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物汤及其加味方的药效作用比较

四物汤及其加味方的药效作用比较

李明[1]2002年在《四物汤及其加味方的药效作用比较》文中指出本论文以小鼠和大鼠为工具,从实验的角度,分别以外周血象WBC、Pt、Hb、RBC计数,骨髓有核细胞计数;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率;凝血时间作为中医补血、益气、活血、止血的效用指标,观察比较四物汤及其加味方的作用。探讨主方加减对原方功效的影响,以对中医随证加减的内涵提供现代药理学理解,为临床加减化裁成方提供科学依据。实验一采用60Go射线照射法诱导NIH小鼠血虚证模型,观察比较中药四物汤及其加味方圣愈汤、桃红四物汤、胶艾汤对血虚模型小鼠外周血象WBC、Pt、Hb、RBC计数,骨髓有核细胞计数,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等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虚证模型组WBC、Pt、Hb、RBC均显着降低。与血虚证模型组比较,四物汤组WBC、Pt、Hb、RBC显着升高;其加味方各组WBC、Hb、RBC亦有显着升高,桃红四物汤组Pt有显着升高,圣愈汤组、胶艾汤组Pt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与四物汤组比较,其加味方各组Pt没有升高, WBC、Hb、RBC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虚证模型组小鼠股骨骨髓中的有核细胞数显着减少。与血虚证模型组比较,四物汤组小鼠股骨骨髓中的有核细胞数显着升高;其加味方各组亦有显着升高。与四物汤组比较,其加味方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但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虚证模型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显着降低。与血虚证模型组比较,四物汤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显着升高;其加味方圣愈汤组、桃红四物汤组亦有显着升高。与四物汤组比较,桃红四物汤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显着升高;胶艾汤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显着降低。圣愈汤组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实验二采用注射大量肾上腺素加冰水刺激,诱导大鼠急性血瘀模型,观察中药四物汤及其加味方圣愈汤、桃红四物汤、胶艾汤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压积,凝血时间等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瘀证模型组大鼠在各切变率下血液粘度均显着升高。与血瘀模型组比较,四物汤组在各切变率下血液粘度均有显着的降低;圣愈汤组在各切变率下血液粘度也有显着的降低;桃红四物汤组在各切变率下血液粘度也有降低的趋势,在切变率为1s-1时有统计学意义,在切变率为200-1、30-1、5-1时无统计学意义;胶艾汤组在各切变率下血液粘度也有降低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与四物汤组比较,圣愈汤组在各切变率下血液粘度均有降低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桃红四物汤组、<WP=4>胶艾汤组无显着性差异。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瘀证模型组大鼠血浆粘度显着升高。与血瘀模型组比较,四物汤组血浆粘度有降低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圣愈汤组、桃红四物汤组血浆粘度有显着的降低;胶艾汤组血浆粘度有降低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与四物汤组比较,圣愈汤组、桃红四物汤组均有降低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胶艾汤组无显着性差异。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瘀证模型组大鼠红细胞聚集指数显着升高。与血瘀模型组比较,四物汤组红细胞聚集率有降低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圣愈汤组有降低的趋势,亦无统计学意义;桃红四物汤组、胶艾汤组均有显着的降低。与四物汤组比较,圣愈汤组红细胞聚集指数有显着降低,桃红四物汤组、胶艾汤组红细胞聚集指数有非常显着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瘀证模型组大鼠红细胞压积显着升高。与血瘀模型组比较,四物汤组红细胞压积有显着的降低;圣愈汤组、桃红四物汤组也有显着降低;胶艾汤组有降低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与四物汤组比较,圣愈汤组、桃红四物汤组、胶艾汤组均有降低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加味方中以桃红四物汤组红细胞压积降低最显着。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瘀证模型组大鼠凝血时间显着缩短。与血瘀模型组比较,四物汤组凝血时间显着延长;圣愈汤组、桃红四物汤组、胶艾汤组也有显着延长。与四物汤组比较,圣愈汤组、桃红四物汤组、胶艾汤组均有延长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本实验结果表明,在本次实验中的加味方基本能保存主方的基本功效,且有不同程度的增强趋势。从一个侧面初步印证了中医组方变化中随证加减变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为临床加减化裁成方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明, 谢鸣[2]2006年在《四物汤及其叁个加味方对大鼠急性血淤模型的药效作用比较》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比较四物汤及其加味方对大鼠血淤模型的药效作用。方法选用W 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血淤模型组、四物汤组、圣愈汤组、桃红四物汤组、胶艾汤组,每组8只。各组大鼠连续灌胃7 d,第8天除正常组外,其余5组大鼠同时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按0.9 mg/kg剂量,2次/d,2次给药之间进行1次冰水浸泡刺激,时间为5 m in,处置后停食。18 h后用乙醚麻醉剖腹,腹主动脉采血,作血液流变学检测及凝血时间的测定。结果与血淤模型组比较,四物汤组和圣愈汤组的大鼠各切变率下的血液黏度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或P≤0.001);桃红四物汤组在切变率1 s-1下的血液黏度降低有显着性意义(P<0.05)。与血淤模型组比较,圣愈汤组和桃红四物汤组的血浆黏度明显降低(P<0.05)。与血淤模型组比较,桃红四物汤组和胶艾汤组大鼠红细胞聚集率均有明显降低(P<0.001)。与四物汤组比较,圣愈汤组、桃红四物汤组和胶艾汤组大鼠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有明显降低(P<0.05或P<0.01),其中桃红四物汤组和胶艾汤组大鼠的红细胞聚集指数降低非常明显(P<0.01)。与血淤模型组比较,四物汤组、圣愈汤组和桃红四物汤组大鼠红细胞压积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血淤模型组比较,四物汤组及其叁个加味方的凝血时间均明显延长(P<0.01或P<0.01)。结论四物汤及其叁个加味方作用于血淤模型均能显示出一定活血作用,活血作用的强度因配伍而有所不同,四物汤配伍活血、益气药时的活血作用较强。提示方剂的效用与其所作用的对象的状态有关。

