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多元化社会中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论文_汤梅,苏燕

浅探多元化社会中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论文_汤梅,苏燕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66500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为了预防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情绪和行为问题,促进心理健康,顺利完成学业[1]。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急需锻炼和垂造的阶段,此时学习压力大、心理负担重,正是学业衔接、心理发展敏感、转折的时期。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中小学生为对象,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卫生服务,帮助学生尽早确立建设性的人挤关系,正确了解自己和周围环境,建立有益于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过程中的不足,调整行为,发挥潜力,以达到最佳的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状态。如何开展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它必须跟上时代的节拍,它与学校、家庭、周围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状况等息息相关。当前处在多元化社会中,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有效开展,是中小学教育工作中必须直接面对的问题,多元社会的特征和品质与一元社会相比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如从封闭性走向开放性、从绝对性趋于相对性、从单一性趋向多样性等。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与一元化相适应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和教育范式可以说逐渐失去它存在的条件,我们必须从当今时代需要的角度,回到人的本性之中、需要之中和生命之中,真正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加速中小学生健康心理形成和巩固的进程。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不可轻忽的主题——以人为本

回首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瞻顾当今学校的心理健康家育这项工作现状,问题颇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倾向,而这些倾向到了需要纠

偏的时候了。一是“心理健康”含义阐释的偏狭性。尽管有道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但是有些人将此理解为:“健康”就是大而空的政治,就是轻而浮的几千年一成不变的信条,于是还有人把“绵羊式”的学生归入上流,把不听话的学生驱之下等。成绩好的就什么都“健康”,成绩不好的心理一定存在问题,显然是没有把学生真正当成活生生的人来看待。二是教育对象的片面性。不少的人走入对“心理健康”诠释的误区,必然产生“乱点鸳鸯谱”的行为。一些学校认为的排出所谓“双差生”,即成绩差、守纪差,进而将其归入心理不健康之列,开展的辅导只不过是高压灌输、批评教育,而未从“人”这一根本上想点子、动脑筋,干是出了“庸医”治病越治越重的蠢事。三是确立主题的偏颇性。在一些教育工作者看来,学校育人工作唯一见成效的就是升学率,心里健康教育的主题就是多考几个重点学校的大学生。因而许多教育工作者的言谈举止往往始终都离不开这一主题,成绩差的学生经常挨训斥以致不闻不问,即使成绩好的学生,也只是当成绩不下滑时才引起注意,关注时只不过教他如何把成绩搞上去,至于正值青春少年这一年龄段特有的人性就被抛至九霄云外了。

反思当前中学生健康教育之艰难、实效性差的原因,尽管有很多,但根源就是一条,即目中无“人”,没有活生生的学生实际,有的只是与学生生理、心理相脱节的和与时代精神相悖的、简单的、形式化的说教。新时代、新的实际、呼唤新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手段、模式,必须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无论是从新世纪人类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状况思考,这一工作都应向“以人为本”的踏着中学生生命节拍,和着中学生心理的律动,并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方向转型。简言之,“以人为本”,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逐渐形成是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主题。突出以至抓住这一主题是新时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之义,只有如此,才能作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篇大文章。

二、中学生心理健教育亟待指明的角度-----关注生命

如前所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说到底是从“人”的特定属性、特有本质出发,“以人为本”就是关注人的生命,学校就是要关注青少年的生命,他们的生命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人的哪一种需要,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显现,既具有一定的内在秩序,又受其外在生存环境制约,就现在中学生心理而言,既有遗传使然又有环境所致。教育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关键在于外在环境对他需要的契合、激活或生存,并对这种需要满足与否及满足程度。

