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化学教材改革:“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183;化学(九年级下册)的特点_科学论文

义务教育化学教材改革:“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183;化学(九年级下册)的特点_科学论文

义务教育化学教材的改革——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83;化学(九年级下册)》的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义务教育论文,化学论文,下册论文,教科书论文,人教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是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和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研究和编写的,2001年秋季起已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实验。全书共分上、下两册,供三年制初中第三学年或四年制初中第三、四年学试用、这套化学教材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力求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并反映化学的新进展及其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上册在试用过程中反映良好。现将下册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的特点说明如下。

一、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使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活性、实用性和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因此,要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发展,教材在选材时必须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和认知规律,以及对科学过程的感受,精心处理好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关系,不过分强调知识间的逻辑顺序和概念的严密性。

例如,新教材安排教学内容如下: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第九单元 溶液;第十单元 酸和碱;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新教材将金属和金属材料安排在第八单元,就是因为金属和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接触最多的。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完上册教材的基础上,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积极探究化学的奥秘,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又如,新教材中除去织物上污渍的方法和测定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等与生活和生产联系密切的内容,都是从生活性、实用性和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点的角度考虑编写的。这样既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使学生通过学习增强解决实际生活中一些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不过分强调定义的严密性。例如,教材中对于“酸”和“碱”定义的处理,不像过去那样,一开始就对“酸”和“碱”下严格的定义,而是先介绍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得出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不同的碱也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然后从分析为什么酸和碱分别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角度,去剖析酸和碱的本质——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H[+],不同的碱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OH[-]。这种从具体到一般的处理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接受。

二、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加强探究的力度,精心创设探究的情境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我国当前科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量重复练习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的探究性学习。为什么倡导探究性学习?这是由科学教育的目的和儿童认识事物的过程所决定的。

首先,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理解自然,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通过科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还要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初步理解科学的本质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在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体验科学过程、培养科学态度和思维习惯等方面具有其他学习方式(如接受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从儿童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说,主动探究是儿童的天性,他们一次次遇到不解的现象,内心失去平衡,然后又努力恢复平衡,这正是他们的知识结构不断建构和丰富的过程。因此,儿童认识事物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同样,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途径,最高境界应该是他们自主的探究,是探究贯穿于始终的学习过程,是达到学习即探究、探究即学习那样一种自然的状态。虽然中小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相对成熟的、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成果,并不是(而且也没有必要)所有的知识都必须经过学生直接的探究,但是如果学生的科学学习中缺少足够的探究体验,科学知识就不能真正地融入他们的心灵,就有可能使他们对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发生、发展产生错误的印象。因此,新教材在编写时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加强探究的力度,精心创设探究的情境,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引导学生更多地采用感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

例如,新教材中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包括活动与探究、实验、讨论、思考、课堂练习、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习题等栏目。探究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实验的方法,也有调查研究、观察或讨论的方法。像金属活动性顺序、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粗盐提纯、有机化合物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等许多知识,都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得出来的。这样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知识,对学生科学情感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以及正确价值观的树立都有很大的帮助,起到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应当说明的是,新教材的编写十分强调科学探究活动,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学习都是探究式的。这既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也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探究必须是适合学生探究的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可能做到的,即可以和可能的有机结合。

三、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从学生的需要和利益出发,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多样化的发展。它既要求让所有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又要求能实现不同发展状况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它关注的是学生可持续的终身发展。

新教材在选材和行文等方面都注意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以促使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如新教材中编入的金属、溶液、酸、碱、盐等内容都是经实践检验并证明是所有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它们构成了下册教材的基本内容。新教材继承了现行教材的特点,即通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来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十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精选和更新。新教材在编写时,大大降低了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删减了一些只需单纯记忆的知识和过分强化的技能,而注重对科学概念和原理的领悟,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他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例如,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新教材把重点放在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含义,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上,大大降低了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要求。又如,物质分类的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对物质进行分类研究是科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基本的方法。中学化学内容中最能体现分类特征的是酸、碱和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编写者继承了以往教材编写的成功经验,将它们安排在两个前后衔接的单元。但新教材在编写时,不是仅仅介绍酸、碱、盐这几类物质分别具有什么性质,而是把使学生建立物质分类的概念,掌握物质分类的科学研究方法作为重点。

另一方面,新教材减少了整齐划一的要求,实行弹性设计,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教材中编有资料、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等栏目,并编入了供选学的拓展性课题等,以利于不同水平、不同学制的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特长和教学可能自主选用。