王宝玲[3]2013年在《四物汤及其叁个加味方药效作用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四物汤及其叁个加味方药效作用进行实验。四物汤组、圣愈汤组、桃红四物汤组、胶艾汤组作用于血淤模型均能显示出一定活血作用,因配伍活血作用的强度有所不同。

李明, 谢鸣[4]2005年在《四物汤及其叁个加味方对小鼠血虚模型的药效作用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首确实有效的方剂 ,必须是在遵循“方从法出 ,法随证立”,以及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基础上 ,随着病证、体质、年龄的不同 ,而采取灵活的变化形式 ,使方药与病证完全吻合。常见的变化形式有药味加减、药量加减、剂型更换叁种变化形式。在药味加减变化中 ,当原方中

王玉华[5]2004年在《中药方剂四物汤补血作用有效部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四物汤已有的研究结果基础上,确定四物汤全方的补血有效部位。对“有效部位”建立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并进行补血作用机理研究。方法立足于四物汤全方,将全方的成分分离为叁个大的有关部位。研究过程将中药化学、中药质量控制以及药理学学科紧密结合。通过血清药理学、血清药化学和药代动力学实验,对四物汤补血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成果完成了CO2超临界萃取部位、醇提部位以及多糖部位的分离、分析;建立了与四物汤治疗血虚证的血象特点相对应的血虚模型;确定了四物汤补血有效部位;对有效部位建立了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并进行了指纹图谱研究;对有效部位开展了血清药化学、血清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结论本文确定了四物汤的补血有效部位,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多糖、苷类、有机酸类和生物碱类。有效部位的质量标准为确保用药的有效性提供了依据。血清药化学实验确定了阿魏酸是有效成分之一。血清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四物汤及其有效部位均可以显着促进骨髓细胞的分化和增殖。药代动力学参数为临床用药提供了依据。