既往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不一致的弊端,这些弊端障碍了一些教育工作者的视野,阻碍了这项工作的开展和进程,削弱了工作应发挥的力度。概而言之,这些弊端可分为三点:第一点过度理想性。曾几何时,众多教育这把理想性的需要看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归宿和全部,梦想一夜之间学生能成为众人能敬仰的英雄,全然不顾教育对象的年龄、阅历和文化思想水平。这种虚幻的不切实际的愿望和做法,非但不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长,反而人为加重了危害程度。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在纪念居里夫人时说:“我们所接受的宏大的教育方略总是要孩子树雄心、立壮志。为了什么什么成为什么什么。与之相匹配,我们强调榜样的力量,把榜样成长描述成为什么什么含辛茹苦的过程。我们的师长也不时地推出一些榜样供我们仿效。然而这种效仿使活的生命个体称谓僵硬的工具,使思想全无乐趣可言。”爱翁此番话语旗帜鲜明地揭示了过度理想化的危害,同样也是今天教育工作者不可多得的一针清醒剂。诚然,理想化本应具有的功效是不可抹煞的,只是要适度而已。第二点忽视实效性。视理想性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灵丹妙药的教育工作者,必然轻视或忽视当代中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不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盲目地在那里大谈学生该想什么,不该想什么,该做设么,不该做什么,这种做法不是隔靴搔痒就是事与愿违,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与之相反,一位班主任在新接一个班级之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查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家长职业、学生兴趣爱好、心理素质和学习生活习惯,做到全班学生基本情况了然于胸,关心学生生活,以困难千方百计帮其解决,尤其洞察学生的思想变化,一旦有征兆就找其谈话,学生视他为兄长,愿意作感情交流、心理沟通。如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可想而知。第三点缺乏针对性。由于大而化之的理想性,由于忽视当代中学生的现实性,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必然就会缺乏针对性,所信奉的是伟人的教导、英雄的豪言,所做的是“一八钥匙开千把锁”的傻事。喜欢说大话、空话、套话,使学生敬而畏之,乐于做到整齐划一的省心事,使学生违心地绝对服从,可悲的是这些教育工者直到现在还全然不知,依旧在津津乐道,踽踽独行。

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现实的当下需要,实质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天的健康成长,帮助每一个学生过好每一天。诚如有人说,生活不是过去时,也不是将来时,而是不折不扣的现在进行时。既然如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面对他们真实的生活。他们有学习的压力、生活的困难,也有思想的困惑、尴尬和成长的烦恼,凡此种种,我们都必须予以足够的、到位的关注,对于他们上述的压力、窘境、烦恼甚至恐慌,有责任尽全力帮助他们适切地解决,从而培养他们处理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这朵艳丽之花就能结出丰硕之果。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恪守不渝的方式---平起平坐

当历史老人精神矍铄的走入新时代,当旧有的训练健康标准受到现实生活特别是受到青少年丰富多彩的心理实际冲击和挑战之时,一些教育工作者终于在诸多次震撼中清醒过来,认识到在多元社会中那些被一代又一代讲滥的故事再不能吸引具有鲜活个体生命的中学生。因而作为新时期以关注中学生的生命为宗旨的心理健康教育,再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必须让中学生以自我经验来理解生活、理解他人、理解社会和世界,教育工作者急需研究的,是怎样让他们自省自察自知自明,而那些被不少人奉若神明的昔日所谓之经验必须尽快抛诸垃圾箱之中。

反思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看出此项工作陷入了某些误区,唯一缺乏的是平起平坐平等相待。一是颐指气使式。一些教育工作者凭着自己走南闯北的阅历和“才高八斗”的学识,动辄对教育者大加训斥,以不容置辩的语气,无懈可击的逻辑,暴风骤雨般地倾泻下来,搞得学生只有聆听义务没有申辩权利。试想,如此教育怎能会把学生个体生命放到应有位置。事实上,一些学生愿将心理向心平气和不疾不徐者倾诉,就是个反证。二是先入为主式。一些教育工作者凭着自己的直觉断定某某学生有心理障碍,比如学生皱着眉头,必有所思,比如男女生在一起说说笑笑,必定有谈情说爱之嫌。即便是专伺心理辅导的教师,也常有无可成文的规律,“无事不登三宝殿,来此必是烧香人。”实际上,这种先入为主式的偏见比比皆是。三是患者求医式。教育工作者依赖的就是“求”字,你不找我我也不找你,限于人手,有的学校心理辅导室不能全天侯开放,即使“坐诊”时也只能守株待兔。因此,笔者不得不呼唤“送医上门”。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调查研究、察言观色,多掌握一些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知识,少一些“无病拖成有病、小病托成重病”的遗憾。

