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方列宁主义”的产生--20世纪列宁理论述评之一_列宁论文

论“东方列宁主义”的产生--20世纪列宁理论述评之一_列宁论文

论“东方列宁学”的产生——20世纪列宁学说研究的回顾与评述之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列宁论文,学说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A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4799(1999)06—0001—0007

所谓“东方列宁学”,指东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人民当前对列宁学说的认识和理解(注:关于这个问题,参见拙文《关于“东方列宁学”的构想》,《江汉论坛》1998(6)。)。本世纪70 年代末以来,东方的中国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展开了改革的实践。在改革进程中,人们对列宁学说产生了真实的、科学的认识和理解。由此,“东方列宁学”产生。

一、关于对列宁学说的传统认识

对列宁学说的传统认识,源于斯大林20年代的有关著作。1924年列宁逝世后,包括斯大林在内的联共(布)领导人纷纷发表论著,对列宁和列宁主义的认识阐述自己的看法。这年4—5月,斯大林先后几次到斯维尔德洛夫大学讲演,并且在《真理报》上发表了自己的讲演稿,后来在讲演稿的基础上出版了名为《论列宁主义基础》的论著。在此论著中,他提出了关于列宁主义的定义,认为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注:参见《斯大林选集》上卷,第185页。)。 他论述了列宁主义的方法,即认为列宁主义的方法一是讲究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二是用第二国际各党的实际行动去检验第二国际各党的政策,使广大群众真正认识到布尔什维克方针和政策的正确性,三是用教育群众和训练群众去进行革命斗争的精神去改造党的全部工作,四是党必须进行自我批评,从而培养出党的正直干部和正直领导者(注:参见《斯大林选集》上卷,第 194页。)。他论述了列宁学说中的几个重要理论,如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关于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关于党的理论等等。

1926年,斯大林出版了名为《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的论著。在这里,他除了进一步强调上述关于列宁主义定义的正确性以外,还提出并阐述了列宁主义的“主要问题”,即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他说:“列宁主义的基本问题,列宁主义的出发点,列宁主义的根基,就是无产阶级专政问题。”(注:参见《斯大林选集》上卷,第398—399页。)针对当时有人关于列宁主义的“主要问题”是农民问题的观点,他说:二者必居其一,或者农民问题是列宁主义的主要问题,“或者无产阶级专政是列宁主义中的主要问题,那么,列宁主义就是世界各国无产者的国际学说,对于世界各国——其中也包括那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毫无例外地都是适用而且是必要的学说。”(注:参见《斯大林选集》上卷,第399—400页。)由此观点出发,在此论著中,他论述了列宁学说中与无产阶级专政问题有关的各个理论,如关于由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体系即党和工人阶级在这个体系中地位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内胜利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前途的理论等等。

1938年,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编写出版了《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此著作按照历史的顺序,分别对列宁的若干历史文献作了比较详细的内容介绍和评论。它介绍了列宁1902年撰写的《怎么办?》,提出此著作奠定了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基础;介绍了列宁1904年撰写的《进一步,退两步》,提出它奠定了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理论基础;介绍了列宁1905年撰写的《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提出它奠定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基础;介绍了列宁1909年出版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认为它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基础;介绍了列宁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撰写的《论欧洲联邦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认为列宁在这些著作中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在一个国家内胜利的理论,介绍了列宁1917年提出的《四月提纲》,认为它制定了党关于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方针。

