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成慧[1]2000年在《平阳话的疑问语气词》文中提出以平阳县城为代表的“平阳话”和普通话一样,疑问手段有疑问语调、疑问语气词、特指疑问词语、疑问句法结构等。由于这四种手段都能负载疑问信息,因此,跟在疑问句末尾的语气词只有具备疑问功能时,才算是疑问语气词。这点还须要在形式上得到验证。具体办法是从疑问句和非疑问句,从这种疑问句和那种疑问句之间的最小对比中,来确定出现在疑问句末尾的语气词是否真正负载疑问信息(陆检明,1984)。 经过验证,平阳话问句末尾的7个语气词“啊[a~(21)]”、“喔[o~(21)]”、“嘎[ka~(45)]”、“呢[ni~(21)]”、“吗[ma~(21)]”、“□[vo~(21)]”、“□[va~(21)]”全都承担着句子的疑问功能,即都是疑问语气词。平阳话一般日常口语中疑问句句末都须带上一个疑问语气词,加上语气词的疑问句显得很友好、亲切、自然,听者易于接受。 平阳话的疑问语气词与北京话疑问语气词有一些相同的地方,如:二者都有“吗”和“呢”这两个疑问语气词,而且两个“吗”都可以用在是非问句句末,而两个“呢”都不可以用在是非问句句末,但可以用在特指问句句末。 但从总体上看,平阳话的疑问语气词与北京话疑问语气词的不同之处远比相同处要多。首先,从表面上看,平阳话疑问语气词的数量比北京话疑问语气词要多,前者有7个而后者只有2个半(北京话疑问语气词的数量采用陆俭明的观点)。这又导致二者在承担疑问功能的多寡方面及在各种问句的分布上都不相同。平阳话疑问语气词的功能分工较细而北京话疑问语气词的分工较粗,即在平阳话中好几个疑问语气词承担的功能而在北京话中往往只须一个疑问语气词或不用任何疑问语气词就可完成。 为探求历史上平阳话疑问语气词的用法,本文作者选取了用温州话(温州话和平阳话除语音上有细微差别外,在语法和词汇方面基本一致,因此可作参考)写的温州民间南戏作品,即分别选了宋、元、明时期的《张协状元》、《琵琶记》和《白兔记》,及其与以上三部南戏同时代的几部北方话著作。 从《琵琶记》及其相关著作所反映的疑问语气词情况来看,近代温州话疑问句句末一般都不带语气词,句末带语气词的疑问句只占很少的比例。说明用疑问语气词在近代温州话疑问句中承担疑问功能仅是很次要的手段,这与当代平阳话疑问句句末一般都要带上疑问语气词来表达亲热、委婉语气有很大的不同。 其次,从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温州话作品《张协状元》、《琵琶记》、《白兔 记》中使用语气词的不同情况,可以看出温州话在不同时期,语气词在问句 中作用的不同,即从宋朝到当代温州话疑问句中,语气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张协状元》、《琵琶记》、《白兔记》中有疑问词的问句占总疑问句的 比例分别为 1.l%、5.9%、6.3%)。《张协状元》的疑问句几乎不用语气词,而 当代平阳话疑问旬则几乎都要带上语气词,否则旬于显得生硬、冷淡。 最后,《琵琶记》及其相关著作所反映的疑问语气词情况,说明平阳话疑 问语气词发展变化的轨迹,也符合语法学家对北京话疑问语气词发展情况所 下的结论,即语气词“么”来自于“无”,“么”后来又被疑问语气词“吗” 所代否。用温州话写的元明时期作品《琵琶记》、《臼兔记》普遍使用语气词 “度”,而现代温州话的语气词己只有“吗”,可见“磨”后来又被疑问语气 词“吗”所代替这一近、现代汉语有一定普遍性的规律,也适用于平阳话。 也就是说当代平阳话疑问语气词“呢”和“吗”的前身,即是《琵琶记》、《白 兔记》疑问句句木的语气词“哩”和“么”。
韦玉娟[2]2007年在《六甲话的句法特点》文中提出通过对六甲话中具有显著特点的词、句与普通话进行比较,以探讨六甲话的特殊语序,并以双宾句、处置句、被动句、比较句、疑问句为典型例证,分析了六甲话的句式特点。
参考文献:
[1]. 平阳话的疑问语气词[D]. 钱成慧. 首都师范大学. 2000
[2]. 六甲话的句法特点[J]. 韦玉娟.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