要改变上述种种做法,必须打通平起平坐平等交流的渠道,真正让学生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如此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价值。首先,师生之间必须平等相待,教师不要自己坐着让学生站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收效。其次,在气氛融洽的前提下,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心理故事,因为教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教师让学生多讲,让他们把话讲完,亦如中医诊病,不要设置框框,让学生痛快淋漓,产生一种非说不完不止的欲望,全身心倾听学生倾诉,然后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开具不同处方医治。第三尊重与宽容。尊重是指尊重学生的人格乃至隐私,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成笑料、谈资而宣至于第三人。宽容意味着学生在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时,允许他想怎么说就怎怎说,即使有过激的言辞也不要说三道四甚至发火训斥。第四,着意培养学生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行为能力。每一次教育之后都应给予学生一个明白的说法,棘手的一时说不清的允许双方有个冷静思考的过程。一俟灵感火花闪现,迅即与对方交流。这样,就可以避免好心办坏事,好心没好报的结局。自然,平起平坐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恪守的一种方式,在对等交流中,学生就能触摸生命感觉的个体法则和心理应遵循的道德原则。

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心理互动

“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边活动,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称其为教育。”在今天,青少年大多有不同于成人的审美角度和价值取向,他们的想法未必都是入流的,有的可能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有的则是教师们所未想或不敢想的,在心理健康这一地平线上,教师必得摒弃俯视、斜视,需要平视或仰视。因为教师的角色权威早已被打破。可以说,青少年的心理有相当一部分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深思、去反躬自问,因而有人旗帜鲜明地提出“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的口号。这本非石破天惊之论,而是信息化社会决定了两代人的双向社会化,成人“化”孩子,孩子也“化”成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不能再是灌输的单向性,而是互动的双向性。

实现双向性的互动,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一是情境真实性原则。情境之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无须明言,但设置什么样的情境却应大为讲究的。这种情境必须是春光明媚,清风拂面,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之感,这种情境中的人必须是朋友,教师与学生成为一对或一群心灵沟通的朋友,既然是朋友,生疏感隔膜感都不会有落脚之处,有的只是朋友般的信任、无拘无束。二是生活贴近性原则。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灵互动与心灵碰撞、情感与情感交流,就是杜绝大而化之、笼而统之的种种人为化行为,人格平等的师生之间心理互动时应当是不分地点不分长幼的,应当是或站或坐或走无可不用。另一层意思,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布置也必须贴近生活,不要那么庄严肃穆,要不要有那种“坦白从宽”的压抑感。总之,一切都要还生活的本来面目,少几分做作。三是活动践履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宗旨就是让教育者心理不断去污添美,不断发展以至向着完善彼岸靠近。正鉴于此,此项活动必须循着学生的心理旅程,设置一支支引其前行的路标,教育工作者要告知学生如何躲避风雨享用阳光。这里须谨记的是目标不能高不可攀,使学生产生畏惧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所以强调践履性,实质在于他们只有不断的践履,才能不断地丰富人生经历、丰厚人生经验、丰腴人生体验,才能促进心理日趋健康、成熟。四是工作创造性原则。中学生健康教育是个既老又新的话题,人们过去的诸多经验,一些已不符合今天这个多元化社会中中学生心理实际,此项工作要因时、因事而化,更要大胆创新,不可因循守旧。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造,才能避免心理健康教育的市场疲软或无果而终。

参考文献:

[1]《儿童少年卫生学》季成叶,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

[2]《教育心理学》吴庆麟,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

[3]《学校心理教育研究》肖汉仕,科学出版社,2001.1

作者简介:汤梅 青岛市黄岛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pc:266400)

论文作者:汤梅,苏燕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4年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

标签:;  ;  ;  ;  ;  ;  ;  ;  

浅探多元化社会中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论文_汤梅,苏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