由于当时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在理论建设和学术活动中缺乏民主讨论和不同意见的争论,斯大林有关著作和《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对列宁学说的解释被视为不可置疑的权威性意见,被苏联理论界全盘接受,被联共(布)全党和苏联全国人民全盘接受。又由于当时联共(布)在国际共运中的特殊地位,它对列宁主义的认识影响到其他国家共产党。所以,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各个国家共产党对列宁主义的认识,照搬了斯大林有关著作和《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的见解。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理论界对列宁学说的了解和掌握,没有超出过去斯大林和联共(布)认识的范围和水平。譬如,中国理论界最具权威性的两部著作,即1976年分别由人民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均突出地介绍了列宁《怎么办?》、《进一步,退两步》、《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论欧洲联邦口号》、《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四月提纲》等著作的内容,详细地介绍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对列宁学说的传统认识,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立场和社会主义立场,研究和宣传了列宁主义,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对列宁晚年思想研究和掌握不够。列宁晚年思想,即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以后列宁的思想,着重点在于说明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应该采取怎样的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它指明,俄国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于西方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应该有别于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应该有别于马克思、恩格斯过去的设想,即应该通过“中间环节”向社会主义过渡。所谓“中间环节”,指发展小农经济,允许城市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作用,充分利用商业和市场的作用等等。列宁晚年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初步地探索和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显然,这是列宁学说中最重要的既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又具有伟大现实意义的内容。可是,上述斯大林的有关著作和《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对此重视不够,苏联理论界对此重视不够,中国理论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对此也重视不够。列宁晚年思想,还包括列宁逝世前夕留下来的一些文章和书信里体现出来的思想,其内容有加强党中央委员会的团结,防止分裂;改革国家机构,特别是改革监察机构和检查机构,加强监督工作;反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开展文化工作,提高全体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水平等等。对列宁学说的传统认识,对此也研究和掌握不够。

第二,在有些问题上“拔高”了列宁的思想。长期以来,在“左”的思想倾向影响下,人们以为把革命导师的思想或理论说得越伟大越正确越好,越社会主义越好,所以在有些问题上任意“拔高”了包括列宁在内的革命导师的思想理论。对列宁学说的传统认识,“拔高”了他《四月提纲》的思想。列宁在俄国二月革命以后提出的《四月提纲》中提出,必须使俄国革命由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即必须使政权掌握到工人和贫苦农民手中,必须实行土地国有化、银行国有化、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分配过程实行工人监督等等。这说明,在《四月提纲》里,并没有提出使俄国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方针,或者说并没有提出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革命方针和任务。而且列宁当时明确地说,由于俄国的落后性,无产阶级政党不能立即将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他本人反对立即将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可是,对列宁学说的传统认识,断言列宁的《四月提纲》提出了使俄国革命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方针,这就“拔高”了《四月提纲》的思想(注:参见拙文《“由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论列宁的〈四月提纲〉以及有关著作的思想》,《社会科学研究》(成都)1997(6)。)。十月革命胜利初期, 列宁领导苏维埃政权对某些私营企业实行了国有化。在列宁的思想上,进行国有化的目的,是为了打击这些企业的企业主抵制苏维埃政权的监督措施和破坏生产的行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可是,对列宁学说的传统认识,提出列宁领导国有化是为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注:参见拙文《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关于国有化的思想——“用赤卫队进攻资本”的传统认识质疑》,《社会科学研究》(成都)1994(6)。 )。

第三,在一些问题上曲解了列宁的理论。譬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鉴于欧洲各国的革命形势日益形成,号召各国无产者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从而掀起全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在这种条件下,他不可能提出关于“一个国家或少数国家可以取得社会主义胜利而大多数国家不能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理论,特别是不可能提出落后的俄国可以先于西方发达国家单独一个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理论。而且,他在这一时期的有关著作中明确提出,帝国主义战争已把俄国革命命运同西方社会主义革命命运联系在一起了,在此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家的革命任务都不可能单独解决。直到1921年,列宁鉴于苏俄一个国家可以巩固政权并展开了经济建设的实践,才提出苏俄一个国家可以单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可是,对列宁学说的传统认识抓住并曲解列宁著作中的某些字眼,断言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提出了“一国或数国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理论(注:参见拙文《社会主义思想史上一个疑案的解析——研究列宁的〈论欧洲联邦口号〉》,《社会主义研究》(武汉)1998(3)。)。再譬如,1922 年春,即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一年以后,列宁在党的十一大期间提出,必须“停止退却”。列宁的意思是说,如果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战略退却的话,那么“退却”以1922年春所采取的措施为限度,即 1921 年春至1922年春所采取的所有体现退却的措施还需要继续实行,但不再发展退却的深度了。可是,对列宁学说的传统认识却认为,所谓停止退却就是停止实行过去一年所采取的措施,重新组织力量对资本主义进行进攻,这就曲解了列宁的思想(注:参见拙文《关于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若干问题的辨析》,《国际共运史研究》(北京)1993(4)。)。