刘立, 段金廒, 宿树兰, 刘培, 唐于平[6]2015年在《用于妇科血瘀证痛经的四物汤类方——桃红四物汤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该文对四物汤类方——桃红四物汤治疗妇科血瘀证的临床应用概况、药理实验、物质基础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行归纳,并对该方物质基础与配伍规律的研究思路进行探讨,为方剂现代研究提供参考。

沈军[7]2008年在《四物汤治疗月经不调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月经不调是指妇女月经的周期、经量、经色、经质等改变。临床上常见月经先期、月经后期、经行先后无定期、月经量多或量少,即月经不调的现象。月经不调是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育龄期女性大多有过月经不调史。其主要见于西医的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国内各地在1980年前后进行的女性月经生理常数表明,月经不调的发病率大体在10%左右。月经周期异常,以月经后期多于月经先期,青春期、绝经期发病率高于生育期。月经过多发病率在10%左右,因标准不一,各家报道差异较大,以宫内置放节育器者发病率更高一些。月经过少者1%-2%,月经先期1.6%-4.1%,月经后期7%-13.8%,经期延长不足3.3%-4.3%。月经不调因其高发病率,已成为妇科常见病,给妇女身心健康带来巨大伤害,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四物汤从宋代起就广泛应用于妇产科临床,以治疗经带胎产杂病诸疾。经元、明代的医家进一步引申发展,至今更加广泛运用于临床,甚至被称为妇科之圣方,是治疗妇科疾病的基础方。基本所有的月经不调都可以通过四物汤加减变化来实现治疗的目的。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四物汤治疗月经不调的分类和归纳,回顾了四物汤的源流、临床的置方原理,四物汤古代的应用以及在妇科月经不调方面的发挥,从古及今,进一步从临床上阐述了现代医家在月经不调方面对四物汤的应用和发展,对四物汤原理的重新认识和理解,同时在四物汤的功能主治上、四物汤的配伍上进一步阐述,对四物汤治疗月经不调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就四物汤治疗月经不调相关性认识及研究进展上,探讨现代科学研究四物汤治疗月经不调的可行性做出全面综述,并对进一步揭示四物汤调经的原理以及四物汤治疗月经病的研究做出展望。

李伟[8]2010年在《基于显微图像技术的四物汤调节微循环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显微图像技术在中医病证学、药效学研究中的应用。通过观测乙酰苯肼(APH)大鼠模型、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LIRI)大鼠模型微循环的动态图像变化规律,探讨血虚证的多重性、复合性病理变化特点,探讨四物汤等传统名方补血、调血功效的微循环作用机制,为中医微观辩证学和传统名方药效学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实验依据。论文分为3部分:①理论研究;②实验研究;③综合讨论。方法:以“BI-2000医学图像分析系统”动态显微图像技术为主,观测分析四物汤对APH大鼠模型以及LIRI模型肠系膜微循环各指标的影响;并采用血液学检测、足底微循环检测等辅助方法,作为佐证实验。其中,应用BI-2000医学图像分析系统,重点观察APH和LIRI两种模型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变化规律及四物汤的干预作用;应用JI-200激光微循环动态分析仪观察四物汤对血虚大鼠足底微循环的变化;应用F-820Sysmex血液分析仪考察四物汤对血虚大鼠血液常规学指标变化;应用LBY-N6K型全自动血流变仪考察四物汤对APH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综合分析各项检测指标和实验结果,探究四物汤对APH血虚证微循环及LIRI模型微循环障碍的作用机制及规律。结果:①应用显微图像技术,能直观形象、连续性地观测血虚证模型的形态学变化,以及四物汤调节微循环的作用。图像学检测数据的总体与临床常用实验检测方法相吻合。②四物汤能改变APH和LIRI两种模型大鼠微血管的血色、红细胞流态,明显提高血液流速(BFVA.BFVV).提高血管网交点数、改善血管管径(DV、DA)的异常状况,且存在明显量效关系,并且能明显提高足底微循环流量。③四物汤能明显降低APH模型大鼠的全血黏度(WBV)、全血还原黏度(WBRV).聚集指数(RAI)、刚性指数(RI)以及电泳指数(EI),提高变形指数(RDI);并且四物汤对LIRI也存在与APH相同的血流变变化趋势。④四物汤能明显改善APH模型大鼠和LIRI模型的一般体征,减轻LIRI模型的足肿胀率,改善两类模型的微循环状况。结论:①动态显微图像技术以其图像清晰、数据精确、操作便捷等优点,可作为微循环形态学检测的重要方法,并进一步深入探讨。②血虚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呈现血虚-瘀血-出血叁者并见,互为因果的变化特点,LIRI模型存在严重的微循环障碍。③论文从多个角度和指标分析了四物汤对APH以及LIRI模型的影响作用,四物汤具有补血-活血-止血的综合功效,对APH和LIRI两种模型微循环具有改善作用。

