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在“三个代表”中的应用与发展_党建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在“三个代表”中的应用与发展_党建论文

试论“三个代表”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运用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党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试论论文,理论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自身建设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为指导,在应对一系列的历史挑战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面对国际全球化的发展潮流和国内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及党内的各种突出问题,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为了迎接挑战,科学回答和解决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江泽民同志科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对党的建设实践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不仅正确地反映了党的性质、任务和宗旨,还以其精炼的语言、深刻的含义、创新的精神、宽广的视野,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开阔胸襟和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卓越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一、“三个代表”揭示了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的内在统一关系,对党的先进性作出了新的更加完整的概括

任何政党都是一定阶级、阶层和集团利益的代表,马克思主义政党也不例外。马克思、恩格斯作为共产党的创始人,在创建初始就有了这一思想,公开声明了党所代表的阶级属性,即无产阶级,同时又深刻指明了共产党人在革命运动中的先进性。表现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他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它是代表绝大多数人的、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共产党之所以具有如此先进的属性,归根结底源于党所代表的无产阶级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这一阶级本质属性。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西方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化大生产使社会越来越显著地分化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无产阶级和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相联,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因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也就是说,无产阶级的发展方向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无产阶级的利益同人类社会的根本利益也是一致的。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政治组织,其先进的思想、宽广的眼界已经超越了狭隘的阶级和集团利益,而同世界的发展、大众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建党思想中,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是统一的、互相融合、相互渗透的。列宁在建党实践中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思想,指出“党是阶级的、觉悟的、先进的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再次阐明了党的阶级性与先进性不可分离的思想。可见,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虽然非常强调党所代表的阶级性,但从未放弃过对党的先进性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组建起来的,一建立就明确宣布自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经过长期深刻的理论思考和深入的实践探索,提出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创造性地解决了在工人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小资产阶级占大多数的国度里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共产党先进性的问题。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无论是阶级关系,还是党所面临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何在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基础上,拓展党的先进性的内容,继续保持共产党的先进形象,需要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变化了的环境、条件、任务作出新的思考和回答。遗憾的是,由于没能准确把握时代的变化,没有全面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性和先进性的统一关系,在探讨中逐渐走入了误区,很多时候比较注重阶级性,而放松了对先进性的要求,甚至在一个时期把阶级性和先进性对立起来。这种分割和对立的结果,使我们党在执政后的相当一个时期没有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即从革命党的角色向执政党的角色转变。众所周知,革命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夺取政权的斗争,它可以利用和激化社会各阶级、阶层、集团和利益矛盾,达到瓦解旧的社会制度的目的。可是,对于执政党而言,其中心任务及其所扮演的角色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党作为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力量,不仅要集中全力去搞经济建设,增强党执政的物质基础,还要通过民主机制的政治互动来聚合和协调社会的各种利益,扩大党执政的社会政治基础。然而,由于认识上的错误,党在执政以后很长时间仍以革命党的面目出现,以阶级斗争为中心,陷入了党内无休止的政治斗争中,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粉碎“四人帮”以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初步完成了党的自身角色的转变,并在以后的实践中越来越感受到,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既要有阶级的一般性要求,又要有同党在各个时期具体历史任务相联系的具有时代特点的特殊性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就要同生产力的发展、文化建设的促进、人民利益的不断满足联系起来。唯有如此,党才能牢牢把握历史发展的主动权,在复杂的思想文化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真正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特别是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使原有的社会阶级、阶层关系越来越复杂多样,传统意义上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人数越来越少,更多的人进入中间阶层。在我国,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依靠力量——工人阶级,在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多样的就业方式的影响下,其外延和内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孕育着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面对种种新的变化,党只有顺应时代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显示出时代的特征,才能保持先进的属性。

正是基于不断成熟的思想认识和日益深入的实践要求,江泽民同志提出,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只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才能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这一思想不仅重申了党的阶级本性,也鲜明地展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先进属性,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中所包含的阶级性与先进性的统一关系深刻地揭示出来,使党的阶级基础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更加坚实深厚,党的先进因素在新的历史变革中体现得更加充分完整,更具时代精神。

二、“三个代表”将党的建设同世界文明的最新发展结合起来,提出了以开放的姿态建设党的全新思路

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使人们终于接受和确立了这样一个理念: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必须走向世界,主动地融入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中。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然选择。这一理念的确立,是中国的一大进步,也反映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密不可分。然而,这一理念的确立,却给党的建设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即置身于世界发展环境中、领导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共产党本身是不是也有一个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问题。放眼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环视国内建设,经济市场化已经成为走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无论是经济全球化还是经济市场化,都已使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状态。这种开放无疑给党的建设带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给党的建设的现实运行带来了种种不适应。毕竟长年的封闭状态已使党的建设形成了自我循环的封闭体系,党内不少成员已经习惯于原有的建设内容、途径和方法,对于在开放中开展党的建设,总是不免忧虑重重,担心苍蝇蚊子会随新鲜空气一块儿进来。因而,在探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常常受传统力量的驱使,不加思索地沿袭固定的模式和惯有的思路,把现实多层次的复杂的问题作以简单化的认定和处理,以至党的建设在一些方面与社会生活脱节,与时代要求不符。诚然,在封闭的状态下开展党的建设,也并非一无是处,它与封闭的计划经济环境是相适应的,对于促进和实现全党思想上的统一和行动上的一致,确有其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开放的环境中,这一作用的发挥已受到严重限制。