二、关于“西方列宁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西方资产阶级学术界,发展起一种名曰“西方列宁学”的学术思潮。属于这一思潮的作者,有十月革命以后流亡国外的俄国贵族、白卫分子、资产阶级政党的代表人物,有资本主义国家中以研究列宁和列宁主义面貌出现的资产阶级著作家,有从社会主义国家叛逃到西方的所谓“持不同政见者”。这些人对列宁和列宁主义持否定态度。

1963年,柏林—波恩迪茨股份有限出版公司出版原第二国际书记助理Y·布劳恩塔尔的《国际史》第2卷。该书把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分裂国际工人运动的罪责强加于列宁和共产国际头上,说列宁建立共产国际并为它确定的目标,摧毁了工人运动的团结,导致了无产阶级兄弟阋于墙,从而使法西斯主义得以上台。原联共(布)中央红色教授学院学员A·阿夫托尔汉诺夫出逃西方以后,于60—70 年代先后在美国和联邦德国出版《共产党组织》、《党治制的由来》等书,攻击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实践为“党治制”,认为俄共(布)中央委员会的历史就是“党治制”的历史。原华沙大学哲学史教授L ·科拉科夫斯基流亡西方后,于1968—1976年间写成《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以及它们的各种起源、发展和瓦解》,妄图制造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卢森堡、葛兰西等人的思想同列宁主义的对立。60年代以来,一些资产阶级的著作家也纷纷出版著作,否定和攻击列宁和列宁主义。这样的著作如N·夏皮罗的《苏联共产党》(伦敦1960年版),R·佩恩的《列宁的生平与死》(纽约1964年版),S ·波索尼的《列宁:身不由己的革命家》(芝加哥1964年版),B·拉齐奇和M·M ·德拉奇科维奇的《共产国际:历史的阐述》(纽约1966年版)和《列宁和共产国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72年版),S·佩奇的《列宁和世界革命》(马萨诸塞 1968年版),A·J·帕兰的《列宁的政治终结》(伦敦1984年版)等等。

在西方列宁学的著作者队伍中,有一部分人对列宁和列宁主义持部分否定态度。其作者及著作主要有R·V·丹尼尔斯的《俄国革命》(纽约1972年版)和《革命的良心——苏联党内反对派》(柏林1978年版),H·登高塞的《列宁:革命和权力》(伦敦1982年版)等等。 他们由于是同情托洛茨基或具有托洛茨基主义倾向的著作家,所以在这些著作中抬高托洛茨基而贬低列宁。还有L ·巴索的《罗莎·卢森堡的革命辩证法》(罗马1967年版),G·施特罗贝尔的《罗莎·卢森堡的党。 列宁和德国社会民主党》(联邦德国威斯法登1974年版)等等。这些作者因为尊崇罗莎·卢森堡的思想,所以对列宁思想持批评态度。

西方列宁学对列宁主义的攻击,集中在列宁主义的来源、列宁的哲学思想、党的学说、国家学说以及新经济政策的理论等方面。

在列宁主义的来源上,他们否认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或者认为列宁少年时代就读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说《怎么办?》,后来正是在这本小说的推动下同宗教决裂并走上革命道路,即认为列宁主义来源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思想。或者说列宁早期是一个民意党人,他的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民粹主义,即认为列宁主义来源于民意党人的观点。或者认为俄国历史上主张通过少数人密谋活动实现社会主义的特卡乔夫主义和主张通过恐怖主义推翻专制制度的涅恰也夫主义,是列宁主义的来源。

在哲学思想上,他们提出,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的哲学思想和哲学党性原则的思想,实际是德国古典哲学以前的机械唯物论的翻版,同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处于对立状态,这部著作是列宁同波格丹诺夫争权夺利的产物。他们认为,列宁的《哲学笔记》的思想是同他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思想相对立的,这意味着列宁对自己以前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作了自我批评。他们否定列宁的历史观是唯物史观,或者称之为“经济决定论”,或者称之为“唯意志论”。

在党的学说上,他们攻击列宁关于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列宁认为自发的工人运动只能形成工联主义,必须从外面把社会主义思想灌输到工人运动中去。他们说这是列宁主张用知识分子来取代无产阶级作用和历史使命的例证,或者说这证明列宁主张用党取代工人阶级。列宁主张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他们说这证明列宁要建立一个由独断专行的中央所领导和控制的等级制组织,或者攻击说列宁要以党和党的上层决定的行动来代替群众运动,列宁要以党中央取代党员,要以他自己本人取代党中央。他们攻击说列宁关于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同马克思主义相对立,它继承了法国雅各宾党人、俄国十二党人、巴枯宁、涅恰也夫和特卡乔夫的传统。