王玥[9]2014年在《四物汤证治规律理论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四物汤作为补血调血的最基本的代表方,近些年来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经方研究对象。方证是辩证论治的基本要素,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发现古代的方证表述是不够系统不够全面的,这就要求当下我们应该结合临床实践,用规范的语言完整而客观的表达出经方的现代临床应用指征。本文的出发点正是如此,本文旨在通过对近年来各位医家的医案病案的系统梳理,依据辩证论治的原则,从理论的高度探讨四物汤的证治规律,为四物汤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本着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相互结合的原则,主要以现代医案为研究对象,以临床疗效为准绳,证治规范为主导。运用文献学方法收集近二十余年在国内医学期刊中公开发表过的有关四物汤治疗各种疾病的文献资料,依据所患疾病的类别,将医案归为妇科、内科、外科、皮肤科、五官科、儿科、其他。之后每个类别的医案按疾病名称、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因、病程)中医病名、辩证分型、西医病名、主要症状、舌质、舌苔、脉象,四物汤原方中各药物的用药剂量、以及加味药物剂量逐一登记。然后对主要症状、舌苔、脉象、加减药物等方面进行关键字词的频数统计分析。最后根据统计结果得出四物汤的主治病种、舌苔脉象、加味药物、主治症状在证治分类上的主次关系。将得出的临床证治事实和相关的文献理论互相比较,从而深入探讨四物汤方剂配伍的意义,从而深入研究四物汤的证治规律。结果:在收集到的714个个案病例当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女男之比接近二比一,结合病因多为产后、情志因素和过度劳累可知是因为女性的特殊生理所致。发病年龄多集中在13—50岁之间。总结出四物汤的基本症状为: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妇女月经不调,崩漏,或经量少甚或经闭不行。又或见脐腹作痛,腹部瘕块硬结,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弦或细涩。说明四物汤以营血亏虚,血行不畅,肝失所养冲任虚损为基本病机。与其病因多“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有关。整理归并这些基本症状,其数目达到121个,症状出现频率最高的前十个症状是:疲乏、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失眠、心悸、头痛、发热、痛经、口唇色淡、多梦。四物汤所涉及的脉象共有18种,出现频次较高的脉象依次是:细、弦、涩、沉、缓、无力、结代。四物汤的基本舌质为:舌质淡、淡白、暗,舌苔以薄白薄黄为主。结论: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四物汤的临床使用范围与之前相比,有了明显的扩大趋势。已经被现代医家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并不拘泥于专用来治疗妇科疾病,在内科、皮肤科、外科、五官科疾病的治疗中,均能收获良效。但是证治结果显示,四物汤的基本运用指征于之前相比较,没有显着的变化。这说明我们通过临床经验来挖掘中医经典方剂的新用法是切实可行的。本文通过对四物汤所治疗疾病的病证、症状、舌像、脉象、加味药味等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来进一步探讨四物汤的证治规律,此举虽有一定的价值,但是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也为研究四物汤的临床新用开辟了新的路径,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时也提供了更直接的依据,为以后更好的服务临床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证据。