当今时代已经是一个开放、发展、变革、创新的时代,各个国家各个政党都在世界性与民族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复杂关系中寻求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被时代所淘汰,就要把自己置身于开放的世界中,在开放的环境中锻造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这样才能经受住来自开放世界的各种风险和考验。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鲜明地表达了这一全新的观点。在开放的世界中,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用世界的眼光追寻、把握先进生产力的最新趋势,按照先进生产力的目标和要求不断变革和进取。在开放的世界中,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主动面对和迎接世界各种科技知识和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广泛学习和吸收外来的文化之众长,在世界文化的交融中发展和提升本民族的文化,使中国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轨道上更加辉煌灿烂。在开放的世界中,中国共产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从满足和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出发,在学习借鉴世界优秀经济文明成果的同时,认真总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积极学习借鉴世界优秀的政治文明成果,进而加快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进程。显然,“三个代表”的思想所表达的是一种开放的意识,它要求中国共产党超越以往的任何狭隘和偏见,站在历史的最高处,以全人类的宽广视野正确地认识世界,科学地改造世界。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今后的中国共产党必须融入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中,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博大的胸襟,兼收并蓄世界的思维成果和实践经验,以世界的眼光审视党的建设,不断改进和充实党的建设的内容、途径和手段,提高党的建设的水平。那种在封闭的状态中搞党的建设,表面上看似乎使党更加纯洁,但实践中容易使党内成员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妄自尊大,进而使我们党落后于时代,丧失政党的生机和活力。应该说,以开放的姿态建设党,是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最具创新的理论观点。这一观点的提出无疑是我党思想观念上的巨大飞跃,堪称超越前人精典之笔。它为今后党的建设更加开放、务实、进步,提供了前瞻性的理论思路和广阔的实践创新空间。

三、“三个代表”为党的建设理论的突破和创新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党的建设不是一种自发盲目的实践活动,而是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指导下的一种自觉自为的行为过程。党的建设理论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它将伴随党建实践的始终。中国共产党要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之树常青,还需继续紧密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紧密结合自身建设的实际,紧跟时代的脚步,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进而达到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理论创新命题的形成往往来源于现实对传统理论的撞击。当传统理论不能对鲜活的实践给予科学解释时,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就会产生。这种矛盾的产生不仅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也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量。中国共产党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实践,在自身建设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比,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诸如党员与干部的思想科学文化素质、党的组织结构、领导体制和干部制度、党内活动方式和思维习惯等等。还有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目前尚未找到最好的解决途径,诸如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党内不正之风、腐败现象的一再出现、蔓延甚至难以遏制,以民主集中制原则为主体的组织运行机制没能有效地处理和解决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等等。上述问题的出现以至长期存在,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政党的建设理论存在着明显的陈旧滞后。不得不承认,现行的党建理论体系基本上是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领域确实产生不少新的思想观点,但就总体而言,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并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可以想见,用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党建理论指导市场经济中党的建设实践,必然会出现诸多的不适应,对执政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也就无法从理论上作出合乎逻辑的、令人信服的解释。这使传统的党建理论越来越苍白无力,党建的内容和手段越来越单调匮乏,理论与实践的反差越来越大。与丰富多采、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相比,党的建设机械呆板,落后于时代。因而,无论是寻求解决党内问题的有效途径,还是适应和把握党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的变化,党建理论都需要有新的总结,新的概括。

当然,理论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需从时代条件、运行机制、理论目标等方面对传统的党建理论进行扬弃,发展传统理论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部分,积极修正那些过时的、已失去作用的观点,摒弃那些陈旧的、与现实不相适应的思想,不断创造出适合新形势、新时代的新思想、新经验、新理论,通过继承和创新的有机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焕发出更大的生机。理论创新也不仅仅需要创新的理论勇气,更需要从千头万绪、矛盾交织的党建工作中抓住创新的关键点。江泽民同志身为党的总书记,长期关注和思考党的建设,在总结、吸取前人思想资源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和党内普遍意愿,提出了“三个代表”思想。这一思想抓住了当前和今后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反映了党的全部历史经验,特别是执政的历史经验,集中表达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党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完整继承与运用。同时我们还看到,这一思想是从经济、文化、政治三个层面为党的建设提出了目标和要求,而这三个层面恰恰与党的基本路线所确定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相对应、相吻合。可以说,“三个代表”为党建理论的突破和创新提供了三个支撑点,指明了今后党建理论的发展方向,不仅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更完整地为构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十分必要的政党理论基础。

概言之,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成功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党的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理论天地。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必将按照“三个代表”的理论思路,研究解决党的建设出现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努力寻求一条超越西方模式、超越自身传统模式、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中国共产党建设之路,从而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继续向前推进,赋予其更强的生命力。

标签:;  ;  ;  ;  ;  ;  ;  

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在“三个代表”中的应用与发展_党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