在国家学说上,他们之中有的人提出,列宁在有关著作中只是论述到如何反对资产阶级国家,没有论述过无产阶级国家的问题,即认为列宁没有关于无产阶级国家的学说。有的人虽然承认列宁有关于无产阶级的国家学说,但是把列宁的国家学说歪曲为所谓“党治制”论,即用党治理国家的理论。他们否定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实践,提出所谓俄国由于没有无产阶级,没有必要的经济条件,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实践没有实际的内容,处于“双重悬空状态”之中。

在新经济政策理论上,他们否认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是通过迂回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其中有的人认为,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表明他承认俄国有必要补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之课,表明他承认自己曾经批判过的合法马克思主义和孟什维克的观点是正确的。有的人认为,列宁关于苏俄一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和实践,意味着列宁“最后的绝望的斗争”,是列宁唯意志论的最后的表现。

“西方列宁学”,是世界上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右翼政治势力在学术界的反映。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的大半个世纪里,世界上各种右翼政治势力无不视苏维埃俄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为眼中钉,采取种种手段,力图颠覆之,消灭之。因此,在学术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里,他们歪曲、丑化和攻击与现存社会主义制度密切相关的列宁学说,以挖掉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思想理论基础。

三、“东方列宁学”应运而生

由于对列宁学说的传统认识存在着“左”的思想倾向,由于“西方列宁学”歪曲和丑化了列宁学说,所以东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人民,特别是前进在科学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东方人民需要重新研究列宁学说,科学地认识列宁学说。在70年代末以来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中,特别是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东方列宁学”应运而生了。

80年代,是“东方列宁学”产生的阶段。中国理论界和学术界为这一学说的产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哲学领域里,1981年12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黄楠森主编的《〈哲学笔记〉注释》。1984年2月,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黄楠森著《〈哲学笔记〉与辩证法》。1987年7月, 广西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黄楠森等编著《列宁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这些著作论述了列宁哲学思想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哲学思想的联系与区别,探讨了列宁改造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列宁思想的内在创作活动以及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贡献。其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会和不能停止发展,不会和不能拘泥于已有的成就和结论,必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发展;列宁致力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俄国国情,从俄国的国情出发去探索俄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列宁的哲学思想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俄国国情开始,在正确认识俄国国情的基础上不断发展。1985 年7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姜丕之著《列宁与黑格尔的辩证法》。该著作通过分析列宁对黑格尔有关著作的研究,阐述了列宁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进一步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因素,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1985年10月,人民出版社出版《列宁哲学思想研究》论文集。该文集选收重要论文29篇,正确地阐述了列宁哲学思想的内容,高度地评价了列宁哲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1988年4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砚田等著《列宁哲学思想概论》。 该著作客观地、全面地、系统地评介了列宁的哲学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指出列宁的哲学思想是列宁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直接继承和发展,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哲学。同年5月,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刘歌德等著《列宁〈哲学笔记〉若干问题研究》。该著作探讨了列宁有关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历史观等方面的重要的理论观点,对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它认为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问题,不同意以往人们将这两者视为同一个东西的观点。1989年7月, 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侯树栋等著《论列宁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该著作探讨了列宁研究黑格尔哲学的动因、过程及方法,阐述了列宁对黑格尔辩证法核心思想、范畴思想、认识论思想以及辩证法体系的研究和改造,揭示了列宁对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发展。

在政治经济学领域里,1985年3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杨承训、余大章著《新经济政策理论体系——论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再认识》。该著作是中国出版的第一部较系统地研究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的学术著作。它阐述了列宁关于发展商业和商品经济的理论,关于坚持计划经济与利用市场作用的关系的理论,关于建立以经济核算制为中心的工业管理体制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分配关系和分配形式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多种经济成分的理论,关于合作制的理论,关于对外经济战略的理论等等。1985年8月, 解放军政治学院出版社出版杨会春等编《列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研究》。该著作选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报刊上发表的关于研究列宁经济建设理论的论文40余篇,论述了列宁关于合作制的理论,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关于所有制的理论,关于再生产的理论,关于对外经济关系的理论等等。1988年12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杨运忠著《列宁对外经济思想研究》。该著作论述了列宁对外经济思想的提出及其基本内容,揭示了这一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阶段性,以及它在列宁理论体系中的地位。1989年4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王元璋著《〈帝国主义论〉研究》。该著作论述了《帝国主义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它的对象、结构和方法,提出它是对《资本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其基本精神没有过时。

