针对“保护湿地会阻碍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因为湿地是很好的耕地后备资源。在我国耕地短缺的形势下,湿地应开垦为耕地,以弥补耕地的不足”这种观点谈一谈自己的认识,最后要求学生收集资料,对三江平原的湿地开发所经历的“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再从北大仓又回到北大荒”两个迥然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分析,探究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些活动都是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而设计的,在设问上也有意让所提出的问题与学生原有的认识产生碰撞和冲突,具有很强的思辨性,以引起学生逻辑思维的兴趣,产生探究问题实质的冲动;并且,所提出的问题是开放性的,答案也具有多元性,以这样的问题作为载体引发学生的探究、讨论,能够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给学生创造了足够的可以自由发挥的思维空间。

四、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行为。

大家知道,真正有价值的活动应该是“提高”而不是“迎合”学生的素质,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不应迁就现有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着眼于教师专业素养。

教材活动在促进教师转变现有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方面是下过一番工夫的。众所周知,教与学的矛盾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矛盾,这对矛盾又直接体现在教的时间与学的时间的冲突上。在一节课里面,教师教的时间多一点,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就必然要少一点。怎么协调好这对矛盾呢?比较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引导老师在课堂上扮演“助读”角色,尽最大可能(并不是完全)退到背后去帮助学生学习,唯有这样才能真正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贯彻落实好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如《地理Ⅰ》第四章第一节中“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这部分内容,为减少教师讲授的时间,正文部分仅从宏观的角度扼要地介绍了地形对聚落的影响,而将大部分篇幅用来安排活动,着重引导学生通过个案剖析来探究地形对聚落的影响。案例一侧重引导学生探究平原聚落、山区聚落的形成与地形之间的关系及其成因;案例二侧重引导学生探究丽江古城独特的地形地势所形成的小气候条件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案例三侧重引导学生探究塔里木盆地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线路之间的关系。对上述三个案例的探究之后,教材的活动部分并没有就此收尾,紧接着再安排了两个活动题。编写者这样来安排活动,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学生在对上述三个案例的剖析之后,其思维需要进一步整理,从案例剖析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方法更需要在运用中去巩固;二是“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间为1课时,在学生对上述三个案例进行探究之后,可能有一些剩余的课堂时间,仍然担心教师会作过多的讲授。因此,教材要求学生举例说明所在地区聚落的分布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另外,考虑到聚落的形成和分布是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它很好地体现了地理学综合性的特点。因此,要求学生综合分析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以发展学生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高中地理教材继承了初中教材的编写风格,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渗透方式有明示法和暗示法两种。考虑到高中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与初中学生相比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且明示法需要占用较多的版面,因此教材采用明示法进行学习方法渗透的活动内容并不是很多,如《地理Ⅰ》第一章第二节向学生渗透了讨论的方法,《地理Ⅲ》第一章第三节向学生渗透了区域对比的方法,等等。教材主要采用暗示法的方式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比较明显的如研究性学习、模拟旅行、角色扮演之类的活动,在活动建议、参考步骤、注意事项中进行渗透;不太明显的如《地理Ⅰ》第四章第二节“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这个探究活动,第1题意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第2题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切入,引导学生去细读图中的某些关键细节;第3题要求学生能够将图像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意在培养其图文互译的能力,并对地质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

此外,教材还大量采用了案例学习的思路来安排教材内容,注重从同类知识中选取隐含着本质性因素、基础性因素的内容作为案例,让学生透过这些案例窥一斑而知全豹,举一反三,从中学习认识问题的思路,然后由个别知识向同类的知识迁移,进而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论。如“地理Ⅲ”第二章第三节通过活动向学生渗透了研究或规划流域的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过程和方法:首先,要分析该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条件,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人文地理条件;然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该流域各地理环境要素中,对发展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并根据其发展的有利因素探寻该流域发展的方向——说出其发展的主要内容,同时根据其制约因素探寻其综合治理的对策。

标签:;  ;  ;  ;  

地理教材“活动”的深度挖掘--湖南高中地理“活动”设计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