黄开福[10]2014年在《四物汤有效成分代表性组分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四物汤是中医补血活血的经典良方,由于其具有补血养肝和活血调经的显着功效,临床上常用于血虚、血滞之证和妇科疾病的治疗。四物汤由熟地黄、当归、白芍和川芎四味药材组成,分别为四物汤的“君臣佐使”药。研究表明四物汤中果糖(熟地黄)、阿魏酸(当归和川芎)、芍药苷(白芍)和川芎嗪(川芎)4个成分在受60Co辐射致贫血的小鼠体内具有生血的作用;同时,当4个成分同时配伍给药后,芍药苷和阿魏酸两个单体引起的体重减轻作用消失,而这种作用可能是一种不良的反应。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四物汤有效成分代表性组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相互研究,探讨其与中医“君臣佐使”理论的相关性,为四物汤有效成分组方制剂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数据信息。根据文献数据挖掘和前期的研究,从熟地黄、当归、白芍和川芎中分别选出1~3个有效成分,通过测定有效成分在药材中的含量以及考察四物汤和四物合剂在体内活性成分吸收入血的情况,从而确定了熟地黄、当归、白芍和川芎的有效成分中各自具有代表性的组分。最终,通过代表性组分的组合配伍,研究代表性组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第一部分HPLC法测定四物汤配伍药材提取液中9个有效成分的含量经前期的研究和文献数据的挖掘,从四味药材中分别选择以下9个有效成分作为研究对象,即:5-羟甲基糠醛、梓醇和毛蕊花糖苷(熟地黄);丁苯酞、藁本内酯和阿魏酸(当归);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白芍);丁苯酞、藁本内酯和阿魏酸川芎嗪(川芎)。建立9个有效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方法,分别对四味药材的提取液中对应各有效成分的含量进行分析。熟地黄和川芎嗪采用50%甲醇水进行超声提取,当归和白芍分别采用70%甲醇水和50%乙醇水进行超声提取。以乙腈:水(0.5%H3PO4)为流动相,色谱柱Agilent HC-C18(4.6×250mm;5μm)进行分离,对提取液进行HPLC分析。结果表明,5-羟甲基糠醛和毛蕊花糖苷在熟地黄中的含量约为0.14%和0.07%;丁苯酞、藁本内酯和阿魏酸在当归中的含量约分别为0.01%、2.05%和0.04%,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在白芍中的含量约分别为2.27%和0.41%;5-羟甲基糠醛、川芎嗪和阿魏酸在川芎中的含量约分别为0.02%、0.02%和0.06%。综上所述,9个有效成分在药材中的含量差异较大,其中藁本内酯、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含量较高,可作为重点关注的有效成分。第二部分四物汤和四物合剂在大鼠体内的入血有效成分及其药动学性质建立该9个有效成分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的分离检测方法,研究口服给药后,四物汤和四物合剂在大鼠体内吸收入血的有效成分及其药代动力学性质。分别将四物汤和四物合剂临床用水煎液进行冻干,并用LC-MS/MS测定了各有效成分的含量。Wistar大鼠随机成四物汤组和四物合剂组,于给药前、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大鼠血浆样品用乙腈进行蛋白沉淀处理,用LC-MS/MS检测血浆样品中的各有效成分含量。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由WinNonlin5.2统计软件进行药代参数的计算,统计学分析由SAS9.2软件进行处理。经LC-MS/MS方法测定,在两个方剂冻干后的水复溶液中都检测到了梓醇、藁本内酯、丁苯酞、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其在四物汤和四物合剂中的浓度分别为2.94、244.67、4.24、1411.65、261.83mg L-1和3.64、255.50、4.68、1456.65、297.00mg L-1。毛蕊花糖苷、阿魏酸和川芎嗪两个方剂中的含量都低于其检测限。灌胃给药四物汤和四物合剂后,在大鼠血浆中可以检测到少量梓醇,但无法准确定量;含量偏高且能够准确定量的成分是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四物汤组与四物合剂组中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在大鼠体内吸收和消除均较快。二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1/2,Tmax,Cmax和AUC等)在四物汤组和四物合剂组之间的无显着差异。综上所述,梓醇、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均可作为四物汤有效成分代表性组分;药材配伍比例的变化对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药动学性质无显着影响。第叁部分测定生物样品中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含量的LC-MS/MS方法建立和确证依上述结果,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可作为四物汤有效成分的代表性组分。本部分的目的是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的LC-MS/MS方法,为研究临床血虚患者口服中药复方四物汤和四物合剂后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在人血清的含量,以及研究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等5个有效成分组合配伍给药前后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提供检测分析手段。