在科学社会主义领域里,1983年12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肖功达著《学习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该著作阐述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需要精神文明和需要高度民主的理论,关于必须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的理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理论,关于经济建设诸方面的理论。1987年7月,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詹一之著《论列宁的社会主义道路》。该著作研究了十月革命后列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找到的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条道路的特点是要通过“中间环节”而不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1985年1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列宁与社会主义建设——纪念列宁逝世六十周年论文集》。该文集选收有关论文近30篇,阐述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理论,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关于文化建设和发展教育事业的理论等等。1988年6月,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撰著的《列宁思想史》。该著作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列宁思想的发展过程,全面地、正确地评价了列宁学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尤其是高度地评价了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1989年10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杨承训等主编的《历史性的飞跃——列宁后期思想探索》。该著作探讨了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执政党建设、国际战略等方面的思想,尤其是阐述了列宁的这些思想随着实践的发展逐步丰富和达到科学化的过程。1981年1 月,三联书店出版陈安著《列宁对民族殖民地革命学说的重大发展》。该著作论述了第二国际后期、第二国际破产以后以及共产国际初期列宁在民族殖民地问题上所阐述的正确观点,论述了列宁对各种错误观点的批判。1987年6月,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华辛芝著《列宁民族问题理论研究》。该著作探讨了列宁关于民族形成的理论,关于民族平等和民族联合的理论,关于消灭各民族之间事实上不平等的理论,关于重视民族教育的理论,关于多民族国家建党原则的理论。它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大系统中研究列宁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阐述了这一理论的结构内涵、外延,以及它同其他理论之间的关系。1984年6月, 北京出版社出版赵云献著《列宁建党学说概述》。该著作论述了列宁建党学说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特点,论述了这一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列宁关于党的性质、党的组织、党的指导思想、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党的纪律、党的领袖、党与群众的关系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等方面的理论观点。1988年10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舒风著《列宁人才思想研究》。该著作论述了列宁关于人才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人才的各方面素质、人才的培养等方面的思想。1987年10月,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吕嘉民著《列宁工会学说史》。该著作阐述了列宁关于工会学说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阐述了列宁关于建设工会的原则和方针的理论观点。