在基础科学教育中注入人文因素,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也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因此,新教材大大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新教材不仅在行文上力求叙述简明、轻快、生动活泼,强调语言的人性化,加强教材与学生的对话功能;同时有意识地穿插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在讲述他们科学精神的同时,注意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素材。如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另外,考虑到我国每年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新教材大大加强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防火、防爆,安全第一的思想贯穿了全套教材的始终,下册教材也不例外。例如,某些具有危险的实验(如浓硫酸稀释),教材中除明确指出应由教师演示之外,使用化学药品(如氢氧化钠)时的安全注意事项等也以醒目的黑体字标注出来,体现了作为实验的主体——人的安全是第一位的思想,这些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四、注意体现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是21世纪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现代公民不仅应当具有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还应当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既要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又要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三者是如何相互促进和发展的。这就要求现代科学教育不仅要培养科学专家,而且更应培养理解科学事实并对科学政策具备判断力的公民。就化学教育而言,了解化学、技术、社会的相互联系,关注和参与与化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化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新教材在体系和内容的选择编排等方面十分注意这个问题,并设置了专门的栏目。

在构建新教材体系结构时,编写者吸收了学科中心和社会中心体系结构各自的优点,采用了融合的方式,力求使学生在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化学的本质和价值。

新教材在选择编排内容时,充分考虑化学与技术、社会中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化工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例如,新教材中的“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有机合成材料”等课题,都是介绍化学与材料、健康和环境等相互关系的内容。这些内容的编入既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化学与环境科学、营养科学、生物科学和材料科学等的密切联系,以及在这些科学的发展中化学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深刻体会化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进步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同时又使教材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呈现出新颖、即时等特点。此外,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编排上还注意培养学生用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例如,“有机合成材料”是以材料为中心的社会课题,它用了很大的篇幅介绍有机合成材料的不合理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白色污染,以及治理白色污染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化学在造福人类和社会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因此要树立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另外,本课题中“使用塑料的利与弊”的辩论和导电塑料及其应用前景的介绍有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问题决策的能力,以及进一步认识化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相互促进和发展的关系。

此外,新教材在习题、调查与研究、讨论、课堂练习等栏目中也都注意体现STS思想。例如,教材中编有这样的开放性习题:要求学生对如何防止家中的刀、剪等铁制品和铁制农具等生锈,提出两种以上的方案,比较方案的优缺点并实施方案。这类习题密切联系社会、技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固定的答案,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又如,第八单元课题3中的“调查与研究”要求学生调查家庭以及生活的社区金属废弃物的主要品种、回收情况和回收的价值等,对今后如何回收金属废弃物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个调查与研究可以使学生树立资源观念,知道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要合理地利用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

五、改革实验内容,加强实验的探究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国内外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理科(科学)教材中,都有一个共同的趋势:走向实验。新教材除了大力加强实验在全书中所占的比例以外,还大力改革实验内容,使实验生活化、简单化和微型化,以适应21世纪绿色化学的发展要求。例如,自制酸碱指示剂要求学生取几种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制取酸碱指示剂,并试验它们在食醋、石灰水、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颜色变化。这个实验既应用了所学的知识——酸碱指示剂与酸或碱起作用显示不同的颜色,又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有用的,是和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某些家庭小实验如自制汽水、制作叶脉书签,保鲜膜保鲜能力测试等内容都贴近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亲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改革实验内容外,新教材还大大加强实验的探究性。过去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强调演示和证明,注重实验的结果(事实、概念或理论),而不是实验的过程,验证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计算技能,但在验证性实验中,学生往往“照方抓药”,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因此,他们探究物质世界的本能被抑制,容易失去对世界的好奇心。探究性实验则是由学生自己运用实验手段,探究未知的现象或数据,并在获得现象和数据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探究性实验强调获得实验结果和亲身经历实验过程的统一,而且更加注重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理解。探究性实验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活动的主体和中心,是实现自主、体验、参与和合作的学习方式的最佳载体。因此,新教材将许多实验设计成探究性实验,许多探究活动也都是通过实验来完成的。例如,有的实验步骤是已知的,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然后得出结论,如置换反应;有的则是由学生设计实验步骤并操作,得出结论,如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有的则是由学生通过一系列实验得出结论,如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等等。

除上述特点之外,新教材还加大以图代文和利用图画等创设学习情境的力度。例如,教材精选了大量的彩色图画,充分发挥图画的直观教育效果,使学生爱看、爱学。版面设计新颖活泼,美观实用。在节约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每一个版面,做到版面图文并茂,布局清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虽然我们在编写新教材的过程中作了很大的努力,但因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不成熟甚至错误的地方,效果如何尚需教学实践的检验。衷心希望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在试用过程中提出意见和修改建议,让我们共同努力,使这套教材更加完善。

标签:;  ;  ;  

义务教育化学教材改革:“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183;化学(九年级下册)的特点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