梓醇以甲醇和水(含5mM甲酸铵)作为流动相,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2.1×150mm;5μm)进行分离,采用MRM(多反应监测)和正离子模式的检测方式,内标为桃叶珊瑚苷。藁本内酯和川芎嗪以甲醇:0.1%甲酸(78:28)作为流动相恒梯度洗脱,色谱柱为Thermo Syncronis C18(2.1×150mm;3.7μm)进行分离,采用MRM(多反应监测)和正离子模式的检测方式,内标为地西泮。芍药苷和阿魏酸以乙腈和水(0.1%甲酸)作为流动相,色谱柱为Thermo Syncronis C18(2.1×150mm;3.7μm)进行分离,采用MRM(多反应监测)和负离子模式的检测方式,内标为葛根素。血浆样品前处理采用乙腈沉淀蛋白,对测定大鼠血浆中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的LC-MS/MS方法进行全确证,内容包括方法的专属性、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稀释效应、基质效应、回收率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大鼠血浆中的内源性物质不干扰梓醇等有效成分的测定;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和准确度均在±15%以内,精密度和准确度良好,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要求;梓醇和藁本内酯的标准血浆样品稀释5倍(5000→1000;500→100)后,精密度和准确度均在±15%以内,表明无明显稀释效应;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的基质效应均在85.73%~107.19%的范围内,回收率则在90.93%~108.63%的范围内,表明方法无明显的基质效应,回收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要求;大鼠血浆中的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分别进行室温放置4h、样品处理后4℃进样器放置24h、反复冻(-20℃)融(室温)3次和长期冻存后,所测得的RSD%和RE%值均在±15%以内,表明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在上述条件下稳定性良好。综上所述,实验建立了可同时检测大鼠血浆中藁本内酯和川芎嗪、可同时检测大鼠血浆中芍药苷和阿魏酸以及大鼠血浆中梓醇的3个LC-MS/MS方法,该3个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和重复性好,适用于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的体内研究。第四部分临床受试者口服四物汤和四物合剂后血清中代表性有效成分的分析利用所建立的测定生物样品中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的LC-MS/MS方法,测定该5个有效成分在临床受试者口服四物汤和四物合剂后所采集的血清中的含量,为四物汤有效成分代表性组分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35位临床血虚患者随机分为四物汤组(n=17)和四物合剂组(n=18),按照临床用药剂量早晚各服用一包四物汤或者四物合剂,连续服用22天。于服药前及连续服药的第22天清晨服药后1h和2h采集血清样品。血清样品前处理采用1.5倍体积的乙腈沉淀蛋白,随后用LC-MS/M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临床血虚证患者服用中药复方四物汤或四物合剂后,在其血清中均检测到了芍药苷和藁本内酯,两者含量分别在2.12~18.44和2.18~7.20ng·mL-1的范围内,而梓醇、阿魏酸和川芎嗪则低于检测限。因此,芍药苷和藁本内酯可作为四物汤有效成分代表性的组分。同时,藁本内酯和芍药苷在四物汤组中可检测到的病例数要明显多于四物合剂组,推测四物汤更利于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吸收。这些有效成分在体内吸收差异是否体现了四物汤和四物合剂的疗效优劣,对于这个问题,本课题组欲通过高分辨质谱的技术和代谢组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目前这部分实验正在进行中。第五部分四物汤5个有效成分代表性组分组合配伍后在大鼠体内的相互作用通过将四物汤有效成分代表性组分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进行组合配伍,考察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将Wistar大鼠随机分组为梓醇组、藁本内酯组、阿魏酸组、芍药苷组、川芎嗪组、(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组、(梓醇+芍药苷)组、(梓醇+川芎嗪)组、(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组、(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川芎嗪)组、(梓醇+芍药苷+川芎嗪)组和(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川芎嗪)组,给药剂量分别为3.5mg·kg-1(梓醇)、100mg·kg-1(藁本内酯)、3mg·kg-1(阿魏酸)、100mg·kg-1(芍药苷)和1mg·kg-1(川芎嗪)。采用灌胃给药的方式,于给药前、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大鼠血样。