在苏联,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的兴起,理论界逐渐活跃起来。人们开始敢于思考和研究过去不能研究和不敢研究的问题,有关杂志上开始出现探讨新问题和体现新精神面貌的论文。苏联《政治教育》杂志1988年第8期, 刊登题为《列宁的〈给代表大会的信〉:事实与谎言》的文章,论析了列宁口授此信的原因、过程和希望达到的目的。文章指出,列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党中央分裂,不仅此信的内容说明了这一点,而且列宁口授的另一篇文章《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的内容也说明了这一点。还指出,列宁力求加强党的两个领导机构即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的作用,力求使中央委员会所处的条件和它的威信相称,减少中央委员会中纯粹个人因素和偶然情况对它的活动过程的影响,从而减少党发生分裂的危险;他要求扩大这两个机构,把优秀的工农党员选拔进来,通过他们实现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同广大工农群众之间的联系(注:参见中共中央编译局编《列宁研究》1993,第1 辑,第34页。)。《政治教育》杂志1988年第14期刊登题为《列宁对待政治错误的态度》的文章,提出列宁敢于承认实践中的错误,承认国内战争结束时没有及时停止实行余粮收集制是一个错误,在国内战争时期在发展能源和运输问题上以及对俄国工农联盟经济基础的理解上有错误。文章提出,犯了错误,可以承认错误,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和制定将来不再犯错误的措施,列宁采取的正是这种态度。所以产生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践,在这个实践中,列宁要求尽可能少犯错误,缓慢而小心地摸索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列宁对待错误的态度,是与教条主义者和唯意志论者根本不同的(注:参见中共中央编译局编《列宁研究》1993,第2辑,第116—120页。)。 《苏共历史问题》杂志1989年第1 期刊登题为《列宁对社会主义的看法的变化和发展》一文,对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观点分两个阶段作了考察和论述。文章提出,列宁观点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是1917年末至1921年初。1919年俄共(布)八大通过的党的纲领体现了列宁的观点,即主张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自上而下地建立一个涵盖全社会的生产消费合作社,实行统一的国家经济计划,进行直接的产品交换。这种观点是所谓“直接过渡”的观点,即不用商品货币作经济杠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观点。第二个时期是1921年至1923年。1921年春开始实施的新经济政策体现了列宁的观点。在这一时期,他提出要利用市场关系、物质刺激和经济核算的办法促进经济发展,要通过合作社的途径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这意味着列宁找到了一种新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办法,意味着他对社会主义看法的发展和更新(注:参见中共中央编译局编《列宁研究》1993,第2辑,第134—139页。)。《苏共历史问题》杂志1989 年第2 期刊登题为《整整一个时代的问题(论列宁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一文,阐述了列宁在建设苏维埃国家的过程中同官僚主义作斗争的思想与实践。文章提出,列宁逝世前夕把改组工农检查院视为反对官僚主义的重要途径,要求工农检查院通过严格挑选把各个方面的优秀分子集中到自己的队伍中来,按照科学的组织管理原则把自己建设成为模范的机关,通过与中央监察委员会合并使自己成为一个最有权威和威信的机关。1990年,原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为纪念列宁诞辰120周年, 出版了名为《列宁的社会主义构想》的论文集。该文集提出,列宁的社会主义构想,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条件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列宁在形成这一构想的过程中,利用了革命前俄国的社会主义思想,包括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先进思想,而且他的思想是在同党的其他活动家的争论中形成和不断修正的,可以说他的某些思想观点是集体理论探索的成果。该文集里的论文对列宁的哲学思想、经济建设思想和社会主义战略思想作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注:参见中共中央编译局编《列宁研究》1993,第1辑,第101页。)。

以上事实说明,80年代,中国、苏联学术界和理论界对列宁学说的研究,显示出以下新的特点:

第一,把研究的领域扩展到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各个学科领域,尤其是扩展到了列宁的晚年思想。长期以来,对列宁学说的研究和认识,停留在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问题上。进入80年代,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哲学界经过深入研究,连续出版了阐释列宁哲学思想的若干本专著。尤其可贵的是,这些专著密切联系俄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进程来研究列宁的哲学思想,密切联系俄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来研究列宁的哲学思想,把列宁的哲学思想看成为俄国人民几十年革命斗争实践和社会主义实践的结晶,体现了社会主义改革的精神和思想方法。这些学术理论成果是过去不曾有的。经济学界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理论上,在出版的专著中论述了这一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尤其是论述了列宁关于利用市场作用的思想、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以及对外经济联系的思想,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的力量。这些成果也是过去不曾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界对列宁晚年思想展开了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在有关专著中论述了列宁晚年关于经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特别是加强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建设的思想,关于改革国家机关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各民族之间关系的思想,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等等。这些研究成果,填补了长期以来列宁学说研究中的空白。上述各个学科的研究工作及成果证明,长期以来列宁学说研究中存在的“左”的倾向的影响,正在消除之中。

第二,论证了列宁学说的科学性,维护了列宁学说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上的地位。在“西方列宁学”体系中,有的人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诋毁十月革命和苏俄的社会主义事业,诋毁列宁学说的科学性。有的人制造所谓列宁学说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对立,否定列宁学说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上的地位。80年代以来产生的研究成果,承认俄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实际,从俄国比较落后的国情出发看列宁学说的实践意义,得出了列宁学说同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适应的结论,从而论证和揭示了列宁学说的科学性。这些研究成果,在20世纪的东方这个大时空中研究列宁学说,结合东方许多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研究列宁学说,认为列宁学说对于东方一些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认为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20世纪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从而肯定了列宁学说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上的地位。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一种不同于对列宁学说传统认识和不同于“西方列宁学”的新的学术思潮——“东方列宁学”已经产生(注:关于“东方列宁学”趋于成熟的情况,笔者另有论文阐述。)。

[收稿日期]1999—03—10

标签:;  ;  ;  ;  ;  ;  ;  ;  ;  ;  

论“东方列宁主义”的产生--20世纪列宁理论述评之一_列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