用LC-MS/MS检测血浆样品中的有效成分代表性组分的含量。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由WinNonlin5.2统计软件进行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由SAS9.2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对于梓醇,与单独给药比较,配伍混合给药后梓醇的Cmax和AUC明显减小(P<0.05)。当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同时混合给药时,梓醇的在大鼠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MRT明显长于(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川芎嗪)组和(梓醇+芍药苷+川芎嗪)组中梓醇的MRT (P<0.05)。梓醇与其它4个有效成分混合给药前后,梓醇的生物半衰期T1/2和达峰时间Tmax基本保持不变。对于藁本内酯,(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组中藁本内酯的T1/2和Tmax明显短于藁本内酯单独给药组以及含藁本内酯的混合给药组。而当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同时混合给药时,藁本内酯的AUC明显大于藁本内酯单独给药组(P<0.05)。混合给药后,藁本内酯的平均滞留时间MRT略短于藁本内酯单独给药组(P<0.05)。藁本内酯与其它4个有效成分混合给药前后,藁本内酯的达峰浓度Cmax无明显变化。对于阿魏酸,混合配伍给药后,阿魏酸的Cmax与阿魏酸单独给药时相比明显减小(P<0.05)。除了(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组之外,其它3个配伍给药组中阿魏酸的AUC明显小于阿魏酸单独给药组(P<0.05)。同时,当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同时配伍给药时,阿魏酸的达峰时间Tmax相比阿魏酸单独给药组略显延长(P<0.05),其它配伍给药组则无显着变化。芍药苷与其它4个有效成分配伍给药前后,对芍药苷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1/2、Tmax、Cmax和AUC无显着影响。但当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同时配伍给药时,芍药苷在大鼠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MRT明显长于(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组中芍药苷的MRT(P<0.05)。对于川芎嗪,与川芎嗪单独给药相比较,川芎嗪与其它4个有效成分组合配伍给药后川芎嗪的Cmax和AUC均明显增大(P<0.05)。(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川芎嗪)组与(梓醇+川芎嗪)组和(梓醇+芍药苷+川芎嗪)组相比较,川芎嗪的Cmax和AUC均明显增大(P<0.05)。同时,(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川芎嗪)组与(梓醇+芍药苷+川芎嗪)组相比较,川芎嗪的AUC明显增大(P<0.05)。综上所述,分别来自四物汤的四味配伍药材的5个有效成分代表性组分在大鼠体内存在复杂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需待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为四物汤有效成分组方制剂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对四物汤有效成分组方制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四物汤及其加味方的药效作用比较[D]. 李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2

[2]. 四物汤及其叁个加味方对大鼠急性血淤模型的药效作用比较[J]. 李明, 谢鸣. 时珍国医国药. 2006

[3]. 四物汤及其叁个加味方药效作用比较[J]. 王宝玲.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4]. 四物汤及其叁个加味方对小鼠血虚模型的药效作用比较[J]. 李明, 谢鸣. 浙江中医杂志. 2005

[5]. 中药方剂四物汤补血作用有效部位的研究[D]. 王玉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4

[6]. 用于妇科血瘀证痛经的四物汤类方——桃红四物汤的研究进展[J]. 刘立, 段金廒, 宿树兰, 刘培, 唐于平. 中国中药杂志. 2015

[7]. 四物汤治疗月经不调研究进展[D]. 沈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8]. 基于显微图像技术的四物汤调节微循环机制研究[D]. 李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

[9]. 四物汤证治规律理论研究[D]. 王玥. 河南中医学院. 2014

[10]. 四物汤有效成分代表性组分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D]. 黄开福.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4

标签:;  ;  ;  ;  ;  ;  ;  ;  ;  

四物汤及其加